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回来的“和尚”会念经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被人们称为“西洋镜”,这表达了当时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活动影像世界的最初印象。而“西洋”二字,则标明了电影作为“舶来品”的内在含义。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到“活动摄影机”的发明,电影无论作为一种带有新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还是一个具体可见的机械装置,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重的异国色调。
   当年,卢米埃尔派遣的摄影师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将活动摄影技术传播进来的时候,一定未曾想到,如今中国的电影业可以发展壮大到如此规模,并拥有全世界最多观众数量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对于电影技术和电影理论以及电影文化上的学习,在中国也从未中断过。电影发明至今,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造梦机器,给无数青年人带来了生活激情和创作灵感,对于如今的热爱电影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可以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将是他们某个阶段最为执著和向往的人生理想。
  
  学电影,在哪儿学其实并不重要,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关键问题在于感受另一种生活方式。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寻找和体验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著名导演贾樟柯
  
  全民乱拍时代下的电影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DV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影不再以一种特权形式示人。每个人只要有时间有精力想拍电影,都可以在网络上、杂志中找到很多方便实用的DV使用说明,以及基础的视听语言教程。电影发烧友可以从无数经典电影的观摩中,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电影发展概念,无形中受到了很好的电影艺术的熏陶。而所有这些学习,都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学习电影,不再是电影学院里的精英化教育模式,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全民乱拍时代中十分自然的行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电影的门槛。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影视院校的教师队伍里虽然也出现有留学背景经历的人,但当他们将国外的教学理念带到中国的课堂时,往往受制于国内的教育现状、硬件设备或者教育模式上的限制,使得国内与国外的电影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当差距。
  基于此种现实,一方面个人影像化时代的到来预示了电影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另一方面,想要接受更为专业和正规教育的人们仍然无法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于是,出国学电影成为不少人电影学习成长计划中的一部分。
  
