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层为何都怕当赫鲁晓夫的接班人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次的选择与放弃,使每个进入赫鲁晓夫视线的人饱受跌宕起伏的折磨。用“接班人”的标准审视,任何缺点都被置于放大镜之下。于是,当年克里姆林宫里流传一句话:“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
  “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提到赫鲁晓夫,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毛泽东独创的那个新词汇——“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毛泽东突如其来说出这一新词汇时,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是一头雾水。当“文革”开始,“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成为刘少奇的代名词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是毛泽东对“接班人”问题的思考。
  具有嘲讽意味的是,曾是赫鲁晓夫极力举荐提拔到党内二把手地位的勃列日涅夫,很快就扮演了第二个“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角色。
  赫鲁晓夫从1953年继任斯大林成为苏共党的领袖,到1964年在10月苏共中央主席团会上,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上演“逼宫戏”赶下台,头尾相衔,始终都陷在毛泽东“一语成谶”的魔圈里。他一生在权力场上的沉浮,演奏出一曲专制主旋律中的“接班人之歌”,给世人留下意味深长的历史旋律。
  在极权体制下,每一个“接班人”都要背负前任独裁者因肆虐而遗留下的道义债务和历史包袱。斯大林时期于1930年代的“大清洗”,1950年代的“列宁格勒公审”等,哪个案件不充溢着血腥和冤情?当专案组长波斯佩洛夫将调查报告呈于案头时,赫鲁晓夫也被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撼了:1935-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许多开国功勋被杀害,仅1937-1938年,即逮捕150多万人,其中68万被处决。出席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其中848人被處决。在代表大会上选出的139名正式和候补中央委员中,被逮捕遭枪决的就达98名。
  “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
  接班人问题,往大处说是革命的千秋大业是否后继有人;往小处说也涉及自己死后的身家性命功过荣辱。
  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好不容易选中的接班人,却层出不穷地变成了“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回忆说:“权力问题最重要的部分是继承的程序。父亲绞尽脑汁:怎样才能使权力交接成为自然而然的、没有痛苦的过程。”“一个人选不行,换第二个,第三个。老定不下来。他想找一个称职的人,又一定要年轻一些,精力充沛一些。”
  赫鲁晓夫最初选的是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科兹洛夫曾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更为重要的,科兹洛夫与苏联军事工业集团的实力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强硬的外交内政路线的代表者。
  然而,1963年科兹洛夫突然中风,当赫鲁晓夫赶到医院望着瘫在病床上的科兹洛夫时,说了一句至今想来也有点让人莫明其妙的话:“科兹洛夫在装病,该打起精神来去上班了。”这里,赫鲁晓夫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是一种“窃喜”,还是一种“遗憾”?科兹洛夫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转,但最终没能再站起来。到赫鲁晓夫垮台中央委员会重新改组前,他虽仍保留着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的重要职务,但实际上已是个“职务(植物)人”。
  此后,赫鲁晓夫为接班人选绞尽了脑汁。这个接班人,一定要选一个年纪轻的人。用赫鲁晓夫的话说,现在主席团的人都是“爷爷辈”的人,人到了60岁就不想将来的事了,抱抱孙子倒正是时候。这个接班人,既要懂得经济,又要懂得国防,还要懂得意识形态领域——更重要的是他得“靠得住”。
  赫鲁晓夫把目光投向谢列平。谢列平几个条件都还符合:共青团出身,担任过多年共青团的第一书记,有作为一把手的领导经验;他是现任主席团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中央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中央各个部门的领导也都熟悉。但不足的是,他对经济工作不熟悉,于是赫鲁晓夫提议,让谢列平到列宁格勒去当一段州委书记,那里有全苏联最大的党组织,有现代化的工业,经过这样的地方锻炼,就可以回中央任要职了。可出乎赫鲁晓夫意料的是,谢列平拒绝这项任命——他认为这是降职,是赫鲁晓夫在找借口排挤自己。谢列平的表现,使赫鲁晓夫猛然意识到:原来谢列平并没把自己当成赫鲁晓夫的人。
