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国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u2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最初数年中,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据说是声势浩大的“国学热”。可以说这是一场从大学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波及老、中、青、少、幼各个年龄段,以大学国学院、老板国学班、民间书院、私塾、刊物、网络、书籍、讲坛、大师、明星、文化节、汉服运动、祭祀活动、论坛、峰会等各种形式齐上阵的全民运动,引起了国人及世界的关注。
  国学的复兴有其必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这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使然。1840年以来,历史赋予我们民族的使命是三部曲:政治独立——经济腾飞——文化复兴。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第一步,邓小平领导我们实现了第二步,我们现在要走的就是第三步。
  而“文化复兴”就涉及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当我们逐步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我们过分地强调“与国际接轨”,导致了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丧失,我们的民族精神失落,我们的文化遭到严重的自我戕害,“惟西方马首是瞻”,尤其是我们的青年一代,从小吃惯了肯德基,是否还品尝五谷杂粮?与“全民英语”适成对照的是国人的汉语水平却越发令人堪忧,更不要说传统文化的底子了。于是一大批“香蕉人”出现了,拥抱西方文化、蔑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心理无意识。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一刻未尝停止,我们的文化安全也已出现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呼唤传统回归,国学热之兴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与之相关的是对“反传统的传统”的反思。我们知道,从中西文化在近代的激烈碰撞以来,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的文化,反思的结果是发现了我们文化的落后和劣根性,于是要“启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启蒙的结果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大肆破坏。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着更加积极的思想解放意义,那么“文革”简直就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劫难。其实“文革”结束后,首先有八十年代的文化热,继续启蒙这一话题,到了九十年代转而从“国学”这一角度承继优秀传统以抗拒日益严重的西化思潮,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转向吧!
  国学的复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原因,就是对近代以来学校学科体制的反思。我们知道,一百年前,科举制度废除,西方的学科体系被引人中国,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的学科体制也深入人心。但随着西方这种越分越细的学科体制,在推动科学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精确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反而传统中国“通才”教育的传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综合性成为一个趋势。不管是通识教育,还是大文科实验班,都是对现代学科体制的“反动”和“纠偏补弊”。
  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的国学教育就开始重新恢复,如北京大学率先开展的大文科实验班等,曾轰动一时。随后,多所名牌院校也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国学实验班。直到近些年,大学国学教育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到2008年清华大学“四书”进课堂、武汉大学获得了国学博士点等等,都是大学国学教育所取得的新进展与新成绩。我们发现,这表面“热闹”的背后,却潜伏着或潜存着许多问题与困境,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以图解决之道,否则大学国学教育将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概括起来,当前大学国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国学的“正名”问题。孔夫子一生都在强调正名的重要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确属不诬之论。而“国学”却恰恰存在着“正名”的问题。其实,关于“国学”的“定义”之争,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学术大师很多都参与其中,譬如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之、陈独秀、钱宾四、梁实秋、马一浮等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章太炎的看法是:“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胡适的观点是:“‘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而对国学一名表示疑问的代表人物是钱穆与马一浮。钱穆先生在其《国学概论》中明确地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有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美称的马一浮也说:“‘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恰当。照旧时用国学为名者,即是国立大学之称。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别于外国学术之谓。此名为依他起,严格说来,本不可用。今为随顺时人语,故暂不改立名目。然即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九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在“国学丛书”序言中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如今很多学者对于国学的定义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国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直到今天,不管是反对国学者抑或支持国学者,大家对国学的定义和涵义、其内涵与外延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综合前贤时修的观点,我们以为,国学是因“西学东渐”而起的,确实属于“依他起”的“一时代”的特殊产物,但国学这一说法业已约定俗成,虽然不是明晰的概念,却含有特定的意义。我们今天仍然处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国学作为一种唤醒民族精神、文化主体意思、稍微带有“民族主义”意味的词,完全可以继续使用。我们以为:一,国学的核心是儒学,是“六经”之学,但不是说只有儒学属于国学的范畴,道、佛和其他诸子也属于国学。二、国学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国学者,一国之学术学问也。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精神所系,但两者概念不同。三,国学不能太冷,也不必太热。太冷和太热都不正常。我们需要国人了解国学,但不必人人国学、家家国学、全民国学。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者认真地研究国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普及和弘扬。这就是我们的国学观。
  第二,国学的“合法性”问题。自有“国学”之名起,它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因为“国学”之名大兴是在上个世纪初叶,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西学汹涌、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新文化运动的矛头直指传统文化,一时间国学尤其是儒学成为众矢之的。尽管有不少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仗义执言,但怎奈新文化大潮之下,那些理智的声音早被湮没无闻了。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的恢复,国学又开始渐渐为人所重视。一时间国学似乎成了显学,也时髦起来。但是与之如影随形的便是对其合法性的质疑。一方面是需不需要国学的争议;另一方面是在现代学科体系之下,有没有国学的一席之地。
