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如此迷人,童话依然年轻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_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叙述,第一人称
  父:你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读过不少中外儿童读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子:很多呀。最早是漫画,比如卜劳恩的《父与子》,后来是文字带插图的,像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詹姆斯·巴里爵士的《彼得·潘》、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德国《格林童话》、戈·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初中时候喜欢英国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艾利克斯·希尔的《蓝色的彼岸》、法国圣一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等等。
  父:最喜欢的呢?
  子:那要数《哈利·波特》,七卷本我读了不下十遍。初一时我们搞课外阅读,老师让大家分享阅读过的书,每到这时,同学们就起哄,让我讲《哈利·波特》。说实话,其中一些段落,我到现在都能背诵出来。你知道,我喜欢画漫画,也是从临摹《哈利·波特》中的插画开始的。
  父:当然记得,你还写过关于《哈利·波特》的几篇作文和博客日志,甚至爱屋及乌地收藏了魔法棒……
  子:是啊,是啊!
  父:那么,中国儿童文学呢?我也给你买过张天翼、曹文轩、杨红樱、秦文君等人的作品。
  子:也还好!曹文轩的小说挺美,像散文诗,但是节奏慢,更像是一个伤感的成年人在回忆美好童年。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我只在四年级时读过一遍,太写实。其他的,像“中国优秀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集”《鼹鼠的月亮河》等,则只是翻翻而已。
  父:那你为什么更喜欢外国儿童文学呢?
  子:最主要的,是因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好玩儿,有想象力。
  父:以《少年Pi》为例,具体谈谈吧。
  子:《少年Pi》首先适合儿童阅读。作品运用了口语语体,自然流畅,生动亲切,娓娓道来,就像一个“365夜故事”,很适合唾前的“亲子阅读”,让人觉得“讲故事”的传统又回来了。翻译也很棒,将小说涉及的文化问题、宗教掌故给轻松地翻译了出来,读了就明白。
  父:嗯,作者定位准,时刻想到潜在的读者是儿童;而译笔堪称“信达雅”,做到了“行文简浅显”。
  子:《少年Pi》的语言时时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我觉得语言的口语化与优美之间并不是相悖的。你看这里,形容玛玛吉的动作“像史诗一般简洁”,这里形容皇家泳池肮脏得“简直是塞纳河上的一座公共厕所”,而莫利托泳池“池水那么干净,那么清澈,简直可以用来煮早晨的咖啡”,等等。
  父:用术语来说,这是语言的形象性和陌生化。
  子:其次,阅读《少年Pi》没有“隔”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虽然作品中有两个叙事人,但无论采访者还是故事讲述人“派”,都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父:其实高明的读者不会追问故事的“生活真实性”,而是关注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子:这我当然明白。不过,儿童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代入”。第一人称会让人感同身受,如同身临其境。另外,我原来不太懂“第二人称叙事”的妙处,但看了《少年Pi》中的一段,一下子明白了:
  你得想象一个炎热潮湿的地方,洒满了阳光,到处是鲜艳的色彩。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开放,四季不断。那里有茂盛的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菩提树、火焰树、凤凰木、红色丝光木棉、蓝花楹、芒果树、木菠萝和很多其他植物,要不是这些植物脚下有简明的标签,你是不会认识它们的。园里有长凳。你能看见有人在长凳上睡觉,舒展着身子。或者有对对情侣坐在长凳上,年轻的情侣,害羞地偷偷瞟对方一眼,手在空中挥动着,碰巧碰到了对方的手。突然,你看到在前面几株又高又细的树之间有两头长颈鹿正静静地观察你。这可不是最后一幅让你惊讶的景象。紧接着你被一大群猴子突然发出的愤怒叫声吓了一跳,而这声音又被陌生鸟类的尖声鸣叫压了下去。你来到一道旋转栅栏门前。你心不在焉地付了一小笔钱。你继续往前走。你看到一堵矮墙。你能指望在矮墙后面看到什么呢?肯定不是里面有两头庞大的印度犀牛的浅坑。但你发现的就是这个。当你转过头时,你看见了一直在那儿的大象,它太大了,刚才你都没注意到它。你意识到浮在池水里的是河马。……
  父:第二人称实际上是变相的第一人称,更有利于读者的“代入”。
  子:当读者“代人”,与作者的想象力同步,奇妙的化学反应开始了,一部作品的魅力就产生了:没有人会问老虎与鬣狗是如何逃出铁笼的,也没人会问是否有人真的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或者是否有人与老虎同处一船这么长时间,更没有人问那个海藻岛是否真实存在……相反,读者会与叙述人成为一体,真像“我”在讲述一个奇幻的历险故事,会随着“派”度过“快乐童年一移民渡海一沉船失怙一登上小艇一发现食物一与虎为邻一弹尽粮绝一全力自救一眼睛失明一发现浮岛一海藻食人一再度出发一最终获救”……你跟随着情节起伏,也慢慢发现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或者说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父:这是第三点,节奏感好,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极具惊奇与悬念之妙,引人入胜。
  子:对!
