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性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和现实证实,以诞生于完全不同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革命和建设注定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这表现在理论的传入,被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吸收、消化,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导革命、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武器,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作为一种非内生性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必然的只能是一种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开始成为我党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工具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在激烈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正如人们普遍了解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曾以自己的学识及实践表达了自己的选择,“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到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毛泽东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十月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间的关系既反映了历史的造就,又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比较和选择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演说早已展开。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主义思潮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瞿秋白曾经这样叙述当时自己的感受:“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的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②虽然是“隔着纱窗看晓雾”,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所描绘的理想曾经触动了很多为中国社会寻求出路的人。于是,在社会主义的名下聚集了诸如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等,马克思主义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尽管各种主义相差很远,但每种主义周围都汇聚了有志于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皆力宣传并身体力行。比如 “工读互助团”、梁漱溟的“新村建设”、晏阳初的“定县试验”等等,组织者都期望通过和平的改良,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实国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于是,更多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反省曾经追寻的各种从西方输入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被人忽略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被证明为一种科学理论,它更成为一种现实,而拥有事实的理论自然就成为能够征服人心的理论,因此,“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的历史中介。列宁在谈论俄国旧知识分子对待革命的态度时,曾借用了一句德国谚语来形容他们一方面幻想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面又害怕革命暴力的心理,即“只要皮子永远洗不湿,他们愿意把皮子洗一洗”。③这种比喻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当时希望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
  各种改良活动实践的失败无疑加剧了知识分子内心幻灭的痛苦,但随着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日趋巩固,他们开始进一步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许多人头脑中的社会主义开始接受并传播革命思想,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代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也迅速成长起来。“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④就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怀疑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向革命的社会主义迈进的时候,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派维经斯基等人先后来华,不仅送来了列宁主义,还带来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这一历史事件无疑促成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最后选择,也最终促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与各种主义、思想斗争之后,终于成为改造中国现状的一个强大理论武器。
  在艰苦的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
  历史虽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同时也以客观现实限制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革命初期的“以俄为师”,反映了当时大部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思想状态。因为客观现实及历史传统并没有为中国提供丰厚的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条件、经济条件甚至理论基础。然而,时代的要求和客观现实的需要却只能让他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来自俄国的理论、物质及成功的经验恰恰弥补了中国自身条件的欠缺,由外国人而不是自己来决定中国革命的政策和策略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中国共产党人也不得不按照俄国人的方式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因为对革命成功的渴望,对国家民族独立的向往成为一切革命活动的最高目标。这种热切的希望和革命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复杂的客观现实,这也最终导致了革命初期仿效俄国“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并寄希望于此而一举取得如俄国般的胜利策略的失败。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不得不转入以农村为活动中心,并尝试在农村开展根据地,最后形成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使在以农村为活动中心的时期里,一些人根深蒂固的俄国式道路仍然在威胁着革命所取得的若干成果,并最终导致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以长征的方式实施战略大转移。
  之所以历经曲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但这个过程却不断受到来自党内有意无意的干扰甚至阻碍。这种现象取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及革命领导者对现实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一方面,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展,他们不得不使马克思主义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需要,尤其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人员构成复杂,受教育水平低下,难以组织,传统的农村组织及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革命进行的顺利与否,另外,革命初期党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撑和宣传途径都影响着农村革命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还必须捍卫它的纯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反而使之公式化、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了解中国国情及实际需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当中国共产党人摆脱了俄国式思维的束缚,迈出了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时,历史发生了转折,我们不但完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取得了民族独立,并由此改变了世界的进程,而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当然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政权、巩固政权,而且还要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革命的目的,而是以之作为改造中国现状的手段和武器,以及如何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心理需求。在历经磨难之后,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战胜了敌人,而且战胜了自己,最终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系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新时期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历史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通过规定理论的指导地位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这首先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性质。我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终极信仰的,而且坚持以其立场、观点、方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之作为整个党的行为规范、思想规范,因此必须不断地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中国现实和未来建设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决定着作为领导者的共产党人不能停留在以往革命成功的经验和水平上,而是要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客观现实的认识方法和判断方法,并能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斗争任务并带领着人民群众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再次,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已经证明了的。
  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摒弃三种误区:第一种是从理论原则出发,千方百计使实际服务于理论的需要;第二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束之高阁,随心所欲地从所谓的实际出发标新立异;第三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原则,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修正、发展理论,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中国化。(作者单位:武警北京指挥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
  ②《五四运动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429页。
  ③《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6页。
  ④《马恩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页。
其他文献
【摘要】国富“民穷”,最核心的当是农民太穷。我国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1/3,而我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消费只占到33%。如何缩小目前愈来愈大的城乡差距,让农民也真正地富起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如何从机制上保障农民可以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藏富于民,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富民穷 城乡差距 农民富裕 国家强大    “国富民穷”,城乡差距过大,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河南省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
【摘要】电子化、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拓宽知识层次,努力增强服务意识。  【关键词】档案管理 道德修养 知识结构    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档案的内容成分、载体形式,还是档案的管理方法、利用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传承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而且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前提,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现实的人 立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气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和谐社会 实践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具体实践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
【摘要】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的思政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工作的主导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
【摘要】近年来基层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的特点,引发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多集中在利益关系、干群关系和党政干部工作方式方面。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改进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化解工作,以较低成本化解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基层群体性事件 特点 原因 化解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8.9亿文盲中,中国占2.29亿,地球上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我们炎黄子孙,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仅从1980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流失的学生就达370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中国的村民自治开始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转型时期村民选举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选举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村民对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