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栋梁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邦》:您初入投资圈的1995年,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怎么去判断项目?
  林栋梁:实际上,我们这些人当时都没有特别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投资背景。某种程度上,还是看美国的投资机构投哪些方向和项目,然后启发我们去做投资。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中美有差距,但是没有其他领域差别那么大。
  《创业邦》:您早期的投资项目是什么?
  林栋梁:1995年我和周全就投资了莫天全创立的一个公司,当时他刚从国外回来,做房地产信息服务。1999年这个公司变成了搜房,我们继续投资,现在我们还是搜房的股东。
  《创业邦》:IDG资本早期投资出手比较快,也押中了不少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原因是什么?
  林栋梁:IDG进入国内比较早,整个团队也比较团结,学习态度很好,决策比较快,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也很到位,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造就了那时候的一些投资特点。
  《创业邦》:您是押赛道还是选手?
  林栋梁:这两者很难分开,人和事如硬币的两面,都很重要。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他做的事情也不会那么不靠谱。最好两件事情都想清楚,我们做决定会更容易一点。
  《创业邦》:您喜欢哪类创业者?
  林栋梁:我还是愿意投技术研发能力比较强、有持续研发能力的团队,我也比较喜欢彼此交流顺畅的创业者。他对所在的领域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激情,团队建设能力比较强,人要厚道、要专注。我投资一个项目,往往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包括了解他们的合作伙伴、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在业界的口碑,这样对他们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判断。
  《创业邦》:在新能源领域,您主要看好哪些方向?
  林栋梁:新能源、新材料基本上还是靠技术驱动的,如果公司有技术、有持续的研发能力,懂装备,我觉得都有机会。我们运气还不错,投了几家非常优秀的做太阳能、LED、新材料的企业,还投资了一家做页岩气开发的公司。我们也投资了一家做石墨烯薄膜研究和应用的公司,他们吸引了一批世界上最优秀的研发人员,是世界上第一家把石墨烯薄膜应用在工业产品上的公司。
  《创业邦》:相比之前主投互联网,您在看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项目时,价值点有什么不同?
  林栋梁:新能源和新材料需要创业者有更全面、更综合的能力,比如对技术和装备的理解能力、对团队的组织能力、对资源的把控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同时,这块需要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较大,风险很高,赚钱更不容易。
  《创业邦》:您怎么看特斯拉?
  林栋梁:特斯拉是家伟大的公司,它正在颠覆传统的汽车工业。锂电池技术是现在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不过随着高容量、快速充电等技术的突破,我认为8~10年后,新出厂的汽车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动汽车,如果你愿意,也可选择配装自动驾驶等功能。
  我也在看电动车,不过中国很难有像特斯拉这样面向高端市场的产品,相反大众市场应该是中国的天下。大众产品没有什么突出特点,但产品可靠、成本低,可以大量生产,中国公司在这块市场应该有很大的机会。
  《创业邦》:您主要看传统汽车转型的厂家,还是完全从电动车切入的新公司?
  林栋梁:我觉得传统车厂做电动车,左右手互搏,挺辛苦的,要经历非常痛苦的转型过程,过去他们引以为豪并帮助他们成功的知识、技术、经验和巨大的装备投资,往往是其发展的负担和包袱。所以颠覆这些传统产业的公司,通常不会是行业内优秀的公司,外部企业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强烈呼吁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在中国发展创新型的纯粹电动汽车公司,因为中国有产生世界级电动汽车企业的机会。
  《创业邦》:新能源依赖政策的现状会改变吗?
  林栋梁:新能源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特别像太阳能、风能等到今天还离不开政府的补贴。因为现在新能源发电的成本很难与常规能源的成本相比,而且政府希望能够发展清洁能源,所以政府有一些补贴。
  从我们投资的太阳能企业的技术发展过程来看,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将会不断降低发电成本,国内有望在几年之内,使其发电成本达到售电平价。到那时,太阳能就会快速成长为我们国家能源供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清洁能源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创业邦》:相比10年前,对于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者来说,成功的机会是不是变小了?
  林栋梁:中国创业的机会绝对多了很多,创业的领域也更加宽广。有志于创业的创业者虽然更多了,但对于真正在创业的人,相信成功的机会应是一天比一天大。
  《创业邦》:在您眼里,什么样的VC是好VC?
