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书写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quanw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托尼·莫里森注重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发掘和建构黑人文学的独特性。其代表作品《宠儿》通篇就像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不仅荡漾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和文本结构,还充分体现了爵士乐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爵士风格;非洲传统;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即兴;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77-03
  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注重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发掘和建构黑人文学的独特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试图在自己的小说中随处融入一些东西,一些与我所认为的黑人艺术的主要特色直接相关的东西。”①为莫里森赢得普利策奖的小说《宠儿》就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绝佳代表,这部小说吸取了黑人音乐的特点,就像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不仅通篇洋溢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和文本结构,还充分体现了爵士乐开放包容、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民族精神。
  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
  莫里森特别看重语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演说中,莫里森称语言为具有无限可能的“手中之鸟”,具有无穷的魔力。②在《托尼·莫里森访谈录》里,莫里森承认自己小说的特色与长处仅仅在于语言与众不同。“语言必须仔细推敲,看上去又信手拈来。它不能流汗。它必须含而不露,同时又撩人心扉……说话时,文字在舌尖上逗留、揣摩、玩味。它是一种爱,一种激情。它的作用和布道士一样:它使你离开座位站起来,使你忘记自己,倾听自己。”③《宠儿》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莫里森语言大师的功力,文章讲述的是奴隶制度下一个奴隶母亲塞斯不忍心孩子落入奴隶主之手重蹈自己的覆辙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后来女婴借尸还魂索要母爱这一沉重的主题,但是通篇文章读起来并无沉重压抑之感,反而像在欣赏一曲爵士乐,舒缓悠扬,诗一样优美和缓,部分章节时断时续,恰似爵士的切分节奏,梦吟般的语言令读者陶醉,使小说的阅读过程宛如欣赏一曲魅力无穷的爵士现场演奏。
  爵士乐中最主要的布鲁斯调原是黑人奴隶在农田劳作时用来抒发心中苦闷和哀怨的田间号子。恰如爵士乐用音乐来表达苦闷,莫里森则用音乐一样的语言来描写苦难。“她热忱和谨慎地使用着一种纯净、华丽的抒情性语言,赋予作品痛苦而又使人愉悦的响亮音色,通过不断的变调——句子长短、音调高低、语气缓急——控制情绪的起伏和情节的演进。即使最深重的苦难,她也要用美丽的意象来表现。”④塞斯背上被奴隶主“学校老师”打得皮开肉绽的伤疤,文中在提及的时候多数都称为“苦樱树”,在帮助塞斯逃亡途中生孩子的小女孩艾米眼里,这棵苦樱树枝繁叶茂,还开着小小的樱桃花。杀婴事件发生后,塞斯一家与黑人社区疏远,塞斯的婆婆贝比·撒格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不再去“林中空地”布道。对于此时的贝比·撒格斯,莫里森仅用一句“贝比·撒格斯整天躺在床上琢磨颜色”就点出了这位老婆婆心中的绝望与无助。小说美丽的语言犹如动感的爵士音符,不时带来一阵阵惊喜。
  爵士乐重视即兴演奏,早期的黑人爵士乐手大都来自社会底层,不识乐谱,演奏时凭着记忆与灵感,对熟悉的曲调自由发挥,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质,久而久之,即兴演奏成了爵士重要的风格。⑤作者在《宠儿》的第三章以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内心独白带有明显的即时性,体现了浓郁的爵士风格。在这段内心独白中,语言时断时续,纷乱无常,既无标点符号,也不符合通常的逻辑,恰似现场演奏的爵士乐,即兴而来,即兴而去,让读者措手不及,却又惊喜无比。语言上这种意识流式的急促与混乱,反映了小说人物思维的混乱,生动地刻画了宠儿对母爱迫切的无休止的索求和塞斯对女儿无私的无止境的补偿,丰富和深化了主题。这种意犹未尽的写作手法还体现了文本的省略性和开放性,牵引读者参与其中,对文本进行整合和猜想,从而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留下更多的解读空间。
