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共鸣与情感的共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感知;共感联觉
  感觉是大脑在刺激作用下对身体各感官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我们身体的表面;另一类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肌肉、呼吸道等。同一类感觉中的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或兴奋并扩散到另一感官的体验,我们称之为共感;而第一类感觉通道受到外界的刺激并引起第二类感觉通道的体验,这种现象叫联觉。如听到振奋人心的音乐时,我们不禁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这一过程既有听觉享受,又有动觉体验。
  共感联觉,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当刺激一种感官时,它会自动地反馈并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感官通道,这是一种能够跨越单一感官知觉的非凡体验,是感觉经验的组合;同时,这又是超越这两类感觉之外的另一种感觉。将艺术的表达方式融会贯通,以听觉感官为基础,强调身体参与、互动,充分发挥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的联动,让体验者不仅仅用一种方式来感受音乐,便可称为多感觉的联动。
  体验幸福要以审美素养为基础,而我们的审美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人的感性素养。通过共感联觉的审美效应,可以把感受音乐变成一种感受幸福的方式,让人在叩击心灵的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一、共感联觉的审美功能
  (一)人类的刚需
  音乐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产物。有研究表明,出生后6~8个月的婴儿就会产生音乐审美需求。以笔者儿子的成长经历为例,当他只有8个月的时候,每次哭闹,笔者只要唱欢快的歌曲,他便会停止哭闹,并和笔者一起随着音律舞动小手,并且还会自觉地跟着节拍点头。当笔者停下歌声,他随即又哭闹起来,再唱,他马上又把小手舞起来。而当他12个月的时候,笔者又发现一件更好玩的事情:每当笔者深情地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的脸上马上会转为哭泣的表情;当笔者唱起《数鸭子》这首欢快的歌曲时,他会兴奋地眯着眼睛,举起手和笔者一起互动。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学者格雷格·鄧恩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听音乐时,大脑的各个区域会开始有触动;当你演奏音乐之时,这个触动开始越来越多;当你创造音乐时,触动就像焰火一样喷射出来。所以,音乐对大脑各个功能区域的作用比别的单一的学科要更加全面,因为运用到的感官区域特别多。如演奏钢琴,既要用眼睛看乐谱(视觉),又要用耳朵听琴声(听觉),双手还要弹琴(触觉和动觉),嘴巴还要唱音符(动觉),且脚还要踩踏板(触觉、动觉)。这一过程表明演奏者整个大脑的各个功能区域都在活动,这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记忆力、专注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行为能力以及音乐的情绪控制力等。因此,共感联觉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二)人类的本能
  人在通过音乐感受进行学习与创作时,会本能地通过胼胝体将左右脑连接起来,使得大脑更好地发育。大脑有左右两个皮质层,分别掌管着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顶叶主要负责人的触觉、味觉等,颞叶主要处理听觉、记忆和情感信息,枕叶主要负责视觉,额叶负责管理思维、个体需求等。人的大脑皮层是由一个个神经元细胞构成的。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就是看其大脑神经元细胞的联结是否丰富。当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人的神经元细胞会自动开始触动。通过音乐对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刺激,将触觉、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联结,能够更好地促进人脑发育。大家都知道,儿童在长身高的时候,要多运动,增长骨骼肌肉。那么,当大脑发育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答案是学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创造。创造需要动脑,不仅要把学习的知识吸收进去,还要把学到的知识经过思考消化再反馈出来,这是大脑最高级别的调动。这个过程会不断刺激大脑,促进神经元细胞触动、联结、生长。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听到摇滚音乐响起,整个人就会立刻兴奋、心潮澎湃;听到柔美而典雅的音乐,马上会安静、轻松下来。可见,共感联觉不仅是人的基本需要,更是人的生理本能。
  二、共感联觉的审美特性
  (一)官能性——声音先于符号
  有研究表明,胎儿在15周~20周就开始发育听力,大约24 周~28周可以听见一些声音,但那时还在发育期,所以听得不是很清楚。往后,随着听力器官逐渐发育,出生后的婴儿虽然看不见,但是听得到。当杆状细胞开始凸显,先看到黑白,接着,细胞慢慢开始发育,会感受到色彩。由此可见,先耳聪后目明,故基于共感联觉的教学应以听觉感官为核心,经由音乐刺激大脑各机能,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官的感觉经验,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换,但核心基础不变。
  (二)实践性——感知先于认知
  美国音乐教育家爱里奥特曾说:“对儿童来说,游戏本身即是一种学习,将游戏运用于音乐教育中,能让音乐学习不再枯燥沉闷,使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之下,快乐自信地学习音乐。”通过游戏的学习,学生的印象最深刻,因为那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游戏带入课堂,和学生一起玩,让学生多感觉联动,让学习游戏化,让教学多元化。
  (三)参与性——体验先于发现
  儿童自由自在地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的官能享受,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感觉经验。因此,让儿童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会激发其自觉深入探索音乐审美的灵感。这样的过程实际上给了儿童最好的礼物,那便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学习、运用、创造。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乏味、沉闷,因为他们一直在不断地体验、思考,而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的想法,体验教师的体验。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四)创造性——探索先于反思
