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事情发生在2022年春季,地点为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郊外。
“我听腻了,还原论即使有一万个不是,三百年来自然科学还不是靠它才取得了如此彻底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世界格局的辉煌成就。精确预测是我作为科学家的责任,让波普尔、普律高津的废话见鬼去吧!”纽罗(C.Neuro),一位温文尔雅的私人科学家,冲着哲学家兼人工智能专家布来恩(J.Brain)挥了挥手说道,“还原论的每一次失败,只会激起更高层次的还原论,而不是其他什么整体论。我马上就会实施一个计划,这世界的进程还要被改变,到那时不但这个实验室,连整个半岛都要有变化!”
布来恩是著名哲学家邱奇兰(P.M.Churchland)的弟子的弟子,他是野心勃勃的纽罗的唯一的好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对脑科学和心灵哲学着了魔般的兴趣。若论不同,布来恩同样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还原论的力量仍然可以不断发挥,但对这种力量的价值评判,他认为可以有所不同。特别是布来恩,十分清楚单纯“力量”并不能为科技提供价值辩护。纽罗和布来恩虽然聪明过人,从事研究时却与多数人一样,有意回避作为科学家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你是说,神经元扫描?”
“正是。我在霍普金斯医院终于找到了合作者。”纽罗得意地现出笑容,这是30年来他脸上从未表现出来的最得意的微笑。几年前纽罗半开玩笑似地向布来恩说起这个计划:克隆并重建人脑的所有神经元细胞。这与此前生物工程领域威尔穆特开创的克隆体细胞克隆不同,实际上两者仅仅是共用一个“克隆”字眼,不过确实都与生命体的复制有关。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黑猩猩以及克隆人引起了全世界民众的普遍关注,科研伦理一时成了讨论的焦点,“科学究竟要干什么”的疑问竟然成了咖啡馆和学术沙龙的话题。但纽罗深知,公众的视线其实完全被传媒误导了,真正危险正发生在脑科学领域。媒体的误导,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计算神经科学)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
纽罗到现在为止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文章与当下的研究毫无关系,那时他还在读本科。他当时纠正了《数学年刊》一篇论文的一个推理错误,曾在小范围内引起师生的赞美。
在利贝特(B.Libet)门下攻读脑科学博士的中途,纽罗被一家私人公司优厚的待遇所吸引,未取得学位就来到了这家公司下属的“科学决策研究所”,但做的是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一干就是30年。老板不要求所里的研究人员公开发表任何论文,每年只需写一页A4纸的研究进展报告。纽罗虽然不写论文,对外界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却看得非常仔细,也自信地认为自己属于当今世界上最最优秀的十来个脑科学专家之一。优越于其他科学家之处在于,老板绝对相信自己的研究,研究经费绰绰有余。研究所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安装在一个石屋之中,其计算能力是欧洲核子中心之计算机的1000倍。只有IBM一家知道这一点,因为这是IBM专为它研制的,合同明确规定,5年内同样级别的机器不能出售给第二家。
按照科学还原论的观念,人的心智(mind)虽然复杂,无非是大脑(brain)神经元活动的结果。搞清大脑全部神经元的活动状况和彼此的联结关系,原则上就可以重构出一个虚拟的大脑,通过研究这个模型就能预测原来真实大脑的活动。脑科学在新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已经熟悉大脑的各个功能分区、大脑神经化学、电化学,对于视觉加工、意识生成与维持已经有了许多实用的模型。
“科学决策研究所”供养这些科学家,只有一个目的,分析各种情报,为公司的决策服务。
