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今天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为此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应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更重视诵读和赏析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词教学诵读赏析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词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如何够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古诗词的教学“重在读,贵在品”。
一、诵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谭先生认为:“诵读这种读书方发,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诵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从而抉择作者的意境和形象。诵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诵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对于诵读教学我一般采用分段诵读法:
第一阶段:由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教师在示范诵读中要激情四溢,倾注感情。根据具体的内容借助一定的形式(如音乐`图象等),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拔(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等)。在“识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诗歌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如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指导学生用4/3拍或2/2/3的节拍,并且分析知道押ing韵且一韵到底。另外诗歌反复渲染忧愤悲苦的情调,后二句激昂高亢。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反复诵读。
第二阶段:朗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明亮地把诗词读出来,这个阶段可以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 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男女声读,齐读等。这一阶段教师仍要在情感、停顿、朗读速度方面作适时指导点拨,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学生读出其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如读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浮现两个人分 别时难舍难分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就自然地表达出来。读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廖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就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一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怒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二、赏析
古诗词鉴赏在中考语言运用中属于最高的能力级别,是考点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多数考生的失分点、头痛点。要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意蕴,除了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
首先扣住题目,了解作者,联系背景,领会诗意。
鉴赏古诗词,一定不能忽略题目。不少古诗词,题目即为解读该诗的诗眼。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标题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又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抓住题眼中的“别”字就知道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另外,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不了解背景,也就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如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其次,鉴赏古诗词,一定要注意品味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在鉴赏时要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语,这样对古诗词的内涵挖掘得更为深透。《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个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他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在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那游子思乡的愁绪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共鸣。
再次,鉴赏古诗词,应注意品析技巧,揣摩手法。
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等。鉴赏古诗词就要学会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另外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互文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上来鉴赏诗词
我认为通过重诵读、贵赏析的方法来教授古诗词,能比较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既能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较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七——九年级) 语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