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商务,出路还是绝路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受到就业市场冷遇的今天,各高校纷纷推出了商务英语这一复合型专业。本文回顾了该专业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其现状,分析了该专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对商务英语的未来作出了乐观的估计。
  关键词:商务;英语;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2831(2009)06-0024-6
  
  1、引言
  
  看一个专业的兴衰似乎不能看有多少人在学习这个专业,也不能看学了这个专业后就业的容易程度。不过,眼下的情形是就业情况可能要决定一个专业的生死存亡。记得教育部曾作过一个决定:让那些招生困难或招不到生、就业困难或就不了业的专业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中国教育在线,2007)。但是,果真停止招生的话,就意味着某专业在某学校死亡了,也意味着这个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人员面临着重新择业的困境和失去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尊严与情感寄托。从一个正统学者的角度来看,对那些衰落的专业像对萧条的产业那样实行关、停、并、转、迁是一种很势利的做法。所以,在教育部颁布这一规定后,很多学者发表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学术不能市场化。在理想状态下,学术研究和专业设置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行为,应以学者的研究兴趣为中心,而不应受到招生、就业、经费来源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残酷的是,学生不这样想,学生家长更不这样想。大多数学生到大学来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日后的生计。大多数大学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们不可能去养太多的研究员。对普通高校来说,其主要经费来源仍然是政府财政拨款。这些钱的真正来源是学生家长的口袋,只是在政府那里转了一道手而已。任何政府都是功利的,当学生家长把就业看成一个天大的事时,他们的态度自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兴衰、原因及业态分析
  
  2.1英语专业的兴衰
  托改革开放之福,同时拜英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强势所赐,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在九十年代末达到顶峰。在1997至2000年期间,许多非语言类院校(包括一些重点大学)外语系的主任们坐着飞机满天飞,足迹遍及全国,为求区区一名英语硕士而开出优厚的条件。而硕士们往往左挑右捡,当中的很多人最后去了跨国公司或外国驻华使领馆。
  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以后,形势突然急转直下。众多的英语硕士为谋一个大学教职四处奔走、试讲。而最后仅有百分之几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出众的人受到青睐。从2000年至今,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的外语系(学院)都只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的人员了,甚至连博士都要精挑细选。而英语硕士就根本不可能进入高校了。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和研究生们差不多,也经历了从皇帝女儿不愁嫁到在人才市场上排队投放简历的痛苦过程。现在随便翻开一家报刊的招聘版,绝少看到寻求英语本科生的广告。英语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附带条件出现在应聘人员应具备资质的描述中。作为经历了这场变迁的人,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2.2衰落的原因
  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最容易的做法是把一切罪过都推给扩招。同几乎所有其他专业一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近年来也在飞速地增长。由于该专业的供给超出了就业市场的需要,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的滞销。好像有很多人都接受这一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是非常合逻辑的,是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在现实中的体现。然而,进一步的思考会告诉人们,扩招本身并没有错。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任何发达国家都要低得多,甚至还低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例早就证明了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是促进国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英语专业就业难不能怪罪于扩招。外语院系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来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的思路才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然,并非所有的外语界人士都对这个问题心急如焚。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这些人也以迥然不同的心态在看待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窘境。
  
