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65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熟完善的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制度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党员干部是党的中坚力量,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至关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问卷调查;福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1-0057-05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提出的新要求。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最终也必然体现为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状况如何?笔者对此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及部分设区市委党校的在校学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06份,回收1342份,回收率为95.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为95.0%。根据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本文主要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和各种具体制度构成的。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状况,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制度与原则、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等相关问题分别设问,每个问题下均设五个选项,即由“同意”、“基本同意”、“一般”、“不太同意”、“不同意”五个认可度由高到低的选项构成。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见表2):
  (一)现状评析
  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我们对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状况进一步分析如下:
  1. 对总体制度及其原则的评价。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举什么旗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长期奋斗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象表达。因而对于中国“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问题是否认同,意义重大。根据调查结果,选项比率按认可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同意”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7.7%、“基本同意”占8.9%、“一般”占2.1%、“不太同意”占0.6%、“不同意”占0.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满自信的,缺乏自信的仅占0.8%。这种自信源于何处?从相关问题的调查情况看:一是源于对这一制度作用的认可,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的看法,表示“同意”的占75.9%,“基本同意”的占16.3%,两者之和超过九成;而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仅占2%。二是源于对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的认可,即对“我国政治制度建设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问题的看法,调查对象表示“同意”的占72.1%,“基本同意”的占19.2%,两者相加超过九成,而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不到3%。
  2. 对根本政治制度的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发挥得如何亦是考察制度自信的重要参数。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看法,调查对象中表示“同意”的占47.1%,“基本同意”的占21.4%,两者相加接近七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6.3%,“不同意”的占4.0%,两者相加仅占一成;表示“一般”的占19.9%,约二成。这表明,多数的党员干部对根本政治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是认可的,但其自信度比起对总体制度的自信度相对偏低。
  3. 对基本制度的评价。一是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评价。我们分别对中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行了调查。(1)中国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调查对象对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问题的态度,表示“同意”的占69.8%,“基本同意”的占17.9%,两者之和接近九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2.8%,“不同意”的占1.3%,两者之和不到百分之五;表示“一般”的占7.5%。(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调查对象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判断,表示“同意”的占71.1%,表示“基本同意”的占20.7%,两者相加超过九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0.9%,“不同意”的占1.1%,两者相加仅为百分之二;表示“一般”的占5.0%。(3)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果如何?调查对象对于“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广大城乡地区的运行效果良好”的看法,表示“同意”的占30.1%,“基本同意”的占27.0%,两者相加接近六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7.8%,“不同意”的占6.0%,两者相加仅略高于一成;表示“一般”的占27.2%,接近三成。以上分别从制度的价值与效果调查分析了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调查对象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度比较接近,评价较高,制度自信度也较高;而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相对低一些,制度自信度也相应低一些。二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评价。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我国通过改革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保持了社会主义性质?调查对象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仍然保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的态度,表示“同意”的占44.5%,“基本同意”的占32.7%,两者之和超过七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4.6%,“不同意”的占2.1%,两者之和不到百分之七;表示“一般”占的15.0%。这表明大多数人对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维护社会主义性质的作用是认可的,这也说明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度较高。三是对法律体系的评价。法律体系是制度的文本形式,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很大程度上反映制度建设水平的高低。调查对象对“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判断的评价,表示“同意”的占25.2%,“基本同意”的占32.8%,两者相加接近六成;表示“不太同意”的占10.2%,“不同意”的占5.2%,两者相加达仅占一成半;表示“一般”的占25.5%,达到二成半。这表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但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和持“一般”的也分别占一成半和二成半,这说明调查对象对于文本形态的制度认同度相对比较低,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实体制度的认同,进而影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层面制度的自信度,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调查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制度的自信度很高(具体表现在表2中第1、2、3题的认同度很高,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之和均超过九成);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度次之,具体体现在对我国的政党制度(第5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6题)适用度的评价,表示肯定(即“同意”或“基本同意”)的在八九成左右;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成效(第7题)的评价略低些,也近六成,但就总体而言,调查对象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度也是较高的;对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度相对低些,具体体现在对其作用(第8、4题)的评价,表示肯定(即“同意”或“基本同意”)的在七成上下;对文本形态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信度相对最低,具体体现在对法律体系是否形成的评价相对最差(第9题),说明调查对象对文本形态的制度认同度比较低。
  (二)原因分析
