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潜入心 育人细无声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rri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式阅读倡导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知、欣赏、品味文学作品,调动起自己独特的多种感官,去读、去听、去看,把握直觉体验;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与同学、与自己交流,挖掘体验;在课堂与文本的空白处想象思考,填补体验;有效拓展,整合阅读与写作,深化体验。本文着力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种体验策略,并将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进行记录与探讨。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主体;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问自己,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何而来?阅读兴趣源于什么?它应该来自于文本中那些优秀的灵魂、万千的命运在我面前的精彩演绎。我并未亲身经历,却可以体验过程的精彩,这就是阅读带来的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真正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阅读是一种体验,一种多感官、多方式、多层次的体验。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无现状
  1.学生对教材缺乏兴趣,接受被动,低效。在课堂上,学生对阅读教材兴趣不大,被动接受,依赖教师的讲解,互动不积极,盲目地课上记、课后背。这样死记硬背的阅读训练,学生被动接受,低效。
  2.学生对文本缺少体验,感悟较浅,无助。学生总是习惯性地关注作品的结构与手法、含义与思想,缺少与文本的对话体验,缺少对阅读内容进行感受、理解、联想、感悟,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3.教师过多预设课堂活动,烦琐辛苦,无奈。教师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毫无保留。实际上这是对学生的不放心,不信任,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机会和时间很少。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策略
  体验阅读就是学生开动脑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知、欣赏品味,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文本对话,对陌生的文本进行解读、反观内省、内化,从而增加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醒记忆,激活体验
  教师可以运用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唤醒沉睡于学生心灵中的各种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阅读的情境中。
  1.语言描述情境
  语文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来进行。课前的导语最能适时地运用语言的点拨,描述情境,导入激情。这种动情的语言描述会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阅读之初的想象,帮助学生搭建步入文本的桥梁。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描述了幽僻的荷塘、淡淡的月色、缕缕的荷香、颤颤的荷波……。幽静情境的描述,纷乱时代的介绍,让学生在情境和背景中体验,有助于学生對文章内容与情感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2.音乐展示情境
  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的艺术。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的动情点,恰当地运用音乐进行渲染,依赖声音的变化和活动,激起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战争中的鼓角争鸣,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在慷慨悲壮的旋律中,学生体验着三国动荡的风起云涌,感受着周瑜的谈笑风生。
  3.绘画再现情境
  绘画是运用点、线、明暗、色彩等手段展现形象的一种艺术。通过画笔勾勒出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感受、体验文本的情境。
  在教学《雨巷》时,我呈现了一张江南烟雨图。烟雨蒙蒙的雨巷中,一位姑娘撑着油纸伞,穿着丁香一样颜色的衣裳,幽幽地走进雨巷,留下浅浅的背影。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静静地沉思,很快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解读着那种细腻的忧愁。
  4.多媒体显现情境
  多媒体集合了声音、图像与文字,创设了直观而形象的情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它刺激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我播放了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中精致的面容衣着、优雅的言谈举止,使林黛玉的自尊、敏感、多疑的形象变得生动具体、立体直观。
  (二)促成讨论,深化体验
  体验阅读要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讨论的“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讨论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由此,笔者认为,教师集中地问、与学生有效地论,是带动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平时教学中的几点积累。
  1.细节处讨论,把握时机
  可讨论的话题很多,有时候我们的切入点却可以很小。精彩常会是在不经意的细微处引爆火花。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体验,产生顿悟,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项脊轩记》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在讲授该课时,笔者抓住“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细节,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把分家后的混乱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进一步印证了家道衰败没落的现实,让人心生痛惜与怨恨。一个小小的看似平常的细微之处,一旦发现,可以“举一纲而万目张”。从平常中见神奇,从细微中见精彩。
  2.关键句讨论,深入思考
  教学中的讨论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训练要点及文章的精彩之处展开,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正是希望以此来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而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产生最好的阅读体验,就不能放过对文本中关键句的讨论。   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其中有个句子正是理解小说思想的一句不能忽视的关键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于是,我组织学生针对这句话的理解展开讨论。这件丢项链的事对女主人公来说究竟是成全了还是败坏了?结果学生们的讨论很激烈,想得很多,也很全面。
  学生1: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她,让她过早地失去青春和美丽。本来她的生活说不上富裕,起码也不用受苦。
  学生2:我觉得这件事成全了她。那个晚上成了她唯一的晚上,更显珍贵,那晚上成全了她,给了她一生中永远的美好回忆。美丽虽然短暂,起码曾经拥有过。
  学生3:她体会到了穷人的生活,不再生活在幻想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也表现出了自己坚强的一面。从这方面来说,这事成全了她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4:这件事使她有机会表现了她的勤劳和坚强,她的诚实和善良,她的纯洁和高尚,也许连她自己都要惊讶原来除了美丽和动人,她还有这么多的优点。
  学生5:这件事讓她在十年艰辛中,逐渐体会到了丈夫的爱,从此他们将更深爱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是啊,原来丢一挂项链,引出了那么多的成全!这个小小的问题背后竟有那么多的思考余地,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3.有疑处讨论,启迪思维
  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点和疑点。解读文本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学习的终点。课堂上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更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有疑处的讨论,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学《雷雨》时,我留下了一个疑问:“有人说周朴园深爱着鲁侍萍的,你同意吗?”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1:也许年轻时是有爱的,被家庭拆散后这种爱或许也还存在着,后来随着利益的冲突,感情渐渐淡漠了,只剩下了自私与冷酷。
  学生2:开始就不是爱,只是公子哥的玩弄,后来的看似深情,只是为了树立自己在子女面前的专一颜面。
  学生3:周朴园只是假想了一个自己深爱却不幸香消的女子,为自己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深情、忠贞的形象。这种爱很假!
