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搞好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整体水平,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了“导学案”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简单阐述如下:
一、 “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导学案”。通常要提前两到三天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具有 “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精心编制“导学案”是实施“导学案”的关键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有什么样的导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因此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引导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性思维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会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去解决新问题。第三、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梯度性,能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于未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领悟。在问题的设置上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实施“导学案”的一般过程
下面以 “石灰石的利用”为例加以说明。
1.以案导学,自学反馈
教师将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两到三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晚修辅导或批改部分学案等途径充分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和讨论更具针对性。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首先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贝壳、珍珠、钟乳石等许多美丽的图片,提问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信息,进行简单的交流与点拨。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在探究“碳酸钙的检验方法”时,创设情境:出示一条项链,是真是假,你来帮忙。由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热情性都很高,踊跃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并指派一名学生到前面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学案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经过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点拨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点拨,即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转化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释疑,即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在学生总结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基础上,出示碳酸钙、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铵等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组成上的共同点,指出它们都属于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让学生归纳出碳酸盐检验的一般方法。
4.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学案上设计反馈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并适当拓展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梳理反思,形成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将知识点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在完成“石灰石的利用”教学后,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进行提问: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化学道理?能否用几个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碳酸钙、氢氧化钙、氧化钙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总结,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实施“导学案”过程存在的几点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不够完善,如何避免将导学案变成习题集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2.课堂活动导与学的尺度把握不够,学习任务有时不能按时完成。
3.学案中的导学应怎样才能“导”的适度、精彩
4.学案的使用应加强落实,应有布置、有检查、有批改。
当然,对于导学案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深信,只要教师有让学生在探索的天空中自主飞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一、 “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导学案”。通常要提前两到三天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具有 “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精心编制“导学案”是实施“导学案”的关键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有什么样的导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因此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引导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性思维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会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去解决新问题。第三、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梯度性,能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于未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领悟。在问题的设置上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实施“导学案”的一般过程
下面以 “石灰石的利用”为例加以说明。
1.以案导学,自学反馈
教师将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两到三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晚修辅导或批改部分学案等途径充分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和讨论更具针对性。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首先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贝壳、珍珠、钟乳石等许多美丽的图片,提问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信息,进行简单的交流与点拨。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在探究“碳酸钙的检验方法”时,创设情境:出示一条项链,是真是假,你来帮忙。由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热情性都很高,踊跃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并指派一名学生到前面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学案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经过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点拨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点拨,即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转化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释疑,即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中,在学生总结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基础上,出示碳酸钙、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铵等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组成上的共同点,指出它们都属于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让学生归纳出碳酸盐检验的一般方法。
4.当堂达标,迁移拓展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学案上设计反馈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并适当拓展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个体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梳理反思,形成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将知识点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在完成“石灰石的利用”教学后,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进行提问: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化学道理?能否用几个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碳酸钙、氢氧化钙、氧化钙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总结,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实施“导学案”过程存在的几点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不够完善,如何避免将导学案变成习题集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2.课堂活动导与学的尺度把握不够,学习任务有时不能按时完成。
3.学案中的导学应怎样才能“导”的适度、精彩
4.学案的使用应加强落实,应有布置、有检查、有批改。
当然,对于导学案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深信,只要教师有让学生在探索的天空中自主飞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