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工作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成绩十分显著,我国的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十分令人鼓舞。但也不能不看到:尽管我们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几年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目前,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很低”。今天,怎样使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不能不是一个应该严重关切的问题。我对宏观效益的一些设想,已有另文论及,现仅就微观方面谈点看法。
怎样提高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不一,各企业的对策就很不一样,总的说来,是不是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一、抓一个基本公式
什么叫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活劳动的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有没有经济效益,就看两点:
第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需要”这六个字很重要。它是针对我们企业多少年来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卖不出去,一处理、一报废就是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亿”的情况特别提出。产品卖不出去,有流通渠道、流通方法、经济体制、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原因,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则是不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生产出来了,而且,确实卖出去了,是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务请注意,经济效益,归根到底,是要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因而,考虑经济效益,首先就要考虑社会需要,考虑销售。
第二、也不是所有能卖出去的产品都有经济效益
看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有无经济效益,还要看产品出卖的收入,能否补偿它产、销时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而有余。这里关键在“有余”。有余,才有经济效益;有余,才能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运行我们这个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巨大的国家机器。无余,就没有经济效益;不足,就只有负的经济效益。因此,又不能将经济效益和“有用”、“效用”等同起来,产品对社会有用,卖得出去,甚至“一抢而光”,却不赚钱,仍然没有经济效益。
对一个企业来说,要符合上面两个条件,就必须有利润。“企业”这个概念和“利润”这个概念是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就代表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过,对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来说,利润只代表这个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或企业经济效益。经营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除了考虑直接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外,一定还得考虑间接的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比如,由于办了我这个企业而增加了就业,而缓和了社会问题,而提高了社会的技术、文化和消费水平,而增加了国民总产值,而创收了外汇,乃至于有利于兄弟企业的生产活动等等,这就是正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却又给社会带来了污染、噪音、生态平衡的破坏等负的社会效益。
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唯本企业之利是图不行。一方面,我们应该大胆借鉴资本主义企业行之有效的一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大讲利润,大力追求最大可能的利润,使我们的企业不致于成为一个事业机关或救济机关,我们的企业家不致成为一个专送“学费”而拿不到文凭的“败家子”;另一方面,又必须坚决站稳社会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立场,不能只见社会主义之“利”而忘社会主义之“义”——忘记我们企业的社会主义本质,因追求利润而将自己的企业降低到一个资本主义企业的水平。资本主义企业在追求企业的总体利润时,讲究企业内部的“目标一致”的原则,社会主义就应讲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目标一致”的原则。这一点,尤其不能含糊。
在同时照顾企业的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一个企业的利润率高,对国家的劳动人民的贡献就大,就说明这个企业的责任人的能力强,这个企业的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高;反之,就说明这个企业的贡献小,企业责任人的能力差。
利润虽不代表企业的全部经济效益,却毕竟是度量和考核企业微观效益的一个最直接的、根本的依据。
怎样评比两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
甲乙两个企业,甲利润10万,乙利润100万,是乙企业的经济效益比甲企业高么?
不一定。
为什么?因为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不是按利润的绝对数来比的,而是按照利润率来比的,即,按照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数来比的。
假如乙企业的100万利润是由200万元的资金获得的,那么,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就是0.5元;如果甲企业的10万元利润只占用了80 000元的资金,那么,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就有1.25元。因而,是利润10万元的企业甲,比利润100万元的企业乙的经济效益高。
这也就是说,看一个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是“本”、利一起看。“本”小利大,利润率高,效益高;“本”大利小,利润率低,效益低。“本”在我们国家,叫资金;在资本主义国家,叫资本。
按照上面所说,我们就可将经济效益(E)、利润(P)、和“本”(I)的关系用下面这个非常简单的公式来反映,即:
经济效益= 利/本或E=P/I
这个E,也就是我们的资金利润率,或西方企业普遍关切的“投资报酬率”,简称ROI。我们认为,这资金利润率或ROI就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直接的、综合的经济效益,这个公式也就是反映一个企业的直接、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基本的公式。照此计算,甲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为:
10/8=1.25或125%(ROI)
乙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为:
100/200=0.50或50%( ROI)
是甲比乙高。因此,抓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抓这个资金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ROI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高;ROI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低。ROI是正数,说明这个企业有经济效益;是负数,说明这个企业只有负的经济效益。——这是硬碰硬的。
把一个企业的ROI来和计划目标比,和以前各期比,和同行业比,如果高,就说明这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情况良好;如果低,就说明情况不良。这也是硬碰硬的。
二、抓一个基本因素
怎样才能把投资报酬率抓上去?