  二、爵士风格的文本结构
  《宠儿》的文本结构具有鲜明的爵士风格。在这篇小说中,莫里森一反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模式,借鉴爵士乐重即兴、多重复的切分式演奏风格,采取碎片式叙述模式,应用复调理论从多重视角来展现文本。小说三个部分只以一二三划出,没有题目,每个部分的章节之间既无题目也无标注,只以换页划开,小说首行没有缩进,咋看让人不知所以,如坠云端,“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乐纷乱的音符中”。⑥整部小说围绕杀婴故事展开,没有高潮,叙述在不同的人物间滑入滑出,倒叙同现实穿插交错,故事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徐徐向前推进。小说这种回环往复的多角度叙述手法,“犹如爵士乐变奏,凌乱中透着和谐,琐碎中显出恢弘”。⑦
  小说中如塞斯杀婴、丹佛出生等事件都是由多人多次叙述。以塞斯杀婴事件为例,这个故事塞斯、斯坦普·佩得、丹佛都有讲述,有重复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每个人从不同的侧面来提及故事。首先是保罗·迪来到124号之后,塞斯提及自己带着小女儿丹佛坐牢的事情,牢里的耗子什么都吃,就是不咬丹佛。但是故事随后滑出,对于塞斯为何坐牢则丝毫没有触及,设下悬念。接着是丹佛被小伙伴问及塞斯是杀人女巫的事情,随后丹佛披露自己和两个哥哥都担心会被母亲杀害。此处算是披露出塞斯曾经杀人,丹佛及哥哥们的担心则暗示塞斯可能杀害了亲近的人。接下来的叙述随即转开,一直到宠儿的鬼魂借尸归还人间向塞斯索要母爱,保罗·迪无法忍受搬出124号,斯坦普·佩得告诉他塞斯为了孩子不落入奴隶主之手,曾经亲手锯断了自己两岁女儿的喉咙。但是对于故事的详细叙述则一直到后半部分塞斯亲自讲述才算完整。故事叙述中滑入滑出,几次提及,又几次闪开。几个人的叙述相互补充,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多角度叙事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展现了故事的始末,避免了读者一开始就对杀婴事件妄下结论,而是让读者预先做好心理铺垫,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从塞斯的角度来理解杀婴故事背后的心酸与无奈。莫里森用这种碎片式叙述模式,几次欲言又止,成功展现了美国历史中那段“……小说人物不愿回忆,我不愿回忆,黑人不愿回忆,白人不愿回忆”,⑧形成“全民族的一个缺失症”⑨的黑奴历史。莫里森深知,奴隶制已被废除,广大黑奴早已获得解放,这段历史表面上已经被掩埋,但是实际上黑人内心受到的摧残与伤害已经形成黑人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虽然不愿或者不敢再触及,却是黑人无法忘记的伤痛。莫里森深知只有敢于正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她采取的这种碎片式叙述模式,以小说人物重现回忆的方式再现了这段历史,恰如爵士乐的动感音符,虽有切分却又互为一体。小说各个人物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既自成一体又互为一体。故事的叙述犹如爵士即兴演奏,缓慢推进,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时故事的全貌自然浮出水面。故事没有涉及正面冲突,却让人体会到奴隶主对黑人奴隶身心压迫所造成的撕心裂肺的创伤。   恰如爵士乐曲中基本结构的反复演奏,《宠儿》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重复现象。很多字、词、句以及意象都有重复。最典型的部分应属小说第二部分第五章节,宠儿、丹芙和塞斯三人的叙述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例如:
  宠儿
  你是我的姐姐
  你是我的女儿
  你是我的脸;你是我的
  我又找到了你;你又回到我的身边
  你是我的宠儿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这种叙事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叠,不仅前后照应,增强了节奏感,还从潜意识里表露了小说人物的情感活动,描绘了她们铭心刻骨的心理积淀,朴实贴切,印象深刻。
  三、爵士精神
  说起爵士乐的精神,最重要的应属爵士乐的开放性和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爵士乐中的布鲁斯调起源于黑人奴隶劳动时的田间号子,奴隶们用这种白人听不懂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哀怨与悲愤,彼此之间进行联络,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这种音乐后来融合了欧洲传统音乐元素发展成爵士乐,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表,并以其动感的切分节奏和即兴演奏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如今的爵士乐更是风格多样,开放包容的特性使爵士可以和其他音乐广泛地交流与结合,形成了摇滚爵士、蓝调爵士等等。爵士乐的反抗性不仅仅在于爵士形成之初就是反映社会底层受压迫者呼声、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音乐,更体现在聆听爵士乐时那种自由、彻底和惬意的感觉,触及心灵,激发我们摆脱世俗、挣破藩篱、追求身心的自由与解放。
