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邸制对中国内地公众算是个新鲜词,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却是广为人知。
今年11月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探索实行官邸制”作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任务之一,令国人瞩目。
官邸制对中国内地公众算是个新鲜词,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却是广为人知。在香港,现时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都可获提供官邸,也有相应制度进行规范,或可为内地探索官邸制提供借鉴。
香港“官邸制”
2013年11月24日是一年两度的香港特首官邸对外开放,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观,且无须登记身份,无须安检。
特首官邸一年举办两次开放日
11月24日位于香港中环上亚厘毕道的礼宾府内人潮涌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从上亚厘毕道的东闸进入,参观者无须任何身份登记、无须安检就可以进入礼宾府内参观,最后从礼宾府正门离开。礼宾府是香港行政长官的官邸,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就居住里面,但对于香港人来说,礼宾府并不十分神秘,24日是礼宾府2013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日,上一次的开放日在2013年3月10日举行,当时吸引了逾1.2万人参观。
事实上,礼宾府从1968年起已首次开放,现在通常每年举办两次开放日。“香港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特首官邸不是密室,礼宾府开放日之前来过几次了,不觉得有什么神秘。”港人林先生称。
当日,参观者可以在礼宾府的户外空间欣赏花卉树木,还可以进入礼宾府主楼参观饭厅、客厅、宴会厅等行政长官举行官方活动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官方准备了有关礼宾府历史回顾和建筑特色的展览,并安排有导赏员介绍,香港警察乐队和学生乐团在花园表演,不少市民驻足聆听。
游客:“望学习香港公开透明”
礼宾府举办开放日当天,除了香港人外,也有部分内地旅客去参观,多名内地旅客表示知道礼宾府就是香港特首的官邸。
内地旅客李小姐向记者表示,香港官员的薪酬福利制度公开透明,而内地在这一方面则远远落后,纳税人、公众的知情权不足,希望未来官邸制可以成为公开透明的一个试点,清楚详细地向公众交代计划,包括费用支出等。就如何实行官邸制,她认为政府需要接受监督,让公众有话语权。
仅特首和司长可获编配官邸
目前香港并没有硬性规定特首和三司司长必须入住获编配的官邸。行政长官获提供礼宾府作为官邸,但有选择权,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司长也各自获编配官邸,回归后,特首和三司司长上任后基本上都选择入住官邸,个别人没有。目前官邸并不做办公用途。
回顾礼宾府的历史,其前身是英国殖民地时代港督的官邸。1855年落成后,第四任港督宝宁成为了礼宾府的首位主人,先后曾有25位港督以礼宾府作为官邸,包括末代总督彭定康。香港回归后,并没有建设新的行政长官官邸,礼宾府过渡成为行政长官官邸所在地的首选。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并没有选择入住礼宾府,而是决定继续居住于其半山寓所,但港府当时为其租用了另一相邻单位作为扩充,董建华时期,没有在礼宾府内办公,礼宾府仍然是举办官方活动或接待贵宾的首选场地。首位入住礼宾府并在内办公的行政长官是曾荫权,2006年1月,曾荫权正式迁入礼宾府居住和办公,但2011年位于添马舰的新政府总部落成后,行政长官办公室迁至新政府总部,礼宾府不再作为特首办公地。
梁振英还是候任行政长官时曾表示,本来想留在位于山顶的私人寓所居住,但出于保安理由,听从警察部门的建议,上任后入住礼宾府。去年10月底梁振英搬入礼宾府居住,办公地位于新政府总部。
离职须搬离,官邸费用公开
获提供官邸属于在任时待遇的一部分,离开岗位,必须搬离官邸,腾出来给岗位的新接任者入住。以曾荫权为例,曾荫权当年任财政司司长的时候,住在财政司司长官邸,成为政务司司长后,居住在政务司司长官邸,当选行政长官后,又搬离了政务司司长官邸。曾荫权在2006年入住特首官邸礼宾府,2012年任期结束后,失去了获配官邸的待遇,同妻子曾鲍笑薇搬出了礼宾府。