  我们对当前影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1.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问卷设问:“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可多选)”按选项比率由高到低分别是:“一些制度存在缺陷”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6.7%、“制度执行不力”占76.1%、“思想认识模糊”占49.7%、“政策有偏差”占45.6%、“社会主义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占44.8%、“其他”占5.9%。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情况来看,选择意向有所不同,但相对比较集中,高的选项接近九成,低的选项也接近五成,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即接近九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一些制度存在缺陷”是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二是制度执行及其成效的问题,即认为是“制度执行不力”的超过七成,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未充分发挥”的超过四成;三是主观因素,即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思想认识模糊”因而导致自信不足的约为五成,认为“政策有偏差”的占四成半。可见,在调查对象看来,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些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制度执行不力。
  2.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问卷设问:“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您认为在制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按选项比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8.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占63.8%、“各项具体制度存在缺陷”占61.9%、“基本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占54.5%、“经济政策有偏差”占39.0%、“其他”占5.8%。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情况来看,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度执行及制度绩效层面问题,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占近八成)现象,反映的是制度文本形态的东西得不到严格执行,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超过六成),反映的是制度绩效问题,即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绩效显现不充分,这就从制度实效上影响了制度自信;二是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层面问题,即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各项体制)存在缺陷,基本政治制度也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这就从制度的局限上影响了制度自信;三是政策层面问题,即认为“经济政策有偏差”(占近四成),这就从经济方面影响了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
  二、提高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路径思考
  影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和最主要的还是在制度本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来看,又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三个层面。因此,提高制度自信,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层面着手予以探讨。
  (一)坚持和发展根本制度以提高制度自信
  问卷设问:“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可多选)”按选项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6.5%;“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占65.4%;“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占64.6%;“改革代表提名制度”占59.5%;“充分发挥国家机关作用”占37.0%;“其他”占5.1%。从调查结果可见,前三项的选择比率极为相近,分别占三分之二左右,说明在调查对象看来这些因素对于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大体相当,而这三项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部分。因此,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把它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以此来提高党员干部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
  1.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在体现人民意志中增强自信。立法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前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党员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判断的认同度最低,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既要加强立法,尤其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和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要注重提高立法的质量,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2. 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在提高监督效能中增强自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1]因此,人大不仅要履行好立法权,也要行使好监督权。人大的监督权最主要体现在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即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正确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对行政权、司法权的监督力度,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百姓呼声的需要。只要人大的监督真正见效、管用,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自然就会提高。   3. 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在体现有效履职中增强自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探索完善代表制度,使代表真正完成从“荣誉称号”到“法定职务”的角色转换,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坚持和尊重代表主体地位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改革代表提名制度,改善代表结构,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尤其是一线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总之,让人大代表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代表履职效能,让党员群众信任人大制度力量,就有可能提高制度自信度。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以提高制度自信
  问卷设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可多选)”按选项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切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5.5%;“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占72.9%;“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占58.6%;“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占53.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占39.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占32.3%;“其他”占4.3%。在这些选项中,第一项反映的是法治程度,第二项反映的是基本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后面四项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构成。从调查情况看,调查对象更注重法治和政治制度的执行效果,或者说,政治制度固有的潜在的优越性未能通过制度执行得到充分释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值得我们在提高制度自信路径选择时借鉴。
  1.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在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中增强自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履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公正司法,严肃惩治司法腐败;将国家权力全部纳入法治轨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让法律的价值在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充分彰显。
  2. 提高和强化制度执行力,在确保制度刚性运行中增强自信。“一分决策,九分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制度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不能让它成为“稻草人”。“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2]。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是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让制度落地生根。
  3. 进一步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在体现制度优越性中增强自信。一是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保持和发展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要求,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二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统一和自治的关系,既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实现《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自治权,又要在用好自治权、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另一方面,要逐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把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运用到民族事务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三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核心,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用制度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四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改革和完善各项具体制度以提高制度自信
