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分组;方法;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然而,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整节课似乎场面热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势在必行.笔者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老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具有独特的效能.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前例教学“统计”有关内容的那位教师就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必要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所以说,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四、进行有效交流与评价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辨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学生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爭论的焦点变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个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分组;方法;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然而,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整节课似乎场面热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势在必行.笔者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老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具有独特的效能.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前例教学“统计”有关内容的那位教师就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必要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所以说,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四、进行有效交流与评价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辨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学生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爭论的焦点变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个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