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夹金山(外二篇)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金山,是拦在我们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这以前,我听四川的同志说过一些大雪山的迷奇故事。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宝兴县西北,海拔4千多米。时值6月中旬,山下正是盛夏时节,穿一件单衣还有些闷热,但山上却是白雪皑皑,一片银光。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们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和猜测。有的说,夹金山中有许多金银财宝,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挖掘得到;有的说,夹金山是王母娘娘为穷人搬来的一座避暑凉亭,山下越热,山上越凉,使穷人能躲避毒日头。但说来说去,谁也没有说清这是为什么。
  跟着主席从大跷碛村出发的时候,是清晨9点。红日初升,朝霞一片。远远望去,金色的阳光给如银似玉的夹金山峰披上了一层五彩外衣,分外亮丽。我是福建人,在家乡不要说大雪山,连雪花也很少见到。我天真地想,大雪山也许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一个好去处,一个迷人的地方。走进雪谷冰峰中,肯定像到了水晶宫里一样有趣,兴许不会太冷!瞧现在把我热的,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主席也已经流汗了。
  因为下午3时前必须翻过雪山,所以队伍走得很快。走得越快,越觉得闷热难受。我尽量使自己走在主席的右边,好挡住如火的骄阳,给主席遮遮阴。主席问我穿了多少,我掀起军衣,拍拍身上用棕毛包裹着的肚皮,像受了委屈一样地说:“听了你的话,穿得太多啦!”主席说:“到了雪山上就‘凉快’了。”
  到了夹金山下,果然“凉快”了,一入山口,顿感气温急剧下降。主席拍拍我的肩头,风趣地说:“小伙子,准备进冰库。”说罢,叫炊事班长拿来一小桶辣椒水,分给大家。主席也喝了一碗,喝完,就拄着棍子往雪山上跑。
  我跟在主席身后,也拿着根树棍,照他的脚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一边登,一边东瞧西望,“欣赏”雪景。一时高兴还唱起了小曲儿,或者和大伙说两句笑话,要么抓一把雪当“汤团”吃。
  谁知道好景不长,走了一会儿,脚下的雪道变成了硬邦邦的冰路,术棍拄在上面直打滑。转过一个山弯后,觉得山顶的天空像开了一个大风口,阴冷的狂风拼命往我们身上吹,像雨点一般密的小冰珠不停地朝我们脸上打过来。我浑身一阵哆嗦,牙齿打颤,赶紧把能披上的都披在身上。现在,我再也不叫热了!眯起眼睛看看太阳,咦,奇怪,太阳还是高高地挂在头顶,怎么就不起作用呢?
  主席只穿着两件衣服,一件单衣,一件夹衣,冻得嘴唇都发紫。黑布鞋被雪水浸透,走一步,滑一步。在大跷碛村时,我们警卫员四处去给主席找驱寒物品,可在那个小得只有百把人的村庄里,别说是衣服,就连辣椒、大蒜之类的驱寒东西也看不到。眼下大伙看着主席挨冻,也只有干着急,什么办法也没有。
  “主席,上马吧!”我劝他。
  主席摆摆手说:“你想让山老爷冻我呀!走一走还能暖和一些,骑在马上,那只有干冻啦!”
  主席说得也是,眼看着“路”越来越陡,马也难走了。再说,主席的脾气我也知道,越困难,越危险,他就越不要照顾。越不要特殊。你要硬跟他顶杠,非挨批不可!平时生活上,他完全与战士一致,外人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大官”。对那匹浑身赤溜、遍体红鬃的小红马,主席更是十分地喜爱。长征路上,主席一直很少骑它。可每逢遇见伤病员,却总是要他们骑。遇到陡峭难行的山路,小红马都会被“免除勤务”。
  小陈连爬带跑地走到主席跟前,张开长满了“白胡子”的嘴巴对主席说:“你不骑马,那就让我搀扶着……”
  话没说完,小陈脚下一滑,整个身体就往深雪窝里扎,要不是主席一双大手及时把他拉住,那一百来斤少不了要交给“山大王”了。
  主席指指他,没有说话,意思好像是:凭你这样还能搀扶我?还是顾着自己一点吧!
