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孔子时期、柏拉图时代,就出现了对话教学。儒家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论语》,里面的模式就是最典型的对话教学,有师者孔子循循善诱的提问、答语,也有其弟子的回答。
德国的克林伯格(L.Klingberg)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训练思维过程的重要载体。“想说”、“敢说”、“真说”、“善说”是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实践,亦是“对话教学”的追求。
一、想说:对话发生的基础
“想说”的前提是要激起说欲。只有唤醒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教学的对话才可能发生,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无人举手、无人应答、无人提问,教师“一言堂”。激起学生说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凸显价值,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隐藏真相,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元答案,激起学生的言说欲望。
“想说”的关键是发现问题。问题从哪里来?师本对话中预设的问题,生本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问题,生生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都是问题来源的主要渠道。
“学习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一环是“预习单导学”。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预习单”:
1)自己提出预习的问题并解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想知道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的问题:
(1)学习“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2)“分数”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单位”有什么作用?
……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新课学习前,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情况交流。其次,新课开始时,在前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公布统计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代表着大家对分数意义的思考,有的问题今天能够解决,有的问题以后会继续研究。再次,宣布本节课重点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分数?(2)什么叫分数单位?(3)什么是单位“1”?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数学探索之旅。
这几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边研读、边猜测、边回忆、边联想,给出了许多答案,其中不乏幼稚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学生想说的欲望是强烈而真实的。尤其是,当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讨论“‘一节课的时间是小时’中表示的意义”时,课堂气氛更热烈。这节课的预习设计坚持了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近生活等原则。
二、敢说:对话深入的前提
“敢说”的基础是宽松课堂。现代哲学把对话视为存在本身,人在对话中存在,意义在对话中生成。对话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学生解放带来的必然是民主、尊重、分享、开放、创造,这既是精神原则,也是教学的目的。
“敢说”的关键是质疑能力,即指围绕事物本质属性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此,要经过质疑的定向性训练、条理性训练和立体性训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问中发现数学问题,也可以在同学的解答中发现数学问题,还可以在数学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后,小学生还必须掌握获取信息、理解问题、探求策略、回顾反思等释疑的策略。
执教“分数的再认识”时,可以“活动中体验,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来展开。在教学这节课的第二部分“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执教者设计了如下的活动:活动1,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初步感知相同分数可以表示不同数量;活动2,进一步理解相同分数由于单位“1”不同,所代表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活动3,由部分感知整体“1”的不同。其中的“活动2”,值得深入研究:
教师拿出两盒铅笔(A盒12支,B盒15支):“你会分别从这两盒中取出它的吗?”
一名学生上来拿:从A盒中拿出了4支,从B盒中拿出了5支。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觉得有问题吗?”
生1:“他拿错了吧。”
师:“我也这么想,为什么都拿了,可支数却不一样?”
生2:“我觉得他没有拿错,可能是铅笔盒里装的支数不一样,所以拿的也不一样。”
生3:“对,因为整体1不一样,拿出来的也不一样。”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那名学生上来演示验证过程。
师:“他没有拿错,的确整体1不一样,拿出来的也不一样。”
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感悟有了深度,“是不是拿错了”这一疑问,明显地从学生的操作角度来体现出课的重点:相同分数由于单位“1”不同,所代表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对话教学的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师生合作探究的教育观、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等对话教学理念。
三、真说:对话提质的关键
真说,就是不说假话,说真话。多数教师大概不会希望学生说假话,除非在课堂教学调控能力较弱的教师的“公开课”上,学生不知不觉地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假说,若非故意,则是教师的纵容或暗示。在假说的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察言观色,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意图”,没有自己的思考,回答的“标准答案”亦非学生自己真实的理解,而是对教师 “意图”的理解。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与鼓励,希望得到同学的肯定与接纳,而教师、同学与之相反的言行,可能对学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教师要包容、理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情感体验,让学生“真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一段这样的教学片段:
学习了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展示折的不同方法时,一个男孩却没有按照要求折,而是折出了。睿智的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毅然决定跳过这一环,直接和学生讨论。讨论得差不多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折,他却折了,你们对这事怎么看?”
生1:“老师让折,他不该折。”
生2:“不合题意,他跑题了。”
师:“同学们,你们就没有别的想法?”