  后来,赫鲁晓夫还想到过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波德戈尔内精明能干,经验丰富,又懂经济,也能谦和与人共事。但赫鲁晓夫又觉得他眼界不够开阔,调到中央后交给他分管的工作始终处理得不理想。
  再后来,赫鲁晓夫还曾考虑过勃列日涅夫——他论经验论资历无疑都是最佳人选。但赫鲁晓夫又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能坚持自己的方针,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和自己情绪的左右”。战前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某州的党委书记时,当地人送他一个绰号“芭蕾舞女演员”,说他总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像契诃夫笔下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样的人放到一把手的位置上当然不行了。
  也许是作为一种“考察”,赫鲁晓夫把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同时放在了书记处,把权力分给两个“第二书记”,其中大概有着中国典故“二桃杀三士”的意味。赫鲁晓夫显然向斯大林学到了重要的政治权术。
  赫鲁晓夫还有过其他种种考虑。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与放弃,使每个进入赫鲁晓夫视线的人饱受跌宕起伏的折磨。当年克里姆林宫里流传一句话:“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用“接班人”的标准审视,任何缺点都被置于放大镜之下。正是这样,他把一个个原本的盟友,推到了反对派的阵营,亲手制造了1964年那场“宫廷政变”的基础。
  谱写一曲有别于独裁者斯大林的“接班人之歌”
  其实,“宫廷政变”之前,赫鲁晓夫并非浑然不觉。谢尔盖从伊格纳托夫的卫队长那儿得到情报,告诉了父亲。
  父亲陷入了沉思。“不,不可思议……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这不可能。”他若有所思地说道:“伊格纳托夫倒有可能,他很不满意,而且这个人本来就不好。可是他同其他人會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
  ……父亲继续着昨天的话题,他开门见山地说:“看来你说的那事儿是无稽之谈。我和波德戈尔内一起从部长会议出来的时候,我三言两语把昨天你讲的话说了一遍,波德戈尔内把我挖苦了一通。‘亏你想得出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这是他的原话。”
  赫鲁晓夫的轻信和波德戈尔内的狡诈,又构成了一个“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故事。
  事实上,赫鲁晓夫当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若不信,随着各方面情报的汇聚,事情变得有鼻子有眼,一场阴谋显然正在酝酿中;可若相信,赫鲁晓夫的精神面临崩溃:因为发难反对他的人竟如此众多,几乎所有的昔日拥戴者都成了反对派。这些人都是赫鲁晓夫在1957年那次中央全会上粉碎第一次宫廷政变后提拔上来的。不信任他们,在苏联还能信任谁?
  即便危机已经来临,赫鲁晓夫从度假地被召回克里姆林宫时,他还对身边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他们真要让我交权,我也不准备做任何反抗。”
  在最后签署“退休声明”前,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做了最后一次发言。他说:“我明白,这是我最后一篇政治演说,怎么说来着,叫绝唱吧。”这篇告别政坛的“绝唱”是发人深省的。当时,所有的反对派都不敢相信,赫鲁晓夫这种个性的人面对“逼宫”会逆来顺受善罢甘休。原以为他一定会有什么意外之举,然而没有。
  赫鲁晓夫终究以独特的告别政坛的“绝唱”,谱写了一曲有别于独裁者斯大林的“接班人之歌”。他以自身权力场的沉浮,完成了一个领袖人物从神到人的回归。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军后勤学院恢复,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他就因所学专业对口被选中,并迅速办妥了调动手续。但就在即将启程赴北京报到时,却没有了消息。原来习仲勋知道了此事,亲自出面“挡驾”。  优良的祖训家风,数十年身体力行  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民家庭的习仲勋,13岁在家乡立诚学校读书时就开始接受先进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共产主义伟大
期刊
去老师家吃饭,做饭时,老师跟她老公吵了起来。老师做蒜泥黄瓜,她把蒜放菜板上用菜刀摁扁了剝皮,她老公看到,说:“你别摁,拍多痛快啊。”老师说:“蒜嫩,会拍碎。”然后,两人唇枪舌战,就“蒜应该摁还是拍”展开了辩论。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确实“拍”更便捷,但蒜很嫩、菜板空间有限时,“摁”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次摁,以后尽量拍。两人意见达成一致后,很快又融洽地聊起別的事。  我目睹全程,刷新了对夫妻吵