  学生4:两个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是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没有真正的爱情。
  通过人物关系的分析,学生之间甚至产生了一些对立的交锋,但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浓缩在周朴园身上的性格复杂性。
  (三)挖掘空白,填补体验
  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空白部分,那些弦外之音,有时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经过认真地体验思考,在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处,生成作品新的观点,就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新的重要环节。解读言外之意的“生成空间”留的越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就越有效。
  例如在教《祝福》时,我问大家:“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她是怎么死的?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
  学生l:穷死的。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学生2:她反复地问,人死有无灵魂,地狱是否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自杀的。
  学生3:我认为凶手是鲁四老爷。祥林嫂丢了鲁家的脸,鲁四老爷就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插手。
  学生4:我认为四婶是帮凶。四婶的冷酷呵斥,把祥林嫂的最后希望都给粉碎了。
  学生5:封建礼教是杀死祥林嫂的最终杀手。祥林嫂自己摆脱不了封建迷信的束缚,注定死在“宿命论”中。
  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填充了文本的空白,更加全面地解读了小说所要表现的封建制度对祥林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四)结合写作,表情达意,升华体验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和品味语言的过程,在有了理解和体验之后,笔者希望让学生把这种体验表述出来,让读、感、悟、思、辩在“写”中融会贯通,最终升华阅读体验。这里的“写”,可以是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
  在《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我问大家有什么兴趣爱好?对于大家的兴趣爱好,父母、老师有没有干涉过?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最终有没有守住自己的兴趣爱好?文章中清兵卫能否守住自己这个爱好?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将故事续写完整。
  体验式阅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让外部刺激转变为内部感受,感同身受,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走向“真诚”“写自己的话”“写自己知道的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位居“四书五经”之首,也是古代文人学子必读之书。在《论语》当中,孔子对教育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和阐释,比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在当今都是十分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此外,《论语》当中的德育方法也对现代德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中
【摘要】利用“班级博客”对学生的文章及时指导,及时反馈,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阅读速度与写作能力,更有意外  的收获:学生乐于表达,团结自律,享受成功,形成了一个良性舆论圈。  【关键词】班级博客;习作能力;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博文”“微信”等网络形式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作文实践的途径和展示的平台。这几年,我带着学生
10月底的阿尔卑斯山区秋风萧瑟,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口开始被积雪所覆盖。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里,重新排期的公路自行车赛季正在欧洲新一波新冠疫情的阴霾之下,跌跌撞撞地走向终点。连续转场和现场观众成为公路自行车赛事防疫工作的大难题。特殊背景下,今年环法大赛得以顺利完赛,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就。全球车迷一起见证了绿衫七冠王萨甘霸权旁落,瑞士新星希尔什顽强进攻,斯洛文尼亚二人组在高山赛段强势统治,小将波加查
【摘要】在我国小学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综合性最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而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加深情感教育,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效率相对偏低。为了有效提升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效率,本文主要对情感教育的定义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新增的一个栏目。栏目赋予“大人”新含义,编排特色鲜明,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栏目来促进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拓宽孩子的阅读空间、阅读对象,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通过对这一栏目编写特征的解析,提出了这一栏目的教学策略,让阅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栏目;特征;共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
【摘要】作文教学不应采用呆板的形式而让孩子生厌,更无权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精彩的童话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性;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的自由想象空间是没有界限的,他们的想象是美好、可贵且独有的。教师可以尝试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如绘本教学,引领孩子驰骋在广阔的想象原野里,让他们畅快地呼吸,自由地表达。在教师艺术性地引导下,让孩子们能把这份想象、感受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  【关键词】
【摘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借助课本剧编排,让学生自主选择读写内容,激发了阅读兴趣;借助画图,图文结合,纲要式梳理全书;通过思考,归类整理,整体上把握了内容;借助点评,展开讨论鉴赏,引发质疑,进一步推动阅读深入。像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名著,实现了对名著的真阅读。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读这本名著,而且也可以阅读其他的同类名著。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钢铁是怎样炼成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虽然相比于其他理科性较强的学科来说,语文更注重字词的记忆和文字的描述,但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相关知识点,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基于对SOLO分类理论学生思维层次的认识,浅析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设问以及考试命题中思维能力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与考当中拥有独立而成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SOLO;教学与命题;思维能力;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成为当代教育和舆论关注的热点,语文作为教育规划课程的一部分,也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塑造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的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就是教学活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读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自读课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阐释“圈放有法,精略相辅
【摘要】小古文閱读教学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培养孩子爱上民族语言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与设计。源于此,笔者在小学高段进行了小古文群文阅读的尝试,执教了两则笑话《一钱莫救》和《藕如船》,并对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G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