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合作与发展前景

来源 :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尼赫鲁大学前校长、辛格总理经济顾问契特(G.K. Chadha)教授,应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之邀,于2005年10月13日至19日以学者身份访问深圳大学。14日晚,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以下简称郁)和契特教授(以下简称契)就中印文化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郁:契特教授,您是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这次到中国来,做了两场重要的演,一场讲印度经济,一场讲中国经济。这两场演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两国的文化关系及发展,进行一次交谈和讨论。首先,我们想听听您关于文化多元化或多样性的意见,请您谈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后世界上应当扮演的角色。
  契:我认为,中印两大文明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而且充满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谊。共享古代文明资源与荣耀,将是两国在当代的崇高使命。中印两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两国悠久文明传统的发展,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追溯中印两国的文明进程,我们会发现两国人民一直在为人类富于诗意的生活而努力着,一直在为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奋斗着。这是古代中国的理想,也是古代印度的理想。这一理想还在继续,只不过今天“社会”的内涵已经极大地扩张了,远远超出了地域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应该就是整个人类的社会。中印两国一定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全球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商业化的社会、贸易化的社会、技术性的社会、专业化的甚至竞争性的社会,我仍然深信中印两国继承下来的古老的优秀传统与文化,将继续引导两国进步与发展,并且将指导其对内与对外政策。
  郁:近一百年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老师章炳麟,就提出了“中印联合”的主张。他说,中印两国历史上交往甚密,是“亲昵之国”,“宜念往日旧好,互相扶持”。他还说,“东方文明之国,荦荦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力,则若辅车,不互相抱持而起,终无以屏蔽亚洲。”他认为“支那、印度既独立,相与为神圣同盟,而后亚洲殆少事矣!” “联合三道,宜以两国文化,相互灌输。”最近,印度经济学家、您的同行朋友罗梅希教授(Jairam Ramesh),写了一本书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也提出了一个中印合体的概念,并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Chindia。他认为,中国和印度应联合,共同发展。罗梅希不一定知道一百年前章炳麟的观点,却与其不谋而合。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中印学者有一种共同意识,即中印合作,中印双赢。联系到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印发展的种种揣测式议论,如“中印亚洲争雄论”、 “中兔印龟论”等,您怎么看?
  契:让我们看看20世纪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印两国丰富的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吧。中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章炳麟曾宣扬中印两国之间应该如兄弟般相亲相爱,坚信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友好合作的可能性,并预言这将令整个世界效法。印度当代经济学家罗梅希同样提出了“中印合一”的概念,认为没有什么能阻拦中印两国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合作。这意味着,世界会真正地将我们两个国家放在一起来考虑。我们能够引导世界向前进,这是时代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够放下某些价值观,制定出某些原则标准,引导两国在国际贸易事务等方面进行磋商和谨慎思考。我非常赞同印度20世纪伟大诗人泰戈尔所宣扬的众生皆善的思想。人类彼此之间有可能出现短时期的利益冲突,一种文明也可能会与另外一种文明产生冲突,但这终究不是基本矛盾,也不是主要矛盾。因此,即使中印两国之间存在某些争议,我认为,本着全人类的利益,本着全球社会的利益,中印两国最终应该联合起来,应该将我们所确立的世界普遍适用的道德观展现给世界。这些道德观适用于指导经济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家庭关系领域、集体关系领域,以及其他一切关系领域。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学习的巨大空间和合作空间。我相信,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对此充满着期待。不要忘了,我的朋友们,中印两国的人口几乎占到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如果中印两国在文化、伦理及道德上形成统一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就一定会追随。我们知道,数千年来,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外国行者前往印度,学习印度文化、教育体系乃至人际关系的精华,完善了自身修养。中国古代的大多数王朝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对中印两大文明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历史文化,要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立足于当今世界,并使我们的未来光芒四射,乃至成为世界上具有最璀璨文化的国家。
  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知富而思进,富而助人。《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这部大史诗就是告诉大家,兄弟相争,毫无意义。印度有一个词汇yogadana(贡献),就是将利益送给别人。Dan(赠与)在印度是一种普遍行为。Danadharma(善行),是慈善事业,本义是“捐舍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安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人生目标定位于平定天下,使天下太平。中国文化也一直倡导“乐善好施”、“扶弱助贫”。以捐舍为宗教的民族,乐善好施的民族,富强起来了,不是全世界的福音吗?到那时,全世界有希望进入“罗摩盛世”,进入“尧天舜日”。