停顿了片刻,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既批评他又表扬他,批评他不听老师的话,表扬他又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分数。”
生:“我觉得他会创新。”
……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一听教师的评价吗?”
“想!”学生齐声道。
教师走到这个男孩的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个躬:“我真的很欣赏你啊,你这样的学习就叫做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听了教师如此的评价,男孩开始有些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接着,学生纷纷折出了,,……有一个学生告诉大家:“我还能折出呢!我还发现和一样大。”
教师对学生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真爱。学生开始的认识固然存在误区,对学生的误区可以引导。正确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在认知上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创造,并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觉得说真话也不难。
这节课,教师把握了数学有效对话的时机,促进了师生有效互动。让学生在感悟中对话,使课堂激情四射;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话,使学生个性飞扬;让学生在生成中对话,使“错误”绽放光彩。教师还要掌握数学有效对话的策略,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对话,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数学探究,激励学生深层对话,促进师生有效对话。
四、善说:对话追求的目标
“对话教学”具有创生性、生长性、实践性等特性,实现“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有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等五种。教学中,师本对话寻找“对话点”,师生对话捕捉“生长点”,生本对话弹出“生成点”,生生对话形成“拓展点”。“善说”,就是让学生会说。其不仅仅是“说”的问题,更是思维品质问题,涉及思维的深度与高度、宽度与广度。
例如,在打磨、锤炼“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教学至“想想做做”第3题时(见图1),不知是屏幕本身有些模糊,还是项中奇同学位置太靠后,实在看不清,在大多数同学轻松、自然地给出答案“”“”后,小项坚持举起了手:“老师,我看不清竖着的线,这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到底是平均分成了几份,我这儿一点也看不清楚。”
教师走到他的身边,抬头一看,屏幕是有些模糊,尤其是下面两幅图的等分线几乎看不清楚了。正准备告诉他时,不知谁插了一句:“看不见平均分的线,猜一猜不也知道吗?”很多同学纷纷附和。
“第二幅图好像是”,小项不很肯定地说,“但第三幅图,空白部分太多,我实在看不出涂色部分到底占整张纸条的、还是了。”
当教师正准备打消让他估计的念头时,没想到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老师,不看竖线,我也敢肯定第三幅图涂色部分占整张纸条的。”“对,对,是。”
“为什么?”教师信手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老师你看,第二幅图涂色部分占整张纸条的,而第三幅图涂色部分又正好是它的一半,3×2=6,肯定是。”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更有同学刚刚醒悟过来,也是赞叹不已。
而教师也在同学们的争论交流中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干脆去掉这几根等分线,让所有同学都来先估一估,再通过数学推理或数学直觉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就这样,原本一道简单的习题,因为小插曲而让教师做出了新的调整。正所谓“教学相长”。
在“分数的意义”的课堂也发生过一件小插曲:
“老师,一定要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吗?”临近下课,有一位学生问。
他拿着一道题(△ABC,没有辅助线,如图2所示)走上讲台,说:“比如,这个△ABC中,EF是△ABC的中位线(E和F分别是AB和AC的中点),它将△ABC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AEF的面积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你倒说说看,怎么用分数表示?”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先找出线段BC的中点,再分别和E、F连接,通过作如图的辅助线,可知△AEF的面积是△ABC的。”他神态自然地说。
“为什么呢?”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同学们。
“如果线段BC的中点是G,BEFG、AEGF和EFGC都是平行四边形,△AEF和△BEG、△EFG、△FGC都一样大。也就是把△ABC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AEF的面积是△ABC的。”一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
“噢,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
生成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如果引导得法,学生敢说,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分数,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数教学之难,不仅表现为其概念、规则、类型等内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更为根本的是难在其概念、规则与运算的相互关联与融合。而分数及其相关概念作为分数学习的基础,其教学效果更是决定着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如果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就出现了理解的偏差,那么之后对于分数意义和运算的学习就可能遇到更多的障碍,出现更多的问题。
分数教学的课堂上,对话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本质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效的教学对话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目的性、新颖性、数学性、导向性”等原则,防止过滥、过度、过奇的对话充斥课堂,避免“虚假造作的对话背离教学理念,牵强附会的对话脱离数学的本质,绚丽多彩的对话远离学生的思维”。
“对话,我们的教学哲学”是个哲学话题,是个永久的话题,是个意蕴的话题……实践中,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还要注意三点:对话形式不能简单问答,对话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对话过程必须正视差异。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冷落与对话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只有学生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才能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展现出“对话教学”的数学课堂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德国的克林伯格(L.Klingberg)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训练思维过程的重要载体。“想说”、“敢说”、“真说”、“善说”是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实践,亦是“对话教学”的追求。
一、想说:对话发生的基础
“想说”的前提是要激起说欲。只有唤醒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教学的对话才可能发生,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无人举手、无人应答、无人提问,教师“一言堂”。激起学生说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凸显价值,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隐藏真相,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元答案,激起学生的言说欲望。
“想说”的关键是发现问题。问题从哪里来?师本对话中预设的问题,生本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问题,生生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都是问题来源的主要渠道。
“学习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一环是“预习单导学”。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预习单”:
1)自己提出预习的问题并解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想知道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的问题:
(1)学习“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2)“分数”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单位”有什么作用?