香港回归后,港府没有为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新建官邸,而是选择了已有的政府物业,现时特首、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的官邸都属于评级历史建筑。
尽管没有新建官邸,但官邸有时需要进行翻新和装修工程。从曾荫权和梁振英的情况看,行政长官正式入住礼宾府前,礼宾府都会有一次维修和装修工程,相关费用由政府支付,但会向社会公开,涉及官邸费用还有其它项目,但有相应的规范,并向立法会交代。司长官邸的工程费用同样有向立法会交代。
梁振英2012年10月底入住礼宾府,根据特首办提供给立法会的资料,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礼宾府进行了定期维修和翻新工程,包括全面更换屋顶瓦片等,工程费用约为995万元(港元,下同)。
董建华8年没有入住礼宾府,2005年曾荫权当选行政长官后要入住礼宾府,港府花费950万元进行翻新、装修和提升设施,此事被指太奢侈。曾荫权当时解释,已要求按照最节俭的方法去做。
公帑酬酢须与执行公职直接相关
行政长官官邸家居服务人员列入行政长官办公室的人手编制,并领取薪酬。
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都享有以非实报实销方式领取的酬酢(交际应酬)津贴,用于支付在其官邸内举行公务酬酢活动的开支,并向立法会和公众公开。根据港府政策,由公帑支付的酬酢开支,必须与执行公职直接相关,或属因公职需要与有关人士建立或保持联络所涉及的必要开支,且此等活动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如果在官邸以外设宴和出席宴会,则没有另设拨款。
以行政长官为例,从1997年7月起,行政长官每月领取非实报实销酬酢津贴,2008-2009年度至2012-2013年度这5年期间,行政长官每月领取的上述津贴为64025元(港元,下同),每年可以领取768300元的非实报实销酬酢津贴。 台湾“官邸制”
在台湾公务领域,官邸制作为一项行之多年的制度,推行过程中既出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职务官舍,强调福利属性。所谓官邸制,就是针对官员群体而设计的一种住房制度,官员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任职期满后退出官邸。通俗地说,就是:“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周志杰告诉导报记者,在台湾,官邸制主要是一种福利制度,用于免除公务人员在居住方面的后顾之忧,通常被称为职务官舍,当然也强调居住权与产权的分离。除了“中央”机关首长和县市主管人员外,法官、检察官等具有强制公权力的公务人员也都可以申请借用,以最大程度降低他们以权谋房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为公务人员提供的福利,该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年。早在1957年,台当局就制定了“事务管理规则”用于规范此类事务。1997年,又陆续出台了“宿舍管理手册”、“‘中央机关’首长宿舍管理要点”等多项规章制度,对官舍的入住资格、最大使用面积、管理费及装潢费、借用优先顺序都有详尽规定。
比如,“行政院”二级机关首长宿舍室内面积,最高以150平方米为限;副首长及三级机关首长宿舍室内面积,最高以115平方米为限。一次性装潢费用,每平方米不得超过9000元(新台币,下同)。更高级别的“总统府”、“国安会”、“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正副首长的宿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办理,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不过,所有人对官舍的使用都以任职期间为限,离职后必须在2个月内迁出。2008年5月20日“总统”交接典礼后,即使马英九特别表示“不必急着搬”,陈水扁还是当天就办搬离“玉山官邸”,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
各界关注,住不住都麻烦
不过,在“谈房色变、望房兴叹”的大环境下,有免费官舍可住本是令人羡慕的好福利。但对很多台湾的官员来说,职务官舍更像是“烫手山芋”,住不住都是个难题。 周志杰说,台湾的官舍大多建在各地的精华地段,配套齐全交通方便,对于大多数公务人员来说,有机会申请都是好事一桩。因为历史因素、官场文化等影响,很多官舍还出现了违规占用问题,不当借用、到期不退的事件经常出现。
民进党“立委”曾专门曝光台军退役将领占用官舍,这些官舍几乎都在台北市精华地段,涉及12位上将、4位中将,大部分都曾担任台军兵种“总司令”或“总政战部主任”。如已故前“国防部长”黄杰从1956年起就借用面积达677坪的台北官舍,不但离职后没有缴回,其子女甚至在他死后将官舍出售给黑帮老大当别墅,军方被迫与黄家及黑帮老大打了十多年的官司。
