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词语理解的框架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i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概念义,生活义,表达义,象征义
  准确地理解词语是文本学习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说是基础,是因为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旨得依赖词语的组合而形成形象与意象;说是目标,是因为词语融入文本之后,承载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对于创作者来说,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是其运用词语的目的;对于读者来说,从词语中感知、获取文本意义和文化意蕴是其阅读的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打破词语理解的外壳,搭建词语理解的框架,引领学习者有方法、有策略地理解词语,则是其须关注的问题。
  一、词语本身的理解及技巧
  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构建了词语理解的框架(见下图),试图解决词语理解的方向与层级问题,形成词语理解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些语句的推敲,一些学生反响强烈,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根本就是不知所云,这是什么原因呢?语句的教学,尤其是关键词语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地教些零散的字面意思,而有的教师则教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桥》的教学为例,围绕词语理解框架进行探讨。
  1.回归自然,还原物象,辨明词语的概念义
  词语的概念义主要是指词语所代表的物质或现象本身,也就是语言学中所说的“所指”。“所指”是文章主题、情感、态度等依托的基石。学生对文本无动于衷,或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对文体所描述的物象没有先期的储备,导致意旨的建构与物象之间无法匹配。因而,须要还原物象,让文本与具体事实、现象和物象之间对应起来。有客观世界作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对文本所表达的生活情趣、主观态度、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
  师:“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里用的是“盯”,为什么不用“看”呢?
  生:“看”是一个眼神,是一种放松的心态。
  生:“看”,是轉瞬间。
  师:“盯”呢?
  生:“盯”是注视,集中注意力地看,不放松。
  师:“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逼近某人看,脑海里在想着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强势的,比较严厉。
  生1:我明白了,虽然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但“盯”是说老汉看得比较专注,目的很明确,心里在想着如何指挥一百多位惊慌失措的村民有序撤离。
  生2:我想补充一下,从这里我感受到老汉的沉着与镇定,他在以自己的威严控制局面。
  交流之初,由于对“盯”字的概念不理解,“盯着”这个词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教师补充了“盯”的概念是注视,集中注意力地看,不放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结合起上下文所描写的语境,在“盯”和老汉的精神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盯”影射了老汉的威严与冷静,与人们慌乱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为下面的情节和老汉不容更改的态度埋下伏笔。
  2.融入个体,链接体验,复活词语的生活义
  体验是个体通过活动对外部世界与自身体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验、情感、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许多词语没有任何反应,这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所指”没有认知,而是他们没有主动调动和链接自身的体验。只有融入事实认知、情绪体验和生理感受,学生在阅读时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寓意。
  师:同学们会跳舞吗?想想看,跳舞时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洪水并不是真的在跳舞,而是在形容洪水的恐怖。
  生2: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得意、肆虐的魔鬼形象。
  生3:洪水跳的简直是死亡的舞步,我们看到了洪水的疯狂、可怕。
  起初学生对“跳舞”没有任何感触,当把体会过程慢化、拉长之后,孩子们就能联想到跳舞时优美的姿态和美好的感觉……品味出用美好的东西来写邪恶能让邪恶更加邪恶。
  3.勾连左右,依托前后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义
  语境对于词语、句子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勾连左右,准确、深刻地体会词语的表达义。
  师:揪出一个小伙子,老汉此时知道“揪”的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
  生:这是个坚持原则的老汉。他看到一个党员排在前面,就冲过去,把他揪出来。
  师:是的。一个“揪”字,读出了老汉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因为下文中有一句话,“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前文的“揪”与后面的“推”,让我们感悟到,在这个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在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从老汉对儿子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动作“揪”与“推”中,突显出他是一个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村支书,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4.超越文本,放眼社会文化,领悟词语的象征义
  初级阅读是一个理解性的诠释过程,只涉及文本本身;高阶阅读则要发掘作品的象征意蕴,这涉及其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生性。当学生能调动丰富的知识积累,开展跨越时空的意义联想,就会感受到透彻理解的痛快,自主阅读就会从这里真正起航。   师:同学们,这堂课快结束了,现在你对“桥”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这已不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而是一位共产党员在我们心中架起的生命之桥!
  生2:这是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
  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义。桥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沟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之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
  二、词语理解对文章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由词到篇,由篇到词,抓住关键词语,依托前后语境理解文本,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在词语理解中了解写作背景,在词语理解中感知文章内容,在词语理解中深化文章主题,等等。词与文的关系是多角度的,词在阅读教学中所显现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汉语表达中,前面的话题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控制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向。”瞻前顾后、兼顾上下,立足篇章,在更大的言语结构中建构理解,寻找言语背后的必然联系,是文本理解尤其是高年级语文阅读须掌握的方法和策略。
  师:“像泼。像倒。”数数看几个字,几句话?
