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学习中的基础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重要载体。语文学习中有非常多包涵优秀文化历史的课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修养。本文旨在探究目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从而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91
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帮助学生提升人文修养,塑造精神世界。所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挖掘,还契合了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需求。下面,笔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浅谈几点见解。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虽然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但开展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还是偏低。首先,由于课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较为片面,要更好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拓展许多相关的知识与内容。但目前小学语文学习重点更加偏向于课本,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的内容较少且不全面,导致很多课文虽然与传统文化相关,但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其次,目前语文学习的整体方向更偏重于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题技能的教育,而降低了语文学习中人文修养教学的整体比重。导致这样局面也是受到了应试教育思维的消极影响,使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更加偏重于考试的分数。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品质、性格的培养重视程度偏低,虽然有像传统文化这样积极的载体,但在语文学习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习中一项基础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伴随课文教学进行简要的说明,很少会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门的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丰富的理解与共鸣,无法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学生先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然后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最后将其中精华的部分内化到自己身上。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需要专门的教育规划与教育方式,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对学生做最表面、最简单的讲解,并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上文可以了解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更加偏向于课本,以课本为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拓展补充的知识非常少。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较为枯燥沉闷,难以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丰富,不能满足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整体需要。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开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添人文修养,还能积极联系到生活实际,产生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除此之外,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门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并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从长远来看,还能对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符合语文学习核心素养中人文修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成绩而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能力不單指在这一科目学习当中获取的知识,更包括相关的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而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素养包括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内容、对文章的情感理解、阅读写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态度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完善的价值观等。拥有了这些素养,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水平与能力。而将这些素养加以总结与归纳,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描述为两个内容,即语言能力与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在语文学习当中非常重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品质性格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学生的人格、三观进行塑造,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而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有效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培养的内容正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需要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一)立足课程资源,挖掘课文内涵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于课文的学习,因为传统文化往往是课文学习内容中的一个分支,在课文的学习上加入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悟更加丰富,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要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并且积极联系实际,带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小学课本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很多课文是古诗与文言文,如小学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的是重阳节纪念亲人的内容。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为什么要过重阳节?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很少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主进行拓展学习,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现实意义、演变过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除此之外,古诗、文言文学习中的作者也非常有学习认识的必要。如诗人中的唐宋八大家,在语文课本上都是常见人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反复遇到。而这些诗人身上也有着可贵的品质与非常高的文化造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累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 (二)将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中最基础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字词教学时没有深入挖掘字词的历史与内涵,但字词学习也可以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一些汉字往往在历史中经历过演变更新,最终变成现在我们运用的样子。了解汉字的历史也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可以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历史可以得知大部分汉字在古时候都通过画画的形式记录,画的内容与字的含义有关,进而一步步简化变形。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吸引学生思考,如“你知道汉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吗?”“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随后对学生进行讲解分享。在了解汉字历史后,再深入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例如“孝”这个字,“孝”可以看作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结合起来就是当人老了过后,需要依靠子女,子女是老人最好的支撑者。这样的解释与孝的本义也是非常契合的。孝的精神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因为我们作为子女正是父母老去后最好的支持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具有良好品德的字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一些良好的品德,并通过对汉字的学习来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与意义,都是对传统文化积累的良好方式。
(三)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开展更加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对自身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在学习三年级《元日》这篇古诗时,这篇古诗主要描绘的是春节相关的场景,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自己对春节的认识,如自己家中是如何度过春节的、春节有哪些习俗与活动等,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照片、写作等方式,交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优势在于可以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当中,可以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学生进行分享完毕后,再由教师系统介绍春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过程,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就会更具有参与感与好奇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要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式的进行学习,调动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由于传统文化并不是语文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历史结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理解,才能更好地参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并且潜移默化学习其中优秀的精神,塑造自身的性格。所以,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精神世界的塑造与情感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很多学生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分析难以切实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勤劳。因此,教师在课堂讲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你认为农民在劳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做些什么?”“你觉得在田地中劳作一天需要多少时间?”通过提问将学生代入古诗相关的情境中。而小学生自身阅历、经验较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带有主观性与不全面性,这时教师结合古诗再配以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多方面展示农民劳作一天的情景,可以与学生自身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产生强烈的对比,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能体会到古诗的内涵,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不辞辛劳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中需要重点学习与理解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學生需要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还可以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鉴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实际表现,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与改善,带给学生更高质量的语文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姚彩霞.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5).
