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的生死恋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玫瑰街银器店
  
  盛夏时节,向来是波兰南方美丽古城克拉科夫的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古城随处可见肤色迥异语言不同的游客。这天,一辆载着中国旅游团的巴士缓缓驶入老城广场,车刚停住,游客们便争先恐后跳下车,有的直奔广场边的露天酒吧喝冰镇啤酒。有的转身跳上等候在一旁的华丽马车,体验一下当年波兰贵族乘马车兜风的潇洒劲儿。
  旅游团中有位80多岁的张老先生。他花了两万元随团来到波兰。此时却对广场上的异国风情视而不见,连张照片都不拍。
  张老先生对当地的导游小姐说:“请你陪我去一趟玫瑰街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条街离这个广场不远。”张老先生这几句话居然是用波兰语说的,导游小姐惊讶万分:“先生,您来过波兰吗,怎么会知道玫瑰街?”张老先生微笑着点点头:“是的,我来过克拉科夫玫瑰街,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条街,没有人能从我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
  克拉科夫老城区依然保留着100多年前的风貌,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里的老建筑也幸运地躲过劫难,并未遭受太大破坏。张老先生走在玫瑰街上,眼前的大街小巷与他60多年来的记忆地图十分吻合。玫瑰街全长不过两百来米,古老的鹅卵石路面已被流逝的岁月磨得非常光滑,街道两边都是出售各种精致商品的小店。
  张老先生在一家银器店门前站住了,他伸手抚摸着挂在门旁的店家铭牌,泪水涌出眼眶。嘴里喃喃道:“拉贝尔银器店,我回来了,想你想了60多年,我知道你一定还在,不会关掉的。”
  拉贝尔银器店的老板是个中年男人,他不明白张老先生为何站在店门外不进来,他问:“先生。您想买银器吗?请进来看吧,我们这儿的银器是全克拉科夫最好的。”导游小姐刚想把老板的话翻译给张老先生听,张老先生已经从衣服口袋里摸出一个丝绒小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有一根细细的银手链,链子搭扣处刻着一行字母:Label-Zhang(拉贝尔一张)。
  老板看到手链不禁惊呼起来:“先生,您也曾是我们拉贝尔银器店的一员。这怎么可能啊?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来波兰旅游的呀。”导游小姐紧接着也说:“是啊,张先生,您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认识玫瑰街和拉贝尔银器店的,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吧。”张老先生去脸颊上的泪水,打开了封存60多年的记忆。
  