  2.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业态分析
  由于本文要讨论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业态,以下的讨论在时间范围上仅限于2000年及以前。因为自2000年以后,就不能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来指英语专业了。各地的院校已经在英语这两个字后面加了很多东西,令人有点眼花缭乱了。
  “业态”这个词对于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极新鲜的词汇。它来自于工商领域,指的是一个产业中的企业由于其在规模、产品线、目标市场与整体经营战略等特征上的相似性而自然形成的簇群。那么,2000年左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业态是怎样的呢?中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簇群,分别是名牌(重点)大学的英语专业、专门性外语学院中的英语专业和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
  对于第一个簇群来说,英语专业本身处在一个相当有利的大环境中,可以说是口含银匙而生。依托名牌大学的整体优势,英语专业在科研经费、师资建设、生源等方面占尽优势。它们很容易就把全国最好的学者纳入自己旗下,也可以招到全国最好的学生。虽然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整体上在下降,但由于我国高考考生的基数实在是太大了,这种下降还不足以对第一簇群的英语专业造成冲击。那些对研究英语语言文学感兴趣的学生首先会选择重点院校的英语系,而后者也可对前者精挑细选。从培养方式与目标上来讲,第一簇群往往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的是最正统、最严格的语言文学素养方面的训练。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在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后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
  第二个簇群中的英语专业所处的院校有很多其实不是重点大学,但由于它们一般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专门性外语学院,所以在当地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簇群中的少数在学术水平上甚至可以傲视同处一地的第一簇群中的英语专业。第二簇群和第一簇群所在院校的区别可以类比于专卖店与大卖场,一个精于在小范围类提供优质服务,一个则尽量使产品的种类多样化,并形成整体的品牌效应,两者各有优势。第二簇群也因自己专业优势明显而在当地或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它们的培养目标相对于第一簇群来说更趋于多样化。除了以传统的语言、文学为中心外,它们还发展了一些翻译、外事、新闻等专业。但总的说来,这些延伸出来的专业也没有脱离语言文学的范畴,只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点其它相关的东西。
  第三簇群中的英语专业就谈不上有什么特色了。笔者之所以把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归人第三簇群就是这个原因。就像人们用一定的标准对一个群体进行分类,在分出几个亚群体后,剩下的因实在无法归入先前的任何一个群体而自然地形 成了一个群体。严格地讲,这个簇群中有很多不能叫作英语专业,而应叫作大学英语教学部。它们没有自己的学生,只是在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由于“21世纪的人才所需要的是外语、计算机、驾驶三把钥匙”,这个簇群中大多数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别人配上外语这把钥匙。教师的科研基本停留在低水平上,更谈不上有什么学科建设了。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英语专业的火爆,很多大学英语教学部也发展成了英语系,甚至其中有些还升级成了外语学院。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学校名气不大,这一簇群基本吸引不到什么知名教授,生源质量也不太好。在2000年以前,由于英语专业的就业大环境相当好,这一簇群还没有感到什么压力。但从2000年开始,外部需求出现了变化,第三簇群的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了。压力迫使人们去思索对策。
  
  3、英语+商务的兴起——形式的多样化与存在的问题
  
  其实,英语+商务这种形式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还很兴旺的时候就有了。从那时起,这种形式就被称为商务英语,只不过这种形式在当时尚属个别院校的个别行为,还形不成潮流,成不了气候。而且当时的商务英语实在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学校只是在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两门类似于“外贸英语口语”的课程,任课教师也是学语言文学出生,对经济管理毫无研究。商务英语开始形成潮流,并且真正开始涵盖商务类课程是在2000年。第三簇群可以说是商务英语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原因很简单,它们面临的压力最大,必须去寻找出路了。于是,在当前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商务成了一个自然的选择。不仅仅是第三簇群,很多第一、第二簇群中的英语专业也应潮流而动作出了类似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是对是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题。
  
