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反传统的、辛辣的幽默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反英雄式的人物,尤其是通过对约塞连、米洛的刻画,在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颠覆传统,消解了传统对“英雄”的定义。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反英雄;约塞连;米洛;消解
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同时也解构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后现代是个福柯、德里达解构主义称雄的时代,解构主义似乎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切原型和母题理论,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源泉。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还在追求主体永恒的存在,而后现代主义则宣称不再思考人的生存和毁灭,所谓的“永恒”也只是人为的话语结构。人的主体性的消灭正是混乱、无序的世界所致,人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一切都在变动之中,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意义缺失,价值虚无,世界也变得无法解释。人在这种语境中放弃了对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在后现代小说中表现为“反英雄”或者是另类的“英雄”。一
传统的英雄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有两种英雄模式贯穿于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种是以自己的行为击败对手的征服型英雄,另一种是以自己的殉难行为祭奠理想与价值的殉难型英雄,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悲壮的性格,也都是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而海勒作品中的主人公约塞连所背离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使小说的主调产生了一种深刻无比的不和谐音,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和谐音强化了喜剧性的滑稽和幽默。海勒在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对传统“英雄”的解构。
约塞连属于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人物,但却深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他的“反英雄”行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约塞连最初参战的行为看,他是个正直、诚实,且富有爱国心,有理想的血性男子。在最初的战斗中就表现得非常勇敢。在弗拉拉战役中,他曾“很勇敢”地率领六架飞机去轰炸前六天九次轰炸都未炸毁的桥梁。其他5名轰炸员不但没有命中目标,还葬送了所有机组人员的性命,而只有约塞连在周围没有其他飞机作掩护、牵制敌人高射炮火的情况下,大胆投了弹,炸毁了桥梁,完成了任务。他因此被提升为上尉,获得一枚勋章。
可后来,在进行勇敢、正直、诚实和爱国宣传的背后,约塞连看到的真相使他大失所望:他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要么你拥护我们,要么就反对你的国家”;看到的是军用收音机上象征勇敢、正义、真理和爱国的标志被涂掉后刻上了米洛公司的标志。以及写着“凡有利于联合公司就有利于国家”的油印说明书。这一切使约塞连痛切地感到,他对战争的贡献,不过是帮助这些所谓的英雄获得成功,替这些人升官发财卖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十分愚蠢。于是,约塞连千方百计地争取“活下去”。为了避免在再增加的飞行任务中被打死,在授奖大会上,别人穿得整整齐齐,他竟光着屁股站在队列里。他敢如此自我表现,表明他内心深处不甘心被控制得服服贴贴。他经常装病、装疯,申请停止飞行。为了获得停飞批准,约塞连公开反抗,甚至企图同多布斯密谋杀掉卡思卡特。
约塞连临阵脱逃,不是真的怕死。在这貌似胆小懦弱,乃至近于荒诞的行为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因素。实际上,约塞连从斯诺登的惨死中得以破译斯洛登的秘密,那就是“人是物质”,“精神去了,人也就一文不值”。此时的约塞连终于认识到人“除了只是生存外,还应该具有某种精神、某种品质”。(Minna•Doskow 192)
约塞连的种种行为与传统英雄的概念大相径庭。在他身上,传统程式化英雄的概念被背叛甚至消解,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要的话语。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看穿了在爱国和正义的旗帜下大发横财的资本家和争权夺利的军官的本质,因此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具体而实际的目标:不是为国捐躯,不是为理想和信念而牺牲奋斗,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因为抛开一切诱人的物质,空洞的口号和骗人的把戏,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而这也正是“反英雄”的主人公代表所有面临生存困境的现代人发出的最有力的生存宣言。约塞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一位勇于争取自己生存权利的斗士,一位存在主义的英雄。当约塞连领略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奥妙,参透了战争的荒诞和自身命运的可怕和可笑后,他并不像卡夫卡笔下的人物那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像加缪的局外人那样听其自然,一种美国牛仔式的品性和风格决定了他最终选择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上尉的方式,逃离战争。