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做弱者的人”魏东明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shi9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魏东明自传》,主要是受韦君宜先生的启发。
  前些日子读到韦君宜先生二十多年前的文章《忆魏东明》(被收入2005年出版的《北京文学》55年典藏“散文随笔卷”)。韦先生与魏东明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同窗,又同是“一二·九”运动的活跃分子。韦先生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最近我受命参加‘一二·九’运动史编写工作,翻阅材料,在许多材料中都碰见魏东明的名字。”这篇文章写得也很忧伤:“他这个人身后连提都没人提起,就此湮灭了。这是我所不忍心也不安心的。”又很惋惜和感慨,“我们这一代这一群中当年公认为拔尖的才子,我们曾都认为会有很大成就的,结果仅以他的文字作为‘资料’而传,如此归于澌灭。反而是别的资质远不如他的人今天成了名,实在可惜,我几乎要罵天道无知……”
  魏东明(1915~1982),祖籍绍兴,“一二·九”运动精英,曾任湖南大学副校长、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一生颇不平凡。在特殊历史时期,他曾在两万人的大会上被连续辱没七小时。但是,他胸襟洒脱,视灾祸如云淡风轻。他曾经对人说:“我抱的宗旨是两句话:一句是‘放开肚皮受气’,一句是‘顶天立地做人’。”
  在整理《魏东明自传》时,我发现当年众多的中青年精英,如政界姚依林、黄华、谷牧、李昌、蒋南翔和文艺界的吴伯箫、杨述等,与魏东明都有密切交往或接触,在这些文字中也多次出现有韦君宜、杨述夫妇的名字。韦君宜写《忆魏东明》应该是为魏东明立传,但她说自己“并不是适当的执笔人”。不过,从魏东明留下的材料看,她应该是位“适当的执笔人”。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精英,又曾是同窗好友。与韦先生相比,我等后辈才不该是“适当的执笔人”。韦先生已经去了,无法再写魏东明,只有后辈们努力寻找和挖掘了。我面对自己收藏的魏东明一页页写在稿纸上的自传体回忆和大量的检讨文字,于是就有了给这位“一二·九”精英、“一二·九”时代青年知识分子代表立个小传的想法了。
  我虽然将这些材料作了一番剪裁,但是,在行文用语上几乎未加修饰,想将魏先生20世纪60年代写下的这些东西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一是为历史和研究者提供这位英才最真实直接的“剪影”,二是也为九泉之下的韦君宜先生的“不安心”稍作平复。
  魏东明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些自传材料,主要有:(一)入党前“我”在天津和北平的活动与交游;(二)1938年入党等经过;(三)关于“泡沫”社及其被查封的经过;(四)关于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团情况的回忆和分析;(五)关于“泡沫”社、“浪花”社和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团情况的材料;(六)回忆1939年和1940年上半年去重庆的活动;(七)“我”和蒋南翔的关系;(八)当前的文艺工作;(九)“我”的自传。


档案原稿
其他文献
这是一条有着640多年历史,位于通州北运河西岸,南北走向的大街。它北起新華大街,南至江米店北口,全长700多米,车行道宽八九米,是以赵登禹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明代,南方的粮食、物资从运河源源不断运到东关一带,这里便成了漕粮卸运验收和南北商品存储、销售之地,形成了与河道平行的街道,因地处通州古城东关,自然而然被称为东关大街。  1946年,为纪念爱国将领赵登禹将军,东关大街通州东门至江米店这段路被
期刊
这一晃儿,紫禁城已经建成600年了。据说由于北京地处龙穴,所以永乐皇帝下定决心把皇城建在这里。但是这种鬼话听听罢了:您想想,西安、南京、洛阳,这些几朝帝都,翻翻史书,哪一个不说自己是“龙穴”!  永乐皇帝选择北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他打到南京,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南京的政治氛围对自己是不利的;而北京他经营多年,兵强马壮;北京本来是元朝的“大都”,经济发达;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北京北边离蒙古近,边境上瓦
期刊
