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春来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云雷,男,1976年生,在山东冠县一个村庄长大,18岁以前几乎没有离开过那里;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北京读书,在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念书到现在,先是读硕士,现在读博士,不过水平有限,觉得很不配博士的头衔。从7岁上学后一直在学校里做学生,现在即将而立,也还是做学生,个人经历既简单,有时感到很单调,但有时也能感觉到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我出生时我二爷已经七十岁了,他死时我才四五岁,我对他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
  我娘说二爷最喜欢的就是我,总是抱着我在村里走来走去,见人就夸我长得好看,还说我长大后会有出息;他病重的时候,还让人把我抱到床边看了半晌。可是这些我都不知道,都不记得,想来二爷是白疼我了。听说二爷年轻时也是很风光的,他在湖南带过兵,在我们这里当过县长,还娶了两房媳妇,可到老的时候不知怎么又回到村里来了,这似乎是很没有面子的,让村里很多人看不起。他自己家里还没有孩子,我爹就算在了他的名下,我也便是他的孙子了。二爷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年轻时还会动手打),家里的人都很怕他,连我爷爷也惧他三分,可他却独独喜欢我,这说来是很奇怪的。我娘说二爷抱着我时,家里人都捏着一把汗,怕他一不如意把我摔个半死,可这担心是多余的,他抱我的动作虽然很笨拙,却是耐心的,我用小手抓他的花白胡子,抓痛了他也不恼,反而哈哈大笑:“好,是我的儿!”那笑声有时很爽朗,有时很苍凉。
  村里的路口旁有一棵很大的梨树,也不知有多少年了,枝杈向四处伸出,笼罩下一片很大的绿阴。一到春天,满树都是雪白的梨花,香气飘到很远,秋天树上就结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梨子。梨树边上有一口井,村里的人常到这树下来拉闲呱,我娘说二爷就经常坐在那棵树下抱着我玩,可是我却没有什么印象了。我记得的只是想爬到那棵树上去,我和黑三等几个小孩总喜欢在树边转来转去,从梨树开花就商量着如何偷梨了。
  那时二爷已经很苍老了,他经常拄着拐棍艰难地走到树下,晒着太阳一坐就是半天。他的面容我已经记不清了,模模糊糊地只记得他的白头发与白胡子,白得像梨花一样。他一来,小孩就赶紧跑了,大家都知道他脾气怪,不敢靠近他。我们一跑,他就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喊:“别跑,别跑,爷爷给你们糖吃。”可我们还是跑,有时我跑不掉,被他一把抓住,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跑什么,你也不要爷爷了吗?”说着掀开大襟,从里面的口袋费力地掏出一个包着糖果的手帕,慢慢地解开来,拿糖给我吃。有时候我们一起跑掉了,就会听到他在后面大骂,骂着骂着又开始唱,唱什么我们都听不懂,只觉得一个老头唱歌怪可笑的,有两句似乎是:“想当年我驰骋铁沙场,怎成想落得这般下场。”
  我们小孩听得多了,也学会了,有时候也学着他的怪调唱,我们互相做着鬼脸,唱得比他还怪:
  “想当年我驰骋铁沙场……”
  “想当年我驰骋铁沙场……”
  我最喜欢和黑三在一起玩儿。春天来了,脱去棉衣服,身上多么轻松。河里的冰都融化了,空中飘溢着槐花的香味,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是最快乐的了,跑来跑去的,总也停不下来。我们最爱爬树,那些可爱的绿色叶子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发出热情的邀请。对这些邀请我们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便瞒着大人偷偷爬了很多树,梨树、枣树、槐树、榆树、桑树,每种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村中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榆树,是对我们隐隐的挑战,它粗得我们双手都抱不过来,可偏偏榆钱长得很丰满,那枝条也在风中招摇,像在诱惑我们,又像在嘲笑我们。我和黑三在这棵树下走过了许多次,总是感到耿耿于怀,但要爬却又感到心虚。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足了勇气,商定由我向上爬,黑三在下面拿根竹竿帮我。我是很有勇气的,双手抱住老榆树,破旧的衣服摩擦着粗糙的树皮,猴子似的慢慢地向上爬去,一种征服的快乐在胸中洋溢,我的双手终于攀住树枝了。可是突然——或许是我想换一下抓握的树枝却同时松开了双手,或许是黑三用竹竿捅了我一下,——我一下从半空中跌落了下来,摔在地上昏迷了过去。
  当我苏醒过来的时候,正躺在二爷的怀里,他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地喊着:“二小,二小!”看见我醒了过来,他混浊的老眼闪射出了光彩,白胡子一翘一翘地喘气,把我抱得更紧了,他就这样抱着我颤颤巍巍地向我家走,黑三在后边抽搭搭地跟着。
  走到胡同里,我娘早慌忙迎了出来,把我从二爷怀中接过来,看看我没有摔伤,忙对二爷说:“您那么大的年纪,抱着他干吗?”
