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读解程序,提升阅读能力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从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生成机制入手,遵循规律,切中根本,构建基本的读解程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价值主线,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构建“查—读—品—悟”的读解程序
  1.构建读解程序的必要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文阅读能力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知识。二是对字﹑词﹑句的解码,从而获得意义的技能。三是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的技能。其中,第三类知识被称为高级技能,属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范畴,其本质是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阅读的一套方法程序和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形成支配学生阅读行为的认知策略,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拓展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积累和揣摩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品析文本表达的能力,这是学生阅读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其本质是有效阅读的方法程序和操作步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努力探寻这个方法程序,并使之渗透到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去,内化为学生有效阅读的认知策略。
  2.“查—读—品—悟”读解程序的含义和内在逻辑
  理解作者思路、品析表达技巧,从目标上说,就是要能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包括主旨),从中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技巧和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构建“查—读—品—悟”的基本读解程序,并赋予每个环节特定的内涵和操作要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语篇,从文本的内在结构出发,有效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另一方面丰富和完善学生关于文章阅读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阅读认知策略。“查—读—品—悟”四个环节,本质上是以“读”为本,“查”是读的准备,“读”侧重对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环节,“品”是精细化、探究式的读,往往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美点和亮点,“悟”是读的升华。
  (1)“查—读—品—悟”读解程序各步骤的内涵
  “查”是指在课前,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和认知隔膜,以便更好地走进文本。
  “读”是指学生的主体阅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条件,让学生有宽松自由的阅读心理,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读懂字意、词意、句意,概括节意、段意,结合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为下一步“品”作铺垫。在“读”的过程中,最好是把文章的节意(段意)、篇意,以及它们内在的结构关系,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或者笔记本上,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充分展现出来,为下面“品”作铺垫。
  “品”是指揣摩品味文本的表达特点。可以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在文本主旨的观照下,揣摩品味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方法,这里的“表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作者在选材构思、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和技巧,也就是一切“言说”的技巧。写作本是一个“言意互转”的过程,前面的“读”侧重于“得意”,这里的“品”侧重于“辨言”,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品”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本“表达”上的技巧,一定要围绕“读”来展开,是对“读”的深化。一方面要借助对表达技巧的体会,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开展多元对话,甚至质疑问难,验证前面“读”的结果,丰富对主旨的体认。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揣摩,概括这一表达“技巧”的关键特征,加深对阅读概念知识的理解,将之回归到文章学知识结构中去,丰富学生关于文章阅读的认知结构。当然,我们在“品”表达技巧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发现。
  “悟”是指联系自我,联系现实,感悟方法,升华情感。
  既然这四个“要素”组合成了一个“结构”,那么四个“要素”之间就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遵循的。只有遵循阅读程序结构的内在逻辑,才能发挥结构的功能和效用。
  (2)“查—读—品—悟”读解程序的内在逻辑
  “查—读—品—悟”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读”是“品”的逻辑起点,必须先“读”后“品”,让学生真实充分地阅读,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之后,他们才能“有话要说”,那种忽视学生主体阅读的“微言大义”不是真正的“品”,势必走向虚无和空泛。“查—读—品—悟”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一开始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这时的“整体”是模糊的、粗略的,在“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回归到“整体”的文本上来时,“整体”的内涵就不一样了,就变得具体而生动了。
  二、“查—读—品—悟”阅读方法程序的实践范例
  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一课的教学为例,从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入手,谈谈“查—读—品—悟”阅读程序的具体实施。
  1.查读课文,积累字词
  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明确这篇小说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偶像破灭、理性失落的年代。译者刘根龙所言:“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这些背景知识,暗示我们阅读小说时,更要感悟故事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丑,寻觅人之为人的“理性”之光,这是我们“读”、“品”文本的媒介。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窗》作为一篇小说,叙述了“近窗者”和“远窗者”两位病人围绕“窗”发生的故事,“近窗者”用虚构的窗外美景,给枯寂的病中生活带来了生机;“远窗者”心存嫉妒,一心想要取代“近窗者”占据靠窗的床位,以至于见死不救,等他终于来到窗前时,发现窗外竟是一堵秃墙。   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我们把文本的主要内容,用纲要信号的形式,呈现如下:
  近窗者:描述窗外美景—描述公园美景—突发急病—凄凉死去。
  远窗者:静躺—津津有味地听着、享受—嫉妒、困扰—见死不救—来到窗前,看见秃墙。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两个病人的行为表现和人性美丑对比着来写,揭示了“惩恶扬善、美丑自在人心”的主旨。作者行文的重点:对于近窗者,作者主要写了他描述窗外美景,体现了他心地的善良和美好。对于远窗者,作者主要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怎样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极端、丧失理性的,启迪我们要警惕人性之恶,远离嫉妒。这样的认识,和我们之前获得的关于小说创作背景的认知是吻合的,应是小说主题的应有之义。
