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蓬勃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渗透方法创新思维一、重视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准备13根小棒,让学生操作能拼成几个正方形?学生拼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拼了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说后,我再让学生操作,14根小棒、15根小棒......21根小棒能拼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呢?学生通过讨论、质疑突破难点。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巩固,而且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认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例如《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在《认识秒》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通过1秒钟数数、拍手、跺脚、眨眼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地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把设计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形状上。首先,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一定的规律,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其次,学生通过分类,对于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对物体的初步感知给物体起名字。从而达到物体的特征和名字有机的结合。接着,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找到各类物体的特点。最后,又通过滚一滚,拼一拼两个游戏,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稳定性,而球不容易站稳,稳定性差的特点。事实证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滚一滚,拼一拼等活动中,不但发现了这些物体的特点,并且培养了彼此合作交流的能力。既学得有趣,又玩得开心。
四、渗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藏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我组织学生找贴在黑板上图形的规律,当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规律,对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追问:不断地贴会怎样?这样极限思想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当探究出规律是以一组、一组出现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找对应的第几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很好地渗透了对应思想。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它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