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丈夫》中的妻子形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短篇小说《丈夫》,它描写了“湘西农村”里的“典妻”与卖淫制度下丈夫的觉醒,书写了一曲龌龊世界里的人性美之歌。同时这篇小说也成为沈从文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湘西世界”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到了商代又属楚地,谓“鬼方地域”。以苗族“果雄”、土家族“比卡兹”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此地。久闻湘西的土匪令人胆寒,但更尤甚者是此地的放蛊,据说是亚洲二邪之一,与当地的赶尸、落花洞女一起被称为“湘西三邪”。如此令人惊魂的地方,到了沈从文笔下,却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处处洋溢着牧歌的情调。那山、那水、那人情,流溢着诗情画意,灵动着生命的活力。让我们感受到苏雪林所说的:“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这是诗人屈原的心声:如果我的心地正直有信仰,虽身处僻远之地又有何感伤!我想以此句比照沈从文的心声亦是恰当的!作为一个自诩为“乡下人”的作家,虽身处僻远的“湘西世界”,却有一颗纯真的、充满理想的、热情的心,一样能用“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为我们呈现一朵“绚丽的湘西之花”。短篇小说《丈夫》中的妻子或许就是那绚丽之花中的那么一朵,一朵极小的、平淡的,但却耐人寻味的、不起眼的小花!
  
  一、来自湘西农村的已婚“船妓”
  
  《丈夫》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沅水流域的辰河岸边。
  (一)湘西辰河岸边的花柳之地的场景描写
  交代了妻子“老七”的卖淫场所,写出了湘西吊脚楼花船的风月特色。
  其中“大臀肥身”的描写,写出了来自湘西农村的已婚“船妓”的外形普遍特点,又颇似印象派的手法,确实把握了乡下女人的身形特征。
  
  (二)“船妓”由来的社会背景以及恶果
  1、农村的穷困引发“典妻”
  穷困的乡村难以为生,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易对付下去,所以要“典妻”卖淫来接济乡下生活。
  2、“典妻”卖淫的恶果
  这叫着“生意”,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做了生意,慢慢的变成为城市人,慢慢的与乡村离远,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但那毁是慢慢的……
  注意这里“慢慢的”的递进关系和语调,这是作者特有的木讷迂缓的叙述方式,体现了他对城市文明的憎恶。
  
  (三)妻子“老七”形象的塑造
  1、通过丈夫眼中所看到的妻子是一个城乡结合的混搭妓女
  大而油光的发髻,用小镊子扯成的细细眉毛,脸上的白粉同绯红胭脂,以及那城市里人的神气派头,城市里人的衣服、女人到后开了口,或者问:“那次五块钱得了么?”或者问:“我们那对猪养儿子没有?”说话的口音自然也完全不同了,变成了像城市里做太太的大方自由。
  注意这里“城市人的神奇派头”以及“城市人的衣服”是妻子“老七”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妻子“老七”的口音像城市里做太太的大方自由是城市化的内在体现。再看妻子的问话,所关心的问题,地地道道又是一个乡村妇女的表现。
  可以肯定地说,沈从文对妻子“老七”这个形象的描写是定位于城乡混搭的,来自湘西农村的已婚“船妓”这一特定角色的,旨在突出“典妻”卖淫这一背景。它不同于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那个在30年代的香港英国殖民地卖淫的中国雏妓的形象,也不同于刊上蒙人所撰《风月梦》中以小脚为美的嘉庆道光年间扬州城里的妓女。
  把握这一定位,相当重要,在文中,也是这样结体安排的。丈夫初见城市化的妻子是颇“有点手足无措”的,“听女人问起钱,问起家乡豢养的猪,这作丈夫的才看出自己做丈夫的身份,并不在这船上失去……”
  2、通过细节描写
  在文中有四处细节描写:一是妻子塞给丈夫一枝“哈德门”香烟,强调了妻子“老七”的被城市化和职业化,也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关爱之情。二是塞给丈夫一小片糖在口里,写了一个很会抚慰丈夫,且两头兼顾的妻子。三是妻子露出极风情的红绫胸褡,这里耐人一读,这是一个既温柔又极懂风情,且会煽情的妻子兼妓女。四是老七人急智生,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在这里妻子“老七”本能地使出了自己的职业本领,这是一个卖淫女子的写照,这里所显现的不再是一个乡下妻子的本色。
  3、还有一些对妻子“老七”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
  (1)对妻子的语言描写:
  这是丈夫弃船出走时,走在街尾与妻子相逢后的一段描写,妻子为哄转丈夫颇费了一些功夫,作者在此也大量泼墨,这一段以妻子送琴(情),丈夫拉琴(情)为基调,调了一曲夫妻感情和好的和弦,直到第二批嫖客的突然的到来,冲断了这根弦……我们从一些语言上,可以看到了一个软硬兼施哄转丈夫的妻子形象。
  “你走哪里去?”
  “教你看船也不看,要回去,什么人得罪了你,这样小气?”
  “回到船上去!”
  “大娘,你瞧,我家汉子要走!”
  “是我的错。”
  “弦早配好了,试拉拉看。”
  (2)对妻子的行为描写
  这一段发生在第二批嫖客离舱后。
  兵士胡闹一阵走去后,五多(船上做饭的未成年女孩)、大娘、老七都在前舱灯光下说笑,说那兵士的醉态。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妻子被蹂躏后的眼泪、伤痕、悲伤。看到的却是妻子“老七”和其他人的说笑!是妻子麻木了?抑或是不以此为耻?但究竟遭受凌辱之后能以笑颜出现,令我们不解。
  (3)对妻子的神态描写
  这一段发生在第三批嫖客巡官老爷来临前,“老七咬着嘴唇不作声,半天发痴”。还有一处是“丈夫终于坚决要走了,老七很为难,走出船头呆了一会,回身从荷包里掏出昨晚那兵士给的票子……”
  这一“痴”一“呆”的神态描写不仔细琢磨,是很难让我们揣测到妻子的内心的喜怒哀乐的。
  
