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现代性及其不满》《网络诗歌研究》《新世纪诗歌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理论类一等奖、2013年度“诗探索奖”理论奖、《星星》诗刊2014年度批评家奖、首届“名作欣赏杯”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朋友传来了游子雪松的诗集,告诉我这是诗人生前的遗作。我对游子雪松的诗以往关注不多,只知道这是一位被新冠病毒夺去了生命的诗人,我当时在想,将新冠疫情与诗人之死连在一起,或许不乏某种话题炒作的嫌疑,至于诗人的诗歌,也许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出色。不过,当我集中阅读了游子雪松的诗,我才意识到当时的预判并不正确,他的诗歌品质之纯粹、水准之高,是在很多诗人之上的。尤其是诗人对乡土的歌咏、对乡情的礼赞、对乡愁的书写,将一个钟情于乡村、炽爱着故土、始终不忘亲人与亲情的火热情怀艺术彰显出来。
在游子雪松的诗歌里,有一些关键词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关键词被一个富有情绪浓度和心灵强音的词语所统摄,那就是“乡愁”。围绕乡愁这一心灵衷曲和情感基调,诗人安设了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家乡、故土、故园、村庄、乡音、泥土、岸柳、清风、明月,等等。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某种本源性和共通性思想内涵与情绪色调的语言谱系,将乡土世界里人们安身立命的特定空间和彼此相通的人生记忆加以集中展示。在他的诗歌中徜徉,我们会时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处处感受着乡情的温煦,也为故土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而心旌摇颤,激动不已。
在游子雪松的笔下,故乡常常是朴实无华的,然而这种朴实的质地背后,掩藏不住的是那种深炙人心的亲情和温暖。《村庄》一诗这样写道:
我的村庄背靠西北面朝东南
这和我打工的城市正好一个方向
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托风信子捎回桃红,李白,油菜黄
装扮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村庄
盛夏烈日当空的午后
37度的高温窜上滚烫的脚手架
汗水夹着泪水湿透背心
一股惬意的西北风
送来村庄的凉爽
用手轻轻一剥
里面裹着母亲殷切的叮咛
放在唇边一闻
从里到外溢满村庄特有的泥腥味
飘来湾里清脆的果蔬香
诗人并没有直接铺陈故土上的物、事、人、情,而是以打工之余想起故乡的心理悸动作为一种情绪指引,将自我时刻叨念和牵挂家乡的内心境况恰切地表露出来。诗人用语平实,但字里行间却有滚烫的恋乡之情在汩汩淌流,撩拨着读者的心弦。与现代化都市的喧嚣和拥挤相比,乡村的安宁和静谧或许更显得弥足珍贵。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忙碌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居所和心灵的港湾。这首乡土诗中,诗人对城市的体验是“高温”,是“滚烫”,而一旦有一缕清风吹来,他便直觉般地意识到,这是大自然送来的“乡村的凉爽”。由此可知,乡村的清凉、舒适和芬芳,正是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用以驱趕打工生活的疲劳、驱走城市暂居的不适极为重要的精神药剂。
痴恋故乡的人,其内心深处总是时常萦回着故乡的踪影,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在他的梦里不断现身,无法抹去的故乡记忆常在脑海中影影绰绰,由此催生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乡愁”。在异乡的暂居生活中,乡愁一直在撩拨着诗人的情肠,诗人始终站在乡愁的刃口中,任凭乡愁的冲刷和熬煎:“暮野四合,月的清辉,摇曳/一丝浅浅的谷纹。故乡的河水/宛若思念的镜子/被旧日时光磨白,磨亮/能鉴照世俗人心/有一刻,我伸手一摸/几乎触碰到九月的/凉薄//夜深了,一只蝈蝈的浅吟让村庄愈发寂静/那棵木樨,站在乡愁的伤口上/风,扶着她的影子,投下/数吨黄金的重量。