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明的边界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省,开启今年第10次国内考察。他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陕西榆林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在历史上是塞外与内陆的交通要道,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接触最为频繁的地方。这片土地发轫于战争,兴盛于和平,延续至今的每一处遗存都被两种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蒙恬曾在这里戍边,赫连勃勃曾在这里筑城,杨继业、韩世忠、李自成等人也在这里纵横驰骋,而更多的则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和驼队。今日榆林地区依旧以古城区为界分为南北六县,北六县以牧业为主,南六县以农耕为主。黄昏时分,站在榆阳桥上北望,夕阳中的镇远门遗世独立,连绵起伏的城墙从驼山倾泻直下,散发着耀眼的金色,如同一峰巨大的骆驼蹲伏在陕北边陲。
  在明代以前,榆林还只是一个小村落,因这里榆树成林,山腰处有一清泉,人们依树围泉,称之为“榆林庄”。后来,伴随军事、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榆林从一个小村庄起步,逐渐完成了从村庄、寨子、堡城到卫城的升级,终于在明成化九年(1473年)成为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
  六楼骑街与榆城三拓
  从瓮城脚下拐入古城,耳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黄馍馍、黑愣愣、风干牛肉、奶干、洋炉子、农具铁锹、米脂小米、佳县红枣,极富地域特色。流水般的人群时而聚拢到推车边,时而又注入沿街的商铺里。莜面馆、饺子馆、书店、烧麦店、服装店、药店、坐堂门诊鳞次栉比,房子虽经统一改造,但基本上保留了青瓦灰墙的特色,而且都从窗户上探出炮筒一样的长短不齐的烟囱。
  从南边的镇远门起,沿南大街北行不远,文昌阁赫然出现在眼前,楼阁采用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结构,高19米左右,由28根巨柱支撑。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代以后榆林的战略防御地位已经下降,处于弃武崇文的过渡期,文昌阁成为这个时期新政策的风向标。
  沿文昌阁下面的南大街继续北行,依次经过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六座楼阁,这就是榆林独有的“六楼骑街”城市格局。这种独特格局的形成,包含了军事、文化和商业等多种因素。自明成化九年成为九边重镇后,榆林经过了三次大规模扩建,史称“榆城三拓”。第一次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以鼓楼为中心向北扩建;第二次是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城区南拓,今日的凯歌楼即为此次拓建之后的南门——怀德门;第三次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扩建南关外城至今日的镇远门位置。三拓之后的榆林变为独特的长方形格局,地势平缓的南部城区成为了经济中心,这里店铺众多、人口稠密,而用于报时和预警的鼓楼则显得太过偏远,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人们遂于明嘉靖年间修建了新明楼用以传警打更,时人称为“南鼓楼”。
  榆林小曲
  继续向北穿过万佛楼和新明楼就来到了钟楼。钟楼原名“长春楼”,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楼体为青砖修建,呈八字形展开,门窗采用欧式拱形式样,顶上是个重檐攒尖八角亭,如同一个穿着中山装且头戴乌纱帽的民国士绅。新中国成立后,钟楼一直是榆林的文化宣傳中心,榆林第一个广播电台就曾设在钟楼上。如今的群众艺术馆也搬到了钟楼脚下,檐下挂着“传承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横幅。掀开一道厚厚的棉布门帘,发现里面有人正在弹唱榆林小曲,观众和演员都是当地“票友”,大家围炉而坐,其乐融融。在一旁听曲的阿姨告诉我,榆林小曲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当年在此戍边的随军歌妓从江南带过来的,之后慢慢传播到老百姓当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仔细听来,榆林小曲虽是用榆林话演唱,但曲调婉转轻快,歌词句式复杂,和信天游的两句一组、节奏缓慢、音阶跨度大的特点迥然不同。小曲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地的阴柔之美,当年远来戍边的将士及家属正是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的。
  据史书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天,明武宗为平定蒙古小王子的叛乱来到榆林,住在凯歌楼上,当地官员们每晚都为他准备歌、舞、唱等丰富的文艺演出。当时在此做官的多为江浙籍人士,演出的节目也多为南方小曲,明武宗乐不思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离开。
  梅花楼与普惠泉
  凯歌楼北面是六座楼中最北的鼓楼,鼓楼也是“榆城三拓”之前的城市中心,从前鼓楼北面还有一座老钟楼,不过后来毁于战火。从鼓楼前面的道路东行,道路逐步抬升。这一带的房子都很古老,四合院大都采用阶梯式布局,墙外的小巷上下错落,坡道极陡。山腰的隆起处是一个巨大的砖砌墩台,上面建有一座双层歇山顶的梅花楼。梅花楼曾是唐代古刹天界寺的藏经楼,是榆林建城之前旧有的古迹。
