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背景下应用综合思维能力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复杂情境下的地理问题,体现人地协调观和实现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原本多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问答题中,往往得分率较低,本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地解答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形成过程;高中地理;逆向推理思维
  随着高考改革推进,各省市地理试卷中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份试卷中都可以找到,有些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有些以大题中的一问出现,难度上问答题大于选择题,如何更好地做好这类试题,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得分率、考试获得感,这都需要寻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一、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解题问题的出现
  随着试题考查中对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增多,高中地理对这类知识点的教学比例也开始增多,可学生答题情况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虽然不会做但是也可以猜的选择题正确率很低;问答题的答题逻辑性不强、缺少环节、不知从哪个环节开始作答、变化趋势预测不会等现象层出不穷。教师经常都是结合材料分析按答案进行索引,讲评时总感觉难度不大,学生也都能听得懂,可下次考试换一个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依然不会,写不出来或写不完整。大部分学生很怕做这类题目,因为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入手点,很多学生都是按照地理原因角度来回答,写出来的答案是分点描述,点和点之间没有衔接,环节先后顺序也不对,每次得分率都不高,大大打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获得感也不高。
  正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是常用的方法,优点是推理逻辑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教师讲评,教学难度较小,总让人感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样子,但缺点就是描述的起始环节把握不准、易跳节点、环节容易缺失、学生答题知识点迁移性不好。经常发现一个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经过讲评掌握了,会分析了,但是换一个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又不会。如将乐玉华洞形成过程,大部分学生经过正向推理分析为:水的溶蚀→溶洞;少部分学生能推理出:石灰岩沉积→水的溶蚀→溶洞;而完整的过程分析为:水环境→石灰岩沉积→石灰岩→地壳抬升(构造)→裂隙(节理)→水的渗入与溶蚀→溶洞,明显可以看到出现起始环节把握不准,以及缺失形成环境、地壳抬升、裂隙等环节等问题。
  二、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方法
  (一)逆向推理正向描述
  针对正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不足,许多教师也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规避这个缺点,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地理要素正向推导分析或者是用原因导致结果(导致的过程中的节点)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这类地理问题环节的完整性,一方面需要经常性的训练,要有一定题量和尝试不同类型的形成过程,这样经过训练后学生涉及知识面会得到不断扩宽。另一方面要有一种更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以达到答题逻辑性更强、环节更完整的目的。在实际教学和学生答题过程中经过实践发现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它的结果反推回去,一步一步地把上一级的原因推理出来,在推导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每一个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都当成问题式案例情境来分析,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万寿岩山前草地上分散分布的落石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过程:分散分布落石(结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重力崩塌);为什么崩(与母岩分离),为什么会分(裂隙、风化侵蚀、底部悬空等),为什么会有节理或裂隙(地壳运动、岩层挤压等),沉积岩为什么会受侵蚀(比周边高),石灰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沉积环境)。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后就可以顺着将答案组织后写出来了:远古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大量堆积形成石灰岩,后因地壳抬升开始受外力侵蚀,因构造运动岩层挤压等原因形成裂隙,流水顺裂隙溶蚀形成空洞,造成岩块底部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下来滚落分散分布于山前。
  (二)常见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
  教学中要对常见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解题的技巧与经验,每一类的形成过程地理问题都要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探研式的分析。常出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有地质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以风蚀蘑菇为例)、河流地貌景观形成过程(河床发育过程、河漫滩形成)、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以构造剖面图为例)、植被景观形成过程(以旗状树为例)、气象景观(以云瀑为例)、同一区域地理现象进退过程(以海岸线进退、林线上下为例)、水文景观形成过程(连续瀑布景观)、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盐碱化形成过程)等。
  三、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的要求
  (一)教师分析过程要环环相扣,结合题目材料中的信息,从结果倒推回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原因并去寻找答案,然后不断引导出上一级的原因,确保思路方向的正确性,不走偏,也要注意形成某一环节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有可能出现地理问题的形成过程不止一条过程线,大部分地理问题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尤其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分析过程可以多采用逻辑性好的思维地图来进行,可以在答题过程中快速画出简易的思维地图来帮助自己进行推导分析,平常训练中可以多采用景觀图或视频片段来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如CCTV10的《地理中国》栏目就非常好,一般长度都在二十几分钟,教师设计出几个可探究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进行地理过程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训练。
  (二)精确把握开始环节和环节先后,逆向推理推到推不下去了的地方就是开始的环节,构造剖面图中A破坏了B则A就是后形成的。如罗布泊风蚀城堡形成过程逆向推理分析过程为:风蚀城堡←风顺节理侵蚀和搬运←岩层出现节理←湖床出露←湖水消失←气候变干旱←水环境堆积形成沉积岩。经过逆向推理分析可以发现罗布泊风蚀城堡形成过程的开始环节应该从地质历史时期是水环境,流水堆积形成厚厚的沉积岩,环节的先后要符合地理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   (三)学生逆向分析之后要把握重点,避免答案冗长。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有原因有结论就行,表述要有一定专业性,技巧在于先分析问题后组织语言再写出来,如河岸沙金形成过程的逆向推理过程:沙金←沉积在这里←水的堆积←水的搬运←金矿被外力侵蚀←矿脉出露←地层抬升←变质作用形成金矿,正向表述为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金矿脉,后因内力作用地层抬升受侵蚀,矿脉出露受外力侵蚀流水的侵蚀和搬运到河里,河水将含金矿石搬运到流水减速到适当速度的地方沉积和淘洗,形成沙金。这样的答案就逻辑性较强,环节也比较完整且言简意赅,关键点都有答到。
  (四)师生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类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多用逆向推理去分析,难度由浅入深,环节由简入繁,现实生活情境中大多以各类景观最为常见,要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谓形成过程,通俗理解其实就是同学问你问题,你怎么分析,怎么和同学解释的过程,用专业的词语来表述出来而已。如外出旅游中发现漳州沿海山坡上有许多花岗岩石蛋,就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推理这一地理问题形成过程。