  3.1商务英语的办学形式
  自从商务英语形成一股潮流以后,便出现了多种多样办学形式。笔者不便将这些形式在这里一一列出,但只要看看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就可感受到其多样性。以广东省的三所高校为例。它们分别是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商学院。分属于前文提到的第一、二、三簇群。
  中山大学先前的外语学院现已演变成三个在行政上和财务上都各自独立的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和翻译学院,而这个翻译学院就是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地方。对建立翻译学院的目的,中山大学是这样解释的: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区域化带来的人才市场的多元需要,中山大学及时协调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不同方向,在努力创建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将部分实用功能剥离出来,创办了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其中的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英汉双语精英人才,在强化英语教育和翻译训练的同时,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商务、贸易、金融、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以熟练的口笔译能力参与涉外商务活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仅从其校名来看就已经非常商务化了。熟悉这所学校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以前的广州外语学院。它和广东外贸学院等其他院校合并,一方面是为了能从学院升级成大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纯外语专业的萧条局面中找到出路。该校目前除了讲授传统语言文学的英语学院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商务英语学院,里面开设了英语+国际商务管理、贸易、金融、国际经济法四个专业方向。这四个专业的学生都被要求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此外还有两个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这两个专业均采用全英授课,对英语专业八级不作硬性要求。广东商学院则是在外语学院属下的英语系里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另一个是国际商务。前者是用整个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语言与文学,后者则是两年英语加上两年商务。商务类课程也采用全英教学模式。这两个方向的学生都被要求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3.2商务英语的学科归属问题
  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形式在学科上究竟归属于哪个门类呢?熟悉学科架构的人可能都知道国务院学位办有一个《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如果是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学,可以在这个目录中有一个很清晰的位置: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意思是英语语言文学是在一级学科“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一个三级学科;如果是纯粹的管理学或经济学,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学科归属。但商务英语却在这个目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点也是被反对商务英语的专家们攻击得最多的地方。一个连学科归属都找不到的专业,学科建设怎么搞?教师的研究方向如何定?从理论上来讲,国家(在学术界由各学科的专家代表)从来就没有承认过商务英语这个专业。各地以这个专业为名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至少是一种不规范的行为。
  其实,把商务英语归入英语语言文学或经济学或管理学都是不对的。商务英语确实是一个新兴事物,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上也确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其原因是商务英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复合专业。
  复合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早就出现了,但像商务英语这样引起如此强烈争论的却是第一次。记得若干年以前,地理这门学科也出现过像英语语言文学这样的萧条景象。这个学科的人果断地把地理和经济、旅游等结合起来,发展起了经济地理和旅游地理等跨学科的专业。也许这样的结合没有英语与商务的结合那样令人惊诧,所以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争议。其实英语专业还算幸运的,把英语和商务结合起来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太怪。历史与考古等专业的景况就要差多了,总不能弄一个“商务考古”出来吧。
  英语和商务这两个专业究竟能不能放到一起一直是一个在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不过这样的复合满足了就业市场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前面列举的那几所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率自从该专业开办以来就一直保持在100%。极高的就业率可能是商务英语最大的优势。但就像很多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商务英语也有一些缺陷。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结果很可能是英语也没学好,商务也不精通,这是商务英语遭到专家们批评的又一软肋。英语语言文学的专家们往往用“后劲不足”来形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3.3教师的科研定位问题
  商务英语的学生虽然被专家们评价为“后劲不足”,但从这些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不错的。而且,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所谓的后劲应该和在职学习的关系比较大。本科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广博的教育,没有必要让学生过分集中在某一专业(刘亚敏、胡甲刚,2004:54)。学生多学几个专业的好处多于坏处,但教师如果在几个专业 里忙碌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商务英语专业一般都是由英语专业演变过来的。在很多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里,商务课程的任课老师其实就是以前的英语老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或被单位派到其他高校甚至国外去进修几门商务课程,从而使自己具备讲授商务课程的能力。如果说大学只是一个讲课的地方,这些老师把很多时间放在商务课程上是无关紧要的。但实际上,大学里除了授课外,更强调的是科研。在当前各地高校都在争先恐后地改名、合并、上档次的热潮中,各院校更是把科研的地位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多学校重新制定了分配方案,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把各种所谓的“好处”向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倾斜,由此鼓励并带动其他人搞科研。避开学校的目的不谈,科学研究本来就应该是大学老师的份内之职和大学老师这一称谓的天然内涵,因为科研成果是让大学老师得以在学科领域内立足并产生专业荣耀感的基础。然而,搞科研的人都知道,科研是需要对某一狭小的范围投入很多的时间的(王伟廉,2000:73)。而且科研是教学的源泉,老师若不具备科研能力,会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限制。如果让传统上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老师去搞商务教学,而且假设这些老师会很负责任地去教学的话,他们必然要花很多时间去弄清楚商务领域内的问题,对一些重要的东西甚至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会导致很多老师在语言文学与商务两头忙碌,造成科研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由此附带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职称评定。有些教师在评职称时拿出来的科研成果既有语言文学的又有商务的,让人无所适从。
  
  3.4专业评估问题
  目前教育部对全国的大专院校有一个定期的评估。评估的项目非常具体,而且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说明。其中的学科规划这一项里就有一个关于课程结构的严格要求——所有专业的课程结构必须符合国家对该专业所制订的教学大纲的规定。由于现在授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仍是英语语言与文学的学士学位,教育部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评估就套用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大纲。这样做是很自然的,因为商务英语至今未获承认,所以也不可能为其制订一个单独的教学大纲。如此评估下来,商务英语肯定就“违宪(大纲)”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4年教育部对四所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试点评估时,会对开办商务英语的院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4、解决问题的途径
  
  上文讲到商务英语存在着学科归属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教师科研定位不清、专业评审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其核心就是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有两个办法。一就是让该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承认,为其“正名”,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名正了,言也就顺了,其他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用以前的标准看,学生确实专业不精,英语不如整整四年都在学英语的学生,商务知识也不如管理学院的学生。但这是在商务英语还处在“非法”时期的说法。如果商务英语实现合法化,也可以说该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高于专门学商务的学生,商务知识优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当商务英语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并有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时,教师的科研完全可以涉及到语言和商务两个方面,可以拿这两方面的成果去评职称。商务英语专业也就经得起国家的检验,因为这时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其本专业的教学大纲为框架了。
  这是一个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因为它改变了评价标准。然而,这种办法目前看来是行不通的。另外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就是把英语和商务分开,在同一个英语系(学院)里让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商务专业并行,前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后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后者的所有课程采用英语授课。目前已经有少数学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采取了这种方法,效果还很不错。这样,学生在专业上分开了,教师的科研定位也清楚了,专业评估也能针对不同的专业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当然,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偏离了文章所讨论的“商务+英语”一二者糅合在一起的模式。
  
