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传统筝曲左手颤、按、揉、滑等技法已经相当丰富了。这些技法可以控制乐曲的风格韵味,美化声音,润色旋律,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可以说左手技法是古筝演奏的灵魂。而在这些左手技法中,颤音是最为基础也是初学者接触左手技法的第一节课程,本文就如何掌握各种颤音奏法进行解析。
[关键词]颤音的几种奏法 掌握 运用
筝曲派生出不同特点的流派,如: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各筝曲除了乐曲结构、调式各有不同外,主要区别在于左手的颤、按、滑、揉的“作韵”技法。“韵”是音乐升华的最高形态,是音乐的精髓,左手“作韵”被视为古筝演奏的生命、灵魂。长期以来,各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左手技法,它给予乐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之动人心弦,赋予乐曲无比的生命力,同时是古筝这件古老乐器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源所在。而古筝左手“作韵”的技法中,“颤音”奏法是最为基础、必不可少、必须掌握的演奏技法之一。
一、如何掌握“颤音”
颤音,是左手掌握“作韵”的第一步。一般颤音时左手食、中、名指三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态,指尖轻压在筝码的左侧10—16mm的弦段上,手腕放平,上臂起支撑作用,肘弯屈,其弯屈程度随着高低不同的弦位进行变化,前臂通过腕带动指尖下压到筝弦上,然后上臂、腕提起,手和腕放松,使弦音恢复原音高。按照上述方法无限反复,使弦音产生均匀的音波,以不改变右手所弹奏之音的音高为准。“颤音”奏法,符号为“w”。
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慢练,待方法基本掌握后再逐渐加快,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一般颤音要随乐曲节奏的快慢进行颤动,频率不可太快或太慢。
初学者首先要使肩、臂、腕放松,这是学好颤音的关键。如果臂、腕、手紧张,就容易导致手腕僵硬哆嗦地抖动;如果肘关节僵死,就会导致整个肩膀上下扇动。这样出来的颤音,会使弦音升高,颤弦时间不能持久,或频率不均,且生硬,使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如果不认真学习并掌握正确的颤音奏法,一旦养成坏毛病就很难克服。不但奏不出乐曲所要求的效果,甚至起破坏乐曲韵律的作用。
根据不同流派的颤音特色有以下几种颤音。
二、各流派“颤音”的特点
(一)河南筝派
河南古筝流派是在河南大调曲子和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河南的南阳、泌阳、遂平、叶县等地。受到说唱音乐和后来的河南曲剧音乐的影响,河南筝派表现力强,其乐曲风格高亢粗犷、抑扬顿挫、雄壮豪迈。在颤音演奏技法上有“小颤音”和“大颤音”两种独特风格的技法。如《叹颜回》描写孔子的弟子颜回夭亡后,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乐曲运用了大量的“小颤音”弹奏手法,为乐曲增添了感伤的情绪。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利用左臂肌肉暂时的紧张形成抖动而产生的,频率快,振幅小,左手在完成“小颤音”后,要马上放松左臂肌肉,为左手随后的演奏做好准备,如果保持肌肉紧张,就会影响左手后面的乐曲演奏。一般使用“小颤音”技法来演奏的音乐,其情绪较为悲切和哀怨。
“大颤音”多运用在旋律跌宕起伏,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情绪强烈、激动的乐曲上,使音乐表现富有戏剧性。如《闹元宵》,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肘、腕、指间关节灵活松弛,在颤弦时加大力量,把力传达到指尖,要求颤动强,振幅宽,通常要超过小二度。
另外还有“点颤”技法,如《天下同》:
右手弹奏“la”音的同时,左手迅速、短促、猛烈地点压弦,借以产生骤然而激荡的效果。
左手进行点颤时。不能生硬地打弦,而应在“点”的同时加入“颤”,动作要松弛自然。
(二)山东筝派
传统的山东古筝主要流传在山东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其音乐特点古朴,典雅,旋律流畅。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四段锦》、《庆丰年》、《凤翔歌》、《汉宫秋月》等等。一般来说,乐曲的快板多着重于右手的弹奏技法,慢板则着重左手的颤、揉、滑、按等技法。而山东的民间艺人为左手“作韵”技法的特点总结为:“虚点实按,揉拈摄空”。
山东派筝曲以“揉颤”为主,它要求色调鲜明,音韵适度,根据乐曲的情绪调节揉颤的频率快慢和幅度的大小。以肘为轴心,左手食、中、名指的指肚触弦,整个手臂的自然重力通过前臂、手、指下压到弦上,往下按弦时用力,上提原位时放松。在清淡、高雅的曲调中,颤音产生的频率可以较慢;在强烈、激动的曲调中,颤音产生的频率密、颤速快。
(三)浙江筝派
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写过《听夜筝有感》一诗:“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说明当时古筝在浙江地区已流行。浙江筝受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其音乐明朗、绮丽。早期的浙江派代表曲目有:《三十三板》、《灯月交辉》、《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的《高山流水》不一样,只是曲名相同而已)、《云庆》等等,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应属《高山流水》。此曲的左手颤音演奏技法也是很有特色的。
