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加快实现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把握难得机遇,进一步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坚持以正确方向为引领,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其繁荣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巩固
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前提。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教化人心,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问题,筑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精神支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之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大力构建和谐文化。这是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要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努力形成誠信为本、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变迁和利益调整,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积极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这是巩固共同思想
基础的有力保障。当前,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复杂状态,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日益活跃,一个网民就可能“一呼百万应”,一个话题就可能引发舆论热点。能不能坚持正确方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要高度重视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特别是对网上热点问题,要主动解释说明,回应社会关切,消除思想混乱,真正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有导向。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安徽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永葆改革锐气,焕发创造激情,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
远。要推动各类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历史上的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光耀千秋,今天的江淮大地更是沧桑巨变、日新月异,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既要充分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又要善于从兴皖富民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讴歌安徽发展成就,展示江淮儿女风采,推出更多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
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播能力,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做到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真正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新平台。
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源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水平、可持续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工作规划,真正做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在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鼓励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向群众提供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突出农村基层重点,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在农村,弱在基层。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使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有一个大的提升、新的改观。要按照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化的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确保做到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建设文化设施,核心是解群众文化之“渴”,满群众文化之“需”。要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难、开展活动难等突出问题,着力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管理监督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建成一个、用好一个、管好一个。
突出服务群众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一线,想人民所想,写人民所愿,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真正使文化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尤其要高度关注城乡困难群体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考虑消费能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努力让他们文化生活有去处。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重视培养基层文化能人,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坚持以壮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文化实力的必由之路。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骨干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大企业引领大产业,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着力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特色差异化之路,重点发展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要因势利导,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要紧跟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要积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活动,集中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建立健全文化创意服务体系,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
积极打响安徽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品牌竞争。要继续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深度开发,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品牌营销理念,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搞好策划、包装和推介,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影响和品牌价值。要坚持办好各类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提升层次品位,办出鲜明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打造成为展示安徽文化的靓丽名片。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提升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责任编辑:张进中)
坚持以正确方向为引领,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其繁荣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巩固
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前提。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教化人心,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问题,筑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精神支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之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大力构建和谐文化。这是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要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努力形成誠信为本、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变迁和利益调整,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积极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这是巩固共同思想
基础的有力保障。当前,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复杂状态,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日益活跃,一个网民就可能“一呼百万应”,一个话题就可能引发舆论热点。能不能坚持正确方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要高度重视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特别是对网上热点问题,要主动解释说明,回应社会关切,消除思想混乱,真正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有导向。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安徽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永葆改革锐气,焕发创造激情,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
远。要推动各类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历史上的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光耀千秋,今天的江淮大地更是沧桑巨变、日新月异,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既要充分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又要善于从兴皖富民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讴歌安徽发展成就,展示江淮儿女风采,推出更多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
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播能力,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做到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真正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新平台。
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源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水平、可持续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工作规划,真正做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在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鼓励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向群众提供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突出农村基层重点,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在农村,弱在基层。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使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有一个大的提升、新的改观。要按照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化的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确保做到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建设文化设施,核心是解群众文化之“渴”,满群众文化之“需”。要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难、开展活动难等突出问题,着力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管理监督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建成一个、用好一个、管好一个。
突出服务群众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一线,想人民所想,写人民所愿,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真正使文化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尤其要高度关注城乡困难群体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考虑消费能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努力让他们文化生活有去处。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重视培养基层文化能人,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坚持以壮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文化实力的必由之路。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骨干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大企业引领大产业,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着力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特色差异化之路,重点发展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要因势利导,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要紧跟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要积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活动,集中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建立健全文化创意服务体系,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
积极打响安徽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品牌竞争。要继续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深度开发,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品牌营销理念,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搞好策划、包装和推介,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影响和品牌价值。要坚持办好各类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提升层次品位,办出鲜明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打造成为展示安徽文化的靓丽名片。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提升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责任编辑:张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