  《宠儿》魔幻与现实主义混杂的文本风格一如爵士乐,是开放包容心态下的一种融合。小说定位于19世纪奴隶制刚刚废除的时期,所讲述的塞斯为反抗奴隶主猎奴而杀婴的故事是莫里森根据一个女黑奴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小说中宠儿的借尸还魂及神秘消失等超自然的成分又使小说带有魔幻色彩,小说中人鬼共生,超越了生死界限。这种写作手法与莫里森的民族传统信仰不无关系,在非洲宗教中,人们相信生死之间没有界限,死者不仅可以和生者沟通,还可以被召回阳间。⑩莫里森从小就听父母讲鬼怪的故事,因此她本人是相信世界上有鬼魂的:“活人与死者之间的鸿沟并不存在,现在与过去的鸿沟也不存在。”11 所以莫里森把宠儿刻画成亦人亦鬼、非人非鬼的形象并不奇怪。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美感,而且有力地控诉了奴隶制对黑人奴隶们身心造成的摧残,与黑人借助爵士乐来倾诉苦难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爵士乐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精神相同,《宠儿》侧重反映的也是黑人奴隶精神层面的问题:奴隶解放不仅在于奴隶制度的废除,黑奴不再是隶属于奴隶主的财产而是成为自由人这一简单问题,更重要的是奴隶们从心理上获得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在奴隶制度下,黑人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动物,不仅被奴隶主用来劳动和发泄私欲,还可以用来“出租,买卖,配种……”,小说中的黑人奴隶无一不受到摧残:西科斯被烧死、保罗·迪被带上马嚼子、塞斯被当作产奶动物、老黑人斯坦普·佩得的妻子被小主人长期霸占、艾拉长时期遭受一对白人父子的蹂躏、塞斯的婆婆贝比撒格斯被当作生产工具,8个孩子除小儿子之外,皆被奴隶主处置,一概不知所向,这一切都对黑人奴隶身心造成巨大创伤,使他们无法正常面对生活。主人公塞斯获得了身体自由后始终无法摆脱奴隶制留下的阴影,生活对她来说每天都是“击退过去的严肃工作”。12 虽然她极力把往事留在过去,不敢去回忆,但是她内心始终无法摆脱心灵的重负,杀婴的悲痛和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对孩子的爱与愧疚无时不在腐蚀着她的灵魂,她无时无刻不在反省以弥补自己当年的罪过。这种状态下的塞斯封闭自己,表情淡漠,不与黑人社区来往,试图以忙忙碌碌来忘掉过去。然而内心深处的悲伤、内疚、母爱交织在一起日夜煎熬着她,根本无法正常生活。13 身体上的枷锁解除了,心灵上的枷锁却依然沉重,恰如塞斯身上的苦樱树,这个奴隶制时期留下的创伤,虽然不再疼痛,却再也无法抹去。其实奴隶主的鞭子鞭笞的又何止是塞斯的后背,奴隶制度下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在她心灵上不知道刻下了多少伤疤!塞斯背上的苦樱树“没有一点感觉,因为皮肤早已死去”,14 实际上死去的又何止一层皮肤呢?塞斯的心早就死了,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当下,而是精神恍惚,虽生犹死。
  不同于其他只是把故事“讲给白人听,讲给男人听”的黑人作品,《宠儿》这部小说注重从精神层面关注奴隶制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从精神层面来反映奴隶制度对黑人奴隶的戕害,呼唤黑人解脱心灵枷锁,追求灵魂的自由与解放。小说的这一主题与爵士乐触及心灵的演奏方式和其反抗传统、昂扬不羁地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不谋而合。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奴隶制以及其所带来的伤害是很多人所不愿提及的痛。而莫里森的讲述方式,恰似给故事配上了背景音乐,一方面陪同黑人同胞控诉奴隶制的残忍,哀悼黑人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赋予黑人同胞勇气以直面民族历史,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沉湎于过去,固步自封,而是要直面未来,积极发挥黑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要像他们的优秀文化爵士乐一样,既能直面历史,又能敞开胸怀,兼容并蓄,摒弃自身的不足,积极地吸收与融入。通过小说与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莫里森不仅讲述了黑人民族的苦难史,宣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为民族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注 释:
  ①杨仁敬.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嬗变.山东外语教学,2001(2):1~4.