如:
为了强调延长音有含蓄的节奏感,第1小节的“la”音进行有节奏的颤动,我们称为“节奏颤音”。在第2小节大撮“la”音做了“重颤”处理,这时左手演奏时加强前臂下打的力量,肌肉紧张要相对大一些,使之“la”音的韵味更浓郁,更有地方特色。
(四)陕西筝派
筝,又称“秦筝”,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描写了当时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陕西秦筝就得以广泛流传。陕西秦筝受到当地的戏曲“秦腔”、“线腔”、“碗碗腔”、“眉户”和大型器乐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榆林小曲”等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创作而成。其音乐既有荡气回肠、激昂慷概的悲壮气势,又有如泣如诉、委婉凄切的悲凉。“眉户”和“碗碗腔”是陕西筝派的一大特色,演奏时为了更好表现出乐曲中“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的意境,在按弦的同时加上大量的颤音。如《姜女泪》: 左手在“la”弦上把“la”音滑到“do”音高后,右手大指进行托劈,左手再由“do”音下滑到“si”音高上,并且在滑奏的同时左手加以大幅度的颤音。这种颤音奏法可称为“长滑颤音”。在滑音的同时加上大幅度的颤音把孟姜女悲怨、愤懑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潮州筝派
潮州筝派流传人多,流传地区广,调式十分丰富,有“轻三六调”(简称“轻六调”)、“重三六调”(简称“重六调”)、“活三五调”(简称“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等。潮筝左手技法十分丰富,非常重视左手“作韵”、“以韵补声”的演奏技法,通过不同调式和该调式的特点、乐曲的内容、情感变化的需要,左手的按、滑、揉、颤处理也不一样。如“活五调”是由
的音阶构成的,它的“2”音比十二平均律略高,但又不到“#2”,在演奏此音时左手要带“颤”。在乐曲处理时潮州筝曲左手最为常用的手法则是以左手食、中、名指扶弦,前后横推筝弦,造成弦音摇曳的效果。这种技法要根据乐曲的不同需求,对颤动的振幅、振频、速度和力度上随时加以调整变化。例如活五调《柳青娘》: 此时“re”音的颤音幅度较宽。
有时为了加强乐曲的韵律在高低八度两条弦上,作“八度颤音”;左手中指扶在八度的低音弦上,大指扶在八度的高音弦上,中指向里拉,大指向外推,两指进行同时
动作,颤动时动作要缓慢、细致、轻淡。如《昭君怨》重六调:
潮洲筝曲音程的跳动不大,左手“作韵”的起伏变化细腻微妙,乐曲文静委婉、流丽柔美。右手弹弦后,左手加以润饰,这就是潮州筝人所说的“弹按尾随”的演奏手法。
(六)客家筝派
客家筝,也可以称为“汉调筝”或“汉乐筝”。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到粤东和闽西等地,同时把他们异乡的音乐与当地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古朴优美、典雅大方的古筝音乐及流派。从音韵上来讲,客家筝不及河南筝的高亢激昂,而是悠扬深长,如代表作品之一《出水莲》,乐曲基调是悲伤、哀愁的,在“4”音按音同时加上大幅度的颤音,而在“7”音按音的同时加上振幅小、振频密的颤音,把悲凉和哀怨的情绪表现出来。
结语
综上述,左手“作韵”是表现各流派的韵味、特色之灵魂所在。北方的山东、河南流派,曲调跳跃,起伏大,力度强,刚柔相济,颤音泼辣;南方的潮州、客家流派,曲调古朴、典雅、流畅,颤音纤巧细腻。
各种不同的颤音技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变化、作品的音乐风格、民族的地方传统特点而选择不同的颤弦方法。即使在同一首乐曲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种颤弦技法,应在速度、力度、波频上随时加以变化、调整。老一辈演奏家为古筝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他们毕生精力,创造出独具风格特点的颤弦方法,这也是古筝两千多年不衰奥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阎俐,徐杰,周延甲,沈燕,耿耿.秦筝.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秦筝学会,1997(1)第1058号(S):P4-36;
〔2〕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中、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P1-125;
〔3〕李萌.潮州筝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P4-12;
〔4〕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1):P253-290。
作者简介:尹倩(1984--),女,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古筝专业。2014年获第三届广东音乐曲艺大赛乐队一等奖。2014年获第五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三重奏一等奖、三等奖。2014年获评“2014年度羊城优秀音乐家”奖。现任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古筝演奏员。
