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要开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以现代农林业产业融合园区等为载体,提升乡村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价值,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更好地面向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新业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融合,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农林一体,特色发展。
【关键词】 农林 融合 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乡村如何能够给农民带来增收渠道?如何能够吸引年轻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关键就在于经济发展。可见,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乡村振兴要靠实力说话,而实力的硬表现就是乡村拥有兴旺的产业。伊春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具有农林交错、林中有农、农中有林的特殊市情。推进伊春乡村振兴,必须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广大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加快农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其内在活力,充分释放其发展优势。要创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强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一园多能”的思路,全面推进农民创业园建设。
推进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开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作,依托伊春市绿色生态基础,大力推动农产品和森林食品精深加工业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加强农林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集成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升级技术和设备,开发高新特产业和多元化農产品、森林食品,提升产品价值链。按照往“优”上调、往“绿”上调、往“特”上调的总体思路,构建符合伊春生态资源特点的种、养结构。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菜、林畜、林木、林蛙、林粮”八大特色产业。
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及农林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新建、改造各类综合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标准化冷库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预选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设施,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林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信息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农产品进出口展销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巩固和完善汇源物流园、升辉森林产品大市场、铁力松涛物流园区建设。
完善农林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林产业品牌战略。支持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优化升级,采用先进适用的设备和技术,扩展追溯品种和追溯环节。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在线交易商城等建设流通追溯体系,采用电子结算、在线交易等模式智能化采集追溯信息。支持追溯数据的合法、安全、有效利用,将追溯数据作为抵押、贷款、担保、贴息、资金扶持等的评估依据和加分项。创建可追溯品牌,建立健全产品生产记录和产地证明制度,完善二维码追溯系统,加快建立森林原生物产名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全面构建从林间、地头到餐桌的绿色食品全程追溯体系。推进“质量伊春”建设,放大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森林特产“五宝十特”影响力,打造“中国森林食品之都”。
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要以全域旅游的规划理念去开拓旅游大格局,在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的同时,将交通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民俗文化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统筹考虑进去。促进农业、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康体养老、林区文化、科普修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景”示范点,通过建设特色小镇、休闲山庄、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林家乐等载体,以特色产品为主线,推动山庄(沟谷)经济做大做强,联合发展,为组建新的经营主体上市打好基础。
结合“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打造了一个新的农村业态。在未来,把互联网+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村电商或农产品电商是不够的,而应该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放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来观察,以农村电商为先导,逐步向产业链倒推,再从生产向生活领域延伸,逐渐与智慧城乡并轨。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营销模式。农林产品和农村流通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农商互联、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发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
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要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创造良好环境,让普通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分享产业融合收益。创新推广农村产业融合商业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积极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农户+合作社+企业十品牌”等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将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创业就业空间留在农村,带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农业等多环节、多领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 农林 融合 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乡村如何能够给农民带来增收渠道?如何能够吸引年轻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关键就在于经济发展。可见,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乡村振兴要靠实力说话,而实力的硬表现就是乡村拥有兴旺的产业。伊春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具有农林交错、林中有农、农中有林的特殊市情。推进伊春乡村振兴,必须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广大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加快农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其内在活力,充分释放其发展优势。要创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强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一园多能”的思路,全面推进农民创业园建设。
推进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开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作,依托伊春市绿色生态基础,大力推动农产品和森林食品精深加工业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加强农林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集成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升级技术和设备,开发高新特产业和多元化農产品、森林食品,提升产品价值链。按照往“优”上调、往“绿”上调、往“特”上调的总体思路,构建符合伊春生态资源特点的种、养结构。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菜、林畜、林木、林蛙、林粮”八大特色产业。
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及农林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新建、改造各类综合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标准化冷库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预选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设施,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林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信息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农产品进出口展销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巩固和完善汇源物流园、升辉森林产品大市场、铁力松涛物流园区建设。
完善农林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林产业品牌战略。支持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优化升级,采用先进适用的设备和技术,扩展追溯品种和追溯环节。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在线交易商城等建设流通追溯体系,采用电子结算、在线交易等模式智能化采集追溯信息。支持追溯数据的合法、安全、有效利用,将追溯数据作为抵押、贷款、担保、贴息、资金扶持等的评估依据和加分项。创建可追溯品牌,建立健全产品生产记录和产地证明制度,完善二维码追溯系统,加快建立森林原生物产名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全面构建从林间、地头到餐桌的绿色食品全程追溯体系。推进“质量伊春”建设,放大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森林特产“五宝十特”影响力,打造“中国森林食品之都”。
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要以全域旅游的规划理念去开拓旅游大格局,在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的同时,将交通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民俗文化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统筹考虑进去。促进农业、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康体养老、林区文化、科普修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景”示范点,通过建设特色小镇、休闲山庄、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林家乐等载体,以特色产品为主线,推动山庄(沟谷)经济做大做强,联合发展,为组建新的经营主体上市打好基础。
结合“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打造了一个新的农村业态。在未来,把互联网+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村电商或农产品电商是不够的,而应该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放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来观察,以农村电商为先导,逐步向产业链倒推,再从生产向生活领域延伸,逐渐与智慧城乡并轨。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营销模式。农林产品和农村流通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农商互联、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发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
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要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创造良好环境,让普通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分享产业融合收益。创新推广农村产业融合商业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积极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农户+合作社+企业十品牌”等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将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创业就业空间留在农村,带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农业等多环节、多领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