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注》中“若”字的反駁論證與其“理必”思想

来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對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訓釋中聯結詞“若”標示的反駁論證進行爬梳式的採集以及深入的挖掘,從而達到揭櫫其理必思想的最終目的.《段注》中包含聯結詞“若”的反駁論證共有13條,所使用的反駁論證方法包括反證法和歸謬法.通過窺探《段注》訓釋中聯結詞“若”標示的反駁論證,本文得出聯結詞“若”在《段注》訓釋中不僅可以作爲標記性的理必要素啓發後人對其進行發掘,而且可以幫助學者分析解釋段玉裁的理必思想的結論.
其他文献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三)》“不(料)之才目已盲”釋義尚存爭議.“(料)”非作“料”,實乃“科”,“不科之才”指不能分辨之人,該句大意即,不能分辨之人目如盲,不識佛法之
宋代宋慈(1186-1249)的《洗冤集録》(1247)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法醫學專著,記載了宋代檢驗屍傷法令、驗屍方法、死因鑑别、急救處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該書是司法檢驗的指南,不
“也”最早見於《詩經》,共有90例.“也”是在詩律和焦點的雙重作用下出現的,在《詩經》中是一個補足空位、標識焦點的助詞.由於常居句末,“也”被重新分析爲句末語氣詞.
文章利用《新修玉篇》提供的字形、字音、字義方面的信息以及字際關係認同的材料,對《新修玉篇》所收的20個疑難字進行了考辨,以期爲以後大型字書的修訂與完善提供參考.
對於西周金文句首的“(?)”,學術界有“動詞説”“時間詞説”“嘆詞説”諸説,本文一一予以辨析,最後證明西周金文句首的“(?)”,當讀爲“且”,其功能與傳世文獻的提起連詞相
本文把清代漢語差比句分爲Ⅰ型“比較主體+比較標記+比較基準+比較參項”和Ⅱ型“比較主體+比較參項+比較標記+比較基準”兩類,詳細描寫了這兩類差比句的比較主體、比較基準
青海民和甘溝話有兩套否定表達.一套爲前置型,在動詞前使用否定副詞“不”“没”.甘溝話“不”“没”的分佈與普通話“不”“没(有)”存在差異.一套爲後置型,在動詞後使用否
《説文》以收録單字爲主,但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收録並解釋了159個連綿詞.構成這些連綿詞的兩個音節之間在聲紐或韻部方面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相關關係,這種相關關係在韻部方
漢語南方方言中的“正”有很多不見於普通話的虚詞功能.本文考察了南方方言中“正”的四種多功能模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正”的語義演變過程,發現“正”的演變路徑爲
“休”字殷墟甲骨文已見,裘錫圭先生認爲“休”的本意應該是人在樹蔭下休息,由本義分别引申出了單純的休息之義,以及樹蔭和尊者蔭庇卑者等意義;休息之義又引申出了休假、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