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传统的资源上的竞争,变成了文化上的竞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其基础性较强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探究,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含义出发,指出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語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能够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传统文化则只包括精神文化。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都是指精神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以及生活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教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只是讲解考试所涉及的内容,而对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述。此外,很多语文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没有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下社会进行联系,这就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供足够的平台,使得很多语文教师无法完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课外延伸教学。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利用语文教材,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笔者通过阅读语文教材发现,大多数语文教材中都体现出了较为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教育部出台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的相关文件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自身的“人文性”。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读。通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利用课堂教学,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因此,利用好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并且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材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是一些古文,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对《水浒传》进行讲解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让学生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在学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分点分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利用课外学习,延伸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诗歌朗诵、古文知识竞赛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板报等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无论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竞赛活动,还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展览,学校都要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还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促使学生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相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
[2]诸定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視界,2017(10).
作者简介:王辉,女,1977年生,江苏东台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南校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語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能够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传统文化则只包括精神文化。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都是指精神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以及生活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教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只是讲解考试所涉及的内容,而对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述。此外,很多语文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没有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下社会进行联系,这就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供足够的平台,使得很多语文教师无法完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课外延伸教学。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利用语文教材,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笔者通过阅读语文教材发现,大多数语文教材中都体现出了较为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教育部出台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的相关文件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自身的“人文性”。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读。通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利用课堂教学,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因此,利用好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并且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材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是一些古文,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对《水浒传》进行讲解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让学生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在学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分点分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利用课外学习,延伸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诗歌朗诵、古文知识竞赛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板报等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无论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竞赛活动,还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展览,学校都要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还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促使学生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相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
[2]诸定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視界,2017(10).
作者简介:王辉,女,1977年生,江苏东台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南校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