  要报中国人的恩
  
  1943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刚刚11月份,波兰的南方已是一片冰天雪地,克拉科夫变成了一座银白色的城市。在这异常寒冷的天气里,玫瑰街上的拉贝尔银器店依然每天一大早开门营业,天黑才打烊,这是犹太人经营商店的特点。比别的店家更辛勤。拉贝尔家族在克拉科夫老城开银器店已有1D0多年历史了,银器店传到拉贝尔先生手上时,门面已比初创时期扩大了3倍,成了克拉科夫的老牌名店。
  这时,波兰全境已被德国纳粹占领,犹太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拉贝尔银器店是家名店,所以坚持做着生意,但店里的橱窗玻璃三天两头被人砸碎,门口还被涂上了“犹太人滚出去”等污辱性字眼。
  这天早上,拉贝尔先生开门营业,发现一对华裔父子倒在自家台阶上。两人都冻得面孔发紫,要是不赶紧救护,他们很快会被冻死。拉贝尔先生喊来妻子和女儿,做了一大锅热汤,等这父子俩喝完热汤舒缓身体后,他们告诉拉贝尔先生。他们是中国人,姓张。父亲老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去法国修铁路的中国劳工,儿子小张出生在法国。二战爆发后,父子俩打算边打工边筹集盘缠回中国老家去,可是由于战乱,交通不便,张家父子流落到克拉科夫时已身无分文,形同乞丐。
  拉贝尔先生想起自己那些被纳粹驱逐出境的亲戚,在进退两难的危急关头,中国使馆慷慨地为犹太人签证,上海由此被犹太人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拉贝尔先生当即决定把老张父子留在自家店里养身体,等条件允许时再让他们返乡。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报答中国人。
  此后,老张就在店里干杂活儿,小张没读过什么书,却生来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打制简单的银器,还时不时地设计一些新鲜样_式的银饰品来,成了拉贝尔先生的好帮手。拉贝尔太太和女儿依芬娜也很喜欢小张,依芬娜会拉小提琴,有时小张在店堂后面工场闻里做银器,依芬娜就在一旁拉小提琴给他听。
  按照拉贝尔银器店的规定,店里所有员工都会得到一条银制手链。上面刻有店名和员工姓氏。有点儿像如今的工作证。老张的手链是老板拉贝尔先生打制的,而小张那条却是依芬娜做的——依芬娜爱上了这个勤劳帅气的中国张。那一年,依芬娜和小张都只有18岁。
  不久,圣诞节来临。有个德国军官来到拉贝尔银器店,将一张巨额支票拍在柜台上,命令拉贝尔先生3天内打出12套银餐具,送到指定地点去。拉贝尔先生和张家父子不敢怠慢,日夜赶工,总算完成了这份定单。在规定期限那天,拉贝尔先生和张家父子每人背一个大包,将12套银餐具送到克拉科夫市中心的一栋公寓里。
  谁知。他们刚放下东西,等候在公寓门口的德国宪兵就将3人押上卡车,直接拉往距克拉科夫30公里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战后当地人才得知,要不是拉贝尔银器店太有名。德国人根本不屑设圈套来诱捕拉贝尔。