从上一节的公式看,就要尽量发挥“本”的创收作用,即:尽量以最小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怎样发挥“本”的创收作用?
又要抓以下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本”转得快,使一块钱的“本”,顶几块钱用,做几块钱的买卖。“本”越转得块,经济效益越高;越转得慢,经济效益越低。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就包含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这几年的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能达到历史曾达到的水平,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为国家、为人民节约出400-500个亿的流动资金!,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用一块钱的“本”买入商品,经过加工或不加工,把本带利(或不带利)收回,这就叫转了一次。
假如甲乙两个同门类的企业,甲8万元资金,每年销售40万元商品,那么,在这一年里,甲的本就转5次。如果以S代销售,T代表周转次数,写成公式就是:
T= S/I =40/8 =5次或500%
这个商数,叫资金周转率。
假如乙企业200万元资金,年销售额500万元,那么,它的资金就周转了
500/200=2.5次 或250%
在正常情况下,资金每转一次,就要带回一次利润,转的次数越多,带回的利润积累起来就越大。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资金周转的快慢和利润、经济效益三者是成正比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资金的周转快起来呢?关键就在于增加销售。从上面的公式可知:在同样的资金下,销售越多,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就越高。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曾以7 000万元的资金,做50亿元的买卖,几乎5天就转一转,就说明人家的经济效益非常高。因此,我们说,销售是决定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因素。抓经济效益,首先就要抓销售这个基本因素。
五、抓一个基本要求
那么,怎样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
目标利润定出以后,又怎样保证其实现?
一切,得靠信息。
信息可靠,目标就可靠;信息不可靠,目标就不可靠,保证措施就不可靠。没有信息,就无法定目标,就谈不上保证措施。
不但目标,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一不靠信息。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非是一个使企业的人、财、时、地、物5种资源用得其当,能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的问题。信息,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借以决定人、财、时、地、物5种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第6种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比其他5种资源更带有根本性。有资源,无信息,白白浪费资源,等于没资源!
今天及其以后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今天及其以后的经济,是信息的经济。谁占有的信息多、快、准,谁就是强者;谁占有的信息少、慢、差,谁就是弱者;谁不占有信息,谁就完蛋!以前,企业家争资金,以后,企业家争人才,争技术。今天,企业家争信息!占有信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要求。您要科学地定出目标利润,您在定出目标利润后又要科学地控制企业的全部活动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始终要靠信息。
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看,信息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抓起来有时花很大的劲;一种来自内部,主要靠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外部信息,起“知彼”的作用;内部信息,起“知己”的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必须内外两种信息一起抓。
今天的会计工作,其作用已远远不以记账为限。企业的计划、决策、控制、考核四大工作,无一不依靠会计信息。企业的内部信息,主要靠会计来提供。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把会计工作抓紧。美国企业不惜在会计工作上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美国的企业家有很大一个比率出身于会计师。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信息。
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观点看,信息又可分为直观信息和推理信息两种。直观信息是一般企业家都有可能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获得的初级信息。推理信息是根据多种初级信息综合、比较、分析、判断,再经客观、准确的推理而得到的高级信息,这就非十分高明的企业家不办。比如,某商品的批发价格上涨了1元,这是一个直观而初级的信息,将这一信息连同各方面所得的信息综合起来考察,最后,客观地论证出:这种产品的批发价格将很快回跌。这就是一种推理信息。企业家一定要等市价回跌才知道采取措施,就输了一着,一定要在市价看上去还很坚挺的情况下根据初级信息推论出市价将跌,未雨绸缪,事先采取相应措施,才算能手。对于信息,我们应该不止于做它的奴隶,主要在于能动地做它的主人。
六、抓一个基本经验
从我们这几年城乡经济发展的情况看,非常明显,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抓紧一个“包”字。
什么叫“包”?
列宁有句话:“让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负完全的责任”(《列宁全集》36卷554页)。这也就是“包”的基本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农村经济搞活了,使不少农民的生活有改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今天,要提高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让“包”字进城!