  二爷在那里喘了一会气儿,突然扬起拐杖朝黑三打去,边打边骂:“你这小子,你让我家二小上树干吗,你拿竹竿捅他干吗?”黑三抱着头赶紧跑了,我娘也连忙劝他:“别打了,别打了,看把你伤着。”
  那天我回到家里就没事了,我爹正和两个老朋友喝酒,他们让我也喝了一杯,我就又活蹦乱跳地去玩儿了,只是脊梁有些疼痛,以后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后来黑三见了我,说我从树上掉下来后全身都直了,就跟死了似的,当时真把他吓坏了;又说我二爷当时正靠着一个麦秸垛晒太阳,一看见就拄着拐杖跑了过来,跑得飞快,就像兔子躲老鹰似的。
  一个冬天的早晨,二爷带我去赶集。那时刚下过雪,路两边是白茫茫的一片,把麦苗都盖住了,天上又下起了雾,四处一看都是朦朦胧胧的。二爷佝偻着身子,在路上领着我走,我还不到他的腰高呢。
  路上行人很少,一会儿我们看见了一个背着筐拾粪的老头,一转眼又不见了,一会儿一辆马车哒哒响着从后面赶上了我们,很快就又消失在了前面的雾中。我们就这么走着,二爷有时候咳嗽几声,我在他身边蹦跳着走。
  “累得慌不?”二爷问我。
  “不累得慌。”
  “到了集上想吃点啥?”
  “我想吃粘糕、烧饼,嗯,还有甜棒。”
  “你还想吃什么?”
  “还想吃苹果。”
  二爷呵呵地笑了,他用手摸着我的头,呵呵地笑了,他的笑声后来就变成了咳嗽。
  “买了东西你叫爷爷吃不?”
  “叫爷爷吃。”
  “爷爷疼你不?”
  “疼。”
  “你疼爷爷不?”
  “疼。”
  “你怎么疼爷爷呀?”
  “我长大了,买很多很多东西,都叫你吃。”
  二爷又笑了起来。
  我们就这样在路上走着,雾气很浓,小路两边是白白的雪,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在路上缓慢地走着,到集上去还有很远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家胡同的一棵槐树上长了一个马蜂窝,我和黑三在那里玩儿,周围总是有马蜂飞来飞去,嗡嗡地叫个不停,我们都害怕被它们蜇一下,于是决定将它烧掉。我们头上罩了不知哪里找来的破纱窗,把一个火把绑在一根竹竿上,拿到树下就往马蜂窝上捅,捅了半天才把它捅下来烧着了,那些马蜂也飞了下来,追着我们撵。破纱窗也不顶用了,我们头上都被蜇了几个包,撒开脚丫子慌里慌张地跑,黑三跑到哪里我不知道,我则飞快地跑回了家。
  到家里总算摆脱了马蜂的追逐,可是走到堂屋门口,我却发现门是锁着的,家里没有人,我爹他们该是到地里干活去了。我抚摩着头上的包,心里却很高兴,只是家里没人让我感到很冷清,大太阳当空照着,院子里树影交错,静悄悄地没一丝声息。我在院里转悠了一会儿,心想等一会儿就再去找黑三玩儿。
  我觉得渴了,就走到灶房里想舀一瓢凉水喝。走到灶房里,却发现二爷正在那里的炕上躺着,身上盖着被子和他那已经肮脏破旧的棉袍子。听到响动,他嗓音沙哑地问:“谁呀?”我想跑出去,心中又充满了好奇,走到他床边,说:“我。”他欠起身子,看了看我,又闭上了眼睛。
  “爷爷,爷爷,你怎么了?”