  ②11 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1.
  ③④Toni Morrison Beloved,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5,pⅧ.
  ⑤瓦里美.爵士乐.三联书店,1987.
  ⑥⑦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63.
  ⑧⑨1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3.
  ⑩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3.286.
  12 14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国文学出版社,1987.86, 7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传媒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拥有着在宣传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公益价值,因此对于电视社会公益价值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更是对其公益价值最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解读,指出电视媒体在新传媒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一些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公益价值;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社会对家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皖北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皖北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
期刊
摘 要:《一朵浮云》是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成人时期小说的第一篇,小说男主人公小钱德勒与8年未见的昔日老友加拉赫在豪华酒店见面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从梦想产生到梦想破碎的精神历程。作者用“精神顿悟”的叙述手法,让主人公最后实现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囚徒、梦想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处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环境、人物性格等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作者如何步步铺垫,让主人公最后在故事高
期刊
摘 要:李白不仅狂放豪宕,更柔情如水,他的诗情时而超凡脱俗,时而舒卷自如,心境如水。他秀口一吐半个盛唐,长剑出鞘行吟泽畔;他崇文尚武,怀揣一身报国的抱负,希望大有作为。但现实使人扼腕,天妒英才,李白未能寻得功名。失意的他开始纵情山水,尤其是对“水”的书写更是百媚千娇:浩荡之水、柔情之水、善变之水。在他的诗中时刻彰显着诗人的清逸之气、浩荡之风、水一样的柔情。  关键词:李白;浩荡;柔情;善变  中图
期刊
摘 要:2012年是自媒体舆论监督的鼎盛之年,层出不穷的自媒体首发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两起首发新闻案例,探讨自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特点。  关键词:自媒体;首发新闻;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38-03  一、自媒体的兴起  2010年,中国的自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浪、腾讯、人人网、贴吧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期刊
摘 要:在五四启蒙批判和以人为本为主的现实主义思潮下,涌动着一股民间文学思潮的暗流。经过延安文学和文革十年的压制,在80年代,民间文学思潮以“寻根文学”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文学史上,但80年代的社会环境让寻根文学走向了边缘化和地方性。新时期,以莫言红高粱系列和陈忠实《白鹿原》为代表的新“寻根文学”,再一次搅动了这股民间文学思潮。本文以《白鹿原》为例,分析了在正统佛道宗教下,图腾崇拜、巫术等具有普泛性意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是一部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作品。本文依托成长小说的基本理论,以后殖民语境为切入点,从小说主人公经历的双重成长困境以及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人生存困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体现的成长和后殖民主题。  关键词:《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后殖民语境;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影视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文化因素的译法学术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呼声。本文通过对四部欧美经典影片双语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描述并总结了影片中常见文化词的译法,进而从文化交流、译者、译文和受众四个方面分析异化策略的优越性,并且认为由于影视语言的综合性,异化翻译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应该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词;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米兰·昆德拉是探究“存在”的小说家,他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影响,始终致力于用小说艺术来探索“被遗忘的存在”。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对存在命题的具体论证,他不断提醒人们去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抵抗“存在的被遗忘”。  关键词: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被遗忘的存在;生活世界;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80
期刊
摘 要:对于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我们通过调整冒泡速度对其进行实验探索。实验测试了冒泡速度分别为3,5,7,9,11s/个时,乙醇与异丙醇两种溶液在浓度为10%,20%,30%,40%,50%时表面张力的大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乙醇与异丙醇溶液,当冒泡速度为11s/个时,这两种溶液的表面张力值最接近理论值。因此在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时冒泡速度控制在10s/个以上,所得数据更精确。通过初步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