  最早的榆林寨就位于这片区域,明代之前这片山坡上榆树成林,而昔日山腰上那眼泉水就是位于梅花楼下的普惠泉,如今被圈在榆林市自来水公司的大院里,所幸的是这眼泉水一直流淌至今并成为榆林的自来水源。一位老住户告诉我,这眼泉水冬夏恒温,从前泉眼上盖了一个磨盘,泉水从磨盘的圆孔中涌出,当地女子因长期饮用泉水,皮肤白皙、面若桃花,所以当地又管它叫“桃花水”。过去一到冬天,桃花水沿山腰的水渠流过城区,每条巷口都修有“水窖”供居民打水,远远望去,山坡上雾气氤氲,形成了榆林八景之一“寒泉冬蒸”的奇观。用桃花水做成的榆林豆腐味美鲜嫩,蘸一点辣酱就可直接食用,有“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美誉。
  我沿着普惠泉门前的小路蜿蜒而上,越往山顶道路越陡,背阴的路面还结了冰,走起来十分吃力。两侧民居也渐次破败,覆瓦的房顶都破了大洞。三三两两穿着棉衣的老人靠在墙边聊天晒太阳,正是他们的生活惯性才让这片区域没有彻底荒废。振武门瓮城坐落在山顶上,这是榆林最为原生态的一座城门,城楼已经坍塌,垛口边荒草丛生,城墙也露出了夯土的颜色。登上城墙,榆林城区尽收眼底,如同一片巨大生土中挖出的沙盘。   镇北台与款贡城
  从榆林驱车向北5公里,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墩台耸立在红山顶端,这就是万里长城上最大的一座烽火台——镇北台。镇北台全部由城砖砌成,呈四方梯形,像一颗巨大的官印。二层南侧的券门顶上刻着“向明”二字,取自《周易·说卦》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我从券门进入镇北台,沿一条窄窄的砖砌通道拾级而上,平台由下至上逐级缩小,每一层平台边缘都筑有2米高的垛口,垛口内侧修有排水石槽。顶层的视野极为开阔,举目四望,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桑感,南面的榆林城区腾起了层层青烟,脚下则是一座正方形的成池——款贡城。
  款贡城与镇北台一并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明朝与鞑靼签订合议后用于贸易的商城,明朝修建这么大一座墩台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来此通贡贸易的蒙古军民,“镇北”“款贡”等诸多字眼也一再强调这一点。汉民族一直都有喜欢讨口彩的虚荣心,镇北台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用途。官方修建的商城仅作为一个形象工程存在,而民间的交易集市则位于款贡城西南1公里处的易马城和红石峡一带。
  榆溪胜地
  沿镇北台下的一条小路蜿蜒西行,两侧尽是些荒凉的土岗和白杨树,连续几个下坡后,就到了榆溪河畔的红石峡——茫茫大漠中的一湾碧水,即使严冬季节也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往来行人、商贾、军队歇脚的绿洲,明代以来,驻守榆林的文人、武将都喜好来这里游玩避暑,留下了诸多抒发边塞豪情的石刻碑记。从大门沿石阶进入峡谷,两侧红色的石崖壁上高低错落地分布了100多块历代题刻,涵盖满、蒙、汉三种文字以及真、草、隶、篆等多种字体。崖壁内部也都被开凿成洞窟,设有泥胎佛像,可惜“文革”期间这些塑像都被破坏了。
  距离入口不远的右侧石崖上,有一方“榆谿(舟+券)地”的阴刻题记,是左宗棠的亲笔。同治年间左宗棠的爱将刘厚基驻扎榆林,他将红石峡风物绘成一幅图画寄给在陕甘总督任上的左宗棠,希望他写一幅匾额安奠山川。左宗棠欣然挥笔写下“榆谿(舟+券)地”四字,并特意把“胜”字的“月”字旁改为“舟”字旁,既因刘厚基的军队被称为“舟船之师”,也表露了他借此威名收復新疆失地的信心。离此不远处的崖壁上,还有两方上下紧靠、笔体相近的“还我河山”题刻。1941年,抗日名将马占山来游红石峡,想到国事飘零、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愤然题写了两幅“还我河山”。因他的右手在战斗中严重受伤,所以两幅题刻都是用左手书写的。
  从红石峡出来,已然夕阳在山,落日将整个峡谷映成通红,这就是“榆林八景”中著名的“红山夕照”。由此再向北,就是茫茫戈壁沙漠。历经千年的碰撞、融合之后,榆林地区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并存的二元文化风貌。文化、建筑、民俗、宗教、饮食乃至方言,无论你从哪一个细节着眼,都可以挖掘到文明深厚的积淀,这就是这座大漠边城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转变经济体制,这对于新中国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快,小平同志又提出了先搞“试验田”,成立经济特区的设想。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成立,一场伟大的试验拉开了序幕。那时深圳是“一穷二白”,在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情况下,只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4年,小平亲自到深圳来视察那一年。来之前,他就说:“办经济特区是我的主张,是中央的决定。究竟对不对,我要去看一
粮食不需要土地种植,可以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如今,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象正在成为可能。  日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这也意味着,我们所需要的淀粉,今后可以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类似酿造啤酒的过程,在生产车间中制造出来。”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说。 将二氧化