  小陈满脸通红地拍打着身上的雪,朝雪窝子“呸!呸”吐了两下,转过脸来望着主席,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们继续往上爬。
  几小时前我还以为这大雪山是稀奇世界,现在看来简直完全相反。山上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生命。所谓的“水晶宫”,只给我留下冻的冰、冷的雪、刺骨的风和一个又一个要人命的大雪窝,那终生难忘的印象。
  其实,我还没有尝到大雪山的厉害。又走了一会儿,“路”更陡、更滑、更窄了。从山腰往下看,险峻耸立的雪壁左右“挟持”,触目惊心,时浓时淡的雾霾弥天而至,宛如阴曹来风。呼吸也感到困难了。我只觉得头晕腿酸,浑身乏力,前胸后背像受到一种无形的挤压,心脏突突地直往喉咙口跳。两条腿也不是自己的了,只能机械地一步步往上爬。山腰上,不时出现前方部队丢下的背包、铁箱、行军锅等东西。有的同志已经牺牲了,一些战友在路边用白雪掩埋他们的尸体。我又想起上山前大家关于大雪山的各种传说。
  空气那样稀薄,气都透不过来,可主席倒显得比我们轻松。有时,他回过头来向我们讲两句鼓励的话;有时,他拉起我们的手使劲地往上拽。主席能如此“轻松”,和他平时坚持锻炼身体,每天用冷水洗脸、擦身体分不开的。
  走了一大半路程时,突然从东边飞来一团乌云,像得了魔法一般,这团乌云越变越大,越变越黑,把太阳遮住了,把整个雪山也遮住了!随即又刮起一阵阵呜呜怪叫的狂风。一时间烟雪蔽目,天昏地暗,什么也看不清,人简直跟腾云驾雾差不多。这还没完,一阵核桃大的冰雹又从天而降。那冰雹说起来真叫人怕,它专门朝人的眼睛鼻子上砸,打得大家满脸肿痛,躲都没地方躲。
  我们赶紧撑起雨伞给主席遮挡,不顶用,又赶忙把雨布撑起来,把主席围在中间。主席要我们把头低下,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山下看。这时候,只听到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我们附近的一道雪壁崩塌了,隆隆的响声像一连串炸雷,铺天盖地,震耳欲聋。雪崩造成的旋风呼啸而来,夹着雪块团团围住我们。刹那间地动山摇,一片黑暗。我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早上喝的辣椒水早没影了,浑身的血管像冻住了一样。我想,我可能已经完蛋了,怎么浑身上下没了知觉?用手捏捏腮帮子,根本觉不出什么来。张大嘴吧,用手掐掐舌头,觉得有点痛,这才放了心。
  最倒霉的要数饲养员老于。冰雹的突然袭击,使他又要顾自己又要顾马,乱了套。小红马吓得“灰灰”直叫,乱蹦乱跳,一点也不听主人的话。老于只好勒紧缰绳,抱住马头。这样,自己的头保住了,马头也保住了,只是他的两只胳膊给砸得又红又肿。
  过了一会儿,暴风雪突然停止了。我们抬起头,直奇怪,太阳也突然出现了。怎么回事?大雪山在跟我们玩魔术吗?真是变幻莫测。我们像做了噩梦一样,良久才回过神来。
  毛主席问大家:“哪个负伤了?”