  生:四个字,两句话。很短,但读起来很有力。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1:雨很大,来势凶猛。这是短句。
  生2:老师,课文中像这样的短句有很多呢。比如,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学习就要这样善于捕捉上下文的信息。顺着这样的思考,谁来解释下文中为什么大量运用短句?
  生:因为短句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在特殊的环境下,只有这样精练的语言、简短的句子,才能表现出当时的紧张危急,才能突出老汉的坚决果断。
  师:同学们,文中有多处简短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两个字,却字字有力、句句有魂。读文章一定要注意特殊的语言形式,因为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
  像上例中“像泼。像倒。”的作用,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回答出“短句’’就可以了,没有进一步深挖短句的使用效果。只有真正理解了短句的特点之后,深入开掘其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该短句在文本解读中给读者带来的想象空间,才会使一段文字乃至整篇文本的解读被激活。可见,理解词语在文本理解中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策略,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
  词语的理解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文本所涉及的层次也不相同,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层次也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我们要站在一个更宏观的结构上,知道词语的理解点在哪里,知道词语的理解将到哪里去。如此,明明白白地教詞语、学词语就成了可能。
其他文献
书名:诗经名篇赏析  作者:水渭松  出版社:商务印刷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  ISBN:9787517607922  定价:39.8元  中华古诗词音韵优美、语辞典雅、意境清远、情感真切,拥有独特而悠远的迷人魅力。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也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对于古诗词的重视与弘扬中更多了一份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基于此
2021年3月22日下午两点半,好友李在兵突然来电:“赶紧看,你获兰亭奖了!”短暂愣神后,我马上用手机捜索“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及入选人选名单公示”,当看到获得书法创作方向铜奖名单上“林峤(四川)”时,思路还在“意外”的漩涡中打转。忆及往昔,其实为这个“兰亭梦”,我已锲而不舍地奋斗了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来,並非不想获奖,只因我心里树立了一個目标:夯实基础,五体书法全面发展,相信功夫当不负人。
在语文教学的学教方式转变中,思维开始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被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才会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习作能力是一个人的高阶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统编教材在习作内容、类型及内在能力的编排上,呈现出序列化、层次性的特点。一、二年级共安排了九次写话,三到六年级安排了六十次习作,编排自成体系,序列设计。从写作的分类看,应用文十六次,想象作文十四次。三到六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了较大比重。对于童话教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领略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形成童话类文体的阅读经验,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语文要素,审美文化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近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师培先生两部学术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的汇编本,它作為中国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编辑出版。学术界视这两部著作为近代中国断代文学史编纂的奠基性作品,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刘师培曾考中过举人,后经蔡元培聘请任北大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
【关键词】阅读策略,隐}生策略,显性化,策略单元教学  近年,阅读策略走进我们的视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到六年级共编排了“预测、提问、快速阅读、批注、有目的的阅读”五个策略单元,将之推向研讨和实践的热点。但何为阅读策略,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策略单元教学也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因此,有必要深化认识阅读策略,并对统编教材策略单元教学进行探讨。  一、阅读策略的类别  长期以来,国内对阅读策略的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作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作文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育培养目标。  一、创造美的情境,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中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学生在作文素材积累过程中,诚然对美好事物有着共同追求,但这种追求是凭直觉的,不假思索而得来的,并不一定真正懂得什么是美,对真
摘要:《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细腻的笔触,流畅的故事构思以及怪诞的主题情节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之疯狂。小说叙述了美国南部小镇两男一女纠葛的爱情三角故事,在压抑的氛围当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呐喊。本文从二次元下两性的角度来对其进一步解读。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艾米利亚 李蒙  一、麦卡勒斯及其作品特点  卡森·麦卡勒斯于1917年出生于乔治亚洲府哥伦布。19岁
摘要:该文主要介绍I2C总线彩电的判断方法、I2C总线彩电故障自检、I2C总线彩电的特殊故障现象、重要引脚对系统的影响、最后谈谈I2C总线系统的检测方法。I2C总线彩电越来越普及,对于各类机型I2C总线故障诊断方法有所差异,该文从故障自检、特殊故障现象、特殊功能引脚作用、检测方法等作了一些归纳。希望能对维修人员提供一些方便。  关键词:I2C总线;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68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明确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同時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