  儿童天生喜欢探索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通过课堂中多感官联动、交互和沉浸式的体验,学生会主动探索,发现新鲜事物,收获新的体验,从而增进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邀请学生去探索、创造,然后引导他们在小组、集体中分享并反思自己的成果。教学应遵循从感知到体验,再从认知到理解,最后由反思到创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发展即兴创造能力并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由此,学生的学习会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与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三、基于共感联觉的音乐教学
  我们常说,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可是他们在看动画、玩手机的时候,为什么能如此专注?这不禁引人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保持注意力。其实,学习并不一定都是枯燥的,关键是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
  (一)巧用音乐形态:点和线
  音乐的形态有强、弱、高、低、快、慢、长、短、连、断……从本质上说,这些基本元素从古至今都未改变,变化的只是它们的形态。
  1. 形态各异的点。
  点是指单个音符。每个音符都有自己的情感:开心、兴奋、悲伤……如果音符都一个样,那么演奏的音乐就会很相似,缺少灵动。于是,作曲家要努力让同一个音符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让欣赏者感受到的点更加丰富多彩。
  玩转力度变化。图1中的点,大小一样,均匀排列。很明显,它们呈现的音乐强弱是一致的。图2中的点有大有小,说明音乐的力度有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点来引导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音乐,不同的强弱对比。反之,亦可在听到有力度变化的音乐时,用形态不同的点来表现。
  玩转长短节奏。比如四个点表示一样的时值节奏,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食物来念?生日蛋糕、红烧牛肉;三个字:汉堡包、冰激凌;两个字:饼干、比萨;一个字:糖、面等(见下页图3)。这些有趣的音乐节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朗朗上口,非常易学。
  玩转和声织体。当学生都熟悉了这些有趣的节奏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展分组游戏。比如:一边负责叫卖一个字的食物,另一边负责大声说两个字的节奏。于是二声部的节奏练习就组成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简单的音高、强弱变化。此时,叠加的层次就会显得非常有和声感。
  2. 千变万化的线。
  将千万个点串联起来,就变成了线。在音乐中,我们称一条条线为乐句,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乐段。这些线条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当千变万化的线条组成了有音乐性的乐句时,音乐的旋律线也就随即产生。
  玩转旋律高低。音乐作品都由高高低低的音符组成。当同音进行时,我们就会看到图4中的直线行径。当我们把有高有低的音符,用线连起来后,就会出现图4中有起有伏的旋律线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带着学生一起用“呜”哼鸣,沿着不同的线条,创造出完全不一样的乐句。
  玩转长短节奏及和声。“XX X”和“X XX”是很多学生经常会混淆的两个节奏,特别是低年级。针对这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这些童谣式的念白,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非常好玩有趣,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再如:不同颜色、长短的线条可以这样玩(见图5):师生合作,教师先用第一、三行线条作第一声部,唱“呜”,学生用二、四行线条作第二声部,唱“哈”。当师生同时哼鸣,我们就会听到两个声部的叠加。这样的教学,要比直接让学生自己看着音符学唱更有趣味性。
  玩转旋律高低、速度快慢。运用人声,带着学生用“呜”哼鸣,一条旋律线条就出现了。随着它的高低起伏、疏密节奏,可以哼出有音律变化和快慢不同的“呜”。当然,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运用到音乐欣赏中,依据这些千变万化的线来表现作品中的旋律变化。
  (二)当点遇到线——玩转共感联觉体验
  1. 将抽象的音符,变成有趣的音画。
  共感联觉体验的核心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学生画音符,而是先让学生用耳朵听,然后再用点和线表现音乐。当点比较密集时,便代表这里听到的音乐又短又快;当线条画长的时候,即代表这里的声音是长和连贯的。这样的活动,会让儿童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
  再来看,当点、线、休止符,上了五线谱之后,又会呈现怎样的音乐呢?这时音高、旋律、乐句就出现了(见下页图6)。如果我们把乐谱用图谱表示,就变成了一幅可视的音画。学生会觉得在读谱的时候非常好玩,同时对音乐的形态也会概念化。
  将音乐进行视觉化处理,是最常见的共感体验。此时,音乐审美过程可以转化为音画欣赏过程,听觉体验可以转化为视觉体验。这一过程能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此还能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审美能力。
  2. 将抽象的音符,变成好玩的律动。
  身体律动是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体现着“此时此刻”的情绪,并与一个人的共感联觉体验紧密相关。因此,儿童可以通过身体律动感知自己作为能动性的、感性的,且处于思考状态的个体而存在,我动故我在,我在故我动。在欣赏音乐《星星波尔卡》时,有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起了快乐的身体律动。这是一首三段体的乐曲。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A段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左右踏节奏,B段的时候学生听出了变化,要求往中心点先进再退,当听到XX X节奏反复出现的时候,便是进入了C部分,大家自觉地利用身体,有的互相击掌,有的拍手拍腿,玩得不亦乐乎。接着教师给这首音乐又设计了一个手指操,在XX X节奏出现的时候,特别强调手指的律动。反复聆听律动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体验,使他们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音乐节拍里。
  3. 将抽象的音符,变成生动的乐器。
  还是以点、线为例,当加入节奏乐器后,我们会听到音乐是有层次的,声部是堆叠上来的。
