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之中满怀着宽容精神与人道精神,然而对于《双城记》思想内容的偏颇论述却长期留存,试通过对一些观念的评述,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一步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倾向性。
  关键词:狄更斯 《双城记》 法国大革命 宽容
  一
  宽容是指:“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或传统观念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a《湖南师大出版的《新编外国文学教程》(1990年8月第1版)认为《双城记》思想是复杂的,即有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抨击贵族阶级对人民的血腥统治,提示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肯定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b,同时卡尔登为了女人去死,并且“为一个被革命人民判了死刑的贵族去死”c,是其局限性的集中体现,当然作者写了贵族的残暴,这自然是进步的,也是《双城记》成名的原因。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甚至因为《双城记》存在上诉“缺点”,而取消了其作为狄更斯代表作的地位,换上了更有革命性的《艰难时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显得比较客观,指出《双城记》的矛盾性,也没有做过多评说,但在行文上隐约可以看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在编者看来是苍白无力的,是缺乏价值的。四川文艺出版社范文瑚著的《世界文学名著津梁》关于《双城记》也有相似的观点。
  二
  首先是《双城记》的创作意图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即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揭示英国社会潜在的危机,警告英国统治阶层,呼吁改良。几本教材的意见也大致相同,从作品的题目看,这个意图还是很明显的,可是我们认为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描述不仅仅旨在警示,还有更深的文化原因。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正是小说描写的对象——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它预示封建专制的残暴将一去不复返,人类将重获一次机会,法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可是旧的堡垒被摧毁了,新的监狱又重新建立了起来,巴黎再次引起了世界的沉思。这也许是因为另一个家伙也混进了革命阵营,它穿着公民的裤子,梳着罗伯斯庇尔的发型,但掩盖的嘴脸却是残忍与仇恨。就在9月初的几天,这个家伙处决了一千二百多人,其中很多是神父。随即国王、王后、王子皇族也被推上断头台,法国血流成河,最后罗伯斯庇尔全家也被砍了头。于是有一派文化人说:“‘费厄泼赖’要缓行,应该痛打落水狗,把革命干得更彻底一些。”加一派人却说:“‘费厄泼赖’要实行,勿以暴力搞恶。”在后者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与专横带来了罪恶,比如厄费里蒙地侯爵兄弟为满足自己的肉欲将一家害得家破人亡,他们用封建统治的暴力写下一笔血债,以无穷的罪恶昭示革命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理应受欢迎。
  然而一年前,有人要是说当权者的残暴并非人民与上帝的意愿,皇上会把他们送上断头台;现在谁要是坚持认为“公民”的意愿不一定也有差错,检察官也会把他们送上断头台。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玩笑!可是这个玩笑却让许多无辜者掉了脑袋。《双城记》中得伐石太太,她与厄费里蒙地侯爵兄弟有深仇大恨,所以她不会放过代尔那,甚至作为厄费里蒙地家庭成员的代尔那的妻子和孩子,她也绝不会放过。封建贵族的罪恶带来了她的复仇,而复仇又带来了新的罪恶,旧的压迫者被打倒了,新的压迫者又粉墨登场了,在这新旧压迫者的斗争中一些无辜的人遭了殃,像小说中女裁缝这样的平民也上了断头台。这被视为对历史的歪曲,可是法国大革命史上确有这么多的恐怖政策,有民众自发的“九月恐怖”,有“山岳党”人的专政,还有“治安委员会”的“反嫌疑分子法”。“自从圣巴尔托罗缪大屠杀以来,法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种规模的政治屠杀”d。孔多塞死在革命群众手中了,奥尔良公爵和夏多布里昂是拥护革命的贵族,也落得自己被杀以及妻儿难保,甚至罗兰夫人和原巴黎市属巴伊也先后被处决。
  所以说,暴力无法拯救人类——今天你可以砸死小王子,明天他也许会回来杀你的女儿——这就是暴力的法则。因此这些文化人便打起了另一面旗帜:宽容!狄更斯、雨果、列·托尔斯泰就是掌旗人。
  综上所述,否定革命恐怖与群众及封建贵族滥施暴力,宣扬仁道主义的爱与宽容精神,这才是狄更斯的內在创作意图。
  三
  讨论了《双城记》的创作意图,我们再来谈一谈作品的倾向性问题。所谓倾向性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观态度及对一些问题的好恶。
  《双城记》主要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所以首先我们来看狄更斯对革命的态度。狄更斯并不仇视革命,相反他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看到了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粉碎旧时代的力量,所以我们在看攻击巴士底狱一章时才有痛快淋漓之感。可是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狄更斯不能容忍革命带来的恐怖,在作者看来,革命可以“打掉一切王冠,但是要保护人头,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革命是正确的,但是“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e。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一问题,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狄更斯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好恶。