  林栋梁:能投资到伟大企业的就是好VC,这些企业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效率,帮助社会进步。这应该是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当然,如果运气好,能投资到这种企业,赚钱也不是什么难事。
其他文献
没有和你的企业发展节奏不匹配的融资。所有融资一定都是在正确的时候,正确的阶段,拿到正确的钱。因为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管理伙伴,都有LP,都有他们的收益目标,不可能投资超出预期的钱。  回到我最初创业的2009年,第一笔种子资金是从哪儿来的?  当时我是把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某航空公司等工作挣到的积蓄,大概50多万元,全投入到了自己的公司。我觉得,种子阶段,你敢不敢投自己很重要。这必然导致别人敢不
期刊
前两天我一个小伙伴分享了一个招聘小故事。一家报社招聘记者,面试者到了门口,保安不让他进,他就打电话给HR说保安不让进怎么办。主编说,让他自己进来,没办法进来的人不能当记者。后来面试的大部分成员都进来了,主编根据他们进来时的特征来分岗,讲道理进来的做了评论员;翻墙进来的做了狗仔队;软磨硬泡进来的做了官场记者;还有一路打进来的,最后把保安PK掉了。  2003年我大学毕业后,直接做了猎头。我是学经济法
期刊
选址,选址,选址——每一个经商的人都知道选址的重要性。位于安大略省滑铁卢的分析企业PiinPoint的联合创始人Jim Robeson切身体验过选址对于一个企业有多重要。  此前,Robeson的父母将他们的熟食店搬到了安大略省,此后Robeson萌发了一个想法,开发一种用各种指标来衡量企业选址的工具。Robeson表示:“我亲眼看到了错误的选址会给销售工作带来多么消极的影响。于是我开始考虑,为什
期刊
一杯咖啡能让你神清气爽,但是在家附近的星巴克喝咖啡却越来越无法实现这种功能。星巴克这个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咖啡零售企业在其发展初期曾遇到过一个问题:他们的店面到处都是。  星巴克全球发展总裁兼首席创意官Arthur Rubinfeld表示:“我们变得过于普遍了。”那时,星巴克已经开始快速开设新的店面。当时星巴克所有的唯一一家设计工作室位于西雅图,但他们却在世界范围内以飞快的速度开设了大量咖啡厅,而且每
期刊
现金为王,我们怎么管理现金?我们先从比较基础的财务报表来看,主要有三大类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损益表是你开源节流的结果,收入成本减下来就是利润;现金流量表提供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有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信息。其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净收益质量、取得和运用现金的能力、支付债务本息和股利的能力和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这三张表格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净利润通
期刊
Yves Béhar坐在位于旧金山的设计公司Fuseproject那间洒满阳光的会议室里,身后有一块巨大的白板。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皮面素描本,上面东一块西一块地涂着他那些鬼点子、草图和其他刚刚萌生的想法,任何人都能看到这上面的东西。很多明星设计师可能会像保护国家机密一样保护他们的创意, Béhar却不介意。他的设计工作室Fuseproject就像是一大本打开的书,坦然而开放。  “我们这儿没有
期刊
我在10年间,创立了3家市值分别超过10亿美元的华尔街上市公司,许多媒体称呼我为“创业教父”。这个名称我担当不起,诚惶诚恐,经常调侃自己是“运气好”。但是,我的奇遇确实并非简单的偶然和单纯的运气,当今的中国,实在适逢创业的大好良机。我在10年内做了3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创业机会多多的一个佐证。  我们就像走进了一个遍地是黄金的矿区,身边随时随地都是金块,你只要去捡,俯身就是满怀的财富。这是一个创业
期刊
巨头苹果的产品让人爱不释手,全靠有个“大牛”产品设计师Jonathan Ive,把复杂的手机操作转化为简单易上手的iPhone和iPad。那么,还在Kiskstarter上苦苦募集资金的创业者有谁当靠山?答案是Tomorrow Lab。  Ted Ullrich与合伙人Pepin Gelardi、Dean Dipietro在纽约成立了这间设计与工程公司,其主要工作是梳理市场上最成功产品的制造过程,
期刊
真正把我带到创业这个领域的人,是我的母亲杨振华教授。我觉得她代表着一种创业精神:面对困难坚忍不拔,而且乐观地看待未来。  我母亲出生在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福建省的化工厂。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没有途径好好读书,她在化工厂找了一个和她一起分到工厂的大学教授,开始自学。在我五六岁的记忆中,每天晚上她都借着昏暗的路灯学习。她的经历让我感觉到,知识能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要发掘稀缺人才
期刊
看看,天空中是什么?不,它不是一只大鸟,也不是一架飞机。它是一架搭载了当前最新数字视频摄像技术的无人驾驶遥控飞机,它将有望为电影制作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定点飞行抓拍、360度全景拍摄等,捕捉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场景,令人惊叹“他们是怎么拍到的”。而且与传统航拍相比,这种拍摄方式花费的成本只是九牛一毛。  这种定制化的碳纤维无人机,由加利福尼亚州Costa Mesa一家名为Aerial Medi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