她试着/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来平息我近乡情怯的/心境和打探一个归人的锦衣夜行”(《站在乡愁的刃口上》)。而乡愁的潜滋暗长,贯穿了很多的时间与空间。有时是羁旅在外的时候:“独立寒江。一只迁徙的候鸟,/碰醒。银杏枝头蹲着的雀巢/今晚,羽翼为线,弯月为钩/我固执的垂钓/搁浅在江之头那遥远的乡愁”(《独立寒江》);有时是回家途中,“凡尘和雪野,我与一只狐狸/都在寻觅宿命的归途/只有苍青的松柏 一如既往的站在村口/举着雪亮的灯盏,为我铺排/一路乡愁……”(《归途》);有时,甚至是在家中,“我钟情的燕子呵驮着它的乡愁回来了/屋脊上,晾衣绳上,香椿,刺槐,白杨和春天的枝桠上/像斑斑墨迹,又如点点丹青”(《村庄的怀念》)。《乡愁如雪》一诗,更是将诗人久蓄心中的乡愁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写照:“故乡的小河越走越近/我屏住呼吸,河滩上/刻下我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宛如岁月雕刻的年轮”“去年的那盏红灯笼已经褪色/挂在村舍的屋檐下/像年迈的母亲殷殷地眺望/田野,水渠,村路此刻已无处寻觅/被皑皑的白雪均匀地覆盖/留下白茫茫的乡愁 一直蔓延到天涯”。
在诗人看来,乡愁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浮泛的情感体验,而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更有形状和姿态的,正如故乡的雪一样。
细致想来,诗人以游子雪松作为自己的笔名,这里是隐含着那种渊积在心的深厚的故乡情结的。其实,“游子”与“故乡”往往是一对相互诠释的、互相照亮的汉语词语。因为眷恋故土、深爱家乡,他无法在异地他乡安下身心,便时时以“游子”自命;因为以“游子”自命,他每走一处,心灵空间跃动的都是故乡的踪影,他乡生活的不适反过来又强化了对于故乡的爱恋与情意。乡愁时刻在内心燃烧,炙烤着诗人的精神世界,这已然成为了游子雪松的一种生活常态,而他最后也不得不对此作出妥协和默认:“我不再期盼突然出轨的奇迹/命运之舟已覆水难收/唯一安放青春的香案/仍是那片白云之下魂牵梦绕的/故乡”(《故乡》)。
除了情深意浓的乡愁诗之外,游子雪松也写过一些游历诗和山水诗,如《写意长江》《峡江的四月》《走进一帘雾雨的江南》等。这类题材的诗歌,与当代文坛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热潮是一致的。不过,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其情感世界和精神色调的,还是那种书写故乡、表达乡愁的诗作。 整体来看,游子雪松的诗,常采用近取譬的方式来描摹世界,也就是说,诗人用来作比的物象与被比的本体之间,其差异性并不大,二者之间的相似度极高,这种修辞方式,是与令人感到熟稔与亲和的乡村世界所具有的精神质地同调的。而在营构诗意境界的策略上,诗人并不以设置鼓胀的诗性张力为美学目标,而是让纳入诗中的各个意象彼此显得协调和统一,这样,他的诗歌便体现出某种意境美来。如“夏日的天空是一泓深邃的湖泊/牧童的云水谣从唐朝吟诵至今/妹妹趕一群雪白的羊,一粒一粒/在湖畔捡拾悠悠的过往/她赤脚站在湖里/硕大的镜子背后藏着她的秘密”(《故乡》);“一袭晨风,把阿妹湿漉漉的捶衣声/送得很远。一阵小雨过后,母亲竹篱笆围起的菜地/绽放颤巍巍地欣喜/爬满青苔的小路旁,延地青开口说话/蚯蚓们钻出地面,试图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把大地轻轻撬动/我终于嗅到泥土的气息了/连鸟声和空气里都弥漫/一股泥香”(《泥香》),等等,都营造出一种静谧宁和的氛围,给人身临其境、如沐亲情的艺术享受。
一只荆州乡下的蚊子
九月的末端,寒露还没有结盟
草尖上的那滴晶莹
风一碰就会戳穿它脆弱的思想
夜幕垂下惺忪的睡眼,连晚熟的
稻穗也羞涩的低下头,期待月光下
一场轰轰烈烈的开镰
一只晚秋的蚊子
一只荆州乡下的蚊子
它的一支翅膀已经被秋风折断
在一个叫做观音垱的小镇宾馆
扑向我的身体,吮吸我的血液
看着它饥饿难耐的样子
面对它的叮咬我竟无动于衷
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情油然升腾
想起自已,也曾为生计疲于奔命
我扬起的巴掌,又轻轻的收回
风吹故乡
风吹湖畔的芦苇
芦苇不说话
一些词语弯曲
一些意蕴含蓄而内潋