“包”字进城的成绩十分明显。
首钢自1979年起搞承包的试点。从1979年到1983年的5年中,利润平均年增长20%,投资报酬率1983年达37.17%,比承包前的1978年几乎翻了一番,1983年的年销售利润率为40.47%。比1978年也高11.32%。
广州钢铁厂也有类似的情况,广钢于1980年开始承包,承包前年年亏损!承包后年年盈余。承包前后各年的盈亏情况如下:
表1
1978年 亏1 680万
1979年 亏960万
1980年(开始承包) 盈38.8万
1981年 盈380万
1982年 盈600万
广州前几年在各不同门类的企业中搞了8个承包试点,试点企业和省预算内其他非试点企业近3年对比情况如下:
表2
试点 非试点
产值每年平均递增率23.5% 10.3%
上交工商税每年平均递增率 18.7% 12%
实现利润每年平均递增率 40.4% 15.7%
上交所得税及两费每年平均递增率 20.3%-1.23%
可见,包和不包,经济效益大不一样。
“包”何以有这么大的威力?
列宁说:从个人利益上关心,能够提高生产。
“包”的作用就在于关心每个承包人、承包单位的个人利益,让它们和承包人和承包单位的贡献挂起钩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彻底否定了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相容的平均主义思想。
“包”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型企业家松了绑,给了他们以无限广阔的驰骋天地,充分发挥才华、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机会。
“包”将给我们的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新的高涨!
“包”只是把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承包人或承包企业,丝毫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由于国家从包的利益中得的是大头,“包”还将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的资金,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包”将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进一步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怎样“包”?
首先,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承包人必须是“明白人”,是能够胜任的人。发包以前,要调查、考核清楚。
(二)发包之后,要权、责、利分明。在民主而不是独裁的基础上,谁负责,谁有权,不搞什么集体负责。有责,就得有权;掌权,就得负责。
(三)再一次强调必须目标一致。承包,是分进合击,不是各自为战;是合唱,不是“乱弹”。承包个人或单位必须在顺从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完成承包任务,必要时,并为整体作出牺牲。
(四)一定要严格考核。完成承包责任,奖不封顶;完不成承包任务,罚不保底。一定要使生产的积极性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我们搞改革,目的就在于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努力去捧金饭碗,却不给任何人以铁饭碗。
其次,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只包工,可以只包料,可以只包工料,可以包某一零件、配件,也可以包整个基建工程,可以包一个班、组、车间、部门、分支店柜的产销工作,也可以只包某一项小小的服务工作,如全单位的清洁卫生。一句话,只要责任分得开,无一不可包。
但也不是盲目地包。包以前,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参考同行的、国内的、世界的先进水平,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标准、规范、规格,以便有明确的标准可循。这是一桩非常繁重、复杂的工作。标准、规范、规格定的不合适,将严重影响包的效益。
发包时,应采用公开招标或比价的办法,比如基建工程,谁出价低,完工快,就包给谁;利润,谁出得高,就包给谁。要谨防私相授受,独家垄断,假公肥私。对承包人的权、责、利,要一一明白订入契约。对承包人的技术水平、商业信誉、经济实力,要严格调查,发包以后要特别注意发包工作的质量,防止偷工减料,注意对承包人为履行契约而进行一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必要时予以支持。但不能干涉承包人的行动,更不能强迫承包人接受你的意见。
“包”并不是我们独创的方法,它是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一般采取三种包的形式:最简单的,包成本;稍高级的,包利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有1 605个包利润的单位;最高级的,包投资报酬率,西方的责任会计,也就是“包”的会计。
七、抓一个基本问题
在西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任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求经济效益的基本问题。
质量意味着信誉,意味着市场,意味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质量意味着认真操作、一丝不苟的经济作风。有这样作风的队伍,才有可能谈经济效益。
质量还意味着降低成本!