  只有老于的胳膊砸肿了。可老于不在乎,袖子一甩又牵着马往上爬了。
  快近山顶,空气愈显稀薄,呼吸更加困难了。大家只怪自己嘴巴鼻子太小了,恨不得一口把天也吞下去。卫生员小钟脸色苍白,摇摇欲倒。毛主席看他不行,就要他拉住小红马的尾巴。
  在雪山上,别小看马尾巴的作用,它跟水里的救生圈一样重要,节骨眼上,它是个救命的东西。小钟知道这一点,但他不愿享受这份“照顾”,摇摇头,硬着脖子往前走,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张着嘴,大口大口地拼命喘气。
  主席说,你怎么不听话呢?这样下去,你就非常危险了。接着就下命令,要小钟拉住马尾巴。小钟话也说不出,眼泪汪汪地拉住了马尾巴。   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山顶上风很大,鲜艳的红旗被风吹得呼啦呼啦地响。毛主席站在旗旁,回望着那些没有上来的红军战士们,不断向他们招手。一会儿,他抬起头,深深地吸着山风,极目远眺。雪花打在他的脸上,将他的双脚深深地埋住,山风把他的衣角掀起,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好像都没注意,毛主席在想什么哩!
  一团乌云又从天边偷偷飘过来,我们赶紧对主席喊道:“主席,下山吧,天又要变了。”
  没走多远看见许多战士有的坐着、有的躺着在雪地里休息。主席立即上前劝他们:“同志们,山顶空气稀薄,坐下、躺下都会有生命危险,赶快起来下山,去和四方面军会师啊!”
  听主席这么说。大家一起爬起来,一个挨一个地向山下滑去。我们也照他们那样,把东西抱在怀里,头一低,眼一闭,身子一蜷就往山下滑。可真有趣,只要你不想停,就能一直滑很远很远。大家都高兴地叫道:坐飞机喽!坐飞机喽!滑到山下,站起来一看,嘿!衣服都扯成布条了,屁股上还流出了血,风一吹,像针扎般地痛。
  大雪山终于被我们征服了!一下山,便是藏族地区的大维村,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已经在这里迎接我们了。这是长征以来红军两大主力的第一次会师。当我们进村时,只听到鼓声、歌声、爆竹声、口号声不断,“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这样的大幅标语到处都是,大家立刻沉浸在欣喜若狂的气氛中。
  
  茫茫的水草地
  
  真是天知道!进草地才两天,我的小腿帮子就被草木茬戳了两个洞。起先我并不在乎,总以为关系不大,熬熬兴许能过得去,也没告诉人,更怕主席知道了为我操心。谁知伤口叫草地的毒水一浸,小腿帮子陡然肿了起来,还真怕人。同志们都说,都赶上大腿粗了。
  捋起裤管,用手轻轻按了按伤口,“哎哟!”我不禁叫出声来,一股又臭又腥的脓血流下来。我横下一条心,闭上眼,使劲把脓血往外挤,直到指尖触到了骨头。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上滚了下来。
  饥饿、寒冷,加上钻心的疼痛,使我没有信心站起来。望着茫茫水草地,我恐慌地想,难道就这样掉队不成?我咬紧牙关,挺起身子,一拐一拐地挪开步子。淤黑的水草地,散发出阵阵腐臭味,每走一步,都痛得我脊梁骨直往上抽冷气。“毛主席在前面,我决不离开主席!”这个信念支撑着我,竟使我走了几里路。可到最后,到底力不从心,终于落了下来。
  唉,水草地呵水草地,难道我就这样永远留在你这里了吗?我悲哀地想。浓密的野草,满坑满谷的暗绿色毒水。淤黑陷入的泥浆地以及那阴风惨惨、雨雪纷飞的老天,都像在与我为难。600里地呵!那么大的水草地我才走了多少路,我怕是走不出去了。
  “阙桂兰!”忽然,一个亲切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我抬头一看:“毛主席!主席……”望着毛主席,我像受了委屈的孩子看见母亲一样,眼圈一红差点掉下眼泪。
  毛主席俯下身,温和地对我说:“骑我的马走!”
  “我不骑!不骑!”像叫针扎了一般,我猛地撇过身子,挣扎着站起来:“我能坚持!”
  毛主席招呼老于:“老于,把他拉上去。”
  我急了,望着主席消瘦得不成样子的身体,我说:“主席,马,你需要啊!你也快走不动了,我不能拖累你呀,主席!”
  主席说:“不要犟了,快上马吧!”