风吹廖家湾
死去的人躲进墓穴,看活着的人祭奠叩拜
然后在一缕青烟里祈福——
人间和天堂一样平安
风吹故乡
把芦花越吹越白,湾塬越吹越小
风吹故乡
把往事越吹越远
乡情越吹越淡
朋友传来了游子雪松的诗集,告诉我这是诗人生前的遗作。我对游子雪松的诗以往关注不多,只知道这是一位被新冠病毒夺去了生命的诗人,我当时在想,将新冠疫情与诗人之死连在一起,或许不乏某种话题炒作的嫌疑,至于诗人的诗歌,也许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出色。不过,当我集中阅读了游子雪松的诗,我才意识到当时的预判并不正确,他的诗歌品质之纯粹、水准之高,是在很多诗人之上的。尤其是诗人对乡土的歌咏、对乡情的礼赞、对乡愁的书写,将一个钟情于乡村、炽爱着故土、始终不忘亲人与亲情的火热情怀艺术彰显出来。
在游子雪松的诗歌里,有一些关键词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关键词被一个富有情绪浓度和心灵强音的词语所统摄,那就是“乡愁”。围绕乡愁这一心灵衷曲和情感基调,诗人安设了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家乡、故土、故园、村庄、乡音、泥土、岸柳、清风、明月,等等。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某种本源性和共通性思想内涵与情绪色调的语言谱系,将乡土世界里人们安身立命的特定空间和彼此相通的人生记忆加以集中展示。在他的诗歌中徜徉,我们会时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处处感受着乡情的温煦,也为故土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而心旌摇颤,激动不已。
在游子雪松的笔下,故乡常常是朴实无华的,然而这种朴实的质地背后,掩藏不住的是那种深炙人心的亲情和温暖。《村庄》一诗这样写道:
我的村庄背靠西北面朝东南
这和我打工的城市正好一个方向
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托风信子捎回桃红,李白,油菜黄
装扮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村庄
盛夏烈日当空的午后
37度的高温窜上滚烫的脚手架
汗水夹着泪水湿透背心
一股惬意的西北风
送来村庄的凉爽
用手轻轻一剥
里面裹着母亲殷切的叮咛
放在唇边一闻
从里到外溢满村庄特有的泥腥味
飘来湾里清脆的果蔬香
诗人并没有直接铺陈故土上的物、事、人、情,而是以打工之余想起故乡的心理悸动作为一种情绪指引,将自我时刻叨念和牵挂家乡的内心境况恰切地表露出来。诗人用语平实,但字里行间却有滚烫的恋乡之情在汩汩淌流,撩拨着读者的心弦。与现代化都市的喧嚣和拥挤相比,乡村的安宁和静谧或许更显得弥足珍贵。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忙碌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居所和心灵的港湾。这首乡土诗中,诗人对城市的体验是“高温”,是“滚烫”,而一旦有一缕清风吹来,他便直觉般地意识到,这是大自然送来的“乡村的凉爽”。由此可知,乡村的清凉、舒适和芬芳,正是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用以驱趕打工生活的疲劳、驱走城市暂居的不适极为重要的精神药剂。
痴恋故乡的人,其内心深处总是时常萦回着故乡的踪影,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在他的梦里不断现身,无法抹去的故乡记忆常在脑海中影影绰绰,由此催生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乡愁”。在异乡的暂居生活中,乡愁一直在撩拨着诗人的情肠,诗人始终站在乡愁的刃口中,任凭乡愁的冲刷和熬煎:“暮野四合,月的清辉,摇曳/一丝浅浅的谷纹。故乡的河水/宛若思念的镜子/被旧日时光磨白,磨亮/能鉴照世俗人心/有一刻,我伸手一摸/几乎触碰到九月的/凉薄//夜深了,一只蝈蝈的浅吟让村庄愈发寂静/那棵木樨,站在乡愁的伤口上/风,扶着她的影子,投下/数吨黄金的重量。她试着/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来平息我近乡情怯的/心境和打探一个归人的锦衣夜行”(《站在乡愁的刃口上》)。而乡愁的潜滋暗长,贯穿了很多的时间与空间。