纽罗已经做过无数次实验,对象先是老鼠和猴子,然后是黑猩猩和所谓的病人,结果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地好。大脑扫描只是整个复杂计划的第一步,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的数字重建,即在石屋中通过并行计算用数字化方式真实地模拟出原来的大脑,以达到预测大脑行为的目的。精确预测的时间上限为一个月。纽罗的信条是,脑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认识人类人脑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而在于从功能上能够复制一个活生生的大脑,使之与原来的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步思考。
二
“今天下午14时开始扫描。”霍普金斯医院S先生用加秘电话十分肯定地通知了纽罗仿佛等待一辈子的关键时刻。
“太棒了。记住,要延长扫描时间,数据需要精确核验。”
纽罗的扫描仍然需要用普通fMRI两倍的时间,这已经是经过数年改进才勉强取得的最佳成绩了。石屋与医院有长期合作关系,两地相距数千里,却有高速网络相连,网络传输速率为每秒900G。
令S先生激动的是,这次要做的不是普通的fMRI。扫描对象是个极特别的人物,不是别人,而是总统瓦拉尔先生。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S先生要采用纽罗提供的新式扫描装置,外型与fMRI扫描探头完全一样,造价却是后者的1亿倍,也许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台神经元全扫描装置,它能在25分钟内准确记录下10的11次方个大脑神经元的状态及互联结构信息,并实时将采集的全部信息传送到遥远的石屋。
敌国R的间谍已经渗透到这家研究所。纽罗的赌注压在,精确预测总统半个月内的可能决策,将情报另外透露给敌国R。事成之后由敌国R支付报酬。
三
纽罗在石屋得到了全部数据,五个小时后,他在实验室重建了总统瓦拉尔的大脑。
一天后,总统找高尔夫球时闪了腰,不幸的是经诊断脊柱有轻伤。
纽罗向敌国R发送了预测报告。但是,纽罗并没有得到报酬,因为随后的事情发展与他的预测竟然完全不同。
纽罗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
但他发现布来恩行为颇有些异常。
四
事件的秘密在于,纽罗的模型在哲学上犯了一个错误,只考虑了大脑神经细胞,而没有考虑大脑以外特别是脊髓神经细胞对于思维的影响。特别是第二天总统受伤后,纽罗的数据没有任何更新。
而纽罗的好友布来恩却在第二天对总统进行了另一次全方位的扫描,除大脑外,还包括脊柱等其他部位的神经系统。当然,布来恩同样秘密受雇于敌国R,他比纽罗更聪明一筹。他除了是个出色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心灵哲学家。他的模型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还原论,也考虑了现象学所述肢体对于意向性、意识的影响。具体说,他做的工作并不比纽罗多许多,只是更多考虑了脊髓。
纽罗已经感觉到事情的蹊跷,他破例主动找到布来恩的办公室。但他只看到一具口中流着黑血的尸体,原来布来恩已经中毒身亡。
这一幕颇像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中的一个场面。
纽罗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我将面临什么呢?”他思忖着。
过了一整夜,纽罗终于又恢复了自信,自言自语:“还原论的每一次失败,只会激起新一轮还原论。同样,危险的降临,不会暗示人们规避风险,只会迫使人们迎接新的更大的危险挑战。”
纽罗决心再拼一回。
纽罗有信心,他相信“科学就是力量”,掌握了科学的人自然就掌握了力量、控制了世界,这样做是否道德对于他个人永远是个次要问题或者根本不是个问题。之所以现实中遭遇了失败,那只能证明做得还不够科学,自己从科学获得的力量还不够。
纽罗的下一个计划是,“大脑高峰体验的远程控制”,另一个名字叫“电子毒品及其在线消费”。
纽罗知道它的伟大意义: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追求事业成功的一切努力变得毫无意义(比如当下中国一批中学生梦想考上北大、清华),因为人最终通过大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判断成功的程度,而纽罗的产品能够让人们方便地获得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各种体验。实现当沙特国王的梦想、与梦露一样的美女性交、在VR中一次又一次杀死自己的仇敌、获得像吸海洛因的神仙体验等等,都不在话下。
上瘾怎么办?只需付更多的钱订购更多的“软件”。纽罗一时还想不清楚的是,“我自己是否要尝试一下自己研制出的电子毒品?”