[关键词]颤音的几种奏法 掌握 运用
筝曲派生出不同特点的流派,如: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各筝曲除了乐曲结构、调式各有不同外,主要区别在于左手的颤、按、滑、揉的“作韵”技法。“韵”是音乐升华的最高形态,是音乐的精髓,左手“作韵”被视为古筝演奏的生命、灵魂。长期以来,各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左手技法,它给予乐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之动人心弦,赋予乐曲无比的生命力,同时是古筝这件古老乐器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源所在。而古筝左手“作韵”的技法中,“颤音”奏法是最为基础、必不可少、必须掌握的演奏技法之一。
一、如何掌握“颤音”
颤音,是左手掌握“作韵”的第一步。一般颤音时左手食、中、名指三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态,指尖轻压在筝码的左侧10—16mm的弦段上,手腕放平,上臂起支撑作用,肘弯屈,其弯屈程度随着高低不同的弦位进行变化,前臂通过腕带动指尖下压到筝弦上,然后上臂、腕提起,手和腕放松,使弦音恢复原音高。按照上述方法无限反复,使弦音产生均匀的音波,以不改变右手所弹奏之音的音高为准。“颤音”奏法,符号为“w”。
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慢练,待方法基本掌握后再逐渐加快,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一般颤音要随乐曲节奏的快慢进行颤动,频率不可太快或太慢。
初学者首先要使肩、臂、腕放松,这是学好颤音的关键。如果臂、腕、手紧张,就容易导致手腕僵硬哆嗦地抖动;如果肘关节僵死,就会导致整个肩膀上下扇动。这样出来的颤音,会使弦音升高,颤弦时间不能持久,或频率不均,且生硬,使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如果不认真学习并掌握正确的颤音奏法,一旦养成坏毛病就很难克服。不但奏不出乐曲所要求的效果,甚至起破坏乐曲韵律的作用。
根据不同流派的颤音特色有以下几种颤音。
二、各流派“颤音”的特点
(一)河南筝派
河南古筝流派是在河南大调曲子和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河南的南阳、泌阳、遂平、叶县等地。受到说唱音乐和后来的河南曲剧音乐的影响,河南筝派表现力强,其乐曲风格高亢粗犷、抑扬顿挫、雄壮豪迈。在颤音演奏技法上有“小颤音”和“大颤音”两种独特风格的技法。如《叹颜回》描写孔子的弟子颜回夭亡后,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乐曲运用了大量的“小颤音”弹奏手法,为乐曲增添了感伤的情绪。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利用左臂肌肉暂时的紧张形成抖动而产生的,频率快,振幅小,左手在完成“小颤音”后,要马上放松左臂肌肉,为左手随后的演奏做好准备,如果保持肌肉紧张,就会影响左手后面的乐曲演奏。一般使用“小颤音”技法来演奏的音乐,其情绪较为悲切和哀怨。
“大颤音”多运用在旋律跌宕起伏,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情绪强烈、激动的乐曲上,使音乐表现富有戏剧性。如《闹元宵》,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肘、腕、指间关节灵活松弛,在颤弦时加大力量,把力传达到指尖,要求颤动强,振幅宽,通常要超过小二度。
另外还有“点颤”技法,如《天下同》:
右手弹奏“la”音的同时,左手迅速、短促、猛烈地点压弦,借以产生骤然而激荡的效果。
左手进行点颤时。不能生硬地打弦,而应在“点”的同时加入“颤”,动作要松弛自然。
(二)山东筝派
传统的山东古筝主要流传在山东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其音乐特点古朴,典雅,旋律流畅。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四段锦》、《庆丰年》、《凤翔歌》、《汉宫秋月》等等。一般来说,乐曲的快板多着重于右手的弹奏技法,慢板则着重左手的颤、揉、滑、按等技法。而山东的民间艺人为左手“作韵”技法的特点总结为:“虚点实按,揉拈摄空”。
山东派筝曲以“揉颤”为主,它要求色调鲜明,音韵适度,根据乐曲的情绪调节揉颤的频率快慢和幅度的大小。以肘为轴心,左手食、中、名指的指肚触弦,整个手臂的自然重力通过前臂、手、指下压到弦上,往下按弦时用力,上提原位时放松。在清淡、高雅的曲调中,颤音产生的频率可以较慢;在强烈、激动的曲调中,颤音产生的频率密、颤速快。
(三)浙江筝派
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写过《听夜筝有感》一诗:“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说明当时古筝在浙江地区已流行。浙江筝受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其音乐明朗、绮丽。早期的浙江派代表曲目有:《三十三板》、《灯月交辉》、《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的《高山流水》不一样,只是曲名相同而已)、《云庆》等等,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应属《高山流水》。此曲的左手颤音演奏技法也是很有特色的。