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约塞连不仅认识到世界的疯狂,而且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分表明了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他“不是在积极的进取中表现出超出凡人的豪迈气概和无畏精神,而是在厌世的逃遁中显露出非同寻常的聪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刘才林77)从中,人们可以再次感受到美国传统文学中主人公所具备的那种旺盛的生命状态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杜威的实用主义给了美国人实际和讲求功效的头脑,那么美国人的身体则来自西部牛仔的生命形态,蓬勃旺盛,无拘无束,像纯真的孩子一样凭自己的感观去了解世界。随着文明的进展,美国人务实的头脑逐渐主宰了他们自由的身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生命却越来越退化,人的精神也越来越麻木冷漠。最后,约塞连只能选择逃往瑞典以告别战争,告别极其僵化了的官僚机构和社会机构。也就是说,为了保存生命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将自己从高度文明化了的都市和文明世界放逐出去,才能去追寻丧失已久的纯真和快乐。也许海勒选择距拿破仑被放逐的厄尔巴岛作为虚构的皮亚诺萨岛的近邻正有此意。二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会引起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是约塞连,这个自不必多言。全书的几十个人物,以某一个人物为每一章的主要线索,而约塞连却几乎在每一章中都频繁出现;而另一个就是作者尤为关注的人物--伙食管理员米洛,海勒不惜笔墨,用三章的篇幅向读者展现了米洛的面目。
约塞连代表着一种个人主义的--脆弱的、敏感的、神经质的欧美人文主义精神,他最终选择了从可怕的战场上逃出来。在这一点上,他是真正的英雄。而米洛则是“另类的英雄”,他俩可谓是心心相通,因为“他们都信仰一种自身利益至上的伦理观。”(莫里斯•迪克斯坦 107)所不同的是,约塞连顾及的是自己的生命,而米洛顾及的则是自己的生意。他在军队中虽然地位卑微,但是他却在敌我双方找到了共同点--利益,并且挥洒自如地遥控和指挥了这场战争。
米洛在资本主义这个金钱社会里可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物。他从一名地位卑微的中尉飞行员,当上了飞行大队的食堂管理员,以改善食堂管理和伙食为由,将这场与法西斯德国进行的正义战争变成其个人发财致富的大好机遇。作为恶性膨胀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极端化的代表人物,米洛似乎既精明又荒唐。他掌管了一个飞行队,穿梭于世界各地,大搞投机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他从事黑市买卖,把自己的经营扩大到全世界。他建立了一个出色的联营机构“辛迪加”,从将军到普通士兵都是这个机构的股东,大队所属的每一个食堂都拨出一架飞机和一个驾驶员供他使用。于是米洛的飞机从各处飞来,驱逐机、轰炸机、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在大队机场降落。机身上涂着各个飞行中队的队徽,象征着勇敢、力量、正义、真理、荣誉和爱国精神的飞机从四面八方运来波兰的香肠、马耳他的鸡蛋、西西里的苏格兰威士忌。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的黑市交易集团成了一种不断膨胀的、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邪恶力量。而这种毫无逻辑依据、肆意夸张的描述,一下子将世界公然置于荒诞的背景之中。而这种情形也会令人在恐惧中发现,战争只不过是人类物质欲望和利益冲突的表面化、激烈化和白热化。
在米洛心目中,追求物质利益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也是勿庸置疑的人生真谛。在一个由军事官僚和垄断大亨所组成的最高统治集团里,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私有制和利益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个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也理应是合法且不可侵犯的。他的这种逻辑正好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一致,因此在这样一个由军规统治的世界里,米洛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军规实际上也就起着保护伞的作用。他成了权势和金钱的象征,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凯旋式的欢迎,米洛俨然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崇拜的偶像、救世主、大英雄。这种漫画式的放大夸张增强了米洛荒诞滑稽的程度,暗示了统治集团的首脑不过是米洛一类的骗子而已。结论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从语言、结构等方面反传统的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中不见以往具有传统价值的英雄人物,所描写的都是些反叛“传统英雄”的人物形象。作者以辛辣的幽默笔触,刻画了两类英雄。从作者的描述来看,米洛才是一位极具西方现实主义精神的人物,在战争中他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以游戏化的方式彻底消解了战争的严肃主题意义,凸显了某种不可理解的异化力量对人类命运的制约。如果说约塞连代表着人文与传统,米洛则代表着科技与现代。而这两类不同的东西在作品中都被海勒无情冰冷的讽刺所淹没。“英雄”这一厚重的理念,在对人生与生命无奈地苦笑与挣扎中化为乌有。正是通过这两类不同“英雄”形象的塑造,海勒完成了对传统“英雄”的解构。
参考文献:
[1]刘才林:《荒诞世界里的清醒者与反抗者—试析尤索林》,载武陵学刊,1995年4月。
[2]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3]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邹惠玲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年。