  契:你们非常熟悉印度的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我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您让我注意到这一点。我完全同意这部伟大的史诗中所蕴涵的重要观点,即兄弟之间不要发生战争,应该和平共处。如果两者间有何不同意见,应该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说出来,尽力解决问题。但我认为,《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思想是达磨(正法)的最终胜利。达磨意味着道德伦理,它倡导合乎礼仪的行为,任何人都被告知不能做邪恶的事情。在终极辨析中,他们(作恶者)永远不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摩诃婆罗多》是达磨的哲学,其思想主要来自一位知名的人物,即最伟大的克里希那。这是和平生活的哲学,不参与生活物质方面的冲突。这也是《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思想。中国文明也有一些伦理哲学认为,世界应该和平相处,因此中印伦理哲学都在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
  我认为,有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引导着我们的现代生活。第一,要有自我原则,换句话说,人们要以优雅的方式训练自己;第二,要为美好的家庭、清洁的环境、和谐的生活社团贡献自己的才智;第三,要为国家服务;第四,就是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这一点也可以升华为:我们的文明教导我们,要修行,要从别人、别国的角度审视自我。我们应该尊重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应该尊重其他民族的社会团体,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印度和中国都是建立在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基础上的,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早就具备了自我吸收、分享不同意见和处理不同挑战的经验,两国的人民都能自觉以自我为世界楷模而行动。中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分布在三十多个省市区,而印度拥有十亿三千万人口,分布在三十多个邦和区,各省各市各邦各区情况都极其不同。语言杂多,饮食多样,文化形态千种万样,但两个国家都在多样化中产生了同一性。因此,如果说中国人民在追随着自己古老的文明,那么印度人民也在学习着本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如果两国人民自我修行,服务于社团,贡献于国家,那就意味着他们在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如果中印两国能够合作,我相信世界和平将是可预见的事实。世界和平不可能处于争议和危险之中。同样,我相信,当今世界将不会有传统概念上的战争,但会发生经济战争。我们的文明都曾卷入经济战争。在道德方面,《摩诃婆罗多》的哲学精神将得到宣传。它借助神告诉世人,什么是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予人以善。
  我确信,中国文明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我们完全能够继承历史文化的精髓并将之传播于世,让世人共享资源和信息,相互合作。如果中印两国在经济领域能够成为伙伴,在思想方面可以成为朋友,在世界事务方面能够合作,我相信世界将更加和平,更加美好。
  郁:中国对邻国像朋友,讲“亲仁善邻”、“唇齿相依”、“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印度这位“天字第一号的千年老友”,希望印度不断发展和强大。只有中印都发展和强大了,亚洲才能真正发展和强大。只有亚洲发展强大了,整个世界才能真正发展强大。所以,印度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亚洲、世界的发展。反之亦然,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印度,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因为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这样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印两国是文明古国,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我们的崛起,是民族复兴,不是暴发。
  契:中印之间是兄弟,我们应该像兄弟般亲密,我们应该分享彼此的理想和资源,我们应该共享彼此的专长,也应该为彼此分忧解愁。我们不仅共享尊荣,也必须共同承担困苦。如果我是一个穷人,你会分担我的困苦;如果我富裕,你也会共享我的财富。因此,让我们再次坚信,中印之间兄弟般的情谊一定会越来越浓厚。这种情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但只不过因为历史原因产生的误会和小冲突而曾遭到中断。我认为,中印两国应该暂时放下历史的重负,思考新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因为总是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但只要两国在建设和平世界的进程中成为合作者,这些挑战和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两国应该合作,两国的领导人也会合作。我了解印度的领导人辛格总理。他一直宣扬道德、经济和伦理方面的观念,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他也正在为实现中印兄弟般的合作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工作着。
  我说过,我们不要老是背负历史的重担前行,因为那实在太沉重;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就不可能看到一个自由民族、一个自由国家的未来。因为世界已经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历史的原初状态。中印之间的文化发展,可以从印巴关系的发展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过去,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但其中也发生过两三次的冲突。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却完全不同,但两国反而比被分治时更有可能合作。为什么中印之间不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呢?中印之间有极多的东西可以共享,可以互相学习,不应当总是互不信任地审视对方。
  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很多,比如教育交流。当然,也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教育层次展开合作,可以交换学生、老师,也可以交换学者,可以进行文学交流,甚至可以就一些普通的项目如教学安排进行合作,很多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印分享彼此的成就时是亲密无间的。可以经济模式为例。经济模式在今天非常重要,因为印度和中国一样面临着国外的很多挑战。比如在多边贸易领域,我们一定会谈到世界贸易组织,一定会有很多协商,以及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为什么中印之间不可以形成统一的立场呢?为什么中印不给世界形成这样的认识:中印两国实际上考虑的是同样的事务?如果我们能达成共识,那么人们就会听到世界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发出同样的声音。我知道世界贸易领域的协商、多边贸易,都可能产生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同样也会产生双边关系、国与国的关系。现在,印度与泰国、斯里兰卡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双边关系,近年来我们还与新加坡签订了全面经济协定。为什么印度和中国之间不能建立某些双边贸易关系呢?