  5、对商务英语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并非要让商务英语去替代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而是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下去追求一种共生共存。而且最关键的是,本文谈论的商务英语和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问题只是针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而言的。商务英语的目的本身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至于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则完全是、应该是语言文学的天下。
  学科的交叉、专业的复合有时往往是出于创新研究的需要,但其也应该具有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当然,有人主张某些学科就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不应苛求其实用性。这话似乎也有道理。不过学术之纯粹性和教育之目的又是另外的话题了,本文不作讨论。其实,商务英语就像汽车里面的SUV。SUV是轿车和越野车一种集合体。论舒适性,它不如轿车;论越野性,它不如越野车。但这种车型推出后却大受市场欢迎,因为它满足了市场所需要的多功能性,虽然其在某单一功能上有所妥协。
  
  6、讨论与结论
  
  目前这场讨论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争论,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簇群中的专家学者和二、三簇群中变革派的争论。由于前者往往以教育部学科组专家的面目出现,他们在各种场合都把持了话语特权。在各地举办的关于目前英语本科教育何去何从的研讨会上,传统语言文学领域专家们的意见都占了上峰。这场争论的第一回合应该说是第一、二簇群的专家学者胜。于是,现在在观念上似乎已经统一了:英语专业应回归本源
  语言文学。但“回归本源”只是学者们争论的结果,还谈不上有任何强制性的政策,市场则更不买账。所以各地依然我行我素,在商务英语的路上大步流星地奔走。原因无它,商务英语是顺应潮流之作。
  客观地看,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怪胎,在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地方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这个怪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场合是有用的,而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将会有多长谁也不知道。中国有太多的事情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人们无法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终结划定一个具体的时限。不过,虽然人们不知道商务英语何时会寿终正寝,但却知道让其寿终正寝的条件:中国所有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的老师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中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不受招生、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条件不知何时能实现,不过想来也不会太快。所以,目前就把商务英语当作是一个怪胎吧。正是因为它是怪胎,它需要更多的关爱,而不是掐死它。
  有些东西本来就应该是小众的,语言文学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它因小众而美,因小众而具有格调,因小众而产生了高雅的情趣。人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去从事语言文学的研究,语言文学的研究实现大众化之日便是其堕落之时。当大众需要的是英语和商务的一个集合体时,满足大众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文结束前,笔者想用京剧来打个比方。在京剧衰落的今天,人们再也看不到多年前剧院里人头攒动的盛况了。但京剧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政府用财政给予扶持是应该的。无奈大多数剧团仅靠财政难以为继,于是就展开了多种经营。每月除上演几场精品剧目以满足少量观众的需要和让演员有练习提高的机会外,其他的时间放放电影,用赚来的钱反哺其主业。这其实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挽杨自俭先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自俭先生因患癌症于2009年4月11日21时35分溘然长逝,享年72岁。因感先生道德文章,特作此挽联,聊寄哀思。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究更为有效的针对专科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教学
“VFIP”英语教学模式是通过视听、感悟、模仿、实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动感较强的多媒体及电化教学手段和肢体语言等来突破口语大关,激活和优化“听、说、读、写”的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pproach is focused on the students’ demands and interests.Applying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to Engl
期刊
Abstract: This essay, taking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teaching process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as starting poin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group activities and the use of grammar in CLT ac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英语课堂教学语料库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互联网语料库资源的获取,以便让广大英语教师能更好利用互联网免费语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语料库;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2-0037-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英语写作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TEM-4英语议论文写作不仅能检测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语法的应用、英语的表达、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而且能考查学生英语
摘要:进入21世纪,时代的发展对现代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终身教育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必然。本文就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提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的措施,为学生以后的终身教育、自我发展与提高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终身教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088-3  
摘要:本文运用“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两种不同交流活动所具有的目的、本质和依赖环境的不同进行分析,揭示了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意识薄弱的部分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汉语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交流意识的策略,旨在有效改变当前英语口语教学难的现状。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学习者;交际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
摘 要:本文研究一位用思辨能力方法教授中国学生英语辩论课的美籍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通过对该教师一年的课堂观察,结合思辨能力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该课程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辨能力;辩论;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13-5    Abstract: This pa
本文基于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理论,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分析高职职业英语口语课程特性,实证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可行性和积极效果,力图构建职业英语口语多元化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