[4]Doskow. Minna:“The Night Journey in Catch-22”,i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Press,1973,p. 192。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反英雄;约塞连;米洛;消解
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同时也解构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后现代是个福柯、德里达解构主义称雄的时代,解构主义似乎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切原型和母题理论,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源泉。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还在追求主体永恒的存在,而后现代主义则宣称不再思考人的生存和毁灭,所谓的“永恒”也只是人为的话语结构。人的主体性的消灭正是混乱、无序的世界所致,人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一切都在变动之中,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意义缺失,价值虚无,世界也变得无法解释。人在这种语境中放弃了对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在后现代小说中表现为“反英雄”或者是另类的“英雄”。一
传统的英雄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有两种英雄模式贯穿于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种是以自己的行为击败对手的征服型英雄,另一种是以自己的殉难行为祭奠理想与价值的殉难型英雄,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悲壮的性格,也都是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而海勒作品中的主人公约塞连所背离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使小说的主调产生了一种深刻无比的不和谐音,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和谐音强化了喜剧性的滑稽和幽默。海勒在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对传统“英雄”的解构。
约塞连属于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人物,但却深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他的“反英雄”行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约塞连最初参战的行为看,他是个正直、诚实,且富有爱国心,有理想的血性男子。在最初的战斗中就表现得非常勇敢。在弗拉拉战役中,他曾“很勇敢”地率领六架飞机去轰炸前六天九次轰炸都未炸毁的桥梁。其他5名轰炸员不但没有命中目标,还葬送了所有机组人员的性命,而只有约塞连在周围没有其他飞机作掩护、牵制敌人高射炮火的情况下,大胆投了弹,炸毁了桥梁,完成了任务。他因此被提升为上尉,获得一枚勋章。
可后来,在进行勇敢、正直、诚实和爱国宣传的背后,约塞连看到的真相使他大失所望:他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要么你拥护我们,要么就反对你的国家”;看到的是军用收音机上象征勇敢、正义、真理和爱国的标志被涂掉后刻上了米洛公司的标志。以及写着“凡有利于联合公司就有利于国家”的油印说明书。这一切使约塞连痛切地感到,他对战争的贡献,不过是帮助这些所谓的英雄获得成功,替这些人升官发财卖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十分愚蠢。于是,约塞连千方百计地争取“活下去”。为了避免在再增加的飞行任务中被打死,在授奖大会上,别人穿得整整齐齐,他竟光着屁股站在队列里。他敢如此自我表现,表明他内心深处不甘心被控制得服服贴贴。他经常装病、装疯,申请停止飞行。为了获得停飞批准,约塞连公开反抗,甚至企图同多布斯密谋杀掉卡思卡特。
约塞连临阵脱逃,不是真的怕死。在这貌似胆小懦弱,乃至近于荒诞的行为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因素。实际上,约塞连从斯诺登的惨死中得以破译斯洛登的秘密,那就是“人是物质”,“精神去了,人也就一文不值”。此时的约塞连终于认识到人“除了只是生存外,还应该具有某种精神、某种品质”。(Minna•Doskow 192)
约塞连的种种行为与传统英雄的概念大相径庭。在他身上,传统程式化英雄的概念被背叛甚至消解,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要的话语。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看穿了在爱国和正义的旗帜下大发横财的资本家和争权夺利的军官的本质,因此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具体而实际的目标:不是为国捐躯,不是为理想和信念而牺牲奋斗,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因为抛开一切诱人的物质,空洞的口号和骗人的把戏,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而这也正是“反英雄”的主人公代表所有面临生存困境的现代人发出的最有力的生存宣言。约塞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是一位勇于争取自己生存权利的斗士,一位存在主义的英雄。当约塞连领略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奥妙,参透了战争的荒诞和自身命运的可怕和可笑后,他并不像卡夫卡笔下的人物那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像加缪的局外人那样听其自然,一种美国牛仔式的品性和风格决定了他最终选择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上尉的方式,逃离战争。