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工农下吉安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万工农下吉安”这一战争场景,是毛泽东、朱德在党内严重斗争的大背景下,联手执导的一出悲壮激昂、大气磅礴的战争活剧。
  朱毛转战攻吉安
  1930年8月,李立三主持的中共中央为达到“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战略目标,强令朱毛领导的红一军团先行攻取长沙。因长沙城坚,敌众,准备充分,而朱毛红军盛暑远征、孤军深入,还因耗时过久、战机尽失,不仅未能攻入长沙,反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时,吉安之敌趁机向革命武装割据地域进行反扑和烧杀抢掠,令一度生机勃勃的赣西南红色热土又充斥在血雨腥风之中。
  为避免腹背受敌, 9月12日,朱毛果断下达“撤围长沙,进占株洲、萍乡待机”的命令。
  9月24日至28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停止组织全国总暴动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从而结束立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重新进入中央政治局,在会上补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但由于关山阻隔,信息不畅,中共长江局领导人和红军中的一些高级将领不知道三中全会决定,仍坚持立三路线,指责朱毛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内外交困中的毛泽东、朱德举步维艰。他俩根据时局变化于9月13日在株洲发出进攻吉安的命令,到10月2日才得以执行,部队在株洲和萍乡整整滞留了20天。
  在这20天里,毛泽东、朱德说服了中共长江局派来的代表周以栗取消进攻南昌的计划,向一些持异议的红军高级将领阐明回攻吉安的要义,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时,大造回攻南昌的声势,使南昌周围敌军不敢轻举妄动;尔后,迅即与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取得联系,通报了夺取吉安的军事决策。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得知朱毛的战略意图后在吉安县陂头发布紧急通令,命令各级组织立即行动,秘密组织各种支前战斗队伍,配合红军夺取吉安。只几天工夫,各种战斗队、冲锋队、向导队、通信队、担架队、伤兵站、粮食处都已组成,并陆续集中到吉安附近。这样,在毛泽东、朱德回兵吉安之前,攻吉之事已备。这种虚虚实实的阵势,令多次与朱毛红军交战中吃过大亏的吉安守敌顿时方寸大乱,惶惶不可终日。
  吉安成为红色海洋中的孤岛
  吉安,古称庐陵。地处赣江中游,北通南昌,南达赣州,西临井冈山,东近东固山,是赣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民党军多次从吉安进犯井冈山根据地,使我方蒙受了重大损失。
  为反击敌人的进犯,推动赣西南武装割据的深入开展,使赣西南地区由零星的红色区域发展为有统一领导的联成一片的大块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至1930年8月,赣西南的红军和群众先后八次围攻吉安,因敌强我弱,均未得手。
  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转战至吉安东固、陂头等地区时,尤其注重扩大苏维埃区域和扩大工农武装,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使得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解放,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扩充了红十军、红二十军,群众武装迅猛发展,这些“准军事”的游击队、赤卫队,在数次攻打吉安城中,表现得很是勇敢,成了一支支打击敌人的重要生力军。
  时任赣西南特委书记的刘士奇在向中央递交的书面报告中说:“群众的斗争局面,日益扩大化,猛烈化,红军赤卫队革委,苏维埃,赤卫军,游击队,先后成立,到处举行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得落花流水,政权,土地,武装三者同时并进,即分田,办苏维埃,建立自己的武装等,最有趣味的,喊一声‘打吉安’,农民把手里的农具丢掉,拿起武器就跑,无论男女老幼都兴高采烈的参加。”
  1930年的深秋,吉安业已成为红色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10月2日,以毛泽东为总政委、朱德为总指挥的红一军团刚抵达吉水阜田一线,毛泽东、朱德就下达了进攻吉安的命令,并指挥部队分五路进军,迫近吉安。10月3日晚,红一军团1万余人及赣西南10多万工农武装群众开始攻城。
  4日清晨,为掌控战场态势和利于指挥,毛泽东和朱德将指挥所设在前线——真君山,待各路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后,朱毛下令发起新的进攻。吉安四周的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神岗山一带,遍地红旗招展,号角阵阵,杀声震天,军民奋力冲往敌阵。敌军忙组织反扑,各个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红军用湿棉絮裹装独轮车做成“土坦克”,掩护冲锋,冲到铁丝网下,与敌人肉搏。一整天的拉锯战,消耗了敌人的精力和弹药。晚上,红军又发起了夜战。地方群众武装力量组成冲锋队,每人带一把禾草、一把柴刀,或肩扛楼梯、木板,将禾草填满壕沟,用柴刀砍断铁丝网,用木板、楼梯搭桥,打开缺口,协助红军冲锋。只见吉安四周点点火把汇成了光的海洋。红军首先从城西突破敌阵,占据中心大街。驻城守军头目邓英见大势已去,慌忙乘船向北逃窜。5日清晨,红军大部队全部进驻吉安城。
  亲历者粟裕将军回忆起这次攻打吉安的战斗:“晚上看不见的红旗一到东方的红日涌出来的时候,一齐都看见了。剧烈的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比过年打鞭炮还要热闹。很多的红旗发现在第二线,这就是无数万的赤卫军与少先队,人都伏在地上,因为敌人炮子的射击超过了我们赤少队的头上。天上有什么东西响动了,没有一分钟,就发现了敌人的红尾巴飞机,我们总司令部的阵地附近落下了几个大炸弹,人却没有伤一个……此次参战的群众空前,战斗场景蔚为壮观。光永新县少先队员就有1万多人。这些少先队员赶来几头个大、性情暴躁的黄牛、水牛,演起了火牛阵。待冲锋号吹起,少先队员们马上将牛尾巴点燃,火牛勇往直前,铁丝网被冲开几道缺口,红军几下就突破外围工事……”
  7日,毛泽东、朱德出席在吉安中山场召开的有10万人参加的军民祝捷大会。赣西各县的赤卫军、青少队,从十几里、几十里外赶到吉安观光。他们高举红旗,身背红缨枪,颈系红带,吉安城成为红色的海洋。随后的两个星期内,有100万农民出入吉安。被苏区史学界认为这是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最热烈、最壮观的群众场面。