事情发生在2022年春季,地点为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郊外。
“我听腻了,还原论即使有一万个不是,三百年来自然科学还不是靠它才取得了如此彻底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世界格局的辉煌成就。精确预测是我作为科学家的责任,让波普尔、普律高津的废话见鬼去吧!”纽罗(C.Neuro),一位温文尔雅的私人科学家,冲着哲学家兼人工智能专家布来恩(J.Brain)挥了挥手说道,“还原论的每一次失败,只会激起更高层次的还原论,而不是其他什么整体论。我马上就会实施一个计划,这世界的进程还要被改变,到那时不但这个实验室,连整个半岛都要有变化!”
布来恩是著名哲学家邱奇兰(P.M.Churchland)的弟子的弟子,他是野心勃勃的纽罗的唯一的好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对脑科学和心灵哲学着了魔般的兴趣。若论不同,布来恩同样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还原论的力量仍然可以不断发挥,但对这种力量的价值评判,他认为可以有所不同。特别是布来恩,十分清楚单纯“力量”并不能为科技提供价值辩护。纽罗和布来恩虽然聪明过人,从事研究时却与多数人一样,有意回避作为科学家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你是说,神经元扫描?”
“正是。我在霍普金斯医院终于找到了合作者。”纽罗得意地现出笑容,这是30年来他脸上从未表现出来的最得意的微笑。几年前纽罗半开玩笑似地向布来恩说起这个计划:克隆并重建人脑的所有神经元细胞。这与此前生物工程领域威尔穆特开创的克隆体细胞克隆不同,实际上两者仅仅是共用一个“克隆”字眼,不过确实都与生命体的复制有关。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黑猩猩以及克隆人引起了全世界民众的普遍关注,科研伦理一时成了讨论的焦点,“科学究竟要干什么”的疑问竟然成了咖啡馆和学术沙龙的话题。但纽罗深知,公众的视线其实完全被传媒误导了,真正危险正发生在脑科学领域。媒体的误导,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计算神经科学)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
纽罗到现在为止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文章与当下的研究毫无关系,那时他还在读本科。他当时纠正了《数学年刊》一篇论文的一个推理错误,曾在小范围内引起师生的赞美。
在利贝特(B.Libet)门下攻读脑科学博士的中途,纽罗被一家私人公司优厚的待遇所吸引,未取得学位就来到了这家公司下属的“科学决策研究所”,但做的是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一干就是30年。老板不要求所里的研究人员公开发表任何论文,每年只需写一页A4纸的研究进展报告。纽罗虽然不写论文,对外界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却看得非常仔细,也自信地认为自己属于当今世界上最最优秀的十来个脑科学专家之一。优越于其他科学家之处在于,老板绝对相信自己的研究,研究经费绰绰有余。研究所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安装在一个石屋之中,其计算能力是欧洲核子中心之计算机的1000倍。只有IBM一家知道这一点,因为这是IBM专为它研制的,合同明确规定,5年内同样级别的机器不能出售给第二家。
按照科学还原论的观念,人的心智(mind)虽然复杂,无非是大脑(brain)神经元活动的结果。搞清大脑全部神经元的活动状况和彼此的联结关系,原则上就可以重构出一个虚拟的大脑,通过研究这个模型就能预测原来真实大脑的活动。脑科学在新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已经熟悉大脑的各个功能分区、大脑神经化学、电化学,对于视觉加工、意识生成与维持已经有了许多实用的模型。
“科学决策研究所”供养这些科学家,只有一个目的,分析各种情报,为公司的决策服务。