  张家父子和拉贝尔先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条臭名昭著的“死亡之路”尽头下了车,男性囚犯与女性囚犯中间隔着两米多高的铁丝网。小张无意河看见依芬娜穿着那件红颜色的大衣走在母亲拉贝尔太太身边,天真的依芬娜手里还拎着她心爱的小提琴。小张不顾一切冲向依芬娜,却被德国兵用枪托打了回来。依芬娜也看见了小张,她隔着铁丝网拼命叫着“张,张”,但母亲拉住了女儿。因为身旁站着德国士兵,那些丧尽天良的刽子手很可能会朝依芬娜开枪。
  
  你要活着回中国去
  
  奥斯维辛集电营是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监狱。德国人将所有囚犯分别押入男营和女营,囚犯进入集中营时都被剥光衣服进行所谓的“体检”,随身携带的财物一律没收。小张并不吝惜身上的衣物,但他浃不能让德国纳粹夺走依芬娜为他打制的银手链。小张将手链舍在舌根底下,无论德国人在他跟前如何咆哮,他都死不开口。
  也许是小张的亚洲人面孔帮了忙,纳粹宪兵以为他语言不通才不说话,又看他年轻力壮,便把他和父亲老张及拉贝尔先生都编入干苦力活儿的囚犯大队,3个人暂时免于一死。患有哮喘病的拉贝尔太太就惨了,她在“体检”后被送进了毒气室。依芬娜因为年轻,会拉小提琴,被编入囚犯乐队。除了每天同其他囚犯一样干苦力活儿外,还得在德国看守的枪口刺刀下,为他们演奏乐器。
  1944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法西斯纳粹预感到末日不远,他们加紧屠杀集中营内的犹太人,昼夜不停地焚烧文件,还酗酒狂欢。这天晚上,依芬娜和囚犯乐队被德国人召去演奏音乐助兴,而小张恰好也被派去厨房洗餐具削土豆。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整整一年了,小张还是第一次见到依芬娜。他俩隔着 窗户四目相对,无声地流着眼泪。咫尺天涯却难以互诉衷肠。
  不一会儿,一个德国军官走进屋子,呵斥囚犯乐队赶快去为客人演奏乐曲。依芬娜最后看了一眼小张,突然大喊一声:“张,你要活着回中国去。”依芬娜是用中国话喊的。她此前仅仅跟着张家父子学过为数不多的几句汉语,却在这一刻冒着生命危险向小张倾吐了她内心的情感。尽管听不懂依芬娜在说什么,德国军官还是给了她一个耳光。
  小张深深地记下了依芬娜的话:要活着回中国去。白天他和父亲及拉贝尔先生挖淘干活儿时,也在寻找一切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机会。集中营西侧有个蓄水池,池子上方约有3米宽的一段空隙没有铁丝网。拉贝尔先生跟张家父子商量,在天黑收工前先跳进蓄水池藏身,然后再伺机逃跑。
  实施计划的当天晚上,月黑风高,确实是个好机会。可他们万万想不到,同监房的另一名犹太人向德国人报告了他们的计划。他以为这样可以立功,从而被释放。得到报告后,德国士兵立刻带着狼狗沿铁丝网巡查。
  拉贝尔先生对老张说:“你们父子一起跑吧,你们是中国人,受了我们一家的牵连,不能跟我一起在这儿送命。”老张说:“我也跑不动了,我去把狼狗引开,你带着我儿子跑吧。”这时,德国兵手电筒的光线已经开始在蓄水池附近晃动。狼狗的狂吠声也越来越近。拉贝尔先生用力把小张推入蓄水池边一处死角,让他把身体隐藏在灌木丛的阴影下,自己爬上蓄水池迎向德国兵……
  拉贝尔先生和老张当晚就被德国人枪杀了,因为找不到小张,德国人杀了那个告密者来充数。
  小张逃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一路要饭来到波兰北方港口城市格但斯克。后来在一条马来西亚远洋轮上当水手,辗转几年后才回到祖国。60多年来,小张始终思念着依芬娜,他终身未婚,直至今天故地重返。
  
