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荷马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突然间获得了一种全世界范围的荣誉。但在我的记忆中,他永远都是那个两鬓斑白的失明诗人,被一位很像安提戈涅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搀扶着,在一片安静中从人群间走过。”
  《时光的味道》
  作者:[法]让·端木松
  译者:于珺 张琴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让·端木松(Jean d'Ormesson)
  1925年出生于巴黎,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2010年获颁罗马尼亚奥维德奖(Ovid Prize)。曾任《费加罗报》社长,经常撰写政论文章。其文笔流畅优美,其学识广博宏富,作品富于哲学思考,亦具诙谐幽默感。
  解读 本书为法国当代作家让·端木松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共计文章百篇。从追溯历史渊源,点评时事政要,到品析文化大家,阐述文学流派,古往今来,面面俱到。文风幽默老到,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充满智慧、点睛之笔。
  文|让·端木松
  我第一次见到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他就在凯伊瓦旁边。罗歇·凯伊瓦,最近一些关于他的出版物和展览都在名正言顺地颂扬他的回忆录及其他作品,他就是第一个把博尔赫斯的作品推介进法国的人。由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丛书“南十字座”中,他就收录了好几个拉丁美洲主要作家的作品,世界文学领域涌现出众多拉丁美洲作家是本世纪学术史上的一大显著特色。
  在所有作家中间,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中,博尔赫斯都是最年轻、最罕见、最神秘的一个。大家只是泛泛地知道他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他不是左派人士,更不可能是极左派,他不喜欢当时与艾薇塔在一起的贝隆执政阿根廷,他写了一些短文,文笔简单得有些粗鲁,充满了伪装与抨击,包含的意思或清楚或晦涩。这位形而上学的叙述者在干巴巴的文体中融合了巴洛克式的奔放与平民大众的诙谐,对所有灰暗的名誉他都敬而远之。他身边有一些人,跟他一样不靠谱,我们经常会忽略他们是杜撰出来的还是确有其人:比奥伊·卡萨莱斯,堂·帕罗迪,马赛多尼奥·费尔南德兹。《虚构集》、《阿莱夫》、《迷宫》都曾是一小众内行人手中流传的珍贵作品。
  当然,是凯伊瓦将我领入博尔赫斯的天地中。凯伊瓦和博尔赫斯这一对—前一个人人熟悉得不得了,后一个则陌生得有点神秘—在我看来是不可分割的。这么多年来,凯伊瓦,天天都出现在我的视线中,他将他的曝光率分了一点给优秀的博尔赫斯。而博尔赫斯最终在凯伊瓦的平易近人前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凯伊瓦扬着眉毛,有点结结巴巴,给我读他刚刚翻译的博尔赫斯的诗作。而博尔赫斯的“老虎”或是“小径分岔的花园”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程度堪比安德烈·布勒东的跳豆,或是西哈诺咖啡馆里超现实主义者的聚会。用罗歇嘲讽的说法,这些超现实主义者们行为举止如同幽灵一般,既叫人发笑又有点叫人不安。
  于是博尔赫斯到了巴黎,在此之前他在巴黎就已经有了名气,这名气既可以说小,也可以说大。小呢,是因为他的受众群比较少。大呢,是因为这么“一小撮快乐的人”个个都很狂热,崇拜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算是有一大群人读他的书,但如果只是心不在焉地读,那么作家也无法活下去。他靠的是那些全身心喜欢他的那些人组成的坚强核心,即便这个核心很小,但他会因此而活下去。博尔赫斯就是这种作家,他并没有引起无用又嘈杂的狂热崇拜,而是赢得了一种内心的景仰。
  博尔赫斯朝着讲台走去,他将在那儿宣讲他带有浓烈阿根廷色彩的世界主义,混合着探戈,加乌乔牧人,在潘帕斯草原上的奔跑,还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行话。他会用西班牙语、法语、英语来回答听众的问题。他失明了。他要靠一个棕发的年轻女子搀扶着走。是她后来将这双再也看不见或者说只能看到内心的双眼合上,她名叫玛利亚。他的双鬓斑白,尽管穿着灰色的西服套装,他俨然是一幅我们描绘出的荷马的形象。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安静笼罩着大厅,也压在在场为其着迷的听众的心上。博尔赫斯登上讲台,坐了下来。
  他讲话谦逊又不失骄傲,这种骄傲也只是一种朴实的形式。他讲的内容清清楚楚,明白易懂—很精彩。听众们都因从这位盲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折服。当他结束演讲,回答完问题后,我走近了他。他不知道我是谁。他也看不见我。他耐心、善意地与我对话。我问他,哪些作家对他来说最重要。他犹豫了片刻。然后他对我说是魏尔伦、史蒂文森,苏格兰小说家、诗人,和鲁德亚德·吉卜林。吉卜林的思想是启蒙博尔赫斯的主要思想之一。而他最爱的作品《金银岛》则使我陷入极度困惑之中。他一点都没察觉到我的惊讶,一个人念叨起北欧史诗有多么多么打动他,又用古撒克逊语给我朗诵祷文《圣父》中的篇章。
  之后,我经常见到这个总是笑着说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诺贝尔奖永远的提名者,从来都不是获奖者。我去巴黎美术大街上的宾馆看望他,我穿越了大西洋,去到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玛伊布大街的狭小公寓里与其交谈,他跟我说一些示威者在十字路口跳舞,并大声唱“贝隆,反对!博尔赫斯,赞成!”他突然间获得了一种全世界范围的荣誉。但在我的记忆中,他永远都是那个两鬓斑白的失明诗人,被一位很像安提戈涅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搀扶着,在一片安静中从人群间走过。