有人认为提高质量一定要增加成本,这是一种误解。
第一、提高质量,可以大大减低因三保、三包而发生的后续成本;第二、因提高质量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必然减低产品的生产与推销成本;第三,提高质量要求删除产品中一切过剩的功能而使必要功能尽量配套,结果往往也减低成本。西德的Walter Masing认为:“改变制造方法和工资条件以及比较有利的材料来源等,有可能在不增加甚至降低制造成本的条件下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价值。”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们的产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几十、上百亿地处理、报废,不是因为人们不需要这些消费品,而是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缺乏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起码的合适性。
产品质量是一个专门问题,从提高经济效益看,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一种质量意识,都能够把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同本企业的生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是根本性的。针对我国的情况,就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产品所要求的质量及要求操作者自身的工艺质量,必须十分明确;
(二)操作者个人技术水平必须能满足工艺的要求,能完全达到质量目标;
(三)必须能够明白区分自己的出品是否合乎工艺要求;
(四)必须充分明了怎样防止质量事故;
(五)必须充分明了,如果不可避免地出现质量问题,应如何采取措施;
(六)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不合要求的严重后果。
对企业领导人来说,特别要求他能经常以买方的眼光去挑剔自己的产品,并尽量使与目标质量相适应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八、抓一个基本力量
以上七点,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带有根本性。
但最基本的是人,是人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没有人才,没有知识,以上七点,都要落空,人才和知识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活跃的因素、最基本的力量。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都夺光了,只要保留我们组织和人员,四年之后,我又将是一个钢铁大王,有人说,这话夸大,我看,它不夸大。西德和日本就是有力的例证,这两国是第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战败以后,工厂、设备、市场、资金都丢光了,可是,曾几何时,他们却又以一个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的身份,雄视世界。”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法西斯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彻底战败了,他们的人民的知识却没有战败;尽管他们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都丢光了,他们人民头脑中的知识和技术却完好如故!
1950年,德国的人均国民产值不过437美元,比我们今天多约一倍而已;1980年,他们的人均国民总产值猛增到11760美元,比我们今天,多约40倍!
到2000年,我们只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增为1980年的4倍(翻两番),而在1980年,他们的国民总产值却增为1950年的27倍!
为什么他们增起来这么容易,而我们这么困难?
人才和知识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因!
胡耀邦同志十二大的报告说:“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紫阳同志也曾经引西方某些专家的话说:知识成为生产力、竞争力量和经济成就的关键。这都说明了人才和知识的重要性。
欧美的日本问题专家说:“日本恃以振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全民族集体地追求知识”。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说:“受过高等教育并精通业务的人是日本最有价值的资源”。
日本文部省总结日本战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从战前累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
今天,西德的口号是:“经济科学化,科学经济化”。
日本的口号是:“技术立国”。
我们今天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西方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情况不妨以西德为例略作说明:
(一)西德的企业完全由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家来领导。
(二)西德的企业,拥有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员。西门子电气公司的科技人员有25 000人,占职工人数的8%;巴斯夫化学公司占16%;有一家光学仪器公司占36%,加上管理人员,超过55%,只有45%是操作工人。
(三)西德企业一般均设有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研究发展部,企业用于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往往占销货总额的5%-6%,有的占10%。仅西门子一个公司,1977年的科研经费即达21亿马克,合人民币17亿元上下,占该公司当年销货总额的8.3%。
(四)西德从国外进口的专利权支出,1950年只2 200万马克,1980年计23亿马克,增长了100倍。
为什么西方企业这样尊重知识人才?这是因为:
(一)人才和知识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各国的经济增长率,绝大部分来自知识和人才,日本在1975年-1980年,其增长率的61%,直接间接来自新技术。西德的增长率60%来自新技术。
(二)企业的规模很大,分支机构遍及全国、遍及全球,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人才和知识不行。中小企业要生存,非加倍注意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和注意经营管理不可。
(三)产品不断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日本的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比工矿企业要高1-10倍。1980年,日本的整个出口额较1979年增长17.1%,而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却比1979年增长60%。知识和人才,成为产品能否占有市场、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四)产品的更新换代快。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平均不过4.5年。据西德1200个企业的统计,销售收入中,32%来自近5年的新产品。光学仪器来自近年新产品的比率还要大。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都不得不采取生产一代、试制新一代、研究开发更新一代的方针,因而,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
一句话:今天,人才和知识决定着企业的组织力量、竞争力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命运、生存、经济效益!一切,决定于知识!一切,决定于人才!