  我几乎带着哭音对主席说:“主席,你丢下我吧,不要管我了,你走吧……真的,不要管我了……”
  说这句话我是多么不情愿啊!我不想离开主席,又怎能离开主席啊!毛主席就是我最亲最亲的亲人。离开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只有死路一条。可是,我又怎么能连累主席呢?我一个人遭了不幸,连主席也要陪着我吗?主席身体累垮了,对于革命不是更大的不幸吗?
  我执意不肯上马。
  主席见我这样,又耐心地劝我说,你要有走出草地的决心。你已经走了一万多里路了,艰苦奋战10个月,是为了倒在草地上?
  主席又说,你看,天不早了,你不上马,我也不能走,那时候真掉了队怎么办啊……
  是啊,万一我们掉了队,迷失了方向,那会更糟。唉,为了主席,我不能上马,但同样是为了主席,我又应该赶快上马。这有多为难啊!
  我最终屈服了,怀着几种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跨上了小红马。
  小红马迈开蹄子,在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上,从黑水泛滥的河沟上踏过去。我骑在小红马背上,看着毛主席踏着艰难的步子在旁边走,心里一阵阵地酸楚,泪水噼噼啪啪地流下来,落在小红马的头上。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一位统帅支撑着身体在步行,却让他的警卫员坐在马背上?毛主席啊,你爱战士甚于爱自己。我们警卫员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你的亲切关怀和帮助啊!
  骑在小红马上,思绪万千,我想起刚进草地时,毛主席关怀我们警卫员的一桩桩事情。
  进草地第一天,小陈就犯病了,像是打摆子。他不停地打着牙,发狂般地颤抖着。我们看了都很着急。半夜,主席开会回来,看见小陈这个模样,立即叫他到自己的床铺上去休息。毛主席的床铺是吊在大树上的,是当时唯一的、也是最高级的床。
  小陈摆摆手表示不愿意。但他因病得厉害,已经有气无力,一句话也说不出了。最后,只好听任主席摆布。主席又把唯一的夹被也盖在他身上,自己和我们一道,跑到火堆边坐了一夜……
  茫茫草地,满目荒凉,无底的泥潭,到处都是。红军的许多骡马都陷进泥潭,爬不起来了。道路像布包的水豆腐一样,走路须十分小心。有时一场大雨把前面部队的脚印冲掉了,后面部队就只好一圈一圈地转,直到认准了方向才前进。不少同志都因为走错路,陷进了泥潭,丧失了生命。有一次,我们警卫班一个小战士走着走着突然喊了句:“糟了!”我们回头一看,原来他的双脚已深陷在泥潭中,整个身子也以很快的速度下沉着,再过几秒钟,他的生命就会完结。大家一急,都七手八脚地去救他。这时只听一个声音在叫:“不要乱动,沉住气!”只见毛主席赶来了,他站稳脚,弯下腰,弓起腿,伸出手臂,钩住了那个小战士的手,缓缓地将他拉了出来。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毛主席说:“以后遇到复杂的道路,不要三三两两地蹚,要手拉手,或者大家一起握住一根绳,这样就不会出事了。”我们照毛主席的话做,果然再也没有发生那样的事情。
  草地行军,主席经常坚持走在我们警卫员的前面。为了防止我们打瞌睡、出意外,他不时地给我们讲故事、说笑话,直讲到我们捧腹大笑。有一次,我们遭到暴风雪的突然袭击,个个冻得脸青鼻子肿,加上又冷又饿,唇干舌燥,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就像只瘟鸭子。主席走在前面很不放心,走几步就停下来,回头数着人数,一个一个叫名字,直到答应了,才放心地转过身去。
  就像一位善良仁慈的母亲护卫着一群刚懂事的孩子,主席把我们警卫员一直放在心坎上。警卫员的责任是保卫好主席,照顾好主席,可反叫主席费了神,操了心。这是我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终生铭记在心的!
  小红马踩着水草地,发出噗叽、噗叽的响声,我再也坐不住了,猛地翻下鞍子,一句话也不说,重新把伤口扎扎紧,然后,昂起头,挺起胸向前走去!
