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蔬人间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但古往今来,真心能将自己酿造到淡而又淡的境界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来到城里,行过不少路,阅过不少景,吃过不少菜,听过不少话,尝过不少味,但直到越过高楼大厦,撇开酒店饭馆,脚踏泥土,去往一处生态体验园,这才发现,与一畦畦菜蔬相遇,却莫名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些人世间的生灵呀,一下子,将城市与农村勾连在了一起。此时,记忆与记忆融合在一起,味觉与味觉达到统一。我想,这就是大地孕育万物的真正含义吧。这世间的人啊,不管身份高低,不论贫穷富有,都离不开这菜蔬。
  就说这芹菜和苦瓜吧。我将这两种蔬菜放在一起,是因为我小时候很不爱吃它们。芹菜有种难闻的气味,还有纤维丝,容易塞牙缝。苦瓜,顾名思义,有点儿苦。小时候最怕苦与累,唯恐避之不及。
  《列子·扬朱》中载,有人向同乡富豪推荐芹菜,不吝赞美其好吃。富豪信之,不料,吃后不但嘴肿,还闹肚子,估计口感也不是十分理想,乃大呼上当。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芹菜;二是,芹菜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味美。
  我不喜欢吃芹菜,但我丝毫不讨厌芹菜的形象。我甚至颇为喜欢芹菜的“美男子”形象:飘逸洒脱、修长俊秀。特别是它极耐寒,即使是冰雪之日、万物凋零之时,菜园里只有三四种蔬菜葆有青绿,芹菜便是其中一种。
  我尤其喜欢这个“芹”字,而且“爱屋及乌”,连姓名中带“芹”字的人也喜欢。最典型的是曹雪芹,那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奇才,想必其年轻时的形象也如芹菜一样风度翩翩。苏轼在《东坡八首》中写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借芹比喻自己,重如屈原之于兰蕙香草。我有位素未谋面的网友叫“晓芹”,乃广西某大学文学院教授,她学的是民俗专业,满腹经纶,令人肃然起敬。
  芹菜的种类不止唯一。南方有水芹,北方有旱芹。还有一种唤作“西芹”的,植株粗大,叶柄宽厚。有一道菜叫“西芹炒百合”,食之有降血壓、利尿、消肿、养血安神之效用。如此说来,吃芹菜就等于吃药了。
  年届47岁时,体检医生说我血压偏高,建议我只需注意平时饮食,少喝酒,少吃油腻咸食,多吃西芹,便可不必服药。于是,我被迫将平时从不沾齿的芹菜端上餐桌,硬着头皮吃了几次,竟不觉得有异味。之后,慢慢觉出生津泛香,遂纳入“美食”之列。
  对苦瓜的态度转变,也类似于芹菜。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载:“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吴敬梓将苦瓜与燕窝、鸡、鸭,以及柔鱼并列在一起,如此看重,非同一般。同是清代的汪森,其编辑的《粤西诗集》中《食苦瓜》一诗写道:“东山戌忆敦瓜苦,南徼瓜尝苦味严。凉颊顿回炎海梦,却怜迁客久忘甜。”将苦瓜“先苦后甜、苦味生津”的内涵点破了,仿佛悲情主义和乐观主义从来都是文艺的两个方向一样,谁能将苦与甜两种味道完全隔离开来呢?我在步入中年以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何况,苦瓜“以寒为体,以热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于是亦大胆接受了苦瓜。几次尝试苦瓜炒蛋、苦瓜牛肉饭过后,便不再畏缩了。
  现在,我对苦瓜也来者不拒了。也许是因为生活甜得发腻,肠胃单调得不耐烦,需要各种口味、各种营养来平衡身体的生长吧。与芹菜的修行不同,苦瓜的丰富在于境味。自食其味,甘苦自知。初夏与苦瓜是绝配;一个热切,一个清苦,苦瓜的素净与挚诚融为一体……
  时光千年流淌,山河璀璨如星。其实,不只是芹菜与苦瓜,还有豆角、豌豆、马铃薯、苋菜、韭菜和莴笋……人间蔬菜,我们将它们的种子按照上天的安排,找一块块肥沃的土地播撒下去。然后,它们长出幼苗,接着开花结果,一代代生长下来,延续下去。而人,正是靠着粮食与菜蔬,以蓬勃的姿态活在人间。一年到头,劳作的人们对口腹的需求,对土地的情感,也都化作了灶台上的炊烟。如此说来,菜蔬人间,才有这般美好……
  (摘自《桂林日报》2020年10月15日,水云间荐)
其他文献
读一本书,如燃起一堆篝火。目光如火链,文字是柴火,燃着的是知识的火苗。寒冷的人,燃火以暖身;知识饥渴的人,焚字以暖心。  一个人的阅读,如静对一团火。翻书,火生,阅读逐渐推进,火苗越烧越旺。所谓“炉火纯青”,之于读书,差不多就是书读得多了,知识悟得透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明”,还是建立在知识的薪火上。  一群人的阅读,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图书馆中,人人静默而读,似一颗颗思想的火花簇放;一个紧
期刊
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写道:“趣味不是一时得来的,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吃甘蔗一样,越嚼越有滋味。”读书正如学习语文,浅尝辄止者转身离开,实属正常。能持续多年读书、读书多年之人,定然是甘之如饴的。读得越多、越深,趣味便会愈发浓烈,乃至于日臻化境、飘飘欲仙。正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是也。  如纯粹的阅读这般“无用”之事,趣味往往不易得。最起码,起初不易得。读過一篇文章