  “爷爷病了,你坐在这儿,陪爷爷说说话。”说着他又咳嗽起来了,枕上的白发一颤一颤的。他的样子让我感到很害怕,屋里弥漫的草药味儿也让我别扭,所以我没有坐下来陪他说话,悄悄地溜出来,到外边找黑三玩去了,连水也没来得及喝。
  地排车的车厢掀起来后,剩下的车轱辘是很好玩的东西,我们经常抓住中间的轴推着两个车轱辘满街乱跑,跑得满头大汗,整个胡同里都是咚咚咚咚的奔跑声。在大街上,我们还可以推着车轱辘赛跑,看谁跑得快。
  人多的时候我们也玩捉迷藏,在这方面我是很擅长的,我藏的地方都很奇特,有时候他们找半天也找不到。有一次我们又玩时,我藏到了一个粮食囤里,他们还是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我听见他们在外面喊我的名字,说:“你出来吧,我们不玩儿了,我们不玩了。”他们喊着从我身边走过却并看不到我,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但我并不会出来,该让他们再找一找。他们找了一会儿没找到,转过来又喊:“快出来吧,我们不玩儿了,你爹找你呢,快点出来吧。”我知道他们在吓唬我,仍是伏在那里尽量不弄出声响。可是过了不大一会儿,我就听见了我爹的嗓门:“快出来,你小子死哪儿去了。”
  我一听,吓得连忙爬了出来,身上还沾着尘土和蛛网,我爹见到我,上来就打了一巴掌,狠狠地说:“快跟我来。”我呜呜地哭着跟在他后面走了。回到家里,有人给我戴上了一顶白布折成的帽子(“香帽”),让我跪到一边去了。听到屋里大声的哭喊,我才知道家里死了人了,我也哭了,但为的是自己的委屈。
  出殡的那天,棺材在前面抬着走,父亲他们在后面跟着哭,我也在送丧的队伍中,但并不感到悲伤,只是觉得手里拿着的白色“哭丧棒”很好玩,不停地挥来挥去。路两边有不少来看出殡的人,见到经常和我在一起玩的小孩,我觉得很得意,还对他们笑了笑。
  到了坟地上,还有不同的亲族的“奠礼”:在坟墓的不远处磕四个头,然后走三步到为死者摆设的香案前再磕四个头,直起上身从左边接过香、酒,再递到右边去,算是献给死者了,随后再磕四个头,倒退回原来的地方还要再磕四个头,最后就是伏在地上哭,有一个人来扳他的肩膀,把他搀起来才算完了(这奠礼是很重要的,若错了规矩便是个长久的笑柄)。我看着那些大人在那里不停地磕头,觉得很有意思,不知不觉也学会了这种“奠礼”。
  回到家里,再和黑三他们玩时,有时我们就学这种“奠礼”,我学得比他们都像,心里很得意。有一次我们推车轱辘推得累了,靠坐在代销点前面的麦秸垛边歇着,有一个大人逗我玩儿,让我学做“奠礼”,我很高兴,为了逼真,还跑回家拿来了让娘压在箱底的那顶香帽。在麦秸垛边的空地上,我头上戴着香帽,嘴里呜呜哭着,在那里又磕又拜,演得很像,旁边的大人都笑了,纷纷夸奖,让我很得意。可是三姐恰好从这里走过,她走来把那些人骂了一顿,把我领走了,我心里还很不乐意呢。
  日子依然在奔跑与游戏中流过,过了不知有多久,我似乎才感到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有一次娘正在喂鸡,我突然问她:“娘,我二爷呢?”我觉得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二爷了。
  “你二爷?他走了。”
  “走到哪里去了?”
  “一个很远的地方。”
  “那他啥时候回来呀?”
  “他不回来了。”
  “为啥不回来了?”