  (五)将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境材料中对形成过程有用的信息。对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为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的地理现象进行推导。如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或变小。注重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的应用,比如:热力环流、水循环等。尤其是整体性角度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类问题,经常会发现学生回答时题目看不明白在问什么,比如:问西北欧挪威峡湾形成过程,很多学生不知道它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而這部分知识,在区域地理中西欧和北美的学习中都有涉及。
  四、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实操案例分析
  案例:两万年前,阿拉斯加东南部海拔1500米以下附近都被冰原覆盖,如今海拔较低处谷地已经变成了峡湾,沿海地区拥有典型的峡湾地貌,形成于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轮廓曲折,岸壁陡峭。请说明该地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解题分析过程:分析地理问题最好是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认真看情境材料和图表信息,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推导,再写出关键词,最好能画出这个问题的思维导图,最后再依据材料和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组织答案包含关键词有理有据的进行解答,这样的答题答案就比较完整,不容易出现缺环节或起点找不清的现象。
  本题问题是分析该地峡湾地貌形成过程,情境材料中有用信息为阿拉斯加沿海、冰川、谷地、冰原。根据地理基本知识判断冰川侵蚀会形成U形谷。采用逆向思维来推理这一地理问题形成过程:峡湾(U形谷方向)←冰川侵蚀←冰川广布←气温低;峡湾(湾方向)←海水淹没谷地←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逆向分析完成后把过程正向理清思路描述为:两万年前,阿拉斯加气温低冰川广布,受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沿海海拔较低的谷地,形成峡湾地貌。
  结束语
  无论是正向推理还是逆向推理分析,对于近年来试题考查中频繁出现的过程性地理问题的描述都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操作中要多采用二者的优点,在训练中寻找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维分析正向回答模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早期训练分析难度还是较高,刚开始许多学生往往觉得太复杂,需要从选科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以现实情境中的地理过程类案例不断进行训练,慢慢地就会感觉分析这类地理问题越来越顺,组织的答案也会越来越规范准确,提高学生得分率。
  参考文献
  [1]董玉芝.让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走向结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2]程良安.高效地理课堂学生行为的五大要件:关于“用教材教”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3).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案例实施研究”2020XB0394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进行高中教学活动之时,地理学科占据着极其主要的地位,而情境式教学能够保障高中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面的扩张。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情境式教学工作高度重视,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情境式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高中地理课堂嵌入情境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分析,并视为切入点,提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就成了大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语文基础素养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主体性的原则,试图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试图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完成个性化阅读,建立“有效提问”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思维,建立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能够高效地传递知识,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优点。对于较传统的物理课堂教授式教学而言,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物理的思维逻辑,从而不断提高物理知识水平。基于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从而帮助教师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对于课标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来说,要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探究。同时,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地进行科学化和有效化,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采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考体制改革的发展,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新课改大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提高学生考试分数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创设法,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學习。而问题情境式教学方法在于成功
期刊
摘 要:数学建模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键桥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对此,下面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越来越看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通过互联网技术
期刊
摘 要: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知识以后,自己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科目素质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能够提高。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逐渐建立新的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究  伴随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情境教学策略逐渐被运用到教学领域
期刊
摘 要:为了能够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便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能够为最大限度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思维的特点,并合理地将物理知识点作为讲解的重要媒介,这样便能够培养
期刊
摘 要:数学因其抽象、难懂,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学生不能掉以轻心的一门课程,而新高考对高中数学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高考对高中数学的改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有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面对新高考的革新,必须创新高中數学教学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创新路径;核心素养  新高考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又增加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强调在核心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STEAM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学科教学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教师应完善科技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的横向配合。由此可见,基于STEAM教学理念的物理创新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