  二、在沈从文与柔石作品的简单比较中,来探索一下妻子“老七”形象塑造背后的渊源
  
  “典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明证。妇女在那个时代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正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道:“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这就是千千万万个为奴隶母亲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仿佛是在冥冥之中约好了似的,1930年,沈从文和柔石在同一年推出了同一题材、同一背景的短篇小说。沈从文的《丈夫》反映的是“湘西世界”的“典妻”制度,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反映的是“浙东农村”的“典妻”制度。所不同的是“湘西世界”的“典妻”制度是送妻子卖淫,“浙东农村”的“典妻”制度是送妻子生娃。更巧的是,两位作家都用了同一种创作 方法——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只不过,沈从文的写实故事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柔石则采用了冷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大约一个是“京派”,一个是“左联”的关系吧。更有意思的是两篇作品都具有情节单纯集中、结构自然完整、语言朴实流畅的特点,只是沈从文的语言多一些“泥巴味”而已。虽然有众多相同,但是两位作家打造出来的作品却各具风貌。读柔石的作品如吃朝天椒一般,鼻涕眼泪刹时痛出;读沈从文的作品如吃渍腌长久的橄榄,需慢慢地细细地回味。两篇作品实在是相同的手法后面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两位作家的政治立场不同,人生的信仰不同,文学追求也不同
  沈从文要塑造一个平凡的、充满“生命活力”、且生活化的妻子形象。这个妻子没有陷落在沦为妓女的悲哀中,她仍旧富有生命的流动感,所以说,无论是妻子送烟、塞糖、做红绫胸褡,为丈夫送琴一节,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为他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站在人的立场上,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在《水云》一文中沈从文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柔石是“左联”作家。“左联”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个政治立场上的,以马克思的艺术理论为指导思想,信奉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文学理论,并且要用文学唤起人们的觉醒。
  所以他要人们认识到:
  那为奴隶的母亲啊,你是别人的奴隶,是丈夫的、秀才的性奴加劳作的奴隶,是大娘的奴隶。
  那为奴隶的母亲啊,你是没有人权自由的奴隶,像一件东西被买来卖去。
  那为奴隶的母亲啊,你是被人随意剥夺母爱的奴隶,春宝秋宝撕扯着你的心。
  那为奴隶的母亲啊,你是替人生育的奴隶,随时等待着献身。
  那为奴隶的母亲啊,你的心,你的身,在那披着合法外衣的“典妻”制度中被蹂躏。
  
  (二)不同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
  沈从文的创作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他力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给读者呈现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正是他创作《丈夫》的动机所在,并因此通过丈夫的觉醒来传达这一主题,旨在完成“对人类远景凝眸”的理想人生形式。所以妻子的形象必须定格为“人性美”的,虽沦落风尘,却并没有烟熏火燎的感觉,而是有着那么一些纯情和自然。
  柔石则不同,通过描写《为奴隶的母亲》的悲惨人生,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主题:彻底摧毁这不合理的“典妻”制度,打倒那些压迫者,唤醒民众的觉醒。
  
