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之眼,窥见我们的茶生活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柯说过,“获得一门通俗语言和一种通俗文字,是他们的永远无法剥夺的最珍贵的权利之一”。自清代阮福以降,普洱茶的书写其实是走向一种垄断_生的,这不仅表现在文字的时空性,也直指阐释的狭窄,更何况,按照中国人写史书的习惯,普通阶层的生活史常常显得逼仄而局促。当然,普洱茶书写,也有自己的时代印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本地出过几本与普洱茶相关的书籍。说是相关,是说这些书的内容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到了“普洱茶”,试举例如下:
  比如,1986年出版的《云南风物志》中,仅在第六部分“土特产及风味饮食”下单列“普洱茶”一项,与锡、铜、烟、药、三七、天麻、米线、豆腐、乳扇等先后罗列描述;从篇幅上看,详细内容占了大半页,长短仅20行,区区数百字,关键信息包括:普洱茶因集散地而得名、主要产品为红茶绿茶、云南多地发现大茶树及地方名茶举要。
  又如,《云南传统食品大全》于1994年出版,其一级分类目录涉及茶、酒、肉制品、乳制制品、罐头、粮油制品、糕点糖果、果脯、酱菜、调味品、菜肴和民族风味小吃等分类,还涉及三个附录,兼顾其他内容。一级分类中,茶叶类居首,其下共有七个二级分类,即普洱茶、红茶、沱茶、青茶、绿茶、保健茶和花茶,又下三级分类涉及三十二种茶。
  进入新千年后,书写普洱茶的书籍明显增多,特别是2004年以来,十年问,据不完全统计,正式出版并冠以“普洱”二字书名的专著就将近百种。从中不难看出,对“普洱茶”的描写和重视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新千年前十年形成爆发态势。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状态将得到稳定的增长,而在未来,对“普洱茶”话语权的制造和控制将成为重中之中,因为要从书写的角度理解文本,阐述事物流变,离不开归类定性和范式归因,而在书写领域的扩张中,也离不开传播媒介的选择。如今,随微信崛起的微传播如火如荼,就是明证。
  普洱茶书写的繁荣跟产业的兴盛是正相关的,但它的分裂性在于,文化在试图染指产业的规模化增长中,只剩下可怜的几个概念在苦苦支撑。所以,有学者尖锐地指出,“越陈越香”和“山头茶”界定了普洱茶的两个断代史。它们作为商业传播概念的简洁直接,固然容易直达消费诉求的心理防线,却也容易在文化阐释上走向自相冲突。在更深层次上,它将信息的不对称推向极致,比如老茶之滥觞便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膨胀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写作保持了某种警惕。比如,《漫画普洱茶》着力茶叶历史常识,《极端之美》试图将个人审美观普世化,《茶叶江山》是对地缘政治的茶叶版解读。
  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的出现,迎来了普洱茶书写的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知识传播常常以碎片化掀起高潮的时代,知识的中心容易陕速转移,它并不以绝对真理为常规诉求,却时时沉浸在瞬间的感动和实在细碎的生活之中。传播媒介勇敢地向个人张开了怀抱,于是,张三告诉你,他喝了7542;李四“逼格”更高,图文并茂,又不无得瑟地向世界宣告,他喝的是五十年代的甲级蓝印;有人非临沧的小户赛不喝,有人眼中只有某某山头。当然,茶的背后,往往是人的抉择,人茶相交所呈现的就是茶生活。
  你静下心来想想就会明白,如同发音和字母的形成对交流的颠覆一样,茶生活是在追求个性中去寻找一种阐释的相对统一性。而追忆往昔,巨大的荣耀也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历史记忆和当下传承更容易照见人的性情。幸好早就有人总结过了:没有比生活更遥远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当今社会,约个泡啥的,既不用独游名山,也不用信笺小楷,刷下手机就行,喝茶喝得高兴了,顺手拍个照片,随性写段文字,只需一下,这玩意儿就跑朋友圈去了,顺带向世界宣告:这就是我的茶生活。什么叫通俗,这就是通俗,什么叫沟通,就是说人话呗,千万不要与人民群众为敌。
  当然了,活得开心最重要,书常读,茶常喝,携手“茶百科”,聊聊茶生活。
其他文献
“宠辱不惊”,是家族成员面对诸事的态度,是这个家族的传承精神。  “一个家族,看遍百年制茶史。”一句话概括这个家族的做茶历史,这句凝练有力,是不二之选。  在武夷山,以茶为生的种植者、经营者数以万计。但要说起陈氏家族,懂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耳闻。有人讲他们是武夷岩茶第一望族,“第一”和“望族”的帽子或许太高,但是武夷岩茶有历史记载以来,这个家族的每一代都有名有姓可追寻。“书”字辈的陈书省,“礼”字
