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1 目前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1.1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其教学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1.1.1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1.1.2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1.2 放任自由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習小组间游走。
  1.3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2 要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其分组策略、问题策略的正确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2.1 适时调整分组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2.1.1 自由式: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数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4~6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
  2.1.2 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4人至6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1.3 特殊式:特殊式是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
  2.1.3.1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
  2.1.3.2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
  2.1.3.3 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2.1.3.4 课题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一项新的使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拓展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是课程标准中学习“有用地理”这一理念的有力体现。
  2.2 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2.2.1 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摸棱两可。
  2.2.2 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2.3 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①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②教师要巡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③即使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也要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来保证本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际的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期刊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农村初中学生这种现象更是十分突出,到八年级、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5%~50%,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  1 学困生的成因  1.1 知识的因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努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
期刊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设计和设施时应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氛围的创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巩固
期刊
化学教育中应该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自学)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记忆能力是必要前提,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工具,思维(包括创新)能力是核心。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观察能力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灵
期刊
在初中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學法”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初中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期刊
1 GPS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概述  在石油地质勘探测量中,GPS在近十年来做出突出贡献。GPS动态测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沙漠、山地、海上甚至扩展到部分丛林地区,为我们地球物理勘探的全球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1.1 GPS控制测量。在某种程度上说,物探控制测量的精度决定了物探测量的精度。在物探的控制测量中GPS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石油物探测量中控制网的建立,通过引入工区内外高等级控制点来工区布设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学习兴趣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数学学习成绩往往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存在着明显的正比例。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他们长期的数学学习是绝对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期拋砖引玉。  1 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对老
期刊
无论教学改到哪里,“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永恒的追求。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确立基本的理念。有效的数学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使数学教学“兴趣化、游戏化、生活化”。  1 兴趣化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常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内容枯燥的学科。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我想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了。如,讲“圆锥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在开放的教学中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堂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
期刊
【摘 要】 笔者认为:兴趣源于人的内需。教学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需,继而巧妙拉动内需、精心扩大内需,科学发展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动力功能,推动学生积极探索、全面发展。  【关键词】 引趣 激趣 志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具有足够的能动性。莎士比亚指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笔者从多年的求学到治学,深刻感受:兴趣源于人的内需。教师应在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