[2]杨洪鹏,赵志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策略——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20(23).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91
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帮助学生提升人文修养,塑造精神世界。所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挖掘,还契合了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需求。下面,笔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浅谈几点见解。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虽然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但开展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还是偏低。首先,由于课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较为片面,要更好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拓展许多相关的知识与内容。但目前小学语文学习重点更加偏向于课本,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的内容较少且不全面,导致很多课文虽然与传统文化相关,但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其次,目前语文学习的整体方向更偏重于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题技能的教育,而降低了语文学习中人文修养教学的整体比重。导致这样局面也是受到了应试教育思维的消极影响,使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更加偏重于考试的分数。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品质、性格的培养重视程度偏低,虽然有像传统文化这样积极的载体,但在语文学习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习中一项基础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伴随课文教学进行简要的说明,很少会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门的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丰富的理解与共鸣,无法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学生先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然后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最后将其中精华的部分内化到自己身上。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需要专门的教育规划与教育方式,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对学生做最表面、最简单的讲解,并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上文可以了解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更加偏向于课本,以课本为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拓展补充的知识非常少。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较为枯燥沉闷,难以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丰富,不能满足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整体需要。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开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添人文修养,还能积极联系到生活实际,产生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除此之外,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门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并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从长远来看,还能对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符合语文学习核心素养中人文修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成绩而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能力不單指在这一科目学习当中获取的知识,更包括相关的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而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素养包括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内容、对文章的情感理解、阅读写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态度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完善的价值观等。拥有了这些素养,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水平与能力。而将这些素养加以总结与归纳,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描述为两个内容,即语言能力与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在语文学习当中非常重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品质性格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学生的人格、三观进行塑造,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而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有效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培养的内容正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需要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一)立足课程资源,挖掘课文内涵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于课文的学习,因为传统文化往往是课文学习内容中的一个分支,在课文的学习上加入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悟更加丰富,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要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并且积极联系实际,带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小学课本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很多课文是古诗与文言文,如小学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的是重阳节纪念亲人的内容。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为什么要过重阳节?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很少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主进行拓展学习,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现实意义、演变过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除此之外,古诗、文言文学习中的作者也非常有学习认识的必要。如诗人中的唐宋八大家,在语文课本上都是常见人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反复遇到。而这些诗人身上也有着可贵的品质与非常高的文化造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累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 (二)将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中最基础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字词教学时没有深入挖掘字词的历史与内涵,但字词学习也可以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一些汉字往往在历史中经历过演变更新,最终变成现在我们运用的样子。了解汉字的历史也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可以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历史可以得知大部分汉字在古时候都通过画画的形式记录,画的内容与字的含义有关,进而一步步简化变形。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吸引学生思考,如“你知道汉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吗?”“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随后对学生进行讲解分享。在了解汉字历史后,再深入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例如“孝”这个字,“孝”可以看作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结合起来就是当人老了过后,需要依靠子女,子女是老人最好的支撑者。这样的解释与孝的本义也是非常契合的。孝的精神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因为我们作为子女正是父母老去后最好的支持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具有良好品德的字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一些良好的品德,并通过对汉字的学习来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与意义,都是对传统文化积累的良好方式。
(三)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开展更加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对自身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在学习三年级《元日》这篇古诗时,这篇古诗主要描绘的是春节相关的场景,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自己对春节的认识,如自己家中是如何度过春节的、春节有哪些习俗与活动等,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照片、写作等方式,交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优势在于可以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当中,可以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学生进行分享完毕后,再由教师系统介绍春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过程,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就会更具有参与感与好奇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要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式的进行学习,调动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由于传统文化并不是语文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历史结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理解,才能更好地参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并且潜移默化学习其中优秀的精神,塑造自身的性格。所以,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精神世界的塑造与情感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很多学生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分析难以切实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勤劳。因此,教师在课堂讲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你认为农民在劳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做些什么?”“你觉得在田地中劳作一天需要多少时间?”通过提问将学生代入古诗相关的情境中。而小学生自身阅历、经验较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带有主观性与不全面性,这时教师结合古诗再配以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多方面展示农民劳作一天的情景,可以与学生自身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产生强烈的对比,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能体会到古诗的内涵,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不辞辛劳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中需要重点学习与理解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學生需要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还可以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鉴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实际表现,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与改善,带给学生更高质量的语文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姚彩霞.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5).
[2]杨洪鹏,赵志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策略——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