列宁说:“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列宁全集》30卷394页)。这一连四个“就要”,充分说明列宁对人才和知识问题的强调和重视。让我们即以此言作本文的结束语!●
原载于《财会探索》1985年第2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成绩十分显著,我国的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十分令人鼓舞。但也不能不看到:尽管我们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几年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目前,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很低”。今天,怎样使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不能不是一个应该严重关切的问题。我对宏观效益的一些设想,已有另文论及,现仅就微观方面谈点看法。
怎样提高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不一,各企业的对策就很不一样,总的说来,是不是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一、抓一个基本公式
什么叫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活劳动的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有没有经济效益,就看两点:
第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需要”这六个字很重要。它是针对我们企业多少年来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卖不出去,一处理、一报废就是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亿”的情况特别提出。产品卖不出去,有流通渠道、流通方法、经济体制、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原因,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则是不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生产出来了,而且,确实卖出去了,是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务请注意,经济效益,归根到底,是要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因而,考虑经济效益,首先就要考虑社会需要,考虑销售。
第二、也不是所有能卖出去的产品都有经济效益
看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有无经济效益,还要看产品出卖的收入,能否补偿它产、销时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而有余。这里关键在“有余”。有余,才有经济效益;有余,才能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运行我们这个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巨大的国家机器。无余,就没有经济效益;不足,就只有负的经济效益。因此,又不能将经济效益和“有用”、“效用”等同起来,产品对社会有用,卖得出去,甚至“一抢而光”,却不赚钱,仍然没有经济效益。
对一个企业来说,要符合上面两个条件,就必须有利润。“企业”这个概念和“利润”这个概念是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就代表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过,对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来说,利润只代表这个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或企业经济效益。经营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除了考虑直接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外,一定还得考虑间接的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比如,由于办了我这个企业而增加了就业,而缓和了社会问题,而提高了社会的技术、文化和消费水平,而增加了国民总产值,而创收了外汇,乃至于有利于兄弟企业的生产活动等等,这就是正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却又给社会带来了污染、噪音、生态平衡的破坏等负的社会效益。
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唯本企业之利是图不行。一方面,我们应该大胆借鉴资本主义企业行之有效的一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大讲利润,大力追求最大可能的利润,使我们的企业不致于成为一个事业机关或救济机关,我们的企业家不致成为一个专送“学费”而拿不到文凭的“败家子”;另一方面,又必须坚决站稳社会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立场,不能只见社会主义之“利”而忘社会主义之“义”——忘记我们企业的社会主义本质,因追求利润而将自己的企业降低到一个资本主义企业的水平。资本主义企业在追求企业的总体利润时,讲究企业内部的“目标一致”的原则,社会主义就应讲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目标一致”的原则。这一点,尤其不能含糊。
在同时照顾企业的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一个企业的利润率高,对国家的劳动人民的贡献就大,就说明这个企业的责任人的能力强,这个企业的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高;反之,就说明这个企业的贡献小,企业责任人的能力差。
利润虽不代表企业的全部经济效益,却毕竟是度量和考核企业微观效益的一个最直接的、根本的依据。
怎样评比两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
甲乙两个企业,甲利润10万,乙利润100万,是乙企业的经济效益比甲企业高么?
不一定。
为什么?因为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不是按利润的绝对数来比的,而是按照利润率来比的,即,按照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数来比的。
假如乙企业的100万利润是由200万元的资金获得的,那么,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就是0.5元;如果甲企业的10万元利润只占用了80 000元的资金,那么,每元资金获得的利润就有1.25元。因而,是利润10万元的企业甲,比利润100万元的企业乙的经济效益高。
这也就是说,看一个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是“本”、利一起看。“本”小利大,利润率高,效益高;“本”大利小,利润率低,效益低。“本”在我们国家,叫资金;在资本主义国家,叫资本。
按照上面所说,我们就可将经济效益(E)、利润(P)、和“本”(I)的关系用下面这个非常简单的公式来反映,即:
经济效益= 利/本或E=P/I
这个E,也就是我们的资金利润率,或西方企业普遍关切的“投资报酬率”,简称ROI。我们认为,这资金利润率或ROI就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直接的、综合的经济效益,这个公式也就是反映一个企业的直接、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基本的公式。照此计算,甲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为:
10/8=1.25或125%(ROI)
乙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为:
100/200=0.50或50%( ROI)
是甲比乙高。因此,抓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抓这个资金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ROI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高;ROI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低。ROI是正数,说明这个企业有经济效益;是负数,说明这个企业只有负的经济效益。——这是硬碰硬的。
把一个企业的ROI来和计划目标比,和以前各期比,和同行业比,如果高,就说明这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情况良好;如果低,就说明情况不良。这也是硬碰硬的。
二、抓一个基本因素
怎样才能把投资报酬率抓上去?