期刊
2015年9月15日中午,在张某开办的小饭桌就餐后,乐乐与小芹嬉闹时不慎将小芹的两颗门牙磕断。经诊断,小芹受伤牙齿已丧失功能。  小芹方认为,乐乐作为侵权人,因其未成年,其侵权责任应由其监护人李某、赵某承担;张某作为小饭桌的负责人,在现场未予制止小芹和乐乐嬉闹致原告受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小芹将李某、赵某和张某诉至法院,索要各项损失两万余元。  法院審理后认为,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期刊
俗話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虽然已经立春了,但天气还是说变就变,一不小心就被“倒春寒”袭击了。倒春寒往往比冬天更易冻伤身体,尤其是气血较弱的人,倒春寒时更易手脚发凉、腹痛腹泻。这时建议大家睡前泡脚时加点米酒。具体方法是,在木桶或脚盆里放适量热水和米酒,水和米酒的比例是1∶1的比例,再加几片生姜。  用米酒泡脚,会比单纯用热水泡脚更加有利于活血暖身,改善身体怕冷的症状,同时还会有帮助睡眠的作用
期刊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宋希濂率部转战抗日战场,从淞沪、南京到兰封、富金山,最后到滇西的龙陵、芒市,战功彪炳,因此获得了“鹰犬将军”的称号。然而,他这辉煌的一生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便是枪决瞿秋白。  跟着陈赓进黄埔  宋希濂,字荫国,190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自幼先入私塾启蒙读书一年,再进入小学五年,1921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  1923年冬,宋希濂跟着同乡陈赓南下广州,先是考入军政部长程潜所
期刊
春秋战国末期,是水患和饥馑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那时,割据的诸侯彼此像贼一样地提防着,比如修筑不利于他国的堤坝,灾年禁止谷米流通等等,企图用百姓的生命以邻为壑。这时的秦始皇,却宣告国内不再设防,粮食全部流通。  位于晋豫两省间、山西平陆县城南的黄河边,有一个重要的渡口,唤名茅津渡。2300多年前,这里还叫沙涧渡的时候,发生过“决堤事件”,漫天的黄河水肆虐,沿河两岸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有家难归。“
期刊
战国中前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位于关西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与之相邻的魏国就远比秦国强大,并且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发奋图强,赶超关东诸国。他知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崛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要是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赏赐他高官厚禄。”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有一个贵族叫公
期刊
春天来到村庄,来到这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它的脚步,轻轻地,随风潜入夜;它的身姿,柔柔地,润物细无声。  村庄的春天,色彩斑斓。春雨,洗掉灰白天幕,洗亮蔚蓝天空。春风,吹走满眼枯黄,吹来姹紫嫣红。从迎春花到杏花、桃花,从白玉兰到杜鹃、茉莉,热烈的红色,靓丽的黄色,宁静的蓝色,清爽的白色,纯情的粉色,庄重的紫色……五光十色的花朵渲染出了春天的风情万种。河畔的垂柳,梳理着鹅黄的发辫,不经意间就已绿影婆娑。
期刊
在古代,想成为乘龙快婿、蒙破格礼遇,或全靠写一手好诗词。可见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超强魅力。拥有3000年强大生命力的古诗词,不仅对民族国家有着双重教化价值,还代替了宗教任务,让人从中寻获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中国传统诗词,向来被看作六艺之首,从《诗经》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意境美妙、言简意赅、神韵幽远,无不讲求炼字炼句炼意炼象之功。在许多诗词中,
期刊
我们常说百善孝為先,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秉承祖先美德,盡自己所能孝顺老父老母,可是尽孝容易,尽顺难啊。  做儿女的总想让父母吃最好的,用最好的。可父母总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说医生说的吃海鲜会“勾老病”(旧病复发),于是凡海鲜类的一律不吃。给妈妈买的新衣服她一定放在柜子里穿旧的,说旧的不坏不穿做啥?  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两代人的生活理念
期刊