  带着依芬娜画家
  
  拉贝尔银器店里静悄悄的。听完张老先生的回忆,女导游和店老板脸上都挂着泪水。老板拿来一本家族相册,按辈分算,他是当年拉贝尔先生的侄孙。老板告诉张老先生。在二战中。拉贝尔家族共有17位亲人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其中包括依芬娜和她的父母。根据集中营资料记载。依芬娜死于1944年底,就在她被德国人强迫参加圣诞节演出的当天晚上。20多天后,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依芬娜如花的生命消失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
  相册里有一张依芬娜的照片,她穿着连衣裙站在一棵大树下。张老先生颤抖着双手抚摸照片,老泪纵横:“依芬娜,依芬娜,我想了你60多年了,60多年来我每天都想重返克拉科夫找你,带你回家。”
  银器店老板从相册中取出依芬娜的照片,精心包好交到张老先生手上,说:“先生,要是依芬娜还活着。今天一定会很高兴跟您回家。依芬娜属于拉贝尔家族。也属于您,请您带她回家吧。”
  走出银器店,克拉科夫街头阳光灿烂,人们享受着和平生活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张老先生把依芬娜的照片和那条银手链贴在胸口。低头轻声说了一句:“亲爱的依芬娜。我们回家喽……”
  
  编辑 魏光
其他文献
1    我从青岛分公司被调往北京总部帮忙,没日没夜地汇总资料。习惯了青岛夏天的凉爽温润,北京的干燥炎热让我绝望。下班后,我像只躲在洞穴里逃避阳光的鼹鼠,望着窗外如火如荼的夕照和街上的腾腾暑气发呆。  林敬生是运筹有方的总裁,更是有目共睹的好丈夫。他极少应酬,每到6点准时拎起公事包,绕过大班台,路过我的前方,离开公司,到楼下取车,回家。  偶尔路过时,他会看我一眼,或深或浅,微微一笑,昂首走掉。我
期刊
那天,香港狗仔队在皇后大道上分别拍到逛街离开的张曼玉和开车前来的刘嘉玲,娱记们笔端下幻变了一个非常《花样年华》的故事:张曼玉来香港与梁朝伟幽会,而梁太刘嘉玲极速赶去捉奸。故事最有模有样的细节是,车上的刘嘉玲正“怒气冲冲”地打着电话,似在质问;而此时,张曼玉又从街尾迅速离开,行踪十分鬼祟。  这个故事当然是假的,但是居然可以做到新闻周刊的封面,说明有群众基础。梁朝伟与张曼玉的绯闻一传20年,结果却是
期刊
乔是个操作挖掘机的工人,他的妻子叫伊莲。两人结婚3年了,乔对妻子总有些不放心,因为妻子温柔美丽,而他却整天在外面忙,谁知道会不会有人乘虚而入呢?  这天,乔奉命把机器开往另一个工地。路上经过他的家,乔一边开着挖掘机一边想:伊莲在干什么呢,是在门前的草坪上剪草还是在和邻家的小伙子调情?  来到家门口,乔发现草坪上并没有妻子的身影,门前却停着一辆小轿车,而且是崭新的凯迪拉克!  “天哪,这是谁来了?”
期刊
这个爱情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年轻的傻瓜。男的好傻,只知道说疯话,女的也好傻,只知道用那双无神的眼睛看着男的,一脸傻笑。  两个人本来不认识,他们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家里人嫌他们傻,抛弃了他们,任他们四处流浪。男的从南往北走,女的从北往南走。  男的以前并不傻,因为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被砖砸中了头,从那以后就傻了。女的以前也不傻,高考时她考了全市第一名,然而她的名字却被一个有钱人的孩子给顶替了,从那以后女
期刊
女友的睡觉时间,是老公决定的。老公喜欢晚睡,他的脚步声、翻书声、洗漱声还有敲击键盘的啪啪声,在夜里搅得她不得安宁。即便她早睡,老公半夜上床时窸窸窣窣,她还是会被惊醒,然后二次入睡就难上加难。后来,老公几点睡觉,她干脆跟着几点上床。  一个男同事的吃饭时间,是老婆决定的。夫妻俩都不坐班,他早上自己吃饭。因为老婆中午才起床,他又得陪着她再吃一次“早饭”。下午两三点,老婆的午餐时间到了,他又得跟着一起吃
期刊
2001年,香港法律规定:从1997年开始,在香港出生、父母皆为内地人的新生婴儿可以获得香港身份。于是,一些夫妻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赴港生子,一圆“香港萝”。  2010年3月,广东女企业家杨烽满怀一份“港生成龙”的梦想,在丈夫施健的陪伴下,踏上了赴港生子之路。然而,一个小小的剖腹产手术,夺走了杨烽的生命。    生个香港宝宝,富豪去妻赶时尚    10年前,时年30岁、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施健经人介
期刊
很多女人都有一个向往,那就是像赫本一样优雅。  对于如何穿得优雅,赫本生前曾给过很多意见,比如衣橱里必备质地良好的无袖小黑裙、七分裤、深色高领套头上衣、波波头巾、TOD’s平底鞋、几件丝质或棉质的白衬衣(不要有肩章、刺绣、金色钮扣或者任何奢华的东西),比如找个好裁缝,比如要扬长避短,比如一定要烫平衣衫,比如抬头挺胸,比如仔细听人讲话,比如要面带笑容,比如别忘了祷告,比如你可以养一只怪名字的小狗,或
期刊
现在的网民常常把“要嫁个有钱人”的女孩子称为“恶俗”,真是这样吗?  马克思早期放弃了闲逸优裕的物质条件,与爱妻燕妮不得不过起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们生了几个孩子,因为贫寒相继死去,而他们窘迫到连给死去的婴儿买一副棺材的钱也拿不出来。于是,当他们的两个女儿长大后要嫁人了,男方家庭的生活水平就成了做父亲的马克思考虑的首要条件,因为他不忍心看着女儿继续挣扎在没有温饱的日子里。  所以呢,嫁个有钱人不是错。
期刊
2010年3月25日,我正式执掌中国女排教鞭。在我新组建的国家队名单中,女儿张茜的名字赫然其中。我知道,排管中心的“闪电”式任命已经让我成为焦点,女儿入选国家队无疑又多了一个话题。尽管女儿曾入选上一届国家队,但这一次,她必将经受更多的考验,而这种考验,我们父女并不陌生。  从女儿15岁进天津队至今,我们以师徒关系相处已有6年,其间屡经考验,也受到过非议。无论作为天津队还是国家队主帅,我被问到最多的
期刊
我们俩十分肯定,那几天确实每次都用“杜蕾丝”了。可是,她还是怀孕了。幸亏,她是我老婆。  “估计你是戴晚了。”在朋友语重心长的猜测中,我痛苦地回忆着所有的细节。没准备,真的没准备,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刚确诊那几天,我嘴里常哼的是“最近比较烦”。现在回过头,意识到自己的阴暗心理:当时老婆正在感冒,服用了大量药物,如果医生宣布胎儿有问题而让我们选择堕胎,老实说,以我当时的心态是会庆幸的。然而,医生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