台“国防部长”官邸,本是何应钦遗留下来的名宅,但因为这个三层的官舍过于老旧,不整修几乎没法住,整修又要花大笔钱引来非议,“不碰官邸”几乎成为近年来历任“国防部长”的共识。李天羽任内自掏腰包跑到新北市购房入住,但还是花了几百万元整修了官邸,因为官邸长期荒废、树木过于茂盛已经遭到附近居民投诉……
前“新闻局长”杨永明入住官舍后,被爆出2个月电费高达2万多元,引发各界挞伐。杨永明解释是因官舍器具老旧耗电,主动拆除耗电大型器具仍难获谅解,最后只好火速搬离,自行负担租屋及所有费用,表态未来也不再申请使用官舍。马英九上台后,高阶政务官入住官邸的兴趣很低,历任“行政院长”都选择住在自家,没想到也立即遭遇舆论质疑。
住官舍,各方都盯着,有无超标、有无逾期;不住官舍,外界质疑你浪费公共资源。周志杰说,官舍也算是“官不聊生”的一大表现。
发挥效用,要有配套有监督 在台湾,哪家官邸用电量过高、过于浪费?台“监察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年平均电费最高的前4所官邸分别是:“行政院”寓所,每年电费高达67万元;高雄市政府,31万元;“外交部”,30万元。定期公布的类似监督数据,自然让这些住在里面的高官“压力山大”。
但如果你想尽办法省电,也未必能博得叫好声。马英九办公室曾主动公布,马入住官邸后,每月平均用电只有3000多度。而在陈水扁时代,每月用电是2万多度。为了省电,马英九只在最热最高温的那个月使用冷气,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风扇。经媒体一报道,此事却成为马英九“沽名钓誉”的罪证,引来在野党一片讨伐。
周志杰说,台湾公务员之所以对职务官舍爱恨交加,主要是受到“立法院”、“监察院”、媒体和大众的多重监督,一举一动都要经得住考验。他强调,对于纳税人来说,这种现象是好事,官邸制的真正意义,一定要有好的配套制度才能发挥出来。
他强调,推行官邸制,涉及的不只是这个单一政策,必须有更宏观、全面的设计,建立立体的配套制度、监督机制。其中,公务人员的住房公开制度是基础,不然根本谈不上避免“以权谋房”的作用。在台湾,这种配套主要是1993年发布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规定,公职人员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都受到严格监督,取得的时间、原因以及价格都必须详细申报,而且通过公开渠道公开接受检验。
(据南方都市报、青岛网络电视台)
今年11月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探索实行官邸制”作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任务之一,令国人瞩目。
官邸制对中国内地公众算是个新鲜词,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却是广为人知。在香港,现时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都可获提供官邸,也有相应制度进行规范,或可为内地探索官邸制提供借鉴。
香港“官邸制”
2013年11月24日是一年两度的香港特首官邸对外开放,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观,且无须登记身份,无须安检。
特首官邸一年举办两次开放日
11月24日位于香港中环上亚厘毕道的礼宾府内人潮涌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从上亚厘毕道的东闸进入,参观者无须任何身份登记、无须安检就可以进入礼宾府内参观,最后从礼宾府正门离开。礼宾府是香港行政长官的官邸,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就居住里面,但对于香港人来说,礼宾府并不十分神秘,24日是礼宾府2013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日,上一次的开放日在2013年3月10日举行,当时吸引了逾1.2万人参观。
事实上,礼宾府从1968年起已首次开放,现在通常每年举办两次开放日。“香港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特首官邸不是密室,礼宾府开放日之前来过几次了,不觉得有什么神秘。”港人林先生称。
当日,参观者可以在礼宾府的户外空间欣赏花卉树木,还可以进入礼宾府主楼参观饭厅、客厅、宴会厅等行政长官举行官方活动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官方准备了有关礼宾府历史回顾和建筑特色的展览,并安排有导赏员介绍,香港警察乐队和学生乐团在花园表演,不少市民驻足聆听。