  今天,我的演讲展望了不远的将来,如WTO关于服务领域的协商,关于制造业和农产品的协商等。我认为中国与印度应该站在自身的立场,在贸易和服务领域,在知识专利权等方面,联合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双方的利益。中印两国都不要错过现在的机会,因为世界经济千变万化。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而是应该跳起来抓住机会。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放下历史的重担,并肩作战,我们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郁:契特教授,您不仅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对文化有真知灼见,发表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谢谢。
  (江玉琴译)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及其前景的问题,是东西方学者早已共同关心并且思考过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从理论到事实,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今天,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作了一番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起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和“21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这样两个肯定的结论。历史发展
期刊
(内容提要) 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印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为两国今后解决棘手的边界问题和开展全面合作及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向世界宣告,中印两国将真正结束过去数十年相互对抗和猜疑的历史;双方今后要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切实发展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曾一度疏离,但是它们迟早
期刊
[内容提要] 自从缅甸军政府1988年9月上台执政以来,印缅关系经历了从批评对立到缓和接近、再到全面合作的过程。研究1988年以来印缅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前缅甸和印度对外政策的某些实质性变化,从中也可以管窥缅甸、印度、中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前景。
期刊
[内容提要] 拉贾·拉奥的第一部长篇英语小说《根特浦尔》面世以后,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对甘地的颂歌。2003年,有评论家提出异议,认为《根特浦尔》是对甘地主义的歪曲。本文通过历史和小说文本的互证,说明拉奥充分了解和认识甘地主义的优点和不足。在1934年之前,他就深刻认识到印度社会的发展前景掌握在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代表的政治家手中。这是他对印度发展的一个预见。
期刊
(内容提要) 印度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不但被印度教徒长期奉为伦理道德圭臬,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印尼爪哇文本《格卡温罗摩衍那》和马来文本《罗摩圣传》为例,条分缕析,揭示了其中的道德蕴涵,并探讨了伦理道德发展的趋势和伦理道德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期刊
(内容提要) 在印度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印度哲学家在沐浴欧风美雨之后对印度传统吠檀多论予以改造之后的产物。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结合的产物,也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概述了这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分析了这一重要哲学流派的特点。
期刊
(内容提要) 20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的民族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世俗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因和伊斯兰文化融合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往学者们更多的是将这些历史现象作为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或宗教运动等单一的对象进行研究,而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审视20世纪的伊斯兰世界,揭示影响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文化动因;相对于民族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人们对于世俗主义思潮则关注较少。本文试图在归纳20世纪
期刊
编者按:本文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于2009年2月18日在新加坡“佛教横跨亚洲:物质、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这次国际会议是新加坡近年来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佛教会议。佛教对于亚洲以及亚洲的文化互动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与现代世界息息相关。负责此次研讨会组织工作的亚洲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教授嘱译者将阿马蒂亚·森教授的演讲译成中文。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期刊
内容提要:在印度和尼泊尔分布着48个藏人聚居区。藏族人在和当地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适。他们在多民族杂居情境中使用双语、多语的语言策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特征。妇女服饰适应当地气候,吸收了当地民族服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宗教信仰在制度、行为、仪轨、观念和教义等层面发生了变迁。本文在对印度的措班玛和尼泊尔的保达纳斯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在印、尼的藏人进行的访谈基础上讨
期刊
【内容提要】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印度实行了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管理模式,但是却偏重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结果经济增长缓慢。为此,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虽然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混合经济管理模式,但却加速了印度经济的增长。    一、印度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及特征    按照财产所有制形式,国民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为公有制、私有制和公私混合所有制,并由此形成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