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人才奇缺。  按照规定,调进干部单是一级级地办理调动手续就需要半年以上,而深圳经济特区刚开始建设又急需大量的人手。再加上新生的城市,显得很荒凉,干部一看都不愿意来。就算我已经有了十余年的组织部工作经验,一样在招人的难题前屡屡碰壁。  记得1981年,我刚来深圳不久,时任市委书记梁湘让我去广州调300多名干部过来。我想着自己在省里已经当了那么多年的组织部副部长,这事“小菜一碟”
从登陆热门综艺到成为现象级线下社交活动,从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实体店到与文旅、民宿业融合——作为近年来悄然流行的社交“新宠”,“剧本杀”在“Z世代”年轻群体中有极高的参与度,并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  “剧本杀”是什么?其核心——剧本是怎么创作产生的?目前行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多位“剧本杀”从业者,深入了解这一新业态的真实面貌。  全国线下店超过2万家  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剧本杀
秋天已至,盛夏仍未走远。日光透过西安城东的一片密林,投下疏影斑驳。  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在儿子搀扶下,91岁的宋文考从南向北缓步前行,耳边响起他在这座古城度过的第63个夏天的蝉鸣。  向西看,一片老国企的居民区里,早市的烟火气刚刚散去。朝东望,三五成群的上班族戴着耳机,脚步匆匆,消失在林立的写字楼之间。  目光中央,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林带。路面之上,水杉、国槐、法桐错落有致,林间花香袭人。路面之下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婚姻有着重要意义,围绕着婚姻也产生了一系列礼俗,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随着辛亥革命狂飙席卷全国,剪辫易服废缠足……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俗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同样受到了冲击,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从而使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的婚姻礼俗,呈现出“新旧对抗”的局面.
期刊
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重乡村发展。欧盟在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中,建立了欧洲农林一体化体制,支持林业发展;英国出台乡村发展法律,建立了农村生态服务系统;美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欧美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欧盟乡村发展计划  欧盟农业委员会于1996年在爱尔兰寇克(Cork)召开有关全球化浪潮下农村地区发展的会议,参会者一致认为:
深圳建市后,我分管政法和“三农”工作。当时,群众非法偷渡到香港谋生等现象屡禁不止,一直是困扰着宝安县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建市第一年,曾出现一天两三万人偷渡的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穷”。推进农村改革,使农民尽快富起来,遏制偷渡风,为经济特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从农村的管理体制开始。在1978年,宝安已经有些公社试行包产到户,却受到外界的质疑、责难。我到坪山公社调研一周,向市委
在安徽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着四封字迹工整却不再清晰的红色家书,一字一句地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家国情怀与壮志豪情.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意志、暖暖的温情.他们是国家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子女,更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些家书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家书穿越岁月,感悟那时荡气回肠的故事.
期刊
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大部分都是荒山野岭,想要外引内联,必须搞基础建设,做好“三通一平”,给外商和内联企业创造好的投资环境。  由于当时要先有项目才能拿到资金,如此一来就有了矛盾:没有外引内联的项目,就拿不到建设的资金;没有资金搞基建,就没法外引内联。怎么办?后来经中央批准,我们采取了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贷款办特区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在我看来,正是国家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逐步探索中,契合改革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