有时是羁旅在外的时候:“独立寒江。一只迁徙的候鸟,/碰醒。银杏枝头蹲着的雀巢/今晚,羽翼为线,弯月为钩/我固执的垂钓/搁浅在江之头那遥远的乡愁”(《独立寒江》);有时是回家途中,“凡尘和雪野,我与一只狐狸/都在寻觅宿命的归途/只有苍青的松柏 一如既往的站在村口/举着雪亮的灯盏,为我铺排/一路乡愁……”(《归途》);有时,甚至是在家中,“我钟情的燕子呵驮着它的乡愁回来了/屋脊上,晾衣绳上,香椿,刺槐,白杨和春天的枝桠上/像斑斑墨迹,又如点点丹青”(《村庄的怀念》)。《乡愁如雪》一诗,更是将诗人久蓄心中的乡愁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写照:“故乡的小河越走越近/我屏住呼吸,河滩上/刻下我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宛如岁月雕刻的年轮”“去年的那盏红灯笼已经褪色/挂在村舍的屋檐下/像年迈的母亲殷殷地眺望/田野,水渠,村路此刻已无处寻觅/被皑皑的白雪均匀地覆盖/留下白茫茫的乡愁 一直蔓延到天涯”。
在诗人看来,乡愁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浮泛的情感体验,而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更有形状和姿态的,正如故乡的雪一样。
细致想来,诗人以游子雪松作为自己的笔名,这里是隐含着那种渊积在心的深厚的故乡情结的。其实,“游子”与“故乡”往往是一对相互诠释的、互相照亮的汉语词语。因为眷恋故土、深爱家乡,他无法在异地他乡安下身心,便时时以“游子”自命;因为以“游子”自命,他每走一处,心灵空间跃动的都是故乡的踪影,他乡生活的不适反过来又强化了对于故乡的爱恋与情意。乡愁时刻在内心燃烧,炙烤着诗人的精神世界,这已然成为了游子雪松的一种生活常态,而他最后也不得不对此作出妥协和默认:“我不再期盼突然出轨的奇迹/命运之舟已覆水难收/唯一安放青春的香案/仍是那片白云之下魂牵梦绕的/故乡”(《故乡》)。
除了情深意浓的乡愁诗之外,游子雪松也写过一些游历诗和山水诗,如《写意长江》《峡江的四月》《走进一帘雾雨的江南》等。这类题材的诗歌,与当代文坛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热潮是一致的。不过,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其情感世界和精神色调的,还是那种书写故乡、表达乡愁的诗作。 整体来看,游子雪松的诗,常采用近取譬的方式来描摹世界,也就是说,诗人用来作比的物象与被比的本体之间,其差异性并不大,二者之间的相似度极高,这种修辞方式,是与令人感到熟稔与亲和的乡村世界所具有的精神质地同调的。而在营构诗意境界的策略上,诗人并不以设置鼓胀的诗性张力为美学目标,而是让纳入诗中的各个意象彼此显得协调和统一,这样,他的诗歌便体现出某种意境美来。如“夏日的天空是一泓深邃的湖泊/牧童的云水谣从唐朝吟诵至今/妹妹趕一群雪白的羊,一粒一粒/在湖畔捡拾悠悠的过往/她赤脚站在湖里/硕大的镜子背后藏着她的秘密”(《故乡》);“一袭晨风,把阿妹湿漉漉的捶衣声/送得很远。一阵小雨过后,母亲竹篱笆围起的菜地/绽放颤巍巍地欣喜/爬满青苔的小路旁,延地青开口说话/蚯蚓们钻出地面,试图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把大地轻轻撬动/我终于嗅到泥土的气息了/连鸟声和空气里都弥漫/一股泥香”(《泥香》),等等,都营造出一种静谧宁和的氛围,给人身临其境、如沐亲情的艺术享受。
附:游子雪松诗二首
一只荆州乡下的蚊子
九月的末端,寒露还没有结盟
草尖上的那滴晶莹
风一碰就会戳穿它脆弱的思想
夜幕垂下惺忪的睡眼,连晚熟的
稻穗也羞涩的低下头,期待月光下
一场轰轰烈烈的开镰
一只晚秋的蚊子
一只荆州乡下的蚊子
它的一支翅膀已经被秋风折断
在一个叫做观音垱的小镇宾馆
扑向我的身体,吮吸我的血液
看着它饥饿难耐的样子
面对它的叮咬我竟无动于衷
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情油然升腾
想起自已,也曾为生计疲于奔命
我扬起的巴掌,又轻轻的收回
风吹故乡
风吹湖畔的芦苇
芦苇不说话
一些词语弯曲
一些意蕴含蓄而内潋
风吹廖家湾
死去的人躲进墓穴,看活着的人祭奠叩拜
然后在一缕青烟里祈福——
人间和天堂一样平安
风吹故乡
把芦花越吹越白,湾塬越吹越小
风吹故乡
把往事越吹越远
乡情越吹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