纽罗已经做过无数次实验,对象先是老鼠和猴子,然后是黑猩猩和所谓的病人,结果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地好。大脑扫描只是整个复杂计划的第一步,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的数字重建,即在石屋中通过并行计算用数字化方式真实地模拟出原来的大脑,以达到预测大脑行为的目的。精确预测的时间上限为一个月。纽罗的信条是,脑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认识人类人脑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而在于从功能上能够复制一个活生生的大脑,使之与原来的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步思考。
二
“今天下午14时开始扫描。”霍普金斯医院S先生用加秘电话十分肯定地通知了纽罗仿佛等待一辈子的关键时刻。
“太棒了。记住,要延长扫描时间,数据需要精确核验。”
纽罗的扫描仍然需要用普通fMRI两倍的时间,这已经是经过数年改进才勉强取得的最佳成绩了。石屋与医院有长期合作关系,两地相距数千里,却有高速网络相连,网络传输速率为每秒900G。
令S先生激动的是,这次要做的不是普通的fMRI。扫描对象是个极特别的人物,不是别人,而是总统瓦拉尔先生。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S先生要采用纽罗提供的新式扫描装置,外型与fMRI扫描探头完全一样,造价却是后者的1亿倍,也许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台神经元全扫描装置,它能在25分钟内准确记录下10的11次方个大脑神经元的状态及互联结构信息,并实时将采集的全部信息传送到遥远的石屋。
敌国R的间谍已经渗透到这家研究所。纽罗的赌注压在,精确预测总统半个月内的可能决策,将情报另外透露给敌国R。事成之后由敌国R支付报酬。
三
纽罗在石屋得到了全部数据,五个小时后,他在实验室重建了总统瓦拉尔的大脑。
一天后,总统找高尔夫球时闪了腰,不幸的是经诊断脊柱有轻伤。
纽罗向敌国R发送了预测报告。但是,纽罗并没有得到报酬,因为随后的事情发展与他的预测竟然完全不同。
纽罗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
但他发现布来恩行为颇有些异常。
四
事件的秘密在于,纽罗的模型在哲学上犯了一个错误,只考虑了大脑神经细胞,而没有考虑大脑以外特别是脊髓神经细胞对于思维的影响。特别是第二天总统受伤后,纽罗的数据没有任何更新。
而纽罗的好友布来恩却在第二天对总统进行了另一次全方位的扫描,除大脑外,还包括脊柱等其他部位的神经系统。当然,布来恩同样秘密受雇于敌国R,他比纽罗更聪明一筹。他除了是个出色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心灵哲学家。他的模型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还原论,也考虑了现象学所述肢体对于意向性、意识的影响。具体说,他做的工作并不比纽罗多许多,只是更多考虑了脊髓。
纽罗已经感觉到事情的蹊跷,他破例主动找到布来恩的办公室。但他只看到一具口中流着黑血的尸体,原来布来恩已经中毒身亡。
这一幕颇像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中的一个场面。
纽罗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我将面临什么呢?”他思忖着。
过了一整夜,纽罗终于又恢复了自信,自言自语:“还原论的每一次失败,只会激起新一轮还原论。同样,危险的降临,不会暗示人们规避风险,只会迫使人们迎接新的更大的危险挑战。”
纽罗决心再拼一回。
纽罗有信心,他相信“科学就是力量”,掌握了科学的人自然就掌握了力量、控制了世界,这样做是否道德对于他个人永远是个次要问题或者根本不是个问题。之所以现实中遭遇了失败,那只能证明做得还不够科学,自己从科学获得的力量还不够。
纽罗的下一个计划是,“大脑高峰体验的远程控制”,另一个名字叫“电子毒品及其在线消费”。
纽罗知道它的伟大意义: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追求事业成功的一切努力变得毫无意义(比如当下中国一批中学生梦想考上北大、清华),因为人最终通过大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判断成功的程度,而纽罗的产品能够让人们方便地获得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各种体验。实现当沙特国王的梦想、与梦露一样的美女性交、在VR中一次又一次杀死自己的仇敌、获得像吸海洛因的神仙体验等等,都不在话下。
上瘾怎么办?只需付更多的钱订购更多的“软件”。纽罗一时还想不清楚的是,“我自己是否要尝试一下自己研制出的电子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