从上一节的公式看,就要尽量发挥“本”的创收作用,即:尽量以最小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怎样发挥“本”的创收作用?
又要抓以下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本”转得快,使一块钱的“本”,顶几块钱用,做几块钱的买卖。“本”越转得块,经济效益越高;越转得慢,经济效益越低。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就包含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这几年的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能达到历史曾达到的水平,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为国家、为人民节约出400-500个亿的流动资金!,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用一块钱的“本”买入商品,经过加工或不加工,把本带利(或不带利)收回,这就叫转了一次。
假如甲乙两个同门类的企业,甲8万元资金,每年销售40万元商品,那么,在这一年里,甲的本就转5次。如果以S代销售,T代表周转次数,写成公式就是:
T= S/I =40/8 =5次或500%
这个商数,叫资金周转率。
假如乙企业200万元资金,年销售额500万元,那么,它的资金就周转了
500/200=2.5次 或250%
在正常情况下,资金每转一次,就要带回一次利润,转的次数越多,带回的利润积累起来就越大。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资金周转的快慢和利润、经济效益三者是成正比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资金的周转快起来呢?关键就在于增加销售。从上面的公式可知:在同样的资金下,销售越多,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就越高。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曾以7 000万元的资金,做50亿元的买卖,几乎5天就转一转,就说明人家的经济效益非常高。因此,我们说,销售是决定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因素。抓经济效益,首先就要抓销售这个基本因素。
五、抓一个基本要求
那么,怎样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
目标利润定出以后,又怎样保证其实现?
一切,得靠信息。
信息可靠,目标就可靠;信息不可靠,目标就不可靠,保证措施就不可靠。没有信息,就无法定目标,就谈不上保证措施。
不但目标,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一不靠信息。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非是一个使企业的人、财、时、地、物5种资源用得其当,能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的问题。信息,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借以决定人、财、时、地、物5种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第6种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比其他5种资源更带有根本性。有资源,无信息,白白浪费资源,等于没资源!
今天及其以后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今天及其以后的经济,是信息的经济。谁占有的信息多、快、准,谁就是强者;谁占有的信息少、慢、差,谁就是弱者;谁不占有信息,谁就完蛋!以前,企业家争资金,以后,企业家争人才,争技术。今天,企业家争信息!占有信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要求。您要科学地定出目标利润,您在定出目标利润后又要科学地控制企业的全部活动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始终要靠信息。
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看,信息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抓起来有时花很大的劲;一种来自内部,主要靠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外部信息,起“知彼”的作用;内部信息,起“知己”的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必须内外两种信息一起抓。
今天的会计工作,其作用已远远不以记账为限。企业的计划、决策、控制、考核四大工作,无一不依靠会计信息。企业的内部信息,主要靠会计来提供。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把会计工作抓紧。美国企业不惜在会计工作上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美国的企业家有很大一个比率出身于会计师。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信息。
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观点看,信息又可分为直观信息和推理信息两种。直观信息是一般企业家都有可能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获得的初级信息。推理信息是根据多种初级信息综合、比较、分析、判断,再经客观、准确的推理而得到的高级信息,这就非十分高明的企业家不办。比如,某商品的批发价格上涨了1元,这是一个直观而初级的信息,将这一信息连同各方面所得的信息综合起来考察,最后,客观地论证出:这种产品的批发价格将很快回跌。这就是一种推理信息。企业家一定要等市价回跌才知道采取措施,就输了一着,一定要在市价看上去还很坚挺的情况下根据初级信息推论出市价将跌,未雨绸缪,事先采取相应措施,才算能手。对于信息,我们应该不止于做它的奴隶,主要在于能动地做它的主人。
六、抓一个基本经验
从我们这几年城乡经济发展的情况看,非常明显,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抓紧一个“包”字。
什么叫“包”?
列宁有句话:“让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负完全的责任”(《列宁全集》36卷554页)。这也就是“包”的基本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农村经济搞活了,使不少农民的生活有改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今天,要提高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让“包”字进城!
