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正当头乃为“是”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o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五的汉字是哪几个吗?它们是“的、一、是、了、我”。这五个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就拿我们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来说,“的”字一次也没有出现,“了”字出现过两次(“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一、是、我”出现过多次,不过远远比不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次数。现在咱们来聊一聊“是”字。
  在篆体字中,“是”字的写法如下图所示(周朝《毛公鼎》):
  看这个字形,太阳在上方,下面是一个有手有脚的人形。《说文解字注》里解释为:“是,直也。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表示一种肯定、确认、接受的状态和态度,引申出“正确”“认为正确”“赞成”等含义,再进一步引申就有了对人、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意思,逐步产生了我们现在常见的判断动词的用法。
  先来读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吗?”其人俛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这个故事来自明代江盈科所写的《雪涛谐史》,行文用词类于口语,俏皮生动。里面有两个“是”字,其中“是我忘记下米”的用法就很接近现代文的用法了。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字表判断的例子也不少见: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不过,“是”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做判断动词,而是做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的意思。有研究者统计过,《论语》中“是”字出现过58次,有42次是作为指示代词;《孟子》中“是”字用了200多次,其中用作指示代词的有160多次。
  “是”作为指示代词,这是古汉语中常常存在的“假借”用法。三国时期张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广雅》,里面说:“是,此也。”就是把“此”作为“是”的假借义。
  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请注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和“是”乃两个词语,“于”是介词,“是”是指示代词“这”。教材中还有“于是”连用的,例如: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细柳》)
  于是入朝見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个句子中的“于是”严格说起来仍然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还是要分开理解为“在”+“这时”,但从上下文来看带有一定的因果连接关系,与现代文中的“于是”较为接近。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用法(判断词和指示代词),“是”字还有其他一些意思和用法,我们可以从如今还在使用的成语里找到踪迹。“共商国是”,这里的“是”指重大的政策、法则;“唯命是从”“唯利是图”,这里的“是”变成了一个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还有这些成语——“莫衷一是”“惹是生非”“口是心非”“一无是处”“一身是胆”“如是我闻”,你能说出其中的“是”是什么意思吗?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根据2016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云安会都”会议精神,云南省将在2019年进入新高考改革,这一轮改革因“以人为本”,满足学校的服务对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生。这一模式的推行,给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其存在较为灵活的“选择性”,给学校、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轮角逐,在继承和发扬中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新的管理和服务观念将会更加深入地影响学校的管
期刊
A:“你应该也留意了吧,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最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减负30条》),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多方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方职责。随后,全国各地都纷纷出台更加细化的减负措施,明确中小学生减负举措。这次减负,会有效吗?”  B:“这个还真不好说。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
期刊
一、试卷的总体情况  2020年昆明市初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功能性明确,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试题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渗透数学文化,强调通性通法,重视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理性价值.题目设计朴实巧妙,重点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了学生生活中许多热点问题,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完善,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突出阐述了主题语境及语篇在获取、梳理、整合语言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以及提高表达效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课标》在第六部分从五个方面对教师
期刊
庚子鼠年伊始的学校课堂教学,因一个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不速之客而发生巨变,由传统的一师、一教室、一班学生的课堂授课方式变为网络授课。作为一名高三教师,为不因疫情耽误学生学业,我及时开始了自己的网络授课之旅,对网课从陌生到熟悉,感触颇多。  一、万事开头难,网课开端百态出  网课刚刚开始,就已经状况百出。首先,是学生进入状态慢。学生不能及时上线,点名要花很多时间,有时课件放不出来,我这边讲半天,学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英语阅读的要求有如下描述: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等(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在解读英语文本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语意,体会文章的真谛。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对阅读过程的有效引领,往往停留在对内容和意义的浅层次理解,偏重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过分
期刊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内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通过各学科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以发展学生个性和拓宽学生视野为目标,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这门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校园文化和谐统一,在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文化共同体。  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园
期刊
温儒敏教授说:“造成教学低效的问题很多,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关键。”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明确地把课型分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新教材中关于“课型”的分类与定位,在引发阅读课堂变革的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惑:如何确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教学重心?习惯于条分缕析、咬文嚼字的精讲课堂模式,如何处理自读课的教学?  针对老师们的这些困惑,肖培东老师近两年来对自读课
期刊
对于高三而言,试卷讲评是一种重要的课型。然而,一般的试卷讲评课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为了完成讲评任务,不对试题做细致研究,也不对学生的作答情况和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而是拿着考卷從头讲到尾,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学生被动地听讲,对自己试卷的作答情况未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清楚自己为何犯错;师生、生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采用异课同构的模式,进行了试卷讲评课
期刊
在高三生物基础复习过程中,测试评价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漏洞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析梳理试卷中呈现的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分析试卷并进行有效讲评,提升试卷讲评课的效率,从而形成高三生物基础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的范式呢?笔者挑选了高三复习中两次模拟试卷的讲评课,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  一、开展课前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