  (三)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人手
  因为沈从文要表现“湘西世界”的超阶级的人性美,所以他在小说中选择了丈夫作为主角来贯穿小说始末,妻子作为配角来衬托丈夫的人性美。倘若让妻子来担当小说的主角,那么作为“典妻”卖淫制度下的受害者和风尘女是很难完成这一人物塑造要求的。让丈夫成为主角,让丈夫来体现这一人性美,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它说明:妻子落入“典妻”卖淫的火坑里,恰恰不是丈夫推下去的,而正好是丈夫把妻子从“典妻”卖淫的火坑里救出来的。
  柔石在作品里把母亲作为主角来写,恰恰也是最好的选择。母亲是个受害者,她是被丈夫、秀才、大妻推进“典妻”生娃的苦海里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位吸烟、喝酒、赌钱的非常凶狠而暴躁的丈夫。假如换作丈夫来做主角,就不能体现这一题材的主题要求了。
  
  (四)《丈夫》展现了龌龊世界的人性美
  《为奴隶的母亲》展现了荒唐世界的人性丑
  在《丈夫》这篇小说里:沈从文笔下的人群是温情脉脉的、美好的。在那个肮脏的“典妻”卖淫世界里,丈夫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自尊和对妻子的爱怜等美好人性被唤醒,毅然决然带着妻子离开了这龌龊之地。船上的大娘富有人情味,要请丈夫看夜戏、去喝茶。帮助“老七”为丈夫讨琴,丈夫临别之际,“老七”额外讨要三张钞票,大娘也将钱取出。至于“五多”嘛,蒙昧无知的小丫头,诚实天真可爱。那个水域世界的统治者水保也没有作威作福的样子,表现出平和的样子,听丈夫拉家常,邀请丈夫吃酒,说是朋友,最后真的还请丈夫吃酒,确实有一种超越阶级的温情美好,显示出一幅人情和谐的画面。
  在《为奴隶的母亲》这篇小说里:柔石笔下的那些人,真的是很丑陋的。在那个披着合法外衣“典妻”生娃制度的荒唐世界里,丈夫的狠毒,是世间少有的。至于秀才的虚伪、自私、小气,更是令人深思的。还有那个大妻,“手里捻着念佛珠,一边在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时时阴险地折磨着那为奴隶的母亲。
  
  (五)两位妻子身处不同的人群之中,其结局也不同
  妻子“老七”处在一群温和的人们中,虽遭受“典妻”卖淫的不幸,但是究竟因为丈夫身上的人性美得以脱离火坑。这是沈从文“对人类远景凝眸”的理想。
  为奴隶的母亲生活在一个“恶人谷”中,无论走到哪,最终仍难逃悲惨命运的追杀,永远浸泡在苦海里受尽煎熬。所以我们要摧毁这吃人的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是柔石为之奋斗的理想。
  
  (六)作家对两种文化的态度不同
  “湘西世界”背后所蕴含的是“楚文化”
  沈从文饶有兴趣地描写这一文化所包孕的特色,并尽量开掘其中的美好,以寄予自己对“生命信仰”的最高理想。
  那吊脚楼,那浆洗干净的衣服,那糍粑,那烟管火镰,那抱兜,那胡琴,那丈夫唱的山歌……都让我们饱览了“楚文化”所特有的东西。
  所以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即或是那位水保,作者也不用批判的笔来写,而是用温和的笔来写出他们人性美的一面。
  “浙东农村”的背后所蕴含的是“吴越文化”
  作者柔石是抱着否定和批评的态度来写照的,“江南才子”也是“吴越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清代末年,那个八股文熏陶下的科举文人,已然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旧势力。所以作者对这位清代末年的“江南才子”,极尽了挖苦讽刺之笔。
  
  三、是“淡而无味”还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淡而无味”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淡薄没有味道,引申为话语的内容肤浅而没有深度。
  “淡极始知花更艳”是《红楼梦》中宝钗所作的白海棠诗中的一句,写白海棠白色的花朵的美丽胜过了那些万紫千红的花朵,我在这里譬喻沈从文先生在《丈夫》中塑造的妻子“老七”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画,却也胜过了那些浓墨重彩的人物画。
  