  在这里,我们将人物划为:贵族、革命者、“复活者”三个序列。
  首先是贵族。厄费里蒙地侯爵兄弟是旧的封建专横贵族的代表,他们残忍、冷酷、虚伪。他们利用手中特权,依靠国家暴力,可以把一个家庭弄得家破人亡。他们的马车撞死了人,他们却只是轻蔑地扔一个金币;他们可以将正直的医生投入巴士底狱关上十八年;至于法律,只是他们随意践踏的东西。小说如实描写了贵族的残暴腐朽,揭示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贵族惯用暴力对人民,必然招来人民的暴力革命。
  可是,也别忘了代尔那,他也是贵族,可是他却厌恶贵族的残暴,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还力图改良。作者试着表明:出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的选择也就是“灵魂是如何得救”,只要有一颗仁爱与宽容的心,一定能获得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代尔那也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第二个序列是革命者。得伐石太太是其代表,她对贵族怀着深深的仇恨,她的革命愿望最坚决,她也参加了战斗,并主张坚决镇压贵族,绝不手软,她的复仇计划一旦成功,也会让代尔那家破人亡。作家竭力将她刻画成一名坚强的女人,同时她也是一位受害者,这不仅仅在于贵族残暴地杀了她全家,而且在于她始终不会去宽容与爱。血债要以血来还,这似乎无可争议,可是须知,你以暴力复仇,会遭来新的复仇。仇恨不会自己消除,只有宽容与爱才能将其化解。贵族杀了她全家,她也要杀了对方全家,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却是不可取的。革命是正义的,破坏是必然的,可屠杀是不可取的。虽然“变革只能通过群众暴力革命运动才能实现”f。但若在运动中多一些理性的克制与宽容不是更能保护公众的利益吗?作品让得伐石太太死在复仇中,表明了对她复仇理论的否定。   第三个序列是“复活者”的复杂性格。作者原名《复活》,现在第一部也叫《复活》,这不仅指梅尼特医生富有传奇性的“复活”,而且指仁爱精神、宽容精神的复活。梅尼特医生身上复活的是宽容。他在狱中被贵族的残暴所害,丧失了理智,诅咒厄费里蒙地家庭的每一个人,而这以后又正好成为指挥他女婿的状纸,无休止的仇恨到头来只会害人害己,这不是作家肯定的。相反,作家赞美出狱后宽容的梅尼特医生,他以宽广的心胸接纳了厄费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并真诚地去爱他,梅尼特应该获得幸福。
  另一个是卡尔登。他是一个心怀光明的人,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他变得忧郁,玩世不恭,自甘堕落。可是对路茜的一往情深复活了他全部仁爱,复活了他不朽的精神,小说反复引用《圣经·新约》中的话:“主说,复活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强化了卡尔登为情敌去死的伟大的爱以及最后耶稣受难式的伟大精神:以自我牺牲,自我的爱去化解无休止的仇恨,成全别人的幸福。
  综上所述,作家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与进步性,但作家真正推崇的是近乎宗教的人道主义与宽容精神。作家否定了暴力与无休止的复仇,指出暴力制造的恶只有用爱去化解,去消除。而“革命就是人民掌握权力;归根结底,人民,就是人!”g必将以其对人的注视而永列在不朽的文学殿堂。
  a 〔美〕房龙:《宽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第13页。
  bc 湖南师大外国文学教研室:《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1990年版, 第137页,142页。
  d 〔法〕米蓋尔:《法国史》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第279—285页。
  e 〔法〕雨果:《九三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3页。
  f 任剑涛:《反省法国大革命》,《南方周末》1999年11月5日。
  g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参考文献:
  [1]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柳勃林斯卡娅.法国史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作 者: 谭万,铜梁中学校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会渝西南教师发展共同体专家库首批专家,重庆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名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日本推理作家松本清张虽以其推理、悬疑作品广为人知,但其初期的非推理主题作品也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写于战后的几部短篇小说展现了作家最早的创作灵感,而通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又展现了作家对于个人身份、社会身份,以及民族身份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同时这些传达出的情感又劝解并鼓励了战后的日本读者,展现了作家对社会大众的关心。  关键词:松本清张 《人力车行》 《啾啾吟》 身份认同  松本清张(19
摘 要:艾丽丝·沃克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追求自我独立的黑人女性人物形象和封建负面的黑人男性人物形象。然而,沃克并非刻意丑化或贬低黑人男性,其作品中的黑人男性人物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正面元素。代表作《紫色》中有由恶转善的成长型黑人男性人物,有积极正面的黑人男性人物。这些正面的黑人男性人物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中的理想型黑人男性人物形象。  关键词:黑人男性 积极正面 理想形象 《紫色》  一、引言  艾丽丝·