  主席停下步子,生气地望着我。老于张大嘴巴,也要说什么。毛主席呵,你不要生气;老于呵,你也不要说什么。是的,我能走了!我有力量走了,而且,我相信这个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毛主席总是用这句话鼓励我们。
  主席常在行军途中停下来朝后探望,用手指着休养连的队伍说:“小阙,你看,这个连队的同志都是老弱病残孕,但是他们却一步不落下,跟着主力红军北上。你说,这是为什么?”
  休养连是支“杂牌军”,年龄大的可以做我的爷爷,小的可以做我的弟弟。董必武同志是连队的党支部书记,谢老、徐老,以及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周副主席的夫人邓颖超同志等,都编在这个连。贺子珍同志是在瑞金云石山与3岁儿子毛毛匆忙离别后追上中央纵队的。邓疑超同志从长征开始时就患上了肺病,平时都不能大声说话,过草地前在发低烧,有时能吐出血来,让她坐担架,她也不肯,就这么坚持一路走,一路治疗,其困难艰苦可想而知。
  唯朱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精神饱满,大步流星,不时帮助其他同志背米袋子,看不出一丝倦意。毛主席说她是红军中的“穆桂英”。说起来不相信,解放后,康克清同志回忆起长征路时竟轻松地说:“像散步一样!”
  走到草地中间,我们碰到一条宽50米左右的河,大家叫它后河。部队到这里前,正赶上后河上游发大水,河面陡然变宽了许多,水流也很急。部队一时给挡住了。
  毛主席来到河边,向先到的同志问了一些情况,得知水齐腰深,当即决定大家解绑带、找绳子,结成一根横跨河面的绳桥,使部队安全涉水过河。
  这时,周副主席也赶到了。毛主席对他说了句“我过河去了”就要带头下水。周副主席一把拉住毛席:“不行,还是我先过吧!”毛主席只好说:“那好吧,我们一起过。”
  就这样,毛主席、周副主席带头涉水过河。本来,许多战士看着这条湍急的河流有点担心,现在看到毛主席、周副主席都那样无所畏惧,勇气和信心大增,一个接一个地都跳下水去。
  我们警卫班的同志在毛主席、周副主席的周围,提心吊胆地和他们一道前进。周副主席病刚好,大家更是为他捏了一把汗。我因为腿不好,主席要我拉着马尾巴走。走到河中央,水面过了腰,白浪吐着泡沫在我身边旋转,又飞快地向下游奔去,使人头晕眼花。
  20米,30米,40米,终于,我们全部安全上岸了。两岸的同志们都欢呼起来。毛主席站在河北岸,也高兴地向南岸招手。过了一会,毛主席又惦念起后面中央直属队的同志,叫秘书长再把小红马牵过河去,让后面直属队中的老同志和女同志拉着马尾巴过河。主席自己一直站在河边,看着一个一个同志过河。见有的同志在河心摇晃不定,有倒下的危险,便大声喊:“坚持啊,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河心的同志听了毛主席的话,顿时振奋起精神,拿出浑身的劲,拼命地与激流搏斗,直到登上北岸。
  草地行军的第7天,也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刻,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两间牛屎房子,就像在大海中长久漂泊忽然见了陆地一样,每个人消瘦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大家心里明白,我们快要走出草地了。阴森迷蒙的草地,吞噬了我们多少好战友好同志的生命呵,但是,草地再渺茫无边,也总有尽兴,毛主席到底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过来了!
