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在中学里一定要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去考复旦大学,不然就很难应对“千分考”。“千分考”有一个重要原则,绝对不会超越中学教学的纲,所以实际上,大学改革对中学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指挥棒
在“两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和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等30多位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个议案,建议国家为京外高校的基础建设拨款制定标准。在会议期间,他还对公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问题建言献策,《小康》记者就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等问题专访了秦绍德。
要打破一考定终身
《小康》:在自主招生方面,复旦大学在去年有哪些比较新的改革?自主招生联盟建立后有什么新变化?
秦绍德:这有两个概念。第一,教育部允许一部分学校有5%自主招生的名额,是从2003年开始的。开始是7所,后来是22所学校,基本上这几年都是这么做的,采用不同方式做的。这是一个改革。
对复旦大学来讲,另外一个改革是从2006年开始。经过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和周边地区,拿出一部分名额来进行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一开始这个计划就是上海拿出300人,后来扩展到江苏、浙江共拿出100名,这个是我们正儿八经按照自主招生的方案在试点,所以基于“千分考”、面试这一套的程序五年之内没有变化,还是按照这个东西做。变化无非就是希望名额越来越多,希望省份越扩越大,这个都要得到教育部的批准。
这两年稍稍有点变化,为了避免给考生增加更多的负担,有几个学校进行联考。大家都怕被边缘化,然后就自动组织不同的联盟。一些考生和家长,也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这样容易应付所有的考试。
《小康》:考生考完都说太累了,有的一天要考七门课?
秦绍德:前一种招生我们是要求有七门功课,如果是单独应试复旦,不考别的学校还好,那就跟千分考一样。如果参加其他的考试强度也很大,这个就很困难了。
《小康》:您好像说过,这种自主招生改革最终将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秦绍德:对,这是我们自主招生的目的。现在有人讲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抢生源。其实这话不对,不叫抢生源。自主招生改革当年是教育部批准实验的方案。主要是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使高校履行自主招生的权利。在统一高考的情况下,高校有自由录取的权利,但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完整的。我们觉得学校是分各级各类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提出,我要招哪种类型的中学毕业生,适应我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因为复旦是个综合性大学,比较重视基础科学,再加上历史也很悠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招到适合我们培养的学生,这就是自主招生改革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觉得,如果很多学校大家都在自主招生,不就把统一考试的事情打破了嘛。现在把所有学生的素质都通过一张考卷反映出来,这个偶然性太大了,对考生来讲不太公平。而且现在为了一生的这一搏,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围着考试来转,这样就悖离了教育本质的要求。而且也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
如果有几十家高校都能够自主招生的话,那肯定会打破高等学校招生的方式,这对中学是一个指挥棒,中学就不会按照现在这个考试的方法来准备了。复旦“千分考”提出来后,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在中学里一定要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去考复旦大学,不然你就很难应对“千分考”了。“千分考”有一个重要原则,绝对不会超越中学教学的纲,超纲算什么本领?难的题目有的是,什么奥数之类的,我们不管这些东西,所以实际上,大学改革对中学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指挥棒。
《小康》:您说现在农村教育在萎缩,所以要对农村地区的考生有社会救济,因为现在贫富差距,还有地区差异比较严重,您说这个是有感而发?
秦绍德:我还是了解一些情况的。我们复旦大学支教队员到宁夏去支教,我一直关注他们的行动,他们也带回来很多信息。前年我还专门去慰问在那里支教的学生,还到一个中学里住了一晚上,然后到三个学校都去转了一圈,跟他们县政府接触了一下,当地学校教育确实很困难。所以复旦大学对这几个点会持久支持下去。我赞成对于农村教育、西部教育、基础教育的薄弱部分,政府应该持续不断的投入。
《小康》:在现在这种自主招生体系里,农村孩子可能在综合性的知识、还有视野方面会有欠缺,对他们来说,今后进入好大学的几率会不会更低?
秦绍德:现在搞自主招生考试的都是一些特别好的大学,所以一般来讲,起码得县城以上的中学里,才有可能有学生考这些大学。大部分也可能是考一般的大学,或者考职校,这都是自然的社会分工。如果是在农村,他的成绩特别好,特别优秀,天赋又很好,这样的学生是埋没不了的。
复旦大学70%是外地生源,30%是上海的。在这个70%的面向外地的学生中,历届都有不少农村出来的,也都很优秀。他们并不是在考试当中有什么优势,而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已经具备这个优势了,一张考卷考所有的考生,你说城市考生会占多大便宜?也占不了多大便宜,也还是要学生自己好。
自主招生考试中,农村的学生可能世面见得不够多,在沟通能力上会有些弱,但是自主招生能力也不是光靠嘴巴上能讲就行,我们有一系列考核的内容,综合性的,还要考他的思维能力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才进行这样的改革。
复旦的第二课堂很重要
《小康》:复旦大学想招的学生,其中有一条是:交往沟通的能力,对社会问题很关心,了解民情,热心社会活动,有组织能力,您认为这样的学生更能成才?
