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课堂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让学生依赖教师,而是注重在自主学习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内涵,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立足于这个出发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的学習模式。因此,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三动”(主动、互动以及能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会发现,要学习一样东西之前若是让学生先对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也就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从重视“教”转变到加强学生的“学”,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这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任意的图形都能镶嵌平面吗?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都能镶嵌成平面吗?如果一个三角形以及一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相等的,能镶嵌平面吗?”然后,让学生在私下准备好硬纸板、水彩等材料,准备圆规、三角尺以及小刀等工具,让学生剪成若干个上面所提到的图形。最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镶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全等的三角形能够镶嵌出平面图案,如图1所示,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主要是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假设一个顶点,有n个等边三角形的角,m个正方形的角,若想完成镶嵌,必须符合此方程:n×60°+m×90°=360°,根据求取结果,所得正整数解n=3,m=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拼出了镶嵌图形,如图2所示。
  二、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课堂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通过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师生互动就是学生与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生生互动就是学生间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以及相互评价等。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之间发生思维碰撞,共同进步。
  例如: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求解(x-1)(x+2)=70.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从而解出答案,这种求解过程并没有实现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先分为小组,每四人一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讨通过哪几种方法能够求解,并且使用什么方法最为简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做法展现出来,最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到这一讨论中,进行相应地引导。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发言客观评价其讨论结果。通过此种教学过程很多学生找到了解题技巧。有的学生发现,x-1与x+2之间的差为3,并且x+2>x-1,因此,可以将70分解成3的两个因数,于是,该同学将自己解题思路写在黑板上:(x-1)(x+2)=7×10,∵x+2> x-1,∴x+2=10或者是x+2=-7,∴x1=-9,x2=8。通过这种讨论过程,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探索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能动”能力
  能动已经隐含在主动之中,但是能动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是针对接受而言的。学生探究的前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情景以及书本知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动能力要求教师实现探究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这一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索以及验证等活动,从而根据代数内容研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总之,初中数学知识较为基础,同时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能动性,将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但从当前教学实践看,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侧重于知识教育,学生并没有被推动唤醒之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灵魂发展与升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以人格熏陶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素养提升素养。  一、
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是针对语文学习来说的,即学生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发展自己的智力,进而提高学习能力。虽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是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生要借助课外阅读来获得课堂学习中无法得到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即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学会制订自己的阅
中间学生,是指在班级中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是指一个班级中安安静静、默默无闻、表现平平、成绩一般、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那部分学生,是相对于班级中的优秀生和后进生而言的。一般来讲,中间生约占班级总人数的60%。他们中的许多人习惯于自己的位置,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往往缺乏争创一流的信心,其潜能和个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因此他们最容易被任课老师忽视。激发他们学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曾写道:“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
名著是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加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但由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沉重,他们能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所以很多学生虽然也想阅读名著,却因缺乏时间而不得不放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指导学生有效率地阅读名著的重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思维非常活跃,但是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以前,我总是觉得当好幼儿园教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但当我真正走上这个岗位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自己是进入了一个误区,扎实的基本功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幼儿教师的责任心才是这个职业的核心之所在。  一、教师的责任心在于——心中有孩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可况是我们的孩子呢?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差,每个孩子都
当今的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不懂得谦让,合作意识差,极易因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和个性。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陶冶他们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初步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责任感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行为是改善心理教育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简而言之,即“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对此,叶圣陶如是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换而言之,要实现不要教的目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量关系与空间形状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与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的数量关系都会蕴含在每一个几何图形中;反之,几何图形又常常对数量关系做出直观地反映和描述。 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结合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图形,统一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它兼有数的严谨性及形的直观性,在解决代数问题时,想到它的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逐步显现,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高考成绩。由于高中课程相对于初中在难度上又提高了一层,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感到听不懂、念不顺、译不出;学生心理落差很大、产生焦虑的症状。  通过几年多的课改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