  问卷设问:“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具体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可多选)”按选项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改革政治体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5.9%;“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占74.2%;“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占68.7%;“改革经济体制”占50.5%;“改革文化体制”占33.2%;“其他”占4.2%。从调查结果可见,就提高制度执行力与改革各项体制而言,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仍显得很重要,与问卷中关于基本制度部分的“提高现有制度执行力”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当。因此在改革和完善具体制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制度的执行。在现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各项体制尚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与基本制度的耦合度还不太高,甚至存在掣肘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价值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制度自信。为此必须对各项体制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要求,以取得改革实效来增强制度自信。
  1. 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决定并服务于基本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积极稳妥推进;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又要“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3],着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实现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强制度自信。
  2. 改革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制度改革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通过改革,以科学的社会管理机制提升制度化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制度自信。
  3. 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一方面,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以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果增强制度自信。
  4. 改革和完善文化体制。文化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供精神力量和基本价值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3(7):1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责任编辑 何成学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教育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选择高职毕业生就业信心为研究切入点,在工作搜寻背景下通过探讨就业能力与就业信心之间的联系来把握影响就业信心的影响因素,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加以实证分析,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增加优质职业教育供给,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信心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以开放理念充分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提供职业教育让学生有更多工作实习机会等对策建议
期刊
摘 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依据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及中欧关系的新特点,从中国的战略全局和实际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中国对欧外交,对中欧关系及欧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做出新判断,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中国的对欧外交的发展。同时,由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国崛起表现出的复杂心理,使他们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对欧外交面临挑战。为此,
期刊
摘 要: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规律,一般经历起因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扩大——基层无法控制——惊动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样的过程。和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此类事件具有聚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广西某市“6.13”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扩散机理和处理来看,如果在事件处理中研判不足、方法不当,很容易由一起简单的事件迅速演变升级成大规模的恶劣的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国际合作的新倡议。这一倡议充分体现了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新理念。这一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活力,是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推动者的突出标志,将促进中国和世界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强调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中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的方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革命历程中,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革命旧址逐渐破败,亟待修缮。基于此,提出通过对老区革命旧址进行系统整理恢复和抢救性保护,带动周边地区扶贫开发。同时,结合党性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成建制地减少贫困村。  关键词:革命老区;资源整合;精准扶贫;革命旧址;党性教育;红色旅游;太行山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新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和伟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期间,把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概括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梦”做的具体解释,是将“中国梦”条理化和具体化。“中国梦”的关键是实践,是实现伟大目标的行动,即“实干兴邦”,实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
期刊
摘要:历代王朝的民族工作有三个支点,即政治上“因俗施治”,经济上“天下主义”和文化上“华夷之辩”。这三个支点,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走向 ,对做好当前民族工作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工作;要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共同奋斗;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狭隘民族主义。  关键词:历代王朝;民族工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第10条并非是对域外刑事判决消极承认之依据,而是对域外刑事判决及其法律根据和判决形成机制的尊重、承认与接纳。中国刑事司法机关依据中国刑法结案的现实需要,将域外刑事判决转化吸纳为中国刑法评处置跨国犯罪的参考因素。打击跨境犯罪需要提升中国刑法的国际性。对刑法第10条形成的对域外刑事判决消极承认通说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中国刑法国际性的理论障碍。刑法典存在着类型多样的打击跨境犯罪规范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主观和客观都确信的信仰,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集体生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内组织生活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教条化、制度执行不力、民主氛围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增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推进党组织生活的活动形
期刊
摘 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广东的佛山、清远、惠州等地通过实施加速优化党员队伍、党员提质工程、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等措施,在解决精神懈怠的思想纯洁、脱离群众的作风纯洁、腐败消极的组织纯洁等问题方面取得了新的经验,切实推进了党的纯洁性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纯洁性;广东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