  宗教哲学,神秘主义
  父:那么你认为《少年Pi》故事情节的动力是什么?
  子:是一种神秘力量吧,这种力量来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比如海洋和人心。
  父:这一点把握得好。进化论思想和科学万能论,使得人类产生了“致命的自负”,宣判“上帝死了”。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终于承认“理性有限”,我们还有太多未解之谜,不仅对外太空所知甚少,对于海洋,对于人自身,也存在诸多未知领域。所以,人不能妄想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必须对大自然抱一种敬畏之心,所谓“人定胜天”只是虚妄的片面深刻。
  子:神秘的世界,还包括宗教。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拥有赤子之心的“派”与“理性”的成年人(包括父母)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很多分歧。“派”不仅信仰宗教,而且同时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宗教在他心里并不矛盾,都通向爱与和平。   父:是的,宗教信仰往往与神秘主义密不可分。就此而言,“派”有一种万物并育、一体同仁的生态智慧,正如小说里说他后来在大学同时取得动物学与宗教学学位一样,在他心里,科学与宗教可以并行不悖。
  子:神秘主义固然是非科学的,甚至含有愚昧的成分,但在小说家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叙事元素甚至是情节动力:漂浮在海上的海藻岛,能制造淡水的以鱼为食的海藻,住在树上的沼狸;还有整天睡意朦胧、懒懒散散、素食主义的树懒,就像个瑜伽修行者,常常一天到晚一动不动,即使觅食的时候也是每小时只挪动4到5米……这样的生命简直是对“丛林法则”和“进化理论”的反证,你只能说这是上帝的奇迹。没关系,《少年Pi》是极具想象力的小说,而不是科普。
  父:海洋为《少年Pi》搭起了想象的舞台。而在持“万物有灵论”的少年“派”看来,动物、植物甚至大海都有思想和性灵,这就给童话提供了天马行空的自由。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的“审美性或艺术性”就是想象力。那么,《少年Pi》极具想象力,也就抓住了艺术审美的本质。
  子:我觉得,中国儿童文学缺少吸引力的症结就在于缺乏想象力,即使那些所谓“玄幻小说”也只让人觉得可笑。外国儿童文学却让人打开了第三只眼,它们想象出“小王子”、“天空之城”和“蓝色的彼岸”,塑造出“吹牛大王”,描绘出彼得潘与小仙子叮叮铃——英国人甚至把叮叮铃请进了杜莎夫人蜡像馆……这些作品不仅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不仅本国读者喜欢,全世界读者都喜欢。
  父:就是说,它们因为具有时空的跨跃性和可读的无限性,所以能成为经典。
  子:就是这个意思吧!