如:
为了强调延长音有含蓄的节奏感,第1小节的“la”音进行有节奏的颤动,我们称为“节奏颤音”。在第2小节大撮“la”音做了“重颤”处理,这时左手演奏时加强前臂下打的力量,肌肉紧张要相对大一些,使之“la”音的韵味更浓郁,更有地方特色。
(四)陕西筝派
筝,又称“秦筝”,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描写了当时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陕西秦筝就得以广泛流传。陕西秦筝受到当地的戏曲“秦腔”、“线腔”、“碗碗腔”、“眉户”和大型器乐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榆林小曲”等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创作而成。其音乐既有荡气回肠、激昂慷概的悲壮气势,又有如泣如诉、委婉凄切的悲凉。“眉户”和“碗碗腔”是陕西筝派的一大特色,演奏时为了更好表现出乐曲中“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的意境,在按弦的同时加上大量的颤音。如《姜女泪》: 左手在“la”弦上把“la”音滑到“do”音高后,右手大指进行托劈,左手再由“do”音下滑到“si”音高上,并且在滑奏的同时左手加以大幅度的颤音。这种颤音奏法可称为“长滑颤音”。在滑音的同时加上大幅度的颤音把孟姜女悲怨、愤懑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潮州筝派
潮州筝派流传人多,流传地区广,调式十分丰富,有“轻三六调”(简称“轻六调”)、“重三六调”(简称“重六调”)、“活三五调”(简称“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等。潮筝左手技法十分丰富,非常重视左手“作韵”、“以韵补声”的演奏技法,通过不同调式和该调式的特点、乐曲的内容、情感变化的需要,左手的按、滑、揉、颤处理也不一样。如“活五调”是由
的音阶构成的,它的“2”音比十二平均律略高,但又不到“#2”,在演奏此音时左手要带“颤”。在乐曲处理时潮州筝曲左手最为常用的手法则是以左手食、中、名指扶弦,前后横推筝弦,造成弦音摇曳的效果。这种技法要根据乐曲的不同需求,对颤动的振幅、振频、速度和力度上随时加以调整变化。例如活五调《柳青娘》: 此时“re”音的颤音幅度较宽。
有时为了加强乐曲的韵律在高低八度两条弦上,作“八度颤音”;左手中指扶在八度的低音弦上,大指扶在八度的高音弦上,中指向里拉,大指向外推,两指进行同时
动作,颤动时动作要缓慢、细致、轻淡。如《昭君怨》重六调:
潮洲筝曲音程的跳动不大,左手“作韵”的起伏变化细腻微妙,乐曲文静委婉、流丽柔美。右手弹弦后,左手加以润饰,这就是潮州筝人所说的“弹按尾随”的演奏手法。
(六)客家筝派
客家筝,也可以称为“汉调筝”或“汉乐筝”。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到粤东和闽西等地,同时把他们异乡的音乐与当地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古朴优美、典雅大方的古筝音乐及流派。从音韵上来讲,客家筝不及河南筝的高亢激昂,而是悠扬深长,如代表作品之一《出水莲》,乐曲基调是悲伤、哀愁的,在“4”音按音同时加上大幅度的颤音,而在“7”音按音的同时加上振幅小、振频密的颤音,把悲凉和哀怨的情绪表现出来。
结语
综上述,左手“作韵”是表现各流派的韵味、特色之灵魂所在。北方的山东、河南流派,曲调跳跃,起伏大,力度强,刚柔相济,颤音泼辣;南方的潮州、客家流派,曲调古朴、典雅、流畅,颤音纤巧细腻。
各种不同的颤音技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变化、作品的音乐风格、民族的地方传统特点而选择不同的颤弦方法。即使在同一首乐曲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种颤弦技法,应在速度、力度、波频上随时加以变化、调整。老一辈演奏家为古筝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他们毕生精力,创造出独具风格特点的颤弦方法,这也是古筝两千多年不衰奥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阎俐,徐杰,周延甲,沈燕,耿耿.秦筝.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秦筝学会,1997(1)第1058号(S):P4-36;
〔2〕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中、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P1-125;
〔3〕李萌.潮州筝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P4-12;
〔4〕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1):P253-290。
作者简介:尹倩(1984--),女,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古筝专业。2014年获第三届广东音乐曲艺大赛乐队一等奖。2014年获第五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三重奏一等奖、三等奖。2014年获评“2014年度羊城优秀音乐家”奖。现任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古筝演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