……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新课学习前,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情况交流。其次,新课开始时,在前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公布统计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代表着大家对分数意义的思考,有的问题今天能够解决,有的问题以后会继续研究。再次,宣布本节课重点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分数?(2)什么叫分数单位?(3)什么是单位“1”?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数学探索之旅。
这几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边研读、边猜测、边回忆、边联想,给出了许多答案,其中不乏幼稚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学生想说的欲望是强烈而真实的。尤其是,当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讨论“‘一节课的时间是小时’中表示的意义”时,课堂气氛更热烈。这节课的预习设计坚持了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近生活等原则。
二、敢说:对话深入的前提
“敢说”的基础是宽松课堂。现代哲学把对话视为存在本身,人在对话中存在,意义在对话中生成。对话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学生解放带来的必然是民主、尊重、分享、开放、创造,这既是精神原则,也是教学的目的。
“敢说”的关键是质疑能力,即指围绕事物本质属性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此,要经过质疑的定向性训练、条理性训练和立体性训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问中发现数学问题,也可以在同学的解答中发现数学问题,还可以在数学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后,小学生还必须掌握获取信息、理解问题、探求策略、回顾反思等释疑的策略。
执教“分数的再认识”时,可以“活动中体验,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来展开。在教学这节课的第二部分“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执教者设计了如下的活动:活动1,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初步感知相同分数可以表示不同数量;活动2,进一步理解相同分数由于单位“1”不同,所代表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活动3,由部分感知整体“1”的不同。其中的“活动2”,值得深入研究:
教师拿出两盒铅笔(A盒12支,B盒15支):“你会分别从这两盒中取出它的吗?”
一名学生上来拿:从A盒中拿出了4支,从B盒中拿出了5支。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觉得有问题吗?”
生1:“他拿错了吧。”
师:“我也这么想,为什么都拿了,可支数却不一样?”
生2:“我觉得他没有拿错,可能是铅笔盒里装的支数不一样,所以拿的也不一样。”
生3:“对,因为整体1不一样,拿出来的也不一样。”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那名学生上来演示验证过程。
师:“他没有拿错,的确整体1不一样,拿出来的也不一样。”
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感悟有了深度,“是不是拿错了”这一疑问,明显地从学生的操作角度来体现出课的重点:相同分数由于单位“1”不同,所代表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对话教学的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师生合作探究的教育观、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等对话教学理念。
三、真说:对话提质的关键
真说,就是不说假话,说真话。多数教师大概不会希望学生说假话,除非在课堂教学调控能力较弱的教师的“公开课”上,学生不知不觉地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假说,若非故意,则是教师的纵容或暗示。在假说的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察言观色,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意图”,没有自己的思考,回答的“标准答案”亦非学生自己真实的理解,而是对教师 “意图”的理解。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与鼓励,希望得到同学的肯定与接纳,而教师、同学与之相反的言行,可能对学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教师要包容、理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情感体验,让学生“真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一段这样的教学片段:
学习了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展示折的不同方法时,一个男孩却没有按照要求折,而是折出了。睿智的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毅然决定跳过这一环,直接和学生讨论。讨论得差不多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折,他却折了,你们对这事怎么看?”
生1:“老师让折,他不该折。”
生2:“不合题意,他跑题了。”
师:“同学们,你们就没有别的想法?”
停顿了片刻,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既批评他又表扬他,批评他不听老师的话,表扬他又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分数。”
生:“我觉得他会创新。”
……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一听教师的评价吗?”