  异域风情,生态文学
  父:《少年Pi》所涉地域包括印度、法国、墨西哥、加拿大,还有动物王国和神秘的海洋,这些内容的异域性和陌生性着实予人惊喜,令人着迷。
  子:我想,这与作者马特尔的生平有关,他“一九六三年出生于西班牙,父母是加拿大人。幼时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作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其后从事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
  父:马特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炫耀知识。相反,他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国家的特质,比如他说加拿大“太冷了,让人无法拥有良好的判断力,住在这里的人富有同情心,头脑聪明,留着糟糕的发式。”这让人立即联想到,生活在寒带的民族大体如此。
  子:至于马特尔笔下的鲨鱼、猛虎、鬣狗、海豚、海龟、飞鱼、信天翁、剪嘴鸥、假面鲣鸟、沼狸等,都让人领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博大。而小说第88节写道:“有一天我们遇到了垃圾。先是一片片油漂在水上,闪着亮,紧接着后面漂来了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主要是形状、颜色各异的废塑料,还有木头片、啤酒瓶、酒瓶、破布和绳子。”这让我想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70%的塑料垃圾在海里。”于是我又觉得《少年Pi》是一部生态小说,它“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或者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父:这种生态关怀具有反思精神。人类曾经幻想,将来如果陆地无法居住,那么可以移民海底,海洋是人类的母亲,也会宽容地收留人类。但现在看来,海洋已被人类弄成了一个充满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甚至核废料的垃圾坑……心灵抚慰。成长小说
  父:贺拉斯说,好的作品不仅“甜美”而且“有用”。《少年Pi》在思想上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作品有“教育意义”吗?
  子:不妨把《少年Pi》看作一部成长小说。“派”小时候被人戏称为“小便”,他努力为自己“正名”,让人们记住他是“派”;他从一个父母呵护的宠儿,到海难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再到与猛虎、鬣狗同处于一个救生艇,学会独立思考、奋力自救,除了同猛兽和风浪斗争,还要忍受饥饿、孤独、寂寞、绝望、恐惧乃至失明,他受到的考验超过“孤筏重洋”、“荒岛余生”和“鲁宾逊漂流记”,甚至像摩西出埃及记,仿佛在接受上帝的考验,又像是对人生困惑的追问与求解。所以,虽然小说序言说“这的确是一个能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但读完《少年pi》,看到“派”的成长历程,我却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能自救,上帝才会救你。
  父:能不能这样说,《少年Pi》也有教育意义,不过它不说教。而是真正的“寓教于乐”,首先是好玩儿,而教育意义是读者自己从阅读中体会到的。相比而言,中国儿童文学总体上缺少“儿童本位”,大都是成年人炮制的糖衣药片,用来劝善惩恶,说教意图明显,这就与儿童天性存在巨大隔膜,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子:可以说这就是我不太喜欢中国儿童读物的另一个原因——太低估了儿童的心智水平。
  类型混搭,跨界杂糅
  父:或许有人会贬损马特尔,说《少年Pi》整体上是杂耍拼贴,就是一场马戏表演:这不就是一个小型马戏团吗?这不就是一个驯虎故事吗?
  子: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么多迷人的元素集中到一部小说里。如果不是马特尔,谁会把巴西、印度、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南非乃至太平洋同时放到一部作品里?谁能够让一部小说同时包含儿童文学、成人童话:动物寓言、宗教小说、海洋小说、生态小说、冒险小说与魔幻小说的因素?《少年Pi》的可爱就在这里,不同的读者能从中找到他想要的东西——即使那些不喜欢小说的人,也能从中学到动物学、航海学和自救指南知识。
  父:你是说,这种混搭杂糅反而使小说变得更加有智有趣?!这种“跨界写作”或许会让文学史家犯难,不知道把它确切定位为何种类型,但它作为一种后现代写作,会给更多作者以启示。
  子:那是你们专家的事儿。
  父:现在,我们来这样总括一下对话内容: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有童心,有想象力,有对“现代性”的反思,是一部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小说。马特尔也用他的作品证明:想象如此迷人,童话依然年轻;想象力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核心,绝非“现实主义”所能取代;文学艺术也绝不会因为科学实证的发达而终结。你觉得呢?