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约塞连不仅认识到世界的疯狂,而且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分表明了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他“不是在积极的进取中表现出超出凡人的豪迈气概和无畏精神,而是在厌世的逃遁中显露出非同寻常的聪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刘才林77)从中,人们可以再次感受到美国传统文学中主人公所具备的那种旺盛的生命状态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杜威的实用主义给了美国人实际和讲求功效的头脑,那么美国人的身体则来自西部牛仔的生命形态,蓬勃旺盛,无拘无束,像纯真的孩子一样凭自己的感观去了解世界。随着文明的进展,美国人务实的头脑逐渐主宰了他们自由的身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生命却越来越退化,人的精神也越来越麻木冷漠。最后,约塞连只能选择逃往瑞典以告别战争,告别极其僵化了的官僚机构和社会机构。也就是说,为了保存生命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将自己从高度文明化了的都市和文明世界放逐出去,才能去追寻丧失已久的纯真和快乐。也许海勒选择距拿破仑被放逐的厄尔巴岛作为虚构的皮亚诺萨岛的近邻正有此意。二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会引起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是约塞连,这个自不必多言。全书的几十个人物,以某一个人物为每一章的主要线索,而约塞连却几乎在每一章中都频繁出现;而另一个就是作者尤为关注的人物--伙食管理员米洛,海勒不惜笔墨,用三章的篇幅向读者展现了米洛的面目。
约塞连代表着一种个人主义的--脆弱的、敏感的、神经质的欧美人文主义精神,他最终选择了从可怕的战场上逃出来。在这一点上,他是真正的英雄。而米洛则是“另类的英雄”,他俩可谓是心心相通,因为“他们都信仰一种自身利益至上的伦理观。”(莫里斯•迪克斯坦 107)所不同的是,约塞连顾及的是自己的生命,而米洛顾及的则是自己的生意。他在军队中虽然地位卑微,但是他却在敌我双方找到了共同点--利益,并且挥洒自如地遥控和指挥了这场战争。
米洛在资本主义这个金钱社会里可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物。他从一名地位卑微的中尉飞行员,当上了飞行大队的食堂管理员,以改善食堂管理和伙食为由,将这场与法西斯德国进行的正义战争变成其个人发财致富的大好机遇。作为恶性膨胀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极端化的代表人物,米洛似乎既精明又荒唐。他掌管了一个飞行队,穿梭于世界各地,大搞投机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他从事黑市买卖,把自己的经营扩大到全世界。他建立了一个出色的联营机构“辛迪加”,从将军到普通士兵都是这个机构的股东,大队所属的每一个食堂都拨出一架飞机和一个驾驶员供他使用。于是米洛的飞机从各处飞来,驱逐机、轰炸机、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在大队机场降落。机身上涂着各个飞行中队的队徽,象征着勇敢、力量、正义、真理、荣誉和爱国精神的飞机从四面八方运来波兰的香肠、马耳他的鸡蛋、西西里的苏格兰威士忌。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的黑市交易集团成了一种不断膨胀的、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邪恶力量。而这种毫无逻辑依据、肆意夸张的描述,一下子将世界公然置于荒诞的背景之中。而这种情形也会令人在恐惧中发现,战争只不过是人类物质欲望和利益冲突的表面化、激烈化和白热化。
在米洛心目中,追求物质利益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也是勿庸置疑的人生真谛。在一个由军事官僚和垄断大亨所组成的最高统治集团里,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私有制和利益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个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也理应是合法且不可侵犯的。他的这种逻辑正好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一致,因此在这样一个由军规统治的世界里,米洛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军规实际上也就起着保护伞的作用。他成了权势和金钱的象征,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凯旋式的欢迎,米洛俨然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崇拜的偶像、救世主、大英雄。这种漫画式的放大夸张增强了米洛荒诞滑稽的程度,暗示了统治集团的首脑不过是米洛一类的骗子而已。结论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从语言、结构等方面反传统的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中不见以往具有传统价值的英雄人物,所描写的都是些反叛“传统英雄”的人物形象。作者以辛辣的幽默笔触,刻画了两类英雄。从作者的描述来看,米洛才是一位极具西方现实主义精神的人物,在战争中他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以游戏化的方式彻底消解了战争的严肃主题意义,凸显了某种不可理解的异化力量对人类命运的制约。如果说约塞连代表着人文与传统,米洛则代表着科技与现代。而这两类不同的东西在作品中都被海勒无情冰冷的讽刺所淹没。“英雄”这一厚重的理念,在对人生与生命无奈地苦笑与挣扎中化为乌有。正是通过这两类不同“英雄”形象的塑造,海勒完成了对传统“英雄”的解构。
参考文献:
[1]刘才林:《荒诞世界里的清醒者与反抗者—试析尤索林》,载武陵学刊,1995年4月。
[2]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3]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邹惠玲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年。
[4]Doskow. Minna:“The Night Journey in Catch-22”,i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Press,1973,p.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