  如图7,第一条表现的音乐形态应该是相同的节拍,均匀的节奏、一样的强弱、不变的音高,我们可以选用响板或双响筒;第二条直线应该是想表现一个长音,我们可以用碰铃、木琴敲击,甚至用人声唱一个音高并用延音来表现;第三个音乐形态,明显有了强弱变化;第四个高低起伏的线条,我们可以带学生玩一个声音游戏,用“呜”哼鸣表现音的高低变化;第五个、第六个图谱所表现的音乐形态明显较上面四个更为丰富,有强弱变化,有音律的起伏,还有节奏的改变。对此,线条出现的地方还可以加入发出高低连贯声音的乐器,如竖笛,而点状的我们可以用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木鱼等。带学生玩这样的声音游戏,笔者认为,没有一个学生会抗拒。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逐渐了解音乐的特性,并激发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要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结合,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借助共感联觉体验,可以让儿童自由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们被培养了听、唱、奏、讀、写、动、创、赏等这么多审美能力之后,慢慢就会形成一种鉴赏能力,会喜欢探索一些新的事物,会主动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其他文献
“兰妮的‘甜蜜十六岁’晚会明明办得很成功,她却说她不满意,还说她后悔要大家穿晚礼服去。”你晚餐时抱怨。过了会儿,你又歪着头说,你有些怀疑会不会因为当天你太漂亮,好多人赞美你,使兰妮吃醋了。  我也记得那天晚上你回家,一进门就说好多人夸你漂亮,尤其兰妮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还偷偷用中文说“看!这丫头又高又美。”你回头笑,对他们说谢谢。他们先一怔,接着说“原来你也会听一点中文。”你则得意地说:“不是一点,
2006年我市中考有一道语文试题:“在淮安市繁华的商业中心淮海广场上,有一座名为江淮明珠,的球形雕塑。这座雕塑体现了淮安的区域特点,是淮安城区的一大景观。最近,有人建议用周恩来总理塑像代替这座雕塑,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对这一建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某报记者采访了你。”  可以说这是一道很好的试题。一是所提供的“问题”是情境的、真实的,能够考察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问题来自于学生
“滴滴滴……”,群消息图像在我的企鹅号上闪烁。咦?怎么是这个群—— “游学台湾”?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蔡佩吟老师留言:“恭喜许扬的钱包找到了。我会拜托目前在文大交换的学生带回海南大学,转交给许扬同学。”原来,许扬的钱包落在了“九族文化村”主题公园的5D电影院的座位缝隙中,估计是5D电影太刺激,钱包被吓出了主人的口袋,无人发现。很久以后,一名同样被吓掉东西的台湾游客在拾东西时,发现了这只钱包,交给管
编者按: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好老师没有标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彪悍、幽默的好老师。谨以此文祝我们的老师节日快乐!    邂逅红鼻子  高二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开始分文理班,而我被分到了理科一班。阿伏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开学第一堂课,同学们都显得异常兴奋。急促的铃声对于聊得热火朝天的我们来说不过只是在干涸的土地上洒下一小瓢水,毫无作用。在大伙“意犹未尽”的交谈声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了。这位老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巨作,也留下了一句告诫——“说真话”。  巴金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说真话”就是说自己心里想讲的话,说自己相信的话。这本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时候又很难。老实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巴金在“文革”后,出于反思那个“假话横行的年代”而写的《随想录》,并没有对“文革”的根源做足够直接和深刻的揭示,但巴金反省了仓己,反省了那个年代,点名批评了一
【摘 要】新时期学校应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山水教育”理念:围绕“山的稳重 水的灵动”,坚持绿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托社团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生态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育,着力提升精气神,用心用情描绘新时代新学校山高水长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山水教育”;
“班级中的岗位”是我两年前参加海门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竞赛时上的一堂课。回校后,在自己班上又上了一次。时间是真理的试金石。两年时间,我目睹着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日渐增强,感触颇深。现整理如下,以飨同行。  班级中的岗位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班级中岗位的重要性,了解班级中应有哪些岗位。  2.树立为班级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争岗爱岗,争当岗位小
梅子姐姐:  姐姐,我从初一升上初二以来,学习一塌糊涂。无论上什么课,我看似在认真听讲,可我的灵魂好像在四处飘荡总不能安下心来。一看到同学在笑或者在干什么事,我就忍不住被吸引……我听同学说,上课如果分神,可以用自己心中的动力来提醒自己。可我没有什么动力啊!我听别人说,初二是初中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必须认真学习。我是多么地想要静下心来上课听讲,认真学习,可我就是做不到。姐姐,我该怎么办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确的分类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数学中,分类讨论思想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作用。你知道分类讨论思想吗?你了解它的应用吗?看完了本文,你就会对运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心应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2006年4月29日,浙江省某名牌中学2006年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共有133名优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了这所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举行的面试。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该校早在2001年就开始组织自主招生考试。过去在笔试之后就直接确定了录取名单;今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校首次增加了面试。能进入面试的学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