期刊
3月中旬,春的气息浓重,于云南而言,却即将进入最热的季节。我们的行程,从充满梦幻色彩的西双版纳开船,寻访此地的布朗山、贺开山、古六大荼山,再西行至景迈,进勐库,北上邦东,又寻访凤庆,绕着云南的主要茶区走了一圈。为了更深入了解今年云南的茶事,4月初,行程又再次折返,从凤庆到云县到澜沧,再返勐海,一路风尘,清明时节又回古六大茶山,整个行程持续近一个月。古茶山千百年来与人们相伴而生,一个月的行程只能看到
期刊
4月的西湖,除了醉人的湖光山色,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那杯明前的龙井了,只是“西湖龙井”的春天似乎从来都不平静,随着新茶陆续上市,关于“西湖龙井”被假冒的议论再度满城风雨,这似乎成为了近些年春茶季的“标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号角全面吹响,面对多年久治不愈的“内伤”,“西湖龙井”迅速顺势而为,迈出中国绿茶第一公共品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步。  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需求的也有供给
期刊
早在几年前,由于对普洱茶的共同爱好,我们聚在一起成立了茶友会,喝普洱、聊普洱、淘普洱,现在兴趣扩展了,红茶、绿茶、白茶、岩茶、高山、龙井、铁观音;什么茶都喝,只要是好茶就不放过品尝的机会,自己品不过瘾,邀人一起分享才高兴,当然,都还是围绕一个“茶”字。  这其中以笔者最为年长,和这群帅哥靓妹们忘年欢叙,甚为怡然自得。他们都很忙碌,却能在茶申圭,受闲适,在品茗問领悟宁静淡泊的人生趣味,这令我这老者十
期刊
平日闲時最大的乐事便是到闹中取静的茶楼邂逅好茶,好茶喝得多了,如同见腻了花枝招展的女子,在这臃懒的秋日,只想寻一杯菊茶。呼应空中微妙的山野苦趣,应证那“人淡如菊”的意境。  “武当道茶馆”,坐落于道教仙山之下,呼应武当之名,是个风雅幽静的品茗好去处。寻一处靠窗的雅间坐下,香云纱的幔帘,掩不去窗外的山色,却又柔化了山峦树木的轮廓,似乎让彩色照片经过了黑白处理,显露出一种古雅的风情。绘着仕女图案的屏风
期刊
从台北市西华饭店後方的“竹里馆”茶馆大放异彩。到松江路“禅风茶趣”茶餐厅融合茶与美食的缤纷,再到今天SOGO商圈内,号称台北东区最美的“若荷”素食火锅店,力拼茶文创商机的黄浩然一路走来,不也正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境的最佳写照吗?  只因为爱上茶,17年前黄浩然决定放弃原本收入颇丰的工程事业,投身茶文化事业。而此时,台湾茶艺馆正急遽衰退,茶艺开始走向家庭。黄浩然依然大胆地“撩落去”。希望一
期刊
《茶道》杂志发刊十年来,可以记述或感念的事件太多,所有这些事件后,都可以找到茶人的踪影。茶人的言行,影响了这个时代的茶道风范。与我们交往密切并给我们莫大支持的诸位先生,是中华茶道复兴之路上的引领者。那些场景哪怕在很多年后,似乎都在眼前。  他们与《茶道》杂志往来的情谊,是十年历程中值得记述的内容。  寇丹:“八零”后的平常心  在茶界,寇丹先生很受欢迎,他性格乐观,又谦和博和,走到哪里,人群就会有
期刊
柳树抽芽发生机,青草吐绿醉芳华。  盏中佳茗润心语,啜茶闲话又一春。  春风十里,江南路。草长莺飞,二月天。  元宵的花灯送走正月的年味,乘舟顺江而下的骚客还未到达烟花迷蒙的江南,二月的闽南桃花惊艳了春红,芭蕉叶的点点雨声述说淡淡的离愁。  第一次仙游茶会,吃茶赏花为题,用心而作。  会设两席,一席以春目之花红柳绿为题,器具之色注明丽,一席以文人雅玩=为题,器具重文雅,色调注沉稳。  暮春二月,虽
期刊
茶圣陆羽身世坎坷,历代茶文化著述多将他记为弃婴,也有说他是孤儿的。那么,他究竟是孤儿还是弃婴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结合《陆羽自传》(又称《陆文学自传》)以及《茶经·六之饮》“远祖纳”的表述,陆羽应该是孤儿而非弃婴。  孤儿与弃婴的差别是,孤儿为父母早逝,有亲戚和族人,知道自己姓氏;弃婴则是被父母遗弃,不知道自己姓氏。  《陆羽自传》云:“始三岁,·侔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悍”
期刊
一场茶事活动,二三十多号人,小泊重洋在其中还是引起我的注意,其一是他的年龄。看起来有七十多岁的他,仍不辞辛劳为茶事奔波;其二是他的质朴。无论是他的衣着、随身的背包,还是待人接物、饮食习惯,都展现出具有日本特点的节俭和朴实;其三是他的专注。在茶园、茶厂或是茶庄里,他都一丝不苟地把感兴趣的东西拍摄下来,并耐心询问,认真聆听。  在日本事茶的36年里,他辗转于多个地方,把他对茶叶的改革思路和对茶文化的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