  然而,也就在这最后的关头,部队面临了更大的考验:断炊了!每个人的干粮袋早抖得见了底,几天粒米未沾。几乎饿断了肚肠。一个同志,又一个同志,由于饥寒交迫,默默地倒下了。多难熬的时刻呵,但红军战士没有怨言,没有眼泪,他们掩埋了同志们的尸体,束紧腰带,又顽强地向前走去。
  毛主席的全部干粮,也只剩下最后几块墨水瓶大小的青稞饼,这也是我们几个警卫员平日靠吃野菜、野葱偷偷给省下来的。在这样的时刻,它是比千万两黄金还珍贵的东西。我把它紧紧地束在腰间,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会提起它。
  当我们快走近牛屎房子的时候,天色已晚,部队也准备宿营了。忽然,我看见毛主席又朝前走去。原来,有两个战士在先头部队走过去的路边,腿一软,“扑通”一声栽倒了。
  我跟着毛主席走过去。毛主席弯下身子,温和而又亲切地拍了拍他俩的肩膀:“同志,不能倒下啊!”确实,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来,那就要靠很大很大的力量才能支撑着爬起来。
  那两个战士没有认出毛主席。一个年龄大点的,眼睛布满血丝的战士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首长,我们走不动了。”合上眼睛,又喘了会儿气,“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你看——”他指指身边一个年轻战士:“他已经饿晕过去几次,我也不行了。唉,眼看草地就要到头了,我们却留在了这里……”
  主席回过头看了看我,嘴唇动了一下,没有说一句话,他默默地指了指我腰间的干粮袋。我知道主席要做什么,心里急起来:“这……这是你仅有的食粮……”
  毛主席见我犹豫,便亲自从干粮袋里拿出那绝无仅有的几块青稞饼,送到两个战士手中,然后一字一顿地说:“再走一天,就可以出草地了,无论如何要走出去,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首长!……”晶莹的泪珠从两个战士的眼角边滚出来,他们看着那几块青稞饼,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又有谁不知道,小小的青稞饼,意味着生命!自己能收下来吗?
  毛主席劝着说:“你们要吃!不吃,就出不去了,多一个同志走出草地,革命就多一份力量!”
  两个战士听到这里,使劲地用手撑着站起身。毛主席见他俩颤巍巍,又让老于牵来马,叫那个体质最弱的年轻战士骑在马上,另一个战士叫人搀扶着前进。
  也许,这两个战士直到走出草地,还不知道送青稞饼的首长就是毛主席。然而,当送他们走的同志回来说,他们终于赶上队伍时,我不禁想到,是的,是毛主席给了他们向前的勇气和力量。
  傍晚,我们想办法挖来了一些野菜,又抖了一抖干粮袋,煮了一大锅野菜汤。毛主席和我们一起“会餐”,吃了个精光。
  吃过“饭”,我们准备在牛屎房子里睡觉。牛屎房子是牧民放牧时住的地方。地面,四周墙壁都是用牛屎糊成的。自从过草地以来,毛主席都和我们一样,是在风雨中过夜的,现在来到这里,虽然四面透风,比起野外来毕竟好多了。我们铲平了牛屎,在上面铺上油布,给主席安排好了铺位。毛主席见了幽默地说:“今天睡洋房了。”
  我们听了都笑出声来,暂时忘记了饥饿。
  就这样,毛主席和我们十几个战士挤在这间20平方米的牛屎房子里,共同熬过了在草地的最后一夜,也是最艰苦的一天。
其他文献
No,1从天而降的女巫    你见过女巫吗?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女巫吗?  告诉你一个秘密:有人见到过女巫。  对了,忘了作介绍了,他叫斑豆,松鼠家族里的成员之一。  松鼠家族历来是聪明而又勤劳的。一直以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定居在这个美丽的“榕树之家”里。这里有好大好大的一片榕树林,这些榕树已经拥有很悠久很悠久的历史了,都已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枝干相连。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生灵:精灵鼠、九
期刊
时常想起梦里的那个秋天,依稀是要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去,有一个女孩子来送我,路上落下淅淅沥沥的雨。她撑开一柄小小花雨伞,遮在我头顶上。两个人就这样慢慢走着,风虽然冷,心里却一片温暖。这个梦是我初三时做的,里面混杂了我青春的憧憬,情感懵懂初开的甜蜜,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后来浙渐长大,渐渐遇到了一些事,才明白了生活并不像理想中那么单纯。可依然忘不了那个梦,于是就有了忆秋这个笔名。  一路走来,也曾经遭遇了
期刊