“想!”学生齐声道。
教师走到这个男孩的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个躬:“我真的很欣赏你啊,你这样的学习就叫做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听了教师如此的评价,男孩开始有些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接着,学生纷纷折出了,,……有一个学生告诉大家:“我还能折出呢!我还发现和一样大。”
教师对学生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真爱。学生开始的认识固然存在误区,对学生的误区可以引导。正确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在认知上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创造,并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觉得说真话也不难。
这节课,教师把握了数学有效对话的时机,促进了师生有效互动。让学生在感悟中对话,使课堂激情四射;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话,使学生个性飞扬;让学生在生成中对话,使“错误”绽放光彩。教师还要掌握数学有效对话的策略,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对话,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数学探究,激励学生深层对话,促进师生有效对话。
四、善说:对话追求的目标
“对话教学”具有创生性、生长性、实践性等特性,实现“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有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等五种。教学中,师本对话寻找“对话点”,师生对话捕捉“生长点”,生本对话弹出“生成点”,生生对话形成“拓展点”。“善说”,就是让学生会说。其不仅仅是“说”的问题,更是思维品质问题,涉及思维的深度与高度、宽度与广度。
例如,在打磨、锤炼“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教学至“想想做做”第3题时(见图1),不知是屏幕本身有些模糊,还是项中奇同学位置太靠后,实在看不清,在大多数同学轻松、自然地给出答案“”“”后,小项坚持举起了手:“老师,我看不清竖着的线,这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到底是平均分成了几份,我这儿一点也看不清楚。”
教师走到他的身边,抬头一看,屏幕是有些模糊,尤其是下面两幅图的等分线几乎看不清楚了。正准备告诉他时,不知谁插了一句:“看不见平均分的线,猜一猜不也知道吗?”很多同学纷纷附和。
“第二幅图好像是”,小项不很肯定地说,“但第三幅图,空白部分太多,我实在看不出涂色部分到底占整张纸条的、还是了。”
当教师正准备打消让他估计的念头时,没想到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老师,不看竖线,我也敢肯定第三幅图涂色部分占整张纸条的。”“对,对,是。”
“为什么?”教师信手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老师你看,第二幅图涂色部分占整张纸条的,而第三幅图涂色部分又正好是它的一半,3×2=6,肯定是。”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更有同学刚刚醒悟过来,也是赞叹不已。
而教师也在同学们的争论交流中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干脆去掉这几根等分线,让所有同学都来先估一估,再通过数学推理或数学直觉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就这样,原本一道简单的习题,因为小插曲而让教师做出了新的调整。正所谓“教学相长”。
在“分数的意义”的课堂也发生过一件小插曲:
“老师,一定要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吗?”临近下课,有一位学生问。
他拿着一道题(△ABC,没有辅助线,如图2所示)走上讲台,说:“比如,这个△ABC中,EF是△ABC的中位线(E和F分别是AB和AC的中点),它将△ABC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AEF的面积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你倒说说看,怎么用分数表示?”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先找出线段BC的中点,再分别和E、F连接,通过作如图的辅助线,可知△AEF的面积是△ABC的。”他神态自然地说。
“为什么呢?”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同学们。
“如果线段BC的中点是G,BEFG、AEGF和EFGC都是平行四边形,△AEF和△BEG、△EFG、△FGC都一样大。也就是把△ABC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AEF的面积是△ABC的。”一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
“噢,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
生成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如果引导得法,学生敢说,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分数,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数教学之难,不仅表现为其概念、规则、类型等内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更为根本的是难在其概念、规则与运算的相互关联与融合。而分数及其相关概念作为分数学习的基础,其教学效果更是决定着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如果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就出现了理解的偏差,那么之后对于分数意义和运算的学习就可能遇到更多的障碍,出现更多的问题。
分数教学的课堂上,对话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本质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效的教学对话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目的性、新颖性、数学性、导向性”等原则,防止过滥、过度、过奇的对话充斥课堂,避免“虚假造作的对话背离教学理念,牵强附会的对话脱离数学的本质,绚丽多彩的对话远离学生的思维”。
“对话,我们的教学哲学”是个哲学话题,是个永久的话题,是个意蕴的话题……实践中,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还要注意三点:对话形式不能简单问答,对话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对话过程必须正视差异。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冷落与对话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只有学生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才能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展现出“对话教学”的数学课堂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