  外面的月亮有点圆
  
  据统计,美国花费50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电影教育教学网络,开设普及性电影公共教育课程的有一千多所大学,有600多所大学设置了专门影视专业,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电影学校有14所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纽约大学电影学院(NYU)、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USU)、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美国的电影教育大致可分为“制作”和“研究”两种走向,前者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拍电影”,而后者则侧重于电影的理论、批评、历史和美学的研究。
  欧洲的电影教育则更为注重对学生纯电影化思维的培养,更鼓励电影制作的个人艺术化倾向与创新意识。较为著名的欧洲电影学院有波兰罗兹国家美术学院(简称Lodz,培养了瓦伊达、波兰斯基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意大利国家电影学校(简称SNC,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派大师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的母校)、西班牙马德里电影学校(Ecam,培养了西班牙国宝级大导演阿尔莫多瓦),此外还有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Famu)、德国国家电影学院(HFF)、丹麦国立电影学院等。
  亚洲地区则主要是日本与韩国的电影教学较为完善。但是在日本,电影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作较为基础甚至是低等的教学内容,而被排斥在主流教育圈之外,因此日本没有专门的电影学院,多以小型的电影研究所,以及附属在一个综合型院校中的影视系的形式存在。
  相比较国内保守、刻板的教育理念,国外的电影教学观念则更为开放和全面。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大国,美国每年从影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超过数十万。但事实上,真正最后选择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数不到毕业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更多的拥有其他人文、科学、生物、文学等各个门类知识的人员会出现在这个行业中。这就意味着,美国的电影产业的人才库里凸显了一种多元交流、无专业限制的局面。而这种理念从一开始的本科教育就显现出来了。美国的本科电影课程设置内容十分广泛,一般本科一二年级只是在学初步的电影理论和技术知识,而不限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这一点不像国内的影视教育,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就已经选好学导演、制片或编剧等专业。在国外学习两年后,每个学生才能按照自己所修的学分、兴趣走向确定后两年的学习方向。而且其间的变动性也很大,比如一般制片方向会根据学生爱好发展出剧务、美术指导等相关方向。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从技术培养上,美国大学的硬件设备也是较为完善。而且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技术类的学生在大三开始就要着手在电视台以及电影拍摄片场进行实习。而国内的学校则主要以毕业联合作业的方式提供实践机会,相对来说实践机遇较少。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由此看来,出国学电影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如何挑选一所称心如意的学校呢?
  无论是留学预算,出国奖学金的申请还是专业方向等一般性问题,看的其实是个人实力。对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评估,是选择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不再细述。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在挑选学校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授张献民,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法国。在他看来,挑选一个合适学校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这所学校所在城市可以提供给你文化氛围和艺术资源。也就是说,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很多关于生活,关于艺术感受等电影之外的东西。比如巴黎,在那里,随处可见的小型艺术电影院,每天都在放映难得一见的经典电影。而纽约则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导演圈。其次,学校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比如纽约大学的校图书馆是全美传媒学校中最好的图书馆之一,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影视资料馆则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学影视资料馆。还有许多学校拥有自己的影视资料馆,收藏大量的影像资料。
  当然,归根到底,最好的选择永远建立在对自己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而选择学校的过程,其实也是逐渐将自己的电影梦想慢慢理清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对于每个热爱电影的人来说,学习电影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圆自己的电影梦。可以有机会真正地当一回导演,拍一回电影。留学对于这个梦想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并非所有人都必须通过留学去国外学电影才能实现这个梦想,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留学。张献民在谈到留学资格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观影饱和期”。看片量以及看片感受决定了一个人在影像方面的视觉经验积累程度,而这个知识量的积累,最好在留学之前就解决掉,以方便日后更快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对于想要出国学电影的人来说,最好事先自我衡量一下有没有度过这“观影饱和期”。
  选择了留学,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刚刚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贾樟柯在关于出国留学读电影问题时,所做出的建议:“学电影,在哪儿学其实并不重要,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关键问题在于感受另一种生活方式。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寻找和体验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对于电影《孔子》,我的看法有三个:姗姗来迟、生不逢时和不伦不类。  孔子恐怕是被过度利用最严重的一个中国历史人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利益,要么把孔子尊为“大成至圣”,要么把他“打翻在地”,并且“踏上一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如今,中国强国地位初立,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刚刚休息了一段时间的孔子又被抬了出来,接受新一轮的反复称赞或批判。相比吸引旅游的祭孔大典,卖书打广告的百家讲坛,电影《
期刊
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以及影像制作者,我渴望在我的手里永远有最新型的机器。2008年尼康D90以及佳能EOS 5D MarkⅡ都相继推出了高清视频功能,我一直在尽可能地多了解市面上投放的全部产品。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非常难。    EOS 550D的兴奋    当我拿到佳能公司最新的消费型数码单反相机EOS 550D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非常激动。原因是什么呢?我相信,它的视频质量对于拍摄独立影像来说
期刊
书接上回,说过了立体电影和贺岁片的事情,咱们再谈回流媒体的话题吧。经过半年的梳理我和同事对于流媒体,应该说是中国流媒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乔布斯先生拿出了今年的新品iPad,我们也在百般苦寻中找到了被国内媒体人津津乐道的张丹先生,这两件事的并行发生,一个让我看到了未来流媒体的发展方向,一个让我接触了当下流媒体先生的高超拍摄手法。以至于在这个半个月里我一直兴奋地不能自已。  之前在采访常河
期刊
上一期《DV:业余身份的专业影像艺术——获奖DV短片的专业探讨》中讲到:“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观赏大众数字影像短片的人不在乎你的身份是不是专业的,而关注的是你的DV影像艺术作品能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更有人对你作品的视觉、听觉、拍摄制作、主题表现等方面投注了更多的目光。”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并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把握与表现来表达你的影像主题呢?   我们通过学习电影大师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手法
期刊
对于广大影人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静态照片、动态视频,动静结合,摄影人可以使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让艺术才华得到全方位的施放。  最近,网络上热传一条视频,名叫“别了,Moto”,一位署名Allan的人用饱含感情的视频画面,展示了摩托罗拉这个全球企业巨头的曾经辉煌,分析了企业衰败的原因,如今,人们都对摩托罗拉的拆分抱以震惊和惋惜,但是聪明的Allan却用他的DV短片,诠
期刊
2010年的6月2日,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国际影像节的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从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名称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们的自发组织展映,到如今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影像展映。   本届影像节短短两个多月的征片期,就征得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伦敦电影学院等众多高校的400多
期刊
日前,德国某电影学院招生,虽然两个月的学费为10万元人民币,但主办方并不担心生源。对于一个准备在国内学院进修影像艺术的人来说,虽然一年的学费才3-4万元,但和这个去德国学电影的项目相比,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在德国本地,由在电影史上留有大名的世界级著名导演亲自授课。   无论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到底是出于玩乐还是创业的初衷发明了电影,反正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动态影像在世界上的发展早已不仅停留在“电影
期刊
纵观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有过留学经历的电影人不胜枚举。有的人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人则带回了当时国内最需要的电影技术或者电影观念。本文试图以断代史的方式,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有过出国学习电影经历的中国电影人的事迹。看看他们出国去都学了什么,又给那时的中国电影带回了怎样的新鲜动力。    孙瑜   留学美国 学习摄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代表人物    从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看,中国早期电影
期刊
在高清逐步普及的今天,用户拥有一台高清DV摄影机已经不是难事,为了抢占高清市场,几大主流摄影机生产商都纷纷跑马圈地,推出属于自己的“高清理念”,用户购买前面对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格式,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后期制作的问题。    索尼、Panasonic主推1920×1080格式,JVC、佳能定义的是1440×900格式,而且同一品牌下的不同机型还有储存介质的区别:磁带、硬盘、卡,这对用户来说带来了一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像器材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各大影像设备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反馈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过几款中国型号,比如目前正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的XDCAM摄录一体机PDW-539P和DVCAM家族的DSR-PD198P,它们的身影在广电、行业、教育、政府等影视制作和宣传领域都能看到。  今年BIR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