跟着父亲学收藏,已有些年头了。宋代油滴盏、唐代鸡首壶、明代轻巧小手镜,还有清代袖口暖手炉,在父亲的指点和启发下,我精心收藏的这些心爱之物,都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博深与厚重。正当我对古玩收藏充满浓厚兴趣并心怀喜悦之时,收藏行家父亲告诉我,古老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神奇之壶,即倒流壶。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就是父亲給我讲的神奇之壶。此精美之壶,既为壶,却没有可以掀
期刊
2021年7月10日,《永恒史:毛旭辉四十年回顾展 1980-2021》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用200多件作品和手稿,以“生命·具象”“权力·家长”“意志·剪刀““圭山·写生”四个章节,呈现了毛旭辉跨四十年的艺术历程。  2006年,因缘际会,毛旭辉重新回到了青春时期常去写生的地方,圭山。说是圭山,其实是圭山脚下的糯黑村,这里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早期,毛旭辉和张晓刚诸人来圭山写生,模仿
期刊
195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西郊的燕园,热爱北京,一直以讴歌北京作为我终生目标,要达到这个目的,自然离不开北京史籍。我用几十年时间考察北京城、郊文物古迹,撰写《丈量北京》一书30余万字(待出版),北京考古协会原会长齐心教授为这本书写了非常中肯的序言。这部倾尽心血所著的书离不开我珍藏的这些北京史籍。  我想向与我一样怀有北京情结的朋友们,介绍一些北京史籍。相信这些书籍可以为大家了解北京提供丰富的知识。乾
期刊
1979年吴祖光、吴祖强兄弟在文代会上  20世纪30年代,在市政督办公署任市府秘书长的吴瀛先生一家三代人生活在北京东城南池子葡萄园的一所四合院里。  吴家人丁兴旺,三代同堂。除了后来吴瀛先生调去湖北后出生的吴家最小女儿吴楚外,此时在南池子葡萄园的四合院里生活的吴家共有10个孩子,即吴祖光、吴祖康、吴祖强、吴祖昌四兄弟,以及吴珊、吴皋、吴冬、吴徕、吴乐、吴葽六姐妹。吴家虽然三代同堂,孙辈孩子众多,
期刊
《三打祝家庄》里的唯物辩证法rn在延安诞生的第一部新编历史剧是《逼上梁山》. 1943年末、1944年初,由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京剧《逼上梁山》,在延安干部和群众当中,取得了轰动一时的效应,并且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期刊
米糧库胡同的一角  我出生在米粮库胡同,并在此度过了美丽的童年。  如今我已年过60岁,见物思情,常常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好时光,虽已遥远,但追忆常留。胡同里养蚕  可能是年龄愈大,愈喜欢闲适。我爱逛花鸟鱼虫市场、古玩杂物商摊,常常行走在其中,流连忘返。2018年我在城南花鸟市场无意中看到了有商户卖蚕,已长大的蚕,密密麻麻地趴在桑叶上。仔细想想,我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蚕了,城市改造把很多胡同都拆
期刊
同为东亚邻国,我们对韩国的人文诸方面,了解得远没有日本多.就像很多人知道日本有特有的俳句,却少有人能讲出韩诗在文体上有什么创造.但是,这并不影响打动人的好诗以自己的方式流入我们心里——高龄诗人高银的诗集引进出版,我就时不时拿出来一读.而通过银幕,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诗,以及诗背后的人.韩国的两大导演——洪尚秀与李沧东,都曾在银幕上塑造写诗的人.更有意味的是,主人公都以自己的生命归路做了诗歌的注解,让人忍不住会去想诗与死亡、诗与永恒的关系.
期刊
平凡岗位,彰显人性rn当今社会,为了应对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兴起了各种各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其中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恐怕要数快递行业,它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却维系着人与社会的特殊关联,远隔千里依然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永州市零陵花鼓戏剧团创排的大型花鼓戏《走啰行啰》,在探寻快递行业人性化服务的背后,人的情感空虚和价值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