“包”字进城的成绩十分明显。
首钢自1979年起搞承包的试点。从1979年到1983年的5年中,利润平均年增长20%,投资报酬率1983年达37.17%,比承包前的1978年几乎翻了一番,1983年的年销售利润率为40.47%。比1978年也高11.32%。
广州钢铁厂也有类似的情况,广钢于1980年开始承包,承包前年年亏损!承包后年年盈余。承包前后各年的盈亏情况如下:
表1
1978年 亏1 680万
1979年 亏960万
1980年(开始承包) 盈38.8万
1981年 盈380万
1982年 盈600万
广州前几年在各不同门类的企业中搞了8个承包试点,试点企业和省预算内其他非试点企业近3年对比情况如下:
表2
试点 非试点
产值每年平均递增率23.5% 10.3%
上交工商税每年平均递增率 18.7% 12%
实现利润每年平均递增率 40.4% 15.7%
上交所得税及两费每年平均递增率 20.3%-1.23%
可见,包和不包,经济效益大不一样。
“包”何以有这么大的威力?
列宁说:从个人利益上关心,能够提高生产。
“包”的作用就在于关心每个承包人、承包单位的个人利益,让它们和承包人和承包单位的贡献挂起钩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彻底否定了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相容的平均主义思想。
“包”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型企业家松了绑,给了他们以无限广阔的驰骋天地,充分发挥才华、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机会。
“包”将给我们的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新的高涨!
“包”只是把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承包人或承包企业,丝毫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由于国家从包的利益中得的是大头,“包”还将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的资金,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包”将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进一步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怎样“包”?
首先,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承包人必须是“明白人”,是能够胜任的人。发包以前,要调查、考核清楚。
(二)发包之后,要权、责、利分明。在民主而不是独裁的基础上,谁负责,谁有权,不搞什么集体负责。有责,就得有权;掌权,就得负责。
(三)再一次强调必须目标一致。承包,是分进合击,不是各自为战;是合唱,不是“乱弹”。承包个人或单位必须在顺从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完成承包任务,必要时,并为整体作出牺牲。
(四)一定要严格考核。完成承包责任,奖不封顶;完不成承包任务,罚不保底。一定要使生产的积极性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我们搞改革,目的就在于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努力去捧金饭碗,却不给任何人以铁饭碗。
其次,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只包工,可以只包料,可以只包工料,可以包某一零件、配件,也可以包整个基建工程,可以包一个班、组、车间、部门、分支店柜的产销工作,也可以只包某一项小小的服务工作,如全单位的清洁卫生。一句话,只要责任分得开,无一不可包。
但也不是盲目地包。包以前,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参考同行的、国内的、世界的先进水平,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标准、规范、规格,以便有明确的标准可循。这是一桩非常繁重、复杂的工作。标准、规范、规格定的不合适,将严重影响包的效益。
发包时,应采用公开招标或比价的办法,比如基建工程,谁出价低,完工快,就包给谁;利润,谁出得高,就包给谁。要谨防私相授受,独家垄断,假公肥私。对承包人的权、责、利,要一一明白订入契约。对承包人的技术水平、商业信誉、经济实力,要严格调查,发包以后要特别注意发包工作的质量,防止偷工减料,注意对承包人为履行契约而进行一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必要时予以支持。但不能干涉承包人的行动,更不能强迫承包人接受你的意见。
“包”并不是我们独创的方法,它是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一般采取三种包的形式:最简单的,包成本;稍高级的,包利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有1 605个包利润的单位;最高级的,包投资报酬率,西方的责任会计,也就是“包”的会计。
七、抓一个基本问题
在西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任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求经济效益的基本问题。
质量意味着信誉,意味着市场,意味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质量意味着认真操作、一丝不苟的经济作风。有这样作风的队伍,才有可能谈经济效益。
质量还意味着降低成本!
