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制到法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

来源 :政法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法制思想主要有"五论"构成.这"五论"是:民主与法制结合论、两手论、法治人治关系论、政治基础论和法制教育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新贡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法制到法治.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提出并科学阐述依法治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依法治国的重大原则.第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他文献
法律是由立法者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承载了立法者的意志和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立法者是法律的唯一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宰.实际上,法律的内容甚至形式要受到更多外
周作人和胡适不能相提并论。两人虽同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名人,但两人的地位、作用、声望悬殊,经历差别更大,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周作人叛国附敌,为虎作怅,而胡适则无
入世后,WTO所包含的一揽子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规则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投资关系和争议中得以适用,这就给我国国际私法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这种影响和挑战是全面的,既有宏微观方
从严打的角度考虑如何完善刑事立法,应有两个直接目的:一是刑事立法如何为严打服务,即刑事政策如何指导立法.刑事法治原则必然要求严打遵从国家的法律,而不能超越法律,那么又
清代自号渔洋山人的王士祯所著的笔记《池北偶谈》,记有相映成趣的两则小故事,说的是两种人的名节观。名节,向来是中国人极重视的道德操守和价值理念,不少人甚至把它看得重于生命
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一直就是法律行为理论中较有争议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意思说、信赖说、折衷说、规范说等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但
法律论证作为一般论证的特定形式,法律论证应包括立法论证、司法论证等一切法律活动。同时,它作为一种说理的知识与技能,只有在所有法律活动中运用才具有整合法律的功能。以此为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充分体现了这位作家“觉得别人都是有家
196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这是姚文元继《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评“三家村”》之后,他的第三篇由向文艺界发难开始,进而全面开花指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