  子:这样的概括,让我想起那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你们的“专业评论’’最好能向马特尔学习学习,离读者再近一点、平易一些,别用那么多术语。尤其是评论儿童文学,最好让青少年读者也能明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导读的作用。否则,你们就是自娱自乐。
  父:承教,承教!
其他文献
近来翻阅几本关于中国画论的书,由其中关于山水画论的部分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文人精神追求的某种关联,尤其是与隐逸文化的联系。  传统中国文人相当讲究某种高雅情趣的追求,与琴、棋、书、画向有不解之缘。而在这“四雅”中,同样具备观赏性的书、画,更是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宋朝以后,文人在习书之余,莫不爱画上几笔山水云石,或者兰竹墨梅,并且常常自称以作书的笔法作画——这既体现了书法和绘
201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赵永春、赵丽合著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一书。该书以通俗的语言、详实的史事,叙写了女真人灭亡辽朝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辽宋金三国关系,对于了解女真人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念的认同  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各少数民族
他沉静执着地行进于文学的道路,孤独寂寞,但从未想过放弃。迄今,他的全部著作加起来已达1300余万字,包括18部长篇、11部中篇、130多个短篇和300多万字的散文文论以及两本诗集。《古船》被海外誉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被评为“金石堂选票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还被法国教育部和科学中心确定为高等考试教材。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哈柏·柯林公司向全球推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而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在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在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艺术境界的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是远离本真的!”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
安振常,山东泰安人,1969年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调入西花厅工作,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厨师。  周秉宜,周恩来侄女。为了多角度全面了解周恩来生前的饮食习惯,并把它作为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她专程采访了安振常。  周秉宜:您到西花厅工作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安振常:一个是总理工作实在太忙了,另一个是他吃饭始终没有规律。那个时候,毛主席习惯通宵工作,总理也跟着通宵整宿地工作。他起床晚,起床后吃早饭就常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开派,工致体经五代至宋已达辉煌,元代以后至明、清逐渐走向式微。画鹰一路在晋、唐、五代以前偶有文献记载,但无作品真迹传世;此后有宋代赵佶、李迪,元代张舜咨、雪界翁,明代边景昭为代表,只有存世极少的几幅画,清代为空白(仅郎世宁结合油画法有几幅白鹰图),推至近现代于非闇、陈之佛画有二三幅白鹰,工笔“院体”画鹰几近失传。中国画当代名家黄妙德抓住这一时代契机,承接与发展了这一正脉,充实、深化
人生在世,时势的力量常常会比人的意志强。所谓时来运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撇开其中循环的历史观,仅就其所强调的人的意志拗不过客观的“势”而言,说的倒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我觉得明显可以从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讨论中得到印证。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思想界的这个“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说此前的80年代是新启蒙的时代,强调打破封闭的国门、向世界看齐,那么90年代中
拙作《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从学理上看涉及十分广泛,既包含哲学方面的考证和辨析,也包含历史文化及國际问题方面的新思考,还有对学术术语及译名的独特研究。笔者曾出版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是《超越西方思想》观点的延伸和扩展。能出版这
《渔父》是必修五(苏教版)第三板块“直面人生”中的一篇,通过对“渔父”和“屈原”两者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不同的处世态度,形成有关“儒道”的认知。其实,“儒道”的论辩可以脱离文本单独成为命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为佐。以此开展的思维训练其实是架空文本的模式化训练,难有深刻性和独创性。笔者执教《渔父》一课时,在课堂实践中希望通过紧扣文本进行的“三重思辨”,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1941年,亨利·卢斯在2月17日的《生活》杂志上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美国世纪》。文章指出,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因此,美国世纪成为这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性语言。大国崛起一直是引起人们不断探究的话题,因此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者及著作。威廉·恩道尔今年3月份完成的《货币权力:美国世纪的兴衰》就是其中之一。  威廉·恩道尔在叙述19世纪以来的经济史时,试图要证明美国世纪的兴衰是与货币权力密切相关的。这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