  “十万工农下吉安”,消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壮大了红军,赣西南和闽西连成一片,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根据地,到1930年10月初,已形成东起永丰至南丰,南起赣县至南雄,西起永新至吉安,北起吉水至新余,纵长400余里,横长300余里,拥有400余万人口的34个县的红色区域,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 雷蕾)
其他文献
最近,阅读了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编著、张铁锁主编、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为了祖国的安宁——山西抗美援朝运动回顾》一书,颇感欣喜。该书以100余万字的宏篇巨幅,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山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全景。全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讲述生动,谋篇合理,读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教育和启迪。  全景式再现了山西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位署名“清子”的诗歌作者引起了诗坛的注意。虽然作者并非专业诗人,但为数不多的诗篇却以深沉而悲愤的旋律、激越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格调打动和震撼着读者的心。几年以后,作者将自己散见在刊物上的诗作以《涅槃》为书名结集出版。作者在《我不是诗人》中说:我不是诗人,却不禁地要写,为了黎明的追求,为了逝去的忘却,为了激情的骚动,为了真挚的血泪。这位作者就是刘少奇前妻王前的女儿刘涛。
期刊
《丰碑——山西革命遗址概览》画册,是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根据该单位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举办的《矗立在三晋大地的丰碑——山西革命遗址巡礼》图片展,从中经过精心挑选、整理成册的一本图片集。全书240页,精装,大16开,彩印,共收集山西革命遗址照片700余幅,涵盖山西11个市上百个县、市、区的3782处革命遗址概貌;是建国以来我省对山西省内革命遗址的又一次详细调查和实物图像的收集整
期刊
抗日战争以来,武乡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县份。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驻扎过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等高级领导机关,一度成为指挥华北抗战的中心。武乡也是太行区四个实验县之一,不仅在捐粮捐款、参军参战、支援八路军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组织互助组的工作中也卓有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大潮,武乡曾经涌现出好几个农业合作化的先进典型,以及带头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期刊
年过七旬的韩宗武让我为他的书写序。这显然是一本大爱洋溢,激情四溢的书。从各篇标题和全书字行里,我们能感到浓浓的爱意,能看到爱之光彩的闪耀和听到充满爱之絮语的叮嘱。作为县老龄工委前主任、县老年学会会长的韩宗武,能就做人和敬老问题写出学术性这么强烈、感情这么深沉、与时代需求联系得这么紧密的一本书,真是让人感动和敬佩!对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我国社会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特别有用的书。  出身于农家的韩宗
期刊
《公仆刘开基》出版后,我和刘工谈到了他29岁时发生的一件往事。对于此事,该书第294至295页中提到:文峪河水库建设时,1960年8月7日中午交接班时,突然发生大滑坡,造成73人死亡的严重事故。在事故处理中,曾有一个年轻化验员以失职原因受到处分。刘开基得知后说:“整个事故我都承担了责任,没有处分一个指挥、一个工程师。所以说,一个小技术员根本负不了这次事故的责任,也不应该负这次事故的责任。”焦祖尧在
期刊
前些日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大黑坨村,这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诞生的地方。  李大钊的故乡乐亭县早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鲜桃之乡”,享有“冀东天府”之美誉。蜚声域外的地方特产还有乐亭缸炉烧饼、刘美烧鸡、白苗扫把、柳编、老虾油……卓然于世的民间艺术则有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后者的影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大。  李大钊故
期刊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中,他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不懈奋斗,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一、投身革命,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为建立人民的新中国而战斗  彭真同志是在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无论从事白区地下
期刊
笔者在许多党史或军史的论著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内容: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缴获了敌军的一部半电台,这是我军首次缴获的敌军电台。2011年,笔者在江西永丰参加纪念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还看到了这样的观点:龙冈战役“创造了十个第一次”,其中有“第一次缴获敌人两部电台和电讯人员,为建立无线电事业作出了贡献
期刊
亲民:心系群众,人民利益至上  刘少奇对于人民群众总是满腔热情,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方便问题,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利益幸福为重。  1942年春夏,刘少奇离开淮海区来到山东指导工作。有一次住在东海县夏庄村时,因为房子小、部队多,刘少奇就住在了老百姓的一间屋子里。那屋子右边有个厕所,靠窗口有座石磨。房东经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吵得刘少奇睡不好觉。当身边工作人员为此想要建议房东改换推磨时间时,刘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