  (一)艺术作品应具有感染力
  《论语·阳货》中有: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那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作品应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应具有感染力。
  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仅短短几行文 字,就写出了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香港,中国雏妓卖淫的辛酸、血泪场景,读了叫人挥泪叹息。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小雏妓形象,就有如此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为奴隶的母亲》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丈夫》中的妻子“老七”有没有如此强的感染力呢?可以说没有。除了城乡混搭的形象,沦落为风尘女子不忘旧情频频抚慰丈夫的表现,别的似乎也找不出来。我们看不到她沦落为妓女的悲哀、血泪和伤痕,即便是受到两个醉鬼的凌辱,她也能仍旧与大娘、五多在前舱灯光下说笑,说那兵士的醉态。说实在我真的不能理解了。这个人物缺点什么?缺点让人震撼的东西,缺点可以感染人的东西,她似乎有点平淡,有那么一点“淡而无味”!
  
  (二)因“言不尽意”所以要为艺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
  庄子的《天道》中说: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认为“道”和人的思想都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也就是“言不尽意”。所以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有一种“留白”的艺术技巧,它始于中国的绘画。比如山水画中,那远处的水就省了,留下一块空白,自然就成水了,所谓“神”到“意”到即可,让观赏者可以有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文学中的极品,加之那流失的后四十回的残缺,红学更愈发成为魅力无穷的猜谜文学。
  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先生是不是为了避免“言不尽意”而有意留白?是不是有意不把妻子“老七”写成一个悲情角色?让“湘西世界”的“花船”上的妓女不要太血淋淋?让她更生活化点?这也是作者“生命信仰”和生活乐趣的文学指导思想!
  让人们想到: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情调、和丈夫恩恩爱爱的妻子不要沦落风尘,而值得及早被丈夫拯救,让妻子“老七”的形象有所不足,使之成为后人通过想象可以再创造的艺术作品,让妻子“老七”的形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得有味”,进而达到“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艺术效果。
  王晓明研究沈从文的专著《潜流与漩涡》中认为:沈从文的文体有矫情的毛病。
  我以为这矫情则是一种大家手笔,是作者有意要写出的残缺的美,是一种留白艺术的美,世间之事哪有十全十美?以沈从文的文学功力,写出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小试牛刀!
  沈从文在《丈夫》中塑造的妻子“老七”这个角色是一个来自湘西农村的已婚“船妓”。作者抓住了“老七”城市妓女与农村妻子混搭的特点,写出了“老七”的“妻”与“妓”的双重身份在不同的时空里的转换特色,也写出了妻子不忘旧情,善于抚慰关心丈夫的表现。然而人物似乎过于生活化,过于平凡,究竟这个人物是“淡而无味”,还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在此抛砖,只为引玉。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中文系注解.鲁迅杂文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
  [2]刊上蒙人.风月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曹雪芹.红楼梦[M].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
  [5]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
  [6]唐铁惠.文论专题[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7]褚斌杰,黄筠.<诗经>与<楚辞>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9]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人类历史是色彩斑斓的,历史认识也应是多元的.它不仅要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眼光来观察,而且应具有更多的侧面,更繁复的内涵.历史学不仅要面对政治意义上的“国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是一门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专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学好技能就可以了,再加上部分中专语文教师未在考虑中专院校特点和中专中专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等,使得中专语文的学习氛围不佳,中专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中专语文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中专语文教学质量展开论述,以期为做好中专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94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7例。分别采用酮替酚和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儿在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团结力量、凝聚内生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统战工作方针、路线和政策,大力推动农场统战工作的快速发展。现结合农场统战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每一个企业都要在各方面的投入中竭尽全力,其中自然不能缺少市场营销这一部分,没有正确而有效的营销战略,将会导致企业亏损等后
大学学报是一个规模化的学术群落,但一直以来却因个刊“小、散、弱”而居于学术出版一隅,饱受诟病,形成目前的尴尬地位。追问其根源,在于“散”,即内容散,发行散,力量散,因而无法形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于2006年在十国集团首先推广使用.受国情限制,我国暂时执行旧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但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进行
设计艺术的产生是以人类的劳动为基础的,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前提的,而设计艺术的发展及升华是依附于人的精神需求的。纵观设计艺术的发展史,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对神的崇拜到对物的崇拜,人类缺乏对自身情感及价值的肯定。到当代,人们对于设计艺术更注重个性解放、意识独立,尊重历史传统的以人为本,注重地域文化差异性的思想,这确证了人的存在,人的感情,价值追求和人的本质,这个特点可概括为自我肯定性。    一、何谓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校企合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基础。将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史并形成社会以来就有了对疫病的记载,而每一次大规模的疫病都给它影响所及的人类社会留下深刻印记.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