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融入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liangh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及实践应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将创客教育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就创客教育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展开分析论述。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也是当下最先进的教育形式。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立足于学生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指导。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现代化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家长更关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课地位不高,教学质量低下,从而阻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展现
  教师教学思想固化,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学目标不清晰,也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不符合新课改教育目标要求。
  (三)教学缺少计划性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就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的上机操作知识就可以了。其教学方法过于笼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二、创客教育下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究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主动获取有价值信息
  教师要想将创客教育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就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准确地把握信息的走向,对信息可能造成的影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判,使信息价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将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如在教学“通过分类目录查找信息”有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就应教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分类方式,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锁定需求信息,加以整合运用,提高其获取信息水平,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二)运用情境启发创意,注重思维创新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创客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为信息技术课堂提供正确引导,而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则可以深化这一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激发其学习能动性,以符合学生性格发展。如在教学“制作特效照片”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平时拍摄的照片如美食、风景、人物等等,照片类型不限。并给学生讲解拍摄的技巧和构图创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随堂演示特效照片制作方式,让学生利用素材库中的图片,结合自己的创意思维去制作特效照片,并发送给教师。教师再一一展示,对学生的创作技巧及创意性进行合理评价,也便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任务牵引设计创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创客教育理念引导下,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创意思维的价值内涵,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制定教学任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作品赏析与交流”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文艺会演任务,让学生利用PPT制作有关内容。由于涉及内容比较复杂,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形成考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教师也要为学生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思维,从小品制作、内容编辑、后期特效处理、背景音乐选择都要由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其予以技术指导,或为学生提供一些模板作为参照,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对小组作品完成质量及完成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创客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相结合,对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充分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实验是让小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目前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的学具有限,并且仅限于简单的仿制,缺乏学生创造性地自制学具的教学研究。本文基于数学实验课程的基本原理,探究小学生学具的创新自制策略。  一、开展几何数学实验,创新图形学具制作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全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与PBL(项目式学习)、STEM 教育相融合,利用激光雕刻技术,以“书签世界”为例,开发书签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一、背景  为推广传统文化, 保护其源远流长, 让它们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时,它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同时,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修正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倾向,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
期刊
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会影响实验的成败并涉及人身安全问题。笔者借鉴常州科学课实验事故,反思科学课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实验操作安全教育,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实验安全知识,帮助提高师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保证实验安全、顺利、科学地进行展开阐述。  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安全教育,
期刊
建设小学科学工作室是国家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科学对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采取的重要措施。目前的工作室以依托图书馆、文化宫类公共文体设施和依托校园建设两种为主,这两种工作室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工作室建设路径。  自从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亦受到了社会
期刊
现代科学实验教学理论认为:科学学科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传授学生现成的科学概念、知识和规律的浅层阶段,更应该注重科学实验探究,重新演绎科学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原则,强调学生“做”和“思”同步参与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探究、讨论、实践、体验过程中,逐渐完成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自我构建,形成对科学学科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发现和提出生活实践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实践类主题活动的特点是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入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之中,以项目驱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合作。在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科
期刊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会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想出来的方法和标准的方法还有差距,我们是用标准的方法否掉学生的方法,还是直接选用学生的方法呢?显然两者都不合适。直接否掉学生的方法,会伤及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建构自己的方法体系;直接选用学生的方法,则可能显得不那么“科学”,这也是科学课标所不允许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评点与引导,逐步提升学生方法的质量。  一
期刊
提到PBL的概念人们会有些陌生,然而简单地说,它其实就是大众所熟知的问题式教育。跟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PBL侧重于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重点的PBL式教学,使通过教师教学输入知识概念的方式不复存在,而是需要提供相关的辅助教学工具以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之所以被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最主要的是其能利用小学生好奇的探索心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小培养其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不仅是国家技术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影响了众多领域,包括科学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有些情境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无法按照教学设想进行。而科学教育信息化能够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发展,把学生带到信息世界,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 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学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