  关于第一方面,现代化的中国是否需要国学和国学教育, 虽然也有不少的争议,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意识到国学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前途的重要地位。一百多年前,真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1906年在其《国学讲习会序》中是这样说的:“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持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通达的说法。国学不是救世的灵丹妙药和“万能油”,谁也不能指望国学解决当下和未来的所有困惑和问题,但是一个国家、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处竞争之世”,丢了国学就等于割了根脉、自毁长城、自废武功,如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的许多愚蠢行事。今年恰值五四运动发生九十周年,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话题。其实,经过这百余年的内忧外患和民族复兴,国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传统对于民族现代化的必要价值。因此这一合法性可以说基本得到承认。
  但是,具体到学校教育中,国学教育却面临更加尴尬的境地。自从1912年蔡元培下令废除“经学科”以来的近百年,国学教育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便完全没有了一席之地。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领袖陈独秀在1923年曾感慨:“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他认为“国学”这一名词,“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陈独秀为何有这样的观点?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学科体系是完全遵照西方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的,与国学向来是两股跑道,不是一个系统。当现代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自然不会给国学留下一席之地。因此国学被分割为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种不同的“学科”门类,五马分尸了。所以直至今天,人们努力重建国学教育,但却发现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拦路虎,一个绕不过的鸿沟。那就是国学在当今的学科体系中的合法性问题。
  对此,很多国学教育家也纷纷倡议,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提出议案或建议,希望能给国学以“名分”。比如人大校长纪宝成、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等都曾大力疾呼,建立国学的一级学科。但是困难重重,其中的困难有内外两层。所谓外层,不过是立法的问题,假以时日尚有解决的可能。关键在内层,即国学与现代学科体系从根本上是不相侔的。有个前车之鉴,就是中医。建国后,虽然中医没有被废弃,反而受到了国家的保护,但是我们的中医教育完全是西式的。造成了某些专家所痛心疾首的非驴非马的现象。中医到底是被保护了还是被废弃了?很多人心中都打了问号。我想,如果国学教育像中医一样,被纳入现代学科体系,命运如何,不易言也。因此,如何既给予国学以正式的“学科”地位,又要按照或遵循国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是摆在所有支持国学教育的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至于具体的国学课程的设置,倒属于次要的问题了。
  第三,国学学生的出路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纠葛缠绕,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其中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也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既然很多老的专业、热门的专业都遇到了所谓就业问题、出路问题,那么一没名分、二非热门的国学“专业”,其面临的危机似乎将更加严重。这是更为现实的问题。不是靠理想和热情所能解决的。当然,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国学院时,校长纪宝成曾谈及这一话题,并表示了乐观的态度。但是,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于是,开展国学教育必须首先考虑这一层面的问题,否则前景将十分黯淡,路将不会走得长远。
  第四,大学国学教育属于教育的高端或下游,其与小学、中学国学教育的关系也需要认真对待。小学和中学的国学教育是基础,没有小学等阶段的培养,大学国学教育将会困难重重,成为无本之木。同样,没有大学的高端国学教育,小学和中学的国学教育将面临师资困境。国学要从娃娃抓起。但国学教育在小学和中学也同样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还有很多的机遇。机遇与挑成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马一浮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4]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工业通信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看待增长速度的回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会议指出,2014年,我国工业通
前不久,在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交通事故——一辆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不慎将坐在前排的领导甩出车外,幸亏抢救及时,未出大碍。据在场的交警分析,当时,只要这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作为一种集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系统,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自身的
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视频业务已经成为了娱乐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视频终端设备和网络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视频点播系统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异构的设备
在电缆广泛应用的今天,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幅增加,这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设备绝缘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将研究的重心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小电阻接地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引入民办机制办学。它挖掘了公办大学的潜力,缓解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其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能否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最为关键的是
一 独立学院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特殊逻辑    独立学院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不管其历史背景如何,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驱动才是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动力。正如冯向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独立学院是从所谓‘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演化而来的,这种‘二级学院’以‘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民营机制’的组合方式,来满足政府、公办学校、社会投资者、考生家庭四个群体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利益诉求,并形成了相对于普
一 观念旧、水平低、环境差: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多    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10多年了,但由于受长期固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对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仍然把握不准,许多高校领导不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视创业教育为“非正规教育”。同时,许多大学生本身也往往由于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和怕吃苦的思想,对
喜欢体育的人都知道,一场足球比赛的胜负,与教练员的用人策略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往往能在关键时刻用冲劲十足的替补队员换下状态欠佳的主力队员来扭转战局
一 政府支持系统    毋庸置疑,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相关保障制度的制定者、决策者。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激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就业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应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维护就业公正。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