期刊
兩鬓斑白  却没有秋的萧瑟  白雪盖顶  却没有冬的荒凉  眉峰高耸  却没有山岩的冷峻  肌肤干涩  却没有落叶的枯败  你额上遍布的皱纹  写满你一生的故事  你手上暴露的青筋  是你成熟和智慧的轨迹  一条条皱纹  一道道青筋  深深浅浅  起起伏伏  织出一首  禅意悠扬的晩晴曲
期刊
早年读中学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读书有什么用处。那年头,大家都覺得读书无用,反正也没有大学可考,读不读书都一样。  好在我们家还有许多藏书,无聊时读书,没事时看小说。我充分地享受到了课本之外的读书乐趣。尤其是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那是我一生中最悠闲的一个阶段,是真正的无所事事。待业了一年,我看了不少世界名著,也看了一些现代派诗人的诗,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一个人的
期刊
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属于谁。它通常以小幅版画形式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了书的价值和美感,形式上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藏书印,但比藏书印丰富多彩且富有情趣。当你翻开一本书,一张精美别致的藏书票呈現在眼前,渗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不但对藏书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表达了藏书者的一种心愿,还可留作某些方面的研究。所以,藏书票往往被称为“纸上宝石”“版画珍珠”和“书中蝴蝶”。  读大学时,我就开
期刊
在日本,再小的房子也會“抠”出一个小庭院,种上绿植、铺上鹅卵石,把“自然”搬回家中。近期,英国一项研究对此行为给出正向评价—在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居民家中开辟小花园后,他们的压力水平平均降低了6%。即使绿地面积很小,也有同样效果。  做园艺看起来简单,但满足了老人的大部分需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与特需副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苏伟表示,浇水、施肥、换土……一系列园艺工作会增加老人的活动量,在户外
期刊
开创彩蛋绘制新技艺  赵伟的父亲是彩蛋绘制艺术传承人,她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绘制彩蛋。有朋友问她:“你能画一对一模一样的彩蛋吗?”赵伟笑答:“除非这只鸡下了两颗一模一样的蛋!”突然,一个灵感在她脑中闪现:如果把蛋壳从中间劈开,不就能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彩蛋了吗?她越想越兴奋,拿起小刀开始尝试,但是蛋壳又薄又脆,不是劈碎,就是劈得不对称。2006年退休后,赵伟在劈了1万多颗蛋壳后,终于劈出了满意
期刊
清朝雍正时期,平远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秀才,每天都把“三点水”喝足、喝饱、喝醉,有一次竟醉倒在官府门前,有伤风化。县官见了将其拘回大堂,严斥其有辱斯文。斥骂中,秀才酒醒大半。  县官说:“本官出上联,倘能对好,姑且饶恕你,不然必拘禁三天无疑。”  秀才捣蒜般叩首:“遵命,请便。”  县官:“五经四书百家论。”  秀才:“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官:“悬梁刺股,读书练字。”  秀才:“酒绿灯红,换盏推杯
期刊
我们小时候,冬天的主打菜是大白菜,所以餐桌上总是显得滋味寡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食材,再心灵手巧的主妇也觉得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春天一到,主妇们仿佛一夜暴富一般,有了大量的食材装点餐桌,她们便可劲儿发挥起来,使得餐桌活色生香。  我的母亲最擅长就地取材,把大自然创造的原汁原味的美食打扮一番,让它们在餐桌上闪亮登场。所以我家的餐桌上总是藏着时令的密码,让我能轻易地破解野外草木发芽生长的情
期刊
2020年7月3日,95岁的崔崑和妻子朱慧楠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至此,两位老人在助学方面的捐资已达1000万元。走过钻石婚姻的这对耄耋老人一直相互支持,也许,他们之间不曾有过浪漫的告白,但彼此的陪伴足够长情。  遇见最好的你  崔崑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4年,他告别家人,前往成都,考入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入学第二年,崔崑就考得全系第二名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