秦绍德:对,这个是我从复旦大学招生的要求来讲的。因为我们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承担国家的各类任务,包括科学创新、科技创新,还有就是成为不同战线的骨干,从这样一个类型要求的话,我对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些要求就比较高。
《小康》: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或者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秦绍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就是骨干,有的是校团委的干部,有的是学生会的干部,有的是社团负责人,在大学期间都很活跃,除了自己功课好以外,还善于跟人家沟通和组织一些学生间自己的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我们学校有250个社团,有诗社、有攀登协会等,很多社团在学校里都很活跃。复旦为什么这样提呢?除了第一课堂,正儿八经的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外。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学生要锻炼第一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实际上在大学生里,社交活动多、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还毕竟是少数。经过四年大学锻炼后,有的学生这方面发展很好,变得很能干。到了社会上后就发现,这类学生很受各种岗位的欢迎,而且很快就能上手,很快就能成为骨干。拿我所学的新闻专业这个角度来看,复旦大学新闻系历史悠久,1929年就有了。毕业生到了各新闻单位,都是从记者当起,然后当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到副总、老总。包括过去《人民日报》的领导里,中央台的台长、副台长、新华社的领导里,还有包括像上海各媒体的主要领导基本都有复旦新闻系毕业的。
这说明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不能太单一。其他行业也很多,特别像金融专业,在纽约、香港、上海三个地方最多,而且都是金融业的高层。
《小康》:这跟他们上大学之后培养出来的素质有关系?
秦绍德:有关系,所以复旦大学各地的校友会也很活跃,原因就是,他们在校的时候,有一批是骨干。我想其他学校肯定也是这个规律。伦敦《泰晤士报》有一个排行榜,主要是雇主对某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的评价。复旦的排名在全国大概是第三位,仅次于北大、清华。
在“两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和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等30多位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个议案,建议国家为京外高校的基础建设拨款制定标准。在会议期间,他还对公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问题建言献策,《小康》记者就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等问题专访了秦绍德。
要打破一考定终身
《小康》:在自主招生方面,复旦大学在去年有哪些比较新的改革?自主招生联盟建立后有什么新变化?
秦绍德:这有两个概念。第一,教育部允许一部分学校有5%自主招生的名额,是从2003年开始的。开始是7所,后来是22所学校,基本上这几年都是这么做的,采用不同方式做的。这是一个改革。
对复旦大学来讲,另外一个改革是从2006年开始。经过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和周边地区,拿出一部分名额来进行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一开始这个计划就是上海拿出300人,后来扩展到江苏、浙江共拿出100名,这个是我们正儿八经按照自主招生的方案在试点,所以基于“千分考”、面试这一套的程序五年之内没有变化,还是按照这个东西做。变化无非就是希望名额越来越多,希望省份越扩越大,这个都要得到教育部的批准。
这两年稍稍有点变化,为了避免给考生增加更多的负担,有几个学校进行联考。大家都怕被边缘化,然后就自动组织不同的联盟。一些考生和家长,也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这样容易应付所有的考试。
《小康》:考生考完都说太累了,有的一天要考七门课?