  《费加罗报》,1991年7月8日
  (此篇文章摘自让·端木松《时光的味道》)
其他文献
作为历史悠久的创意制表先驱,卡地亚以先锋精神造就了诸多引人瞩目的技术革新,并在钟表设计领域不断打破陈规,诞生出风格独具的经典时计造型。2015年,卡地亚再次挥洒创意灵感,将“紧凑曲线”这一全新元素引入制表设计,推出全新Clé de Cartier系列腕表。秉承“Simple is an Art”的理念,该系列以简约创新、简约轮廓、简约曲线呈现出触觉和视觉上的简约魅力。“Clé”在法语中意为“钥匙”
期刊
日前,ROSEONLY诺誓品牌推出2015春季珠宝新品。ROSEONLY从“玫瑰”的醉人芳菲中汲取灵感,倾力创作ROSEONLY诺誓春季珠宝新品,以玫瑰的柔情和绚烂,融合简约与古典,为这乍暖还寒的初春增添无限暖意。设计师的灵感幻化为更多样的玫瑰造型悄然绽放,馥郁鲜花与璀璨珠宝静默盛开,融于那一抹春日暖阳。
期刊
这是一群没能进入庙宇神堂的佛。  许久以前,在一个铸模废弃工厂外面,摄影家顾勇先生发现有这么一群佛像,他们没能进入寺庙享受人们供奉的香火,却躺在荒郊野外。  人烟远离,杂草丛生,这群佛像被弃置荒野14年。  14年,地上的树芽已茁茁成木;14年,昔日的青丝已缕缕微霜。  自发现的那一刻,摄影家就为这群佛像的神态而迷恋,他们虽然风餐露宿,神情却无痴无嗔,虽然没有果品供奉,眼中依然是慈悲之光。之后的数
期刊
管道运输是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管道运行寿命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泄漏情况。
  本论文基于对气液两相流以及管道泄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成果:
  (1)气液两相流管道发生泄漏,泄漏点上游,连续相以及分散相速度增加,到达泄漏点处之后,速度急速减小,泄漏点之后,速度逐渐趋于匀速。管道沿线压力直线递减,在泄露孔处,压力分布发生突变。当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孔处压力突然降低,而且越靠近泄露孔,压力梯度就越大。
  (2)泄露孔具有尺寸效应:泄露孔越大,速度下降幅度越大;在泄漏
百余名诗人、音乐人与艺术家弄潮洱海  旅居大理的诗人潘洗尘,与来自大江南北的诗人、艺术家,以名目繁多的饭局、好玩的展览、无功利的天问诗歌艺术节,在大理构筑起都市生活的别样方式。在异乡大理,他们找到了精神的故乡。江湖在身边,他们进退自如。  奚志农最近很忙。这个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环保摄影师开始羞涩地向外界宣导他的环保理念与计划。  3月4日,刚结束北京、上海访问的英国威廉王子抵达云南,约见了奚
期刊
达沃斯『总能给我方向感』,  被达沃斯论坛迷住的马云接连六次参会。  各界精英汇聚于此,他们关切的话题与穿着风尚,  都容易成为全球范围的时尚风向标。  这是一场年度思想盛宴。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各界精英抵达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出席1月21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今年的年会以“全球新局势:我们如何应对”为主题。《纽约客》说:这一年一度的集会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它是社会的缩影,既具流动性
期刊
树才 原名陈树才。诗人、翻译家。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著有诗集《单独者》、《树才诗选》等。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法国九人诗选》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教育骑士勋章”。现居北京。  母亲  今晚,一双眼睛在天上
期刊
我曾经碰到一个想创业的人,他说他现在给人打工,如果去创业,打工的钱就没了,他还房贷会很困难。他还说他即使创业也不一定能成功,但他又很想去做,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回去做个梦,第二天早上醒来问问自己,想不想把这个梦变成真的。如果想那就赶紧去做。我还跟他说,如果过了五分钟,你还能说出这个梦,那你就去做,再也别犹豫。如果五分钟以后你说不出什么来了,那你就彻底把它忘了,当没这回事,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梦是很有意
期刊
路易十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支持源于其长期以来对于法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守护,正如路易十三问世的140多年历史中对于传统酿酒工艺守护的贯彻始终,最终成就“干邑之王”的盛赞。  2014年年尾,路易十三正式宣布作为首席荣誉赞助商,倾力支持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发起的《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该计划首年,三位国内外知
期刊
梁漱溟的身上被人们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  国学大师、 哲学家、教育家、 新儒家开山鼻祖、中国最有骨气的人、最后的儒家等等……  梁钦宁却一直在试图发现这些标签背后的一个被掩盖、被埋没了真实的梁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的—梁漱溟先生生平图片展”在重庆上清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展,这是梁钦宁第四次到重庆,“第一次来是2011年,我陪同崔健来到重庆,在人民大礼堂嗨了一场摇滚乐。演出期间,我去了一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