  “就为你不听话。”
  娘瞥了我一眼,抓了一把玉米粒撒给鸡,就走到屋里做别的事去了。我一个人坐在堂屋门前的台阶上,看着这空旷的院子,突然感到了一阵失落,仿佛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似的,一层淡淡的愁云笼罩住了我小小的心灵。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把这件事忘了,那天下午我和黑三跑到河边痛痛快快地玩了半晌,回来时还采了一把鲜艳的花。
其他文献
“留着纪念吧,算是对米兰的一次特别记忆!”牙医开起了玩笑,并潇洒地挥舞着他从北京带来的自动伞。  我们沿着米兰拿破仑山道边走边观赏。雨中赏米兰,自别有一番情趣,小城很美,很别致,尤其是挂在橱窗里精致的服装,更令人眼热。米兰的服装在全世界非常有名,是世界七大服装中心之一,每年都有时装展。而以前米兰只给巴黎加工服装,后发展培养出了自己的设计师,像“开司米皇后”劳拉·比娇蒂女士、著名时装大师玛利琪亚·曼
期刊
医生在本城一家很权威的医学院当院长,已有好几年了,可是他不喜欢同事和下属称他“院长”。“病人都叫我医生,这样很好,”院长说,“你们也这样叫好了。”所以他就仍然是医生而不是什么院长了。尽管有时候还是碰到别人称他为院长,比如其他医院的同行、一起参加会诊的专家、他带的实习医生,或者卫生署、医科所、防疫站请院长去某地开会,每逢到这些人和这些情况,医生当然明白遇“院长”便是指他,而他也会欣然答应的。医生并不
期刊
草坪翠绿,灌木葱茏,风清沙白,水碧海蓝,这就是七月的放鸡岛,清澈而灵动,炎热而旖旎。只要走到海边,临水垂钓,就有扑面而来的清凉……    上午:路亚与潜水    在放鸡岛游艇码头右边,有一“湖”(人工围塘),是岛主用一块块岩石堆砌出来的人工内海。这“湖”,既是潜水训练基地,也是海钓基地。  老周等人已经在海边忙开了。老周与伟哥在人工围海岸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抛投路亚,而阿七、小叶则在防波堤隔壁(码
期刊
用心聆听垂钓,是一种感觉,一种于尘世超脱后的感觉。它并不为所有人共知,只有真正的渔人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喜欢上垂钓,我忘记了是什么时候。或许是偶然在海边看到老人夕阳下的一竿青竹,一线游丝?还是在工作闲暇时散步于僻静的水塘看到执竿静钓的人儿?这一切或许都不再重要。而当自己真正悠坐在海滩边,将烦恼与得失统统抛置脑后,让所有的思绪都付于碧波时才真正感受到了垂钓的真谛。  执竿静坐海边,听闻鸥鸟欢悦地
期刊
我记得阿万是在初中毕业后学琴的,那时他的视力明显下降,一度出现斑块状盲区——他患了“视网膜脱落”症。  毛老师是阿万隔壁邻居,原先教音乐,后人工厂劳动,当时已不拉琴。有一天,毛老师脱下阿万的眼镜看了看——也许阿万双眼黯淡,目大无光,毛老师半天不吭声,后来就答应了阿万的请求。  毛老师是深度近视眼,冬天饮绿豆烧、七宝大曲,夏天改为零售加饭酒、散装啤酒,下酒菜是一碟咸花生。即使在三伏天,他仍然头顶湿毛
期刊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故国”两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到了夜晚,城里还有些什么?还像当年一样的彻夜热闹,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女墙上照进城来。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
期刊
一部电影《手机》暴露了诸多现代人的通病,冯小刚连拍了两年婚外恋题材,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合盘倒出,也楞是把多少本就不太和睦的家庭搅得天翻地覆。  手机里的秘密,手机里的暖昧,一些本来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背负了道德上的衡量和谴责,男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存的那些和小妹妹们打情骂俏的短消息,都是一个个背叛家中“红旗”的血淋淋的证据,而每一个打进打出的电话,甚至可能被电信公司以很正常的“监控”理由偷听到
期刊
对于船钓,我总是怀揣着莫名的兴奋去探钓每一个钓场,因为,即使同一个钓点,每回它的鱼情都是不一样的,总能让我一边探险,一边起获不一般的收获。阔别海钓“太阳号”沉船已有一年,堆积在心中很久的“死灰”,因机缘巧合和新加坡著名钓鱼团体Destined Anglers(中文名:注钓者)相遇,擦出火花“复燃”起来。  24日这天,新加坡四位钓友Markuz、rawn、daniel和Ben顺利在凌晨到达吉隆坡。
期刊
胡少卿,曾用笔名若盐,男,1978年生于湖北,199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该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大学期间曾创办“我们”文学社。发表有诗歌、小说若干。    一、谢冕的家    下午我和小杨到谢冕的家里去。刚一进门,发现脚踩到水里去了。小杨发出了一声惊叫,开始跑去搜查原因。原来是洗衣机的出水管子漏水了。他开始埋头用拖把拖地,并搬走有可能浸水的书。我踮着脚跳过积水,开始打量谢老头儿的家
期刊
One 吴虹飞印象记    很多年前,在文学教授的“现代诗与人生”的课上,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子把海子的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弹着吉他把它们唱下来。她一直低着头,声音细细的,听得不大清楚,曲调却是优美且忧伤。  两年后,1999年冬天,京城却凭空多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主唱,带着她那凌厉凶猛的乐队周旋于地下酒吧之间。盘旋的音乐如教堂尖耸的屋顶,突兀地起飞以及降落。没有几个人记得她是好几年前的那个在工科学校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