  从行文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对比”,“对比”的本质特征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综合体现在“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文章的结构要素中。下面的“品”就围绕“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凸显主旨、表现人物的作用展开。
  3.品读探究,深化理解
  问题设计1:细读文章4、5两节和文章最后一节,说说文章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两位病人怎样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情感态度。
  通过朗读揣摩,品味语言,我们可以认识到:
  “对比”体现在“选材(内容)”的正反不同上:第4、第5两节写了公园里怡人的景色,蓬勃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最后一节写了一堵丑陋的、冷冰冰的秃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热一冷,一明一暗,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生动地展现了两位病人内心的美丑善恶。
  “对比”体现在“结构”的蓄势铺垫上:前面的公园美景为后面的秃墙一堵蓄势铺垫,越是把美景渲染得具体充分,越是反衬出“秃墙”的令人绝望,仿佛断崖一般,让“远窗病人”坠入谷底,得到应有的惩罚。
  “对比”体现在“语言”的褒贬色彩上:前面的描写,讴歌生命的绚烂,用了很多美好的词汇,饱含作者对近窗病人的礼赞。最后的秃墙,冷峻坚硬,黯然无华,给自私嫉妒者当头一击。
  “对比”体现在“表达(描写)的详略上:前面描写公园美景不吝笔墨,铺陈渲染,结尾略写窗外秃墙,戛然而止,不肯多加一笔,作者对两位病人一爱一憎的情感态度昭然纸上。
  通过这一环节的“品”,目的有两个,一是建构“对比”的知识结构,并将之回归到“表达”这一文章要素中去,让学生在以后碰到“表达”这一手法时,能从“选材”、“结构”、“语言”、“表达”四个方面去考察,考察不同事物的对立或矛盾之处,考察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建构关于“对比”的概念内涵。二是通过品味语言、赏析写法,深化对人物性格和文本主旨的理解。
  问题设计2:细读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远窗病人心理变化的。
  学生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自主运用“对比”的知识结构,来分心此处的“对比”。这里的“对比”主要是写了远窗病人前后心理的变化,在表达上:略写他“静听、享受”,详写他内心的“嫉妒、困扰、冷漠绝情”,表现出“美”在他心中的轻浅、“恶”在他心中的盘桓;在结构上:他心安理得地静听和享受,正为他后面的见死不救作了铺垫,表现出他不知感恩的卑劣心理;在语言色彩上,从“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中的“偏偏”,到“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中的“占据”,意味着远窗病人心理的变化:从失衡到仇恨,感情色彩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他内心的嫉妒在一步步发酵,最后冲破了理智的闸门。从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嫉妒隐匿于不知感恩,起源于贪婪私欲,发展为心理失衡,演变为仇恨情绪,最终失去理智。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对比”的知识结构,自主赏析,在方法的引导下,在主旨的关照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使阅读对话更具有内在逻辑和思维张力。
  4.悟读升华,联系拓展
  联系现实,剖析自我,剪除人性深处“嫉妒”的杂草,树立善行和美德。
  有意识地运用“查—读—品—悟”这个基本的阅读程序结构,开展长期的阅读训练,就能使它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成为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种策略性知识,就能在新的阅读情境中自觉地迁移运用。
其他文献
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一种标识,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使用得好、保护得好,可以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然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以及品牌开发保护工作滞后,山西部分地理标
“生活即教育”,笔者对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思想所包含的本质特征结合习作进行简要的探讨。习作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学生个体生命、心灵的独白,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
11月4日上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场彩旗飘扬,太平洋财险河南分公司一年一度的职工运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辖区18个地市中支和分公司本部共19支参赛队伍,共计600余名职
Problems of micropolar thermoelasticity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by sone authors in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of micropolar continuum field theory. In
读者杨清问:新栽果树春季管理有啥要点?  答:彻底去除防寒土,使苗木栽植时的土印与地面平齐,进行标杆扶正。春季果树发芽、生根、长枝都需要较多水分,而新栽果树根系少,吸水困難,因此要及时浇灌,以满足果树对水分的需要。春季新栽果树渐入旺长期,幼树管护主要有除蘖、抹芽、平茬、护枝等工作。对果苗基部生发的砧木分蘖要剪除;对果苗整形带以下生发的芽、枝要抹除;对果苗定干后因失水风干的主干要剪除,另留顶芽,平茬
比喻是小学阶段学生经常接触的修辞手法之一。正确判断,并灵活运用这一手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体会汉语言的生动精妙,从而使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然而,如何判定一个比喻句,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为此,某教者在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总复习阶段围绕“比喻句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四次追问。在追问之前,让学生回忆一下曾经接触过的比喻句,在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探讨比喻句的
陈东瑜虽然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壮举,然而他始终扬帆于历史发展的潮头,矢志不渝。平凡而伟大的业绩,续写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陈东瑜,194 2年10月生于江苏省海门市。他成长于
夏末秋初,笔者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陡箐苗族文化创意园,一栋栋极具苗族特色的房屋依山而建,淡黄色的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显眼。  “陡箐镇的这个文化创意园,是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将安置贫困户167户731人。”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永刚说:“设计者围绕打造苗族文化创意园的规划,在不破坏山体的情况下,结合山势将其设计成一个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苗寨,不仅能传承苗族文化,还能发展旅游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Based on the restudies of existing polar continuum theories rather complete systems of basic balance laws and equations for micropolar continuum theory are pres
An improved one-dimensional CA (Cellular Automaton) traffic model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highway traffic under th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