题记: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坚定地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不合格品:“不允许有1%的不合格品,不许有一个被断送了的生命。”废品——抑或“残次品”的产生没有固定模式,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对人的精神与心性的关爱与引导。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身上,也许正因为始终如一的优秀才使别人忽视了她内心脆弱的部分,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空白点,令人叹息。  不知道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欧阳启明睁开眼的时候,
期刊
最近我总是想起它来,总是很深情地跟别人讲述有关它生前的一些故事,然后就恍然地浸入绵绵的伤痛之中。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最近总是想起它来?仔细一想才发现并不是最近才这样,而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怀念。比如说听见鸟鸣,会想起它,看见鸟飞会想起它,看见草地上踱步的八哥我就几乎忍不住要喊它的名字,我一直遗憾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给它取个名字,而是就叫它“八哥”。每当我这样呼喊它的时候,它都会歪着脑袋,睁着圆圆黑
期刊
本期嘉宾作家介绍:  李夫,本名李绪政,山东烟台人,已发表小说、散文等多篇,出版有散文集《听时间流淌的声音》。在《少年文艺》发表过《护山人》、《红牌》等小说。    十五岁那年,我很忧郁。一种无法言说的纷杂的情绪总是纠缠着我。我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起先缥缥缈缈的,像雾一样不可捉摸。后来,一天天清晰了,清晰得让我恐惧。  差不多快二十年了,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    十五岁那年的春天,我读
期刊
“听众朋友,现在播送一则征文启事: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写作水平……大赛设一等奖10名,奖金各300元;二等奖5名……来稿请寄……”我坐在树阴下,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把肥嫩的青豆子从豆荚中剥出来。接下来是什么节目,我听不清楚了:“征文——作文……一等奖三百元——”  “春柳!豆剥好了吗?”  “好了,好了。”  我跑去把剥好的豆递给妈妈。  “剥个豆这么慢吞吞的!”  我转身要走,她猛一下把我拉回来
期刊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好长的名字,姓还可以用来练绕口令)  蒙古族(是不是想到御马驰骋的样子),  与两头乳白色狼犬相伴(它们都是好伙伴),  在草地与乡村的结合部度过童年生活时代(那是令人怀念的日子),  现在居住在黑龙江,拥有两头威斯拉(Vizsla)猎犬(照片上就是其中一头)  每年至少有一至两个月在北方广袤的森林和草地中独自游历(总有些遇见能触动心灵),  作品多涉及草地与荒野(有些地方是
期刊
2005年7月9日 星期六 晴  上午,我来到了“《少年文艺》与名人同行夏令营”所在地北海宾馆。因为这一天是报到的日子,营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互不认识,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我想我来上海的重要目的是交朋友,如果大家都这样关门闭户,那我的目的就要成为黄粱一梦了。不成,我得交个朋友。对了,刚才从旁边的房间走过,看到一个女孩,好!就与她交朋友!我写了一张“地球名片”(个人简介与交友书,内容是:我叫陈玉明,来
期刊
为远足找个理由    在城里呆够了  想去大森林  用纯澈的林间泉水  涮涮干裂的嘴  用清洁的空气  洗洗肺    在人堆里挤够了  想去没人的远山  独自骑温驯的小白马  走向遥远的云端  和大尾巴的小松鼠  做游戏玩    在课桌上趴久了  想去无边的旷野  用清晨星光般的露滴  滋润每个生锈的关节  用遍地的野花  装点笑靥    为远足找个理由  少女的远足是为了  为了绚丽的梦境  为
期刊
上小学二年级时候,我常去贺玉锁家串门,放了学,急急忙忙做了作业,撒腿就往他家跑。只为了听玉锁爸爸说书。  玉锁爸爸是个拉洋车的。傍晚,天似黑不黑,门口两声踏铃响,便是他回家了。玉锁爸爸把洋车推到西墙槐树下放好,把一天拉的车座儿钱掏给玉锁妈妈,然后,拿把布摔子,浑身上下,一阵摔打,再接过玉锁端来的洗脸水,扑噜扑噜洗了手脸,这才迈步进屋,往炕上一躺,“咳哟”一声,伸直了腰。说书的时候便到了。  听众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