游客:“望学习香港公开透明”
礼宾府举办开放日当天,除了香港人外,也有部分内地旅客去参观,多名内地旅客表示知道礼宾府就是香港特首的官邸。
内地旅客李小姐向记者表示,香港官员的薪酬福利制度公开透明,而内地在这一方面则远远落后,纳税人、公众的知情权不足,希望未来官邸制可以成为公开透明的一个试点,清楚详细地向公众交代计划,包括费用支出等。就如何实行官邸制,她认为政府需要接受监督,让公众有话语权。
仅特首和司长可获编配官邸
目前香港并没有硬性规定特首和三司司长必须入住获编配的官邸。行政长官获提供礼宾府作为官邸,但有选择权,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司长也各自获编配官邸,回归后,特首和三司司长上任后基本上都选择入住官邸,个别人没有。目前官邸并不做办公用途。
回顾礼宾府的历史,其前身是英国殖民地时代港督的官邸。1855年落成后,第四任港督宝宁成为了礼宾府的首位主人,先后曾有25位港督以礼宾府作为官邸,包括末代总督彭定康。香港回归后,并没有建设新的行政长官官邸,礼宾府过渡成为行政长官官邸所在地的首选。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并没有选择入住礼宾府,而是决定继续居住于其半山寓所,但港府当时为其租用了另一相邻单位作为扩充,董建华时期,没有在礼宾府内办公,礼宾府仍然是举办官方活动或接待贵宾的首选场地。首位入住礼宾府并在内办公的行政长官是曾荫权,2006年1月,曾荫权正式迁入礼宾府居住和办公,但2011年位于添马舰的新政府总部落成后,行政长官办公室迁至新政府总部,礼宾府不再作为特首办公地。
梁振英还是候任行政长官时曾表示,本来想留在位于山顶的私人寓所居住,但出于保安理由,听从警察部门的建议,上任后入住礼宾府。去年10月底梁振英搬入礼宾府居住,办公地位于新政府总部。
离职须搬离,官邸费用公开
获提供官邸属于在任时待遇的一部分,离开岗位,必须搬离官邸,腾出来给岗位的新接任者入住。以曾荫权为例,曾荫权当年任财政司司长的时候,住在财政司司长官邸,成为政务司司长后,居住在政务司司长官邸,当选行政长官后,又搬离了政务司司长官邸。曾荫权在2006年入住特首官邸礼宾府,2012年任期结束后,失去了获配官邸的待遇,同妻子曾鲍笑薇搬出了礼宾府。
香港回归后,港府没有为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新建官邸,而是选择了已有的政府物业,现时特首、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的官邸都属于评级历史建筑。
尽管没有新建官邸,但官邸有时需要进行翻新和装修工程。从曾荫权和梁振英的情况看,行政长官正式入住礼宾府前,礼宾府都会有一次维修和装修工程,相关费用由政府支付,但会向社会公开,涉及官邸费用还有其它项目,但有相应的规范,并向立法会交代。司长官邸的工程费用同样有向立法会交代。
梁振英2012年10月底入住礼宾府,根据特首办提供给立法会的资料,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礼宾府进行了定期维修和翻新工程,包括全面更换屋顶瓦片等,工程费用约为995万元(港元,下同)。
董建华8年没有入住礼宾府,2005年曾荫权当选行政长官后要入住礼宾府,港府花费950万元进行翻新、装修和提升设施,此事被指太奢侈。曾荫权当时解释,已要求按照最节俭的方法去做。
公帑酬酢须与执行公职直接相关
行政长官官邸家居服务人员列入行政长官办公室的人手编制,并领取薪酬。
行政长官和三司司长都享有以非实报实销方式领取的酬酢(交际应酬)津贴,用于支付在其官邸内举行公务酬酢活动的开支,并向立法会和公众公开。根据港府政策,由公帑支付的酬酢开支,必须与执行公职直接相关,或属因公职需要与有关人士建立或保持联络所涉及的必要开支,且此等活动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如果在官邸以外设宴和出席宴会,则没有另设拨款。
以行政长官为例,从1997年7月起,行政长官每月领取非实报实销酬酢津贴,2008-2009年度至2012-2013年度这5年期间,行政长官每月领取的上述津贴为64025元(港元,下同),每年可以领取768300元的非实报实销酬酢津贴。 台湾“官邸制”
在台湾公务领域,官邸制作为一项行之多年的制度,推行过程中既出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职务官舍,强调福利属性。所谓官邸制,就是针对官员群体而设计的一种住房制度,官员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任职期满后退出官邸。通俗地说,就是:“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周志杰告诉导报记者,在台湾,官邸制主要是一种福利制度,用于免除公务人员在居住方面的后顾之忧,通常被称为职务官舍,当然也强调居住权与产权的分离。除了“中央”机关首长和县市主管人员外,法官、检察官等具有强制公权力的公务人员也都可以申请借用,以最大程度降低他们以权谋房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为公务人员提供的福利,该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年。早在1957年,台当局就制定了“事务管理规则”用于规范此类事务。1997年,又陆续出台了“宿舍管理手册”、“‘中央机关’首长宿舍管理要点”等多项规章制度,对官舍的入住资格、最大使用面积、管理费及装潢费、借用优先顺序都有详尽规定。