摘 要: 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部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著作。“菊”与“刀”这两个意象象征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众所周知,日本在历史上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并且将其本土化和系统化,其对于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忠孝文化吸收亦然。本文试图通过中日忠孝文化的对比来揭示其差异性,进而从该角度明晰中日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中日 儒家 忠孝文化 差异 《菊与刀》  一、 中国
摘 要: 20世纪前半叶是思想文化激烈震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表现出许多矛盾,包括其思想、作品及生活等方面。作为新文学中最耀眼的巨匠,鲁迅身上的矛盾是最复杂突出和引人关注的,例如他激进决绝的反传统态度与个人生活、写作中对传统的因袭构成的矛盾,作品中“忘却”的事与其频现也构成悖论,对大众麻木善变的失望、不信任与改造国民性的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矛盾,等等。这
说起香港游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可能是维多利亚港湾唯美浪漫的夜景;也有可能是高楼林立的时尚购物中心;又或是充满童年回忆的迪士尼乐园……  如果你早前有幸来过这里,那么可能香港对你来说并不陌生,都说香港有千万面,如果你只看过众人传阅的那一面未免有些太过单调了,其实在香港还有着许许多多小众的目的地是你不曾见过的。  维岗直升机体验  早些年在香港体验直升飞机的办法有两个,一种是从香港出发乘坐直升飞机到澳
摘 要:以诗获罪,又以诗自救,“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其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表现的是一种对与兄弟妻儿诀别,对自己遭受迫害的深沉的悲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苏轼不仅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与悲哀用诗歌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还能使千百年后的读者阅读之后产生同样的感动与悲哀,他的诗歌因而具有一种“感发的生命”,生生不息,历久弥芳。  关键词:苏轼 “乌台诗案” “感发的生命” 《狱中寄子由二首》  一 
摘 要: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塑造的人物不胜其数,个性复杂多维。本文试图从性别政治的内涵阐释《红楼梦》中的性别意识,立足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围绕以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为代表的女性人物,考察其在生理性别上的女性特点,挖掘其在性别身份建构过程中的社会性别的文化动因,探究她们的社会性别在父权身份的缺席、生理性别的隐匿下的操演路径,并以此解读文本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叛。同时,超越朱
摘 要: 《石点头》是一部值得重点探讨的晚明拟话本小说集,在表现手法方面,使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进行人物刻画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分析《石点头》中心理描写使用的多种技法,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反映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心理描写在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同时对于《石点头》心理描写艺术的突出成就及其在小说史上的意义,也能有所观照。  关键词:拟话本 《石点头》 心理描写  明代兴起的拟话
摘 要: 意象及其构建思维是研究神话背后意蕴的基石。通过比较发现,《庄子》神话中的木意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构建思维,在《山海经》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该类意象及其内涵,成为其宣扬“无用之用”生命哲学的载体。“道”是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其思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将抽象的“道”化为具象的大木等万物,这一过程中,庄子对于“道”的思考也在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如今蔚为壮观的庄子哲学。  关键词:《庄子》神话
摘 要: 《微物之神》是当代印度极受关注的本土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英国布克图书奖的女性作家——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第一部作品。阿兰达蒂·洛伊在《微物之神》中用细腻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印度小镇中一个家族三代人所经历的故事,向人们展现出印度本土居民真實的生存状况,包括印度女性具体的生存困境。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更是体现了阿兰达蒂·洛伊对印度传统男权社会秩序的批判。文章将从女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