秦绍德:前一种招生我们是要求有七门功课,如果是单独应试复旦,不考别的学校还好,那就跟千分考一样。如果参加其他的考试强度也很大,这个就很困难了。
《小康》:您好像说过,这种自主招生改革最终将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秦绍德:对,这是我们自主招生的目的。现在有人讲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抢生源。其实这话不对,不叫抢生源。自主招生改革当年是教育部批准实验的方案。主要是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使高校履行自主招生的权利。在统一高考的情况下,高校有自由录取的权利,但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完整的。我们觉得学校是分各级各类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提出,我要招哪种类型的中学毕业生,适应我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因为复旦是个综合性大学,比较重视基础科学,再加上历史也很悠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招到适合我们培养的学生,这就是自主招生改革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觉得,如果很多学校大家都在自主招生,不就把统一考试的事情打破了嘛。现在把所有学生的素质都通过一张考卷反映出来,这个偶然性太大了,对考生来讲不太公平。而且现在为了一生的这一搏,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围着考试来转,这样就悖离了教育本质的要求。而且也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
如果有几十家高校都能够自主招生的话,那肯定会打破高等学校招生的方式,这对中学是一个指挥棒,中学就不会按照现在这个考试的方法来准备了。复旦“千分考”提出来后,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在中学里一定要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去考复旦大学,不然你就很难应对“千分考”了。“千分考”有一个重要原则,绝对不会超越中学教学的纲,超纲算什么本领?难的题目有的是,什么奥数之类的,我们不管这些东西,所以实际上,大学改革对中学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指挥棒。
《小康》:您说现在农村教育在萎缩,所以要对农村地区的考生有社会救济,因为现在贫富差距,还有地区差异比较严重,您说这个是有感而发?
秦绍德:我还是了解一些情况的。我们复旦大学支教队员到宁夏去支教,我一直关注他们的行动,他们也带回来很多信息。前年我还专门去慰问在那里支教的学生,还到一个中学里住了一晚上,然后到三个学校都去转了一圈,跟他们县政府接触了一下,当地学校教育确实很困难。所以复旦大学对这几个点会持久支持下去。我赞成对于农村教育、西部教育、基础教育的薄弱部分,政府应该持续不断的投入。
《小康》:在现在这种自主招生体系里,农村孩子可能在综合性的知识、还有视野方面会有欠缺,对他们来说,今后进入好大学的几率会不会更低?
秦绍德:现在搞自主招生考试的都是一些特别好的大学,所以一般来讲,起码得县城以上的中学里,才有可能有学生考这些大学。大部分也可能是考一般的大学,或者考职校,这都是自然的社会分工。如果是在农村,他的成绩特别好,特别优秀,天赋又很好,这样的学生是埋没不了的。
复旦大学70%是外地生源,30%是上海的。在这个70%的面向外地的学生中,历届都有不少农村出来的,也都很优秀。他们并不是在考试当中有什么优势,而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已经具备这个优势了,一张考卷考所有的考生,你说城市考生会占多大便宜?也占不了多大便宜,也还是要学生自己好。
自主招生考试中,农村的学生可能世面见得不够多,在沟通能力上会有些弱,但是自主招生能力也不是光靠嘴巴上能讲就行,我们有一系列考核的内容,综合性的,还要考他的思维能力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才进行这样的改革。
复旦的第二课堂很重要
《小康》:复旦大学想招的学生,其中有一条是:交往沟通的能力,对社会问题很关心,了解民情,热心社会活动,有组织能力,您认为这样的学生更能成才?
秦绍德:对,这个是我从复旦大学招生的要求来讲的。因为我们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承担国家的各类任务,包括科学创新、科技创新,还有就是成为不同战线的骨干,从这样一个类型要求的话,我对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些要求就比较高。
《小康》: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或者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秦绍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就是骨干,有的是校团委的干部,有的是学生会的干部,有的是社团负责人,在大学期间都很活跃,除了自己功课好以外,还善于跟人家沟通和组织一些学生间自己的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我们学校有250个社团,有诗社、有攀登协会等,很多社团在学校里都很活跃。复旦为什么这样提呢?除了第一课堂,正儿八经的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外。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学生要锻炼第一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实际上在大学生里,社交活动多、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还毕竟是少数。经过四年大学锻炼后,有的学生这方面发展很好,变得很能干。到了社会上后就发现,这类学生很受各种岗位的欢迎,而且很快就能上手,很快就能成为骨干。拿我所学的新闻专业这个角度来看,复旦大学新闻系历史悠久,1929年就有了。毕业生到了各新闻单位,都是从记者当起,然后当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到副总、老总。包括过去《人民日报》的领导里,中央台的台长、副台长、新华社的领导里,还有包括像上海各媒体的主要领导基本都有复旦新闻系毕业的。
这说明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不能太单一。其他行业也很多,特别像金融专业,在纽约、香港、上海三个地方最多,而且都是金融业的高层。
《小康》:这跟他们上大学之后培养出来的素质有关系?
秦绍德:有关系,所以复旦大学各地的校友会也很活跃,原因就是,他们在校的时候,有一批是骨干。我想其他学校肯定也是这个规律。伦敦《泰晤士报》有一个排行榜,主要是雇主对某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的评价。复旦的排名在全国大概是第三位,仅次于北大、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