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写景作文,相信不少同学能把景色描写得很细致,那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呢?答案是——由景说理,写出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看看他是怎么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说道理的。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大文豪苏东坡从黄州前往汝州赴任。路上,好友参廖邀请他一起游览庐山。对于郁闷的苏东坡来说,还有什么比游山玩水更能纾解情绪的呢?两人当即绕道九江,登上风景秀丽的庐山。
庐山是一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参廖引着苏东坡徐徐走在其间,一路讲述着庐山的人文轶事,讲述着他熟悉的各种趣闻和传说。而苏东坡就在不断地观察庐山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壑,看着看着,他就觉得这庐山不一般,随着他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于是,苏东坡不由得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罢,他继续往前走,参廖追上来,问道:“这诗的后两句呢?”
苏东坡看着远远近近的山峰与沟壑,轻叹一声,岔开了话题:“我不正在看景吗?看完再说。”
然而,等苏东坡游览完庐山,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依然没有着落。
见苏东坡为了一句诗犯难,参廖劝道:“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别放在心上才好。如果不是这次贬谪,你我二人又怎么能在庐山一聚呢?”
参廖的一句话,令苏东坡豁然开朗,为什么感觉怎么写庐山都不对,就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中。他看不透人生得失,就是因为他走在人生路上呀!
想到这里,苏东坡提笔而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前两句的创作,完全得益于苏东坡的仔细观察,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后两句,灵感源于苏东坡不停变换角度察看而发现的大自然奇景,他探究思考其中的原因,结合生活中的感悟,从而准确地点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這就告诉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经历,于风景之外,产生理性的感悟。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宋]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是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这首《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诗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处美丽的景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在这样的景物中,诗人直接悟出了道理: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诗人借此来阐述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道理。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任何一处景物,都可以从中得到感悟。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习作,瞧瞧刘著同学从雾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看看他是怎么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说道理的。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大文豪苏东坡从黄州前往汝州赴任。路上,好友参廖邀请他一起游览庐山。对于郁闷的苏东坡来说,还有什么比游山玩水更能纾解情绪的呢?两人当即绕道九江,登上风景秀丽的庐山。
庐山是一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参廖引着苏东坡徐徐走在其间,一路讲述着庐山的人文轶事,讲述着他熟悉的各种趣闻和传说。而苏东坡就在不断地观察庐山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壑,看着看着,他就觉得这庐山不一般,随着他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于是,苏东坡不由得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罢,他继续往前走,参廖追上来,问道:“这诗的后两句呢?”
苏东坡看着远远近近的山峰与沟壑,轻叹一声,岔开了话题:“我不正在看景吗?看完再说。”
然而,等苏东坡游览完庐山,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依然没有着落。
见苏东坡为了一句诗犯难,参廖劝道:“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别放在心上才好。如果不是这次贬谪,你我二人又怎么能在庐山一聚呢?”
参廖的一句话,令苏东坡豁然开朗,为什么感觉怎么写庐山都不对,就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中。他看不透人生得失,就是因为他走在人生路上呀!
想到这里,苏东坡提笔而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前两句的创作,完全得益于苏东坡的仔细观察,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后两句,灵感源于苏东坡不停变换角度察看而发现的大自然奇景,他探究思考其中的原因,结合生活中的感悟,从而准确地点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這就告诉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经历,于风景之外,产生理性的感悟。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观书有感
[宋]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是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这首《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诗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处美丽的景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在这样的景物中,诗人直接悟出了道理: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诗人借此来阐述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道理。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任何一处景物,都可以从中得到感悟。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习作,瞧瞧刘著同学从雾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