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紧随其后的是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学生获得成功后,如果教师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成功。
  
  一、让学生在探求新知时体验成功
  
  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要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趣学,就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的一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同时要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品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
  新教材利用生动的卡通倡导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心态,产生大胆发表见解的强烈需求,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潜能。课堂上师生交往的最主要工具是语言。课堂上我们应经常这样提问:“你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了这些知识你认为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对他的想法你还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你的想法非常特别!”“自己选择一种你认为又快又方便的算法……”用这些尊重、平等、亲切的语言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展现提供机会。
  在教学“分一分”前,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画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给这些动物分分类。一开始,学生的分类标准还比较单一,如“可以按个头的大小来分”,“可以按生活环境的不同来分”。教师此时并没有“刹车”,而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正因为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和更加开放的想象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想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可以根据是否食肉来分”、“可以根据凶猛程度来分”、 “可以根据脖子的长短来分”、“可以根据额上有没有王字来分”、“可以根据耳朵的长短来分”、“可以根据有没有胡子来分”、“可以根据走起路来的姿势来分”、“可以根据生活的地方是否属热带来分”、“可以根据家养或野生来分”、“可以根据它是否会爬树来分”……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想,尽情地说,快乐地在学习的领空遨游,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实践证明:在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参与,充分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灵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共同在美妙、和谐的课堂生活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应用拓展中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在课程标准的改革的热潮中,教材、教学方式随之更新,新的课程标准的教材,新课后的问题和课后练习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如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材书上第61页,“想想做做”第5题,书上有小白兔跳高,已跳过3只兔子,正在跳1只兔子,还有4只兔子没跳,熊猫吃竹子图,是2只、2只、3只,小猴爬树图是3只、4只、2只,让学生说□里的算式能填几,学生一看就知道是“聪明题”,大家鼓足了劲,开动了脑筋,比谁写的算式多,写得最多的有30多道的有2—3个学生,他们找规律,写算式,而一般学生都写了十几个算式,好一点的有二十几个算式,他们写的算式,不仅齐,而且很有规律,排好了队,让人感觉真有点不可思议。
  教学中可经常问这样的问题:“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设计这些问题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作业中体验成功。如果学生经常养成这种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6例于心血管病症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7年8月-2019年 8 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随机双盲的方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活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新知,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更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 课堂 生活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
目的:分析疼痛干预及优质护理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88例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 例)和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国际上科学领域的激烈竞争,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就是科学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扎实稳进的学习中培养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的美德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新课改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丰富的想象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对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80例,按住入院治疗的前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来。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就会想这家电影院有多大能坐多少人等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
高脂血症是能够通过药物得到有效治疗与控制的疾病,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能对血脂的调节产生较明确的效果[1].本文对高脂血症患者开展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对比瑞舒伐
期刊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诗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朗诵诗歌时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进而对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影响新桥硫铁矿下盘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地下水进行研究分析 ,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三维数学模型 ,计算结果符合边坡实际 ,为矿山边坡疏干排水工程的布置提供了科学依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进一步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粗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