比如,“行政院”二级机关首长宿舍室内面积,最高以150平方米为限;副首长及三级机关首长宿舍室内面积,最高以115平方米为限。一次性装潢费用,每平方米不得超过9000元(新台币,下同)。更高级别的“总统府”、“国安会”、“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正副首长的宿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办理,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不过,所有人对官舍的使用都以任职期间为限,离职后必须在2个月内迁出。2008年5月20日“总统”交接典礼后,即使马英九特别表示“不必急着搬”,陈水扁还是当天就办搬离“玉山官邸”,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
各界关注,住不住都麻烦
不过,在“谈房色变、望房兴叹”的大环境下,有免费官舍可住本是令人羡慕的好福利。但对很多台湾的官员来说,职务官舍更像是“烫手山芋”,住不住都是个难题。 周志杰说,台湾的官舍大多建在各地的精华地段,配套齐全交通方便,对于大多数公务人员来说,有机会申请都是好事一桩。因为历史因素、官场文化等影响,很多官舍还出现了违规占用问题,不当借用、到期不退的事件经常出现。
民进党“立委”曾专门曝光台军退役将领占用官舍,这些官舍几乎都在台北市精华地段,涉及12位上将、4位中将,大部分都曾担任台军兵种“总司令”或“总政战部主任”。如已故前“国防部长”黄杰从1956年起就借用面积达677坪的台北官舍,不但离职后没有缴回,其子女甚至在他死后将官舍出售给黑帮老大当别墅,军方被迫与黄家及黑帮老大打了十多年的官司。
台“国防部长”官邸,本是何应钦遗留下来的名宅,但因为这个三层的官舍过于老旧,不整修几乎没法住,整修又要花大笔钱引来非议,“不碰官邸”几乎成为近年来历任“国防部长”的共识。李天羽任内自掏腰包跑到新北市购房入住,但还是花了几百万元整修了官邸,因为官邸长期荒废、树木过于茂盛已经遭到附近居民投诉……
前“新闻局长”杨永明入住官舍后,被爆出2个月电费高达2万多元,引发各界挞伐。杨永明解释是因官舍器具老旧耗电,主动拆除耗电大型器具仍难获谅解,最后只好火速搬离,自行负担租屋及所有费用,表态未来也不再申请使用官舍。马英九上台后,高阶政务官入住官邸的兴趣很低,历任“行政院长”都选择住在自家,没想到也立即遭遇舆论质疑。
住官舍,各方都盯着,有无超标、有无逾期;不住官舍,外界质疑你浪费公共资源。周志杰说,官舍也算是“官不聊生”的一大表现。
发挥效用,要有配套有监督 在台湾,哪家官邸用电量过高、过于浪费?台“监察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年平均电费最高的前4所官邸分别是:“行政院”寓所,每年电费高达67万元;高雄市政府,31万元;“外交部”,30万元。定期公布的类似监督数据,自然让这些住在里面的高官“压力山大”。
但如果你想尽办法省电,也未必能博得叫好声。马英九办公室曾主动公布,马入住官邸后,每月平均用电只有3000多度。而在陈水扁时代,每月用电是2万多度。为了省电,马英九只在最热最高温的那个月使用冷气,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风扇。经媒体一报道,此事却成为马英九“沽名钓誉”的罪证,引来在野党一片讨伐。
周志杰说,台湾公务员之所以对职务官舍爱恨交加,主要是受到“立法院”、“监察院”、媒体和大众的多重监督,一举一动都要经得住考验。他强调,对于纳税人来说,这种现象是好事,官邸制的真正意义,一定要有好的配套制度才能发挥出来。
他强调,推行官邸制,涉及的不只是这个单一政策,必须有更宏观、全面的设计,建立立体的配套制度、监督机制。其中,公务人员的住房公开制度是基础,不然根本谈不上避免“以权谋房”的作用。在台湾,这种配套主要是1993年发布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规定,公职人员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都受到严格监督,取得的时间、原因以及价格都必须详细申报,而且通过公开渠道公开接受检验。
(据南方都市报、青岛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