有人认为提高质量一定要增加成本,这是一种误解。
第一、提高质量,可以大大减低因三保、三包而发生的后续成本;第二、因提高质量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必然减低产品的生产与推销成本;第三,提高质量要求删除产品中一切过剩的功能而使必要功能尽量配套,结果往往也减低成本。西德的Walter Masing认为:“改变制造方法和工资条件以及比较有利的材料来源等,有可能在不增加甚至降低制造成本的条件下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价值。”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们的产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几十、上百亿地处理、报废,不是因为人们不需要这些消费品,而是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缺乏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起码的合适性。
产品质量是一个专门问题,从提高经济效益看,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一种质量意识,都能够把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同本企业的生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是根本性的。针对我国的情况,就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产品所要求的质量及要求操作者自身的工艺质量,必须十分明确;
(二)操作者个人技术水平必须能满足工艺的要求,能完全达到质量目标;
(三)必须能够明白区分自己的出品是否合乎工艺要求;
(四)必须充分明了怎样防止质量事故;
(五)必须充分明了,如果不可避免地出现质量问题,应如何采取措施;
(六)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不合要求的严重后果。
对企业领导人来说,特别要求他能经常以买方的眼光去挑剔自己的产品,并尽量使与目标质量相适应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八、抓一个基本力量
以上七点,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带有根本性。
但最基本的是人,是人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没有人才,没有知识,以上七点,都要落空,人才和知识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活跃的因素、最基本的力量。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都夺光了,只要保留我们组织和人员,四年之后,我又将是一个钢铁大王,有人说,这话夸大,我看,它不夸大。西德和日本就是有力的例证,这两国是第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战败以后,工厂、设备、市场、资金都丢光了,可是,曾几何时,他们却又以一个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的身份,雄视世界。”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法西斯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彻底战败了,他们的人民的知识却没有战败;尽管他们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都丢光了,他们人民头脑中的知识和技术却完好如故!
1950年,德国的人均国民产值不过437美元,比我们今天多约一倍而已;1980年,他们的人均国民总产值猛增到11760美元,比我们今天,多约40倍!
到2000年,我们只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增为1980年的4倍(翻两番),而在1980年,他们的国民总产值却增为1950年的27倍!
为什么他们增起来这么容易,而我们这么困难?
人才和知识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因!
胡耀邦同志十二大的报告说:“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紫阳同志也曾经引西方某些专家的话说:知识成为生产力、竞争力量和经济成就的关键。这都说明了人才和知识的重要性。
欧美的日本问题专家说:“日本恃以振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全民族集体地追求知识”。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说:“受过高等教育并精通业务的人是日本最有价值的资源”。
日本文部省总结日本战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从战前累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
今天,西德的口号是:“经济科学化,科学经济化”。
日本的口号是:“技术立国”。
我们今天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西方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情况不妨以西德为例略作说明:
(一)西德的企业完全由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家来领导。
(二)西德的企业,拥有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员。西门子电气公司的科技人员有25 000人,占职工人数的8%;巴斯夫化学公司占16%;有一家光学仪器公司占36%,加上管理人员,超过55%,只有45%是操作工人。
(三)西德企业一般均设有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研究发展部,企业用于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往往占销货总额的5%-6%,有的占10%。仅西门子一个公司,1977年的科研经费即达21亿马克,合人民币17亿元上下,占该公司当年销货总额的8.3%。
(四)西德从国外进口的专利权支出,1950年只2 200万马克,1980年计23亿马克,增长了100倍。
为什么西方企业这样尊重知识人才?这是因为:
(一)人才和知识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各国的经济增长率,绝大部分来自知识和人才,日本在1975年-1980年,其增长率的61%,直接间接来自新技术。西德的增长率60%来自新技术。
(二)企业的规模很大,分支机构遍及全国、遍及全球,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人才和知识不行。中小企业要生存,非加倍注意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和注意经营管理不可。
(三)产品不断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日本的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比工矿企业要高1-10倍。1980年,日本的整个出口额较1979年增长17.1%,而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却比1979年增长60%。知识和人才,成为产品能否占有市场、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四)产品的更新换代快。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平均不过4.5年。据西德1200个企业的统计,销售收入中,32%来自近5年的新产品。光学仪器来自近年新产品的比率还要大。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都不得不采取生产一代、试制新一代、研究开发更新一代的方针,因而,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
一句话:今天,人才和知识决定着企业的组织力量、竞争力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命运、生存、经济效益!一切,决定于知识!一切,决定于人才!
列宁说:“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列宁全集》30卷394页)。这一连四个“就要”,充分说明列宁对人才